收藏 分销(赏)

企业数字创新微观基础构建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03013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数字创新微观基础构建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企业数字创新微观基础构建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企业数字创新微观基础构建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科学与管理SCIENCE AND MANAGEMENT2023 年 8 月Aug.2023第 43 卷 第 4 期Vol.43 No.4企业数字创新微观基础构建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冯强,蔡春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广东佛山528041)摘要: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成为企业紧迫而现实任务。与传统创新相比,数字创新的融合性和生成性特点使其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企业需要系统构建数字创新动态能力才能适应数字化经营环境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以动态能力观为视角,考察了哪些流程、程序、组织结构和指导原则,即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使现有企业能够有效地进行数字创新。通过对15次半结构化专家访谈数据

2、以及补充数据分析与编码,研究发现了数字创新背景下动态能力的感知、捕获和转型三方面的八个关键微观基础。研究结果不仅为数字创新和动态能力理论文献提供了增量贡献,还为企业开展数字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关键词:数字创新;动态能力;微观基础;半结构化专家访谈;数据编码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3.04.0050引言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诸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与应用,现代社会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1。在这一时代,企业经营环境和竞争方式的变化给原有产品的基本形态、新产品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组织形态、运营管理等带

3、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颠覆了许多创新理论的基本假设2。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新华社北京2022年1月12日电,国务院日前印发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该规划披露,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到 2025年的目标是 10%。作为经济基本单位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成功与否关系到数字经济发展目标能否实现。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企业如何构建数字创新能力有效实现数字创新以求得生存与发展成为创新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受到理论界与实践界的高度重视。数字创新的

4、相关研究,自从Yoo等1于2010年首次提出数字创新(Digital Innovation,DI)概念以后,在国际期刊上以数字创新为主题的论文从2015年开始激增,引发了广泛关注。已有研究对数字创新的不同主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在数字创新模式方面,Hinings 等3提出数字创新要从数字化组织形式、数字化制度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制度构建三种新型制度进行安排。Hund 和Wagner4从创新网络视角研究了数字创新机制,认为公司对创新网络保持着高水平的集中控制,在网络中存在更多异构知识的强烈趋势。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视角,魏江等5从关系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三个方面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理论框架。Wa

5、ng6研究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与整体、数字技术在创新中的作用以及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和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多层次交互关系。在数字创新驱动方面,Buck等7、Opland等8分别研究了危机驱动下的数字创新类型与员工驱动下的外部竞争环境、内部组织结构以及数字技术工具对数字创新的支持。在数字创新管理方面,Nambisan等2、Nadkarni 等9、孙忠娟等10对数字创新流程与管理等多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有关数字创新能力的研究,亦有少量文献涉及,比如,刘洋等11阐述了数字创新的能力构成,Tortora 等12量化实证研究了知识生成、知识获取、市场感知能力对数字创基金项目:佛山市社科规划项目

6、(2022-GJ122)作者简介:冯强(1972),男,河南驻马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数字化转型与创新;(通信作者)蔡春红(1974),女,河南洛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科学与管理2023 年新的影响,但是主要集中在数字创新能力分类及其对数字创新绩效影响关系方面的研究,而对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创新能力的微观基础构建的系统研究鲜有涉及。为了弥补这一研究差距,本文以动态能力观(DynamicCapability View,DCV)为理论视角,研究哪些企业层面的流程、程序、组织结构和指导原则,即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使现有企业能够有效地进行数字创新。以动态能力的感

7、知、捕获和转型为概念框架,具体研究了企业如何识别和评估潜在的数字创新、如何利用已识别的数字创新机会、如何重新配置公司现有的资源基础以实现数字创新三个子问题。通过对半结构化专家访谈数据和补充二手数据分析与编码,探讨了数字创新背景下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研究结果不仅为数字创新理论提供了增量文献,对于企业开展数字创新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1.1数字创新及其特征数字创新作为在熊彼特创新定义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一种新型创新范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Yoo等1在2010年首次对数字创新进行界定,认为其是“组合数字与物理组件以生产新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之后 Bhara

8、dwaj 等13、Fichman 等14、Nambisan等2不断丰富和完善数字创新的内涵。国内学者魏江等5、刘洋等15提出数字创新是指创新过程中采用信息、计算、沟通和连接技术的组合,并带来新产品、改进生产过程、变革组织模式、创建和改变商业模式等。综合以上学者对数字创新内涵的界定,数字创新可分为数字产品创新、数字过程创新、数字组织创新和数字 商 业 模 式 创 新。数 字 创 新 不 是 单 纯 的 数 字 化(Digitization),即将不同类型的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格式。纯粹的物理产品通过数字化过程(与地点和时间相联系,可以被感知,并带有社会意义)具有了数字化物质的属性,使数字化物质具有

9、可编程、可寻址、可感知、可交流、可记忆、可追踪以及可关联性16。因此,数字化不是数字创新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数字创新是关于重塑价值主张,并经常给现有的社会技术结构带来重大变化1。由于数字化物质的属性、数字技术的设计特点以及分层的模块化结构,数字创新具有融合性和生成性特点17。数字创新呈现多种融合方式,比如,它整合了以前独立的用户体验,将以前需要多个单独设备的多种功能结合在一个设备中导致了智能产品的产生。数字创新通过设备、网络、服务和内容的持续组合和重新组合,跨越行业边界,引起行业融合。数字创新的生成性特点是指一个系统在没有系统发起者任何输入的情况下创造新事物的能力18。生成性特点体现在由

10、于其可重编程性使数字技术引发了超出原始设计意图的创新。在任何层的创新都可能导致级联效应,即在其他层上触发一系列额外的创新。数字创新会生成大量数据轨迹,而这些数据轨迹又可能作用于进一步的意外创新17。总之,数字创新显然与传统的产品创新有很大不同,加之环境因素的复杂和多变性对企业的创新方法有深刻的影响。因此,现有企业需要发展一套新的创新能力和动态力才能有效实施数字创新。1.2动态能力观动态能力观(DCV)是关于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识别和理解竞争优势来源的一种综合理论。“动态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Teece等19提出并相应改进。战略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是企业如何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由于Porter2

11、0的“五力框架”因其完全利用外部因素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受到质疑,而Barney21的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RBV)因其静态视角而受到批评22。Teece 等19通过开发动态能力观,将资源基础观扩展到高度动态的业务环境来解决这一问题。动态能力观是通过解决如何创建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完全可替代的资源,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更新现有的有价值资源存量,扩展了资源基础观。本研究遵循Teece学派的观点,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整合、构建和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通过生成知识、产品或流程来持续利用,从而创造和共同创造竞争优势,进而提

12、高企业绩效23。动态能力的根源在于组织历史、组织资源,或者源于学习24。在企业层次上,动态能力体现在微观基础中,即“独特的技能、流程、程序、组织结构、决策规则”23。动态能力可以进一步分为感知(Sensing)、捕获(Seizing)和转换(Transforming)三类能力23。感知是指对市场机会的识别和评估,帮助企业不断扫描、学习、过滤、塑造和校准新机遇的活动。捕获是指对感知到的有前途的市场或技术机会迅速调动资源促进新产品、新工艺技术和服务开发的活动。捕获机遇需要了解资源需求,做出与投资技术和其他资源有关的决策,然后管理适当的变化。转换是指企业通过对企业资产和组织结构的更新和重新配置,不断

13、更新其成功基础的能力,包括结合、整合、重组企业内部流程、惯例、资产、组织结构、价值观和文化的活动,以配合捕获创新机会23。总之,动态能力观为战略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组织调整与资源重构以适应外部动态环境的理论视角。38第 4 期1.3研究框架现有数字创新与动态能力文献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益启示。本文拟在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背景下,将数字创新与动态能力结合起来,对现有企业数字化创新活动中的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进行探讨。由于数字创新时代快速变化的市场条件恰恰与动态能力框架最初开发的环境相似。因此,它非常适用于研究和理解企业在进行数字创新时利用的流程、程序、组织结构和指导原则,即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

14、。在本文中,动态能力观作为一个概念框架,有助于构建研究问题、指导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图1)。图1数字创新、动态能力观和研究问题的概念框架2研究设计2.1方法选择本文旨在确定使现有企业能够有效开展数字创新的流程、程序、组织结构和指导原则,因此,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由于其丰富的背景描述对于调查未知问题和新领域最为有用25。之外,定性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捕捉事物发生的内容和方式,因此非常适合研究过程26。考虑到该主题的探索性特征和过程重点,定性研究很适合探索现有企业参与数字创新的情况。定性研究方法既可用于理论构建,也可用于理论验证。从历史上看,定性研究通常更关注理论构建27。在理论构建方面,Le

15、e 等28进一步区分理论生成和阐述。理论生成的特点是创建新的、可测试的研究命题,而理论构建的理论阐述发生在已有的概念想法或框架形成研究设计的时候。因此,理论构建定性研究不仅可以从探索新现象和问题的开放式问题开始归纳,而且还可以在先前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演绎,为研究提供框架逻辑28-29。本研究遵循后一种研究路径,因为它演绎地建立在数字创新概念和动态能力理论的基础上。2.2数据抽样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抽样策略。该抽样方法是指找出能够阐明所关注的理论概念的案例30。虽然定量研究通常遵循统计抽样方法,但定性研究通常采用有目的的抽样策略31。在本研究的特定案例中,理论抽样涉及在从事数字创新(本研究的理论概念

16、)的现有企业中战略性地选择关键信息提供者。因此,所有研究参与者都担任了他们获得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职位。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样本异质性,本研究的访谈样本涵盖了不同行业、性质和类型的企业。在样本量方面,通常情况下,定性样本不是完全预先指定的,而是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额外的案例被添加到样本中,直到达到理论上的饱和度,也就是说,直到额外的案例不再携带额外的信息31。因此,最终的样本量不能事先确定。在本项研究中,为了确保理论上的饱和度,实际的样本量最后确定为15个。表1显示了受访者及其所在公司概况。2.3数据收集本文采用半结构化专家访谈方法获得一手数据资料,并以年度报告、新闻报道等二手资料来丰

17、富和进行“三角验证”专家访谈数据,来保障数据的可靠性32。本研究根据参与者的专业经验和当前职位,仔细选择了可能提供有关该主题的全面信息的参与者。由于时间所限,受访者只接受了一次访谈,但事后需要对不明确的含义或表述做出解释或澄清。本研究使用了一个全面但重点突出的访谈指南,以便组织对话并确保涵盖所有相关的主题。访谈指南的主体是结构化的,符合研究的概念框架,按照三个分问题设计的。该指南提前发送给受访者以便其能够充分准备。具体访谈的问题是明确、单一、中立和开放的。在最初的两次访谈之后,访谈指南略有改进。这与理论阐述的定性研究的灵活和迭代过程相一致。数据收集以理论饱和结束,即通过额外访谈仅捕获很少的新信

18、息。2021年12月21日至2022年 5月 28日期间,在进行第 13次访谈后,回答变得重复,在第15次访谈后,理论上的饱和已经明确达到。每次访谈用时23至72分钟,平均时间41分钟,访谈时间累计10.25小时,录音转文本字数共计近15万字。每次访谈尽可能做到面对面,由于疫情防控及其他原因不能现场面谈才通过视频或电话进行。每次访谈结束后,研究人员都会对录音进行整理。除了正式访谈,研究人员还收集了样本企业公开来源的年度报告或新闻报道的数字创新相关的二手数据资料作为对访谈资料的补充和验证。2.4数据分析本研究采用Punch33的方法来分析所收集定性数企业数字创新微观基础构建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

19、角39科学与管理2023 年据,因为它适合本研究的研究目标和策略。该方法分为三个同时进行的部分:数据浓缩、数据显示以及得出和验证结论。这些环节都与编码和备忘活动密切相关。编码是给定性数据贴标签的连续过程,这可能是单个单词或较大的文本片段。编码活动为原始数据赋予解释的意义。它旨在以一种有助于识别重复出现模式的方式组织信息,帮助理论概念的发展,并能推导出意义30,34。编码是一种发现的方法,因为它促使对数据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也是一项数据浓缩的任务35。Saldana34将编码活动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轮和第二轮编码。第一轮编码通常具有相当的描述性,有助于总结文本部分的基本主题,为第二轮编码提供基

20、础。本研究的初始编码方案基于研究问题、概念框架、访谈指南和数据收集早期阶段出现的初步想法(演绎编码)。在编码过程中,方案不断发展,即修改初始类别,添加新类别,淘汰旧类别。第二轮编码或模式编码使用在第一轮编码中生成的代码,将第一轮编码材料分组为更少和更有意义的分析单元。模式代码因此增加了抽象级别,它们是推理性的和解释性的。第二轮编码活动涉及解释、互连、概念化和理论化35。以数字创新机会领域识别为例说明了访谈数据、第一轮代码、第二轮代码和微观基础之间的关系(图2)。图2访谈数据的编码(部分)除了编码之外,备忘录是定性数据分析的另一项重要的并行活动。在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从数据收集到最后的报告,都通

21、过备忘录来捕捉和完善思想。研究的早期阶段,在听访谈录音和阅读访谈笔记或记录的同时写备忘录,为发展关于数据类别和关系的想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备忘录支持了从描述性层面到概念性层面的转变。在后期阶段,就最有希望的模式编码写备忘录,使分析更加清晰。编码和备忘录使研究能够进行抽象、比较和综合,利用思维导图、表格等工具展示了分析表1访谈专家样本编号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职位区域副总产品经理总经理分公司运营副总门店店长研发部经理数字运营总监战略部负责人产品部副总技术部主管支行副行长区域副总数字化服务主管研发部负责人区域副总行业零售连锁小家电电子医疗通讯家具灯饰交通运输管

22、理咨询陶瓷信息技术银行零售连锁管理咨询电子数码餐饮连锁交易类型B2CB2B、B2CB2B、B2CB2B、B2CB2B、B2CB2C公共服务B2BB2B、B2CB2BB2B、B2CB2CB2BB2CB2C企业性质私营企业私营企业私营企业上市公司私营企业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上市公司私营企业股份制公司上市公司私营企业私营企业私营企业年营业额(千万元)35182.65001.812950270055.68000.861.2员工人数(人)760270781 080564506 1001803 000120500未知60300120注:前6家企业年营业额是2020年的,后9家企业的是2021年的;表中

23、的年营业额是被访者所在的总公司或分公司的数据。40第 4 期的脉络。在本研究中,数据首先在案例内部进行分析,然后在案例之间进行分析。分析案例之间的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案例特定条件的影响,从而提供更有力和可能更普遍的解释35。在研究接近尾声时,借助编码和备忘录将研究人员的分析思维转变为一套一致的解释,形成八个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3研究发现通过对专家访谈数据进行分析与数据编码,定性研究发现样本数据有力地表明了数字创新背景下动态能力三个方面的八个关键微观基础(图3所示)。3.1感知的微观基础感知是指对市场机会的持续搜索和评估。由于高度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快速变化的环境,感知数字创新机会尤其具有挑战性。研

24、究发现,现有企业必须以一种新的系统方式来感知数字创新的机会,特别是通过识别数字创新的机会领域、利用客户洞察力产生数字创新理念、评估和优先考虑数字创新理念。3.1.1识别数字创新的机会领域随着非数字产品的数字化和产业的融合,数字创新的机会空间正在迅速增加。因此,受访者建议,为了积极主动地识别数字创新的机会领域,现有企业应首先扫描整个机会空间并确定战略搜索领域,例如生态系统和(或)数字技术等。在优先考虑具有最大市场吸引力和战略契合度的搜索领域后,现有企业需要不断探索这些搜索领域以探寻更具体的机会领域,同时考虑到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新兴细分市场以及技术发展趋势,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搜索单元,允许其对

25、资源进行必要的使用。此外,与现有企业、技术公司、初创企业、大学等建立关于趋势和创想的持续交流是有益的。一旦确定了有前景的机会领域,就需要检查现有企业资产和能力的可转换性。企业应寻找自身优势的来源,例如已建立的客户群、分销网络、强大的品牌、特定的专业知识,以便在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3.1.2利用客户洞察力产生数字创新理念在确定了有前景的机会领域后,就是要发展具体的数字创新理念。利用客户洞察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研究发现现有企业必须深入了解客户痛点和潜在客户需求,才可以通过与客户交流并产生共鸣,包括研究、访谈、研讨会和(或)观察客户行为等方式。一些样本企业甚至设立了客户体验团队,以增加了解

26、真实客户问题和发现未明确客户需求的机会。另一方面,现有企业应积极让客户参与想法或解决方案的开发,例如,通过收集客户反馈、快速学习并相应改企业数字创新微观基础构建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图3动态能力微观基础构建框架41科学与管理2023 年进。总体而言,现有企业必须在创意产生过程中以开放和协作的方式与客户合作,不断让他们了解进一步的发展。3.1.3评估和优先考虑数字创新理念当企业对客户需求有了初步了解,并将其转变为有前景的数字创新想法时,他们必须对这些想法进行评估和优先排序。为此,应首先引入一种新的评估流程,该流程与现有流程完全分离,并允许对创意进行快速评估,确保不会将数字创新创意与传统业务创新

27、计划进行比较,并考虑到快速变化的数字化创新环境。在评估创意的过程中,企业应该从自上而下的投资者角度出发,应用常见的风险投资标准,并考虑其他方面,如学习效果,而不是遵循自下而上的商业案例逻辑。除了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是否有一个实际的外部共同投资者提供资金,是一项重要的绩效评价指标。最后,在评估和确定想法的优先次序时,现有企业应该考虑“马拉松式”的,而不是“短跑冲刺式”的投资理念,因为数字创新通常伴随着更长的投资回报周期。3.2捕获的微观基础捕获是指调动资源,以应对已确定的市场和(或)技术机会。为了有效抓住已识别的数字创新机会,现有企业需要考虑到数字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快速变化环境。经验数

28、据显示,现有企业应采取以下的捕获活动。3.2.1组织数字创新发展为了充分利用机会,现有企业必须为系统和可重复的数字创新发展打下基础。根据受访者的意见,企业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数字创新单位以实现创业自由、灵活性和快速响应。新单位应配备足够的财务和时间资源以及所需的决策自主权,例如,直接向最高管理层汇报工作。此外,现有企业应制定强有力的激励措施,确保数字创新开发团队对创新成果的应得利益。采取这种激励措施以便更容易调动具有适当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数字创新开发团队最好是围绕产品、组织开展并且是跨部门的,并由现有的和新招聘的员工组成,从而将现有的知识与新的想法和方法结合起来。团队成员需要在同一场所工作并全

29、职投入。最后,现有企业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即遵循更具实验性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3.2.2管理数字创新发展项目一旦建立了数字创新发展的基础并开始运行第一个项目,以正确的方式管理这些数字创新发展项目至关重要。由于数字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快节奏的性质,项目结果的可预测性越来越低,数字创新项目的管理与传统的项目管理不同,企业不能再仅仅依靠传统的(财务)项目绩效指标来评价。据受访者称,企业必须首先确定一些简单而明确的关键绩效指标(KPI),这些指标可以用来定义和衡量项目的成功与否。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对这套相关的KPI进行调整。在早期阶段,当现有企业仍在进行产品市场契合度验证时,关键绩效指标通常以

30、价值主张为导向,例如,新客户注册的数量。在后期阶段,当转向完整的产品版本时,这些指标被财务关键绩效指标所补充和(或)取代,如每个客户的收入和客户获取成本。明确定义数字创新所处的不同阶段以及与之相匹配的KPI目标应被用来判断创新项目是去或留的决定。此外,现有企业需要将其项目融资逻辑与迭代式数字创新发展方法和相应的“去或留”决策相一致。他们应该遵循资助而不是预算的逻辑,即分许多小步骤资助一个项目,只提供达到下一个目标所需的资金,而不是一开始就提供一大笔资金。3.3转型的微观基础转型涉及企业资产和组织结构的持续更新和重新配置,以保持竞争力。企业必须改造他们的组织,以充分发挥新建立感知和捕捉能力的潜力

31、,并不断进行大规模创新,企业应通过参与以下转型活动来调配其现有的资源基础。3.3.1数字创新的商业化在数字创新被开发出来并推向市场后,企业接下来应该致力于将其商业化。受访者建议,现有企业必须为增长创造条件,投入资源,以及发展产品,扩展到新市场,并建立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企业至少要面临两个重要的组织结构问题。一是产品在多大程度上融入核心业务和整体产品供应中?二是谁将负责进一步开发?关于第一个问题,据受访者称,现有企业基本上有三种选择:一是保持产品完全独立;二是保持独立但允许进入相关职能部门,如市场、销售、财务等;三是将其与核心业务整合。虽然关于整合程度的决定取决于产品的具体情况,但在任何情况下

32、,新的组织设置应该为增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关于谁将负责进一步的开发,研究发现通常最好将现有的开发团队转变为产品团队,从而保留其知识、技能和动力,并创建端到端的职责。一旦现有企业解决了上述组织结构问题,他们就必须果断地投资于已推出的产品的发展,例如,增加新的功能,扩展到新的市场和建立生态系统。3.3.2建立一种新的数字文化实施数字创新企业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数字文化,这种文化要具有重视主动性和协作性,提倡试错实验,接受失败作为创新过程的一部分,鼓励挑战现有观念的特征。拥有这样的文化将成为促进数字创新的催化剂。据受访者称,为了建立新的数字文化,首先企业需要将42第 4 期数字文化作为最高管理层的首要任务

33、,表现出领导层的承诺并不断强调这一主题的重要性,这将有助于推动文化变革。然而,管理者不仅要进行沟通,还要有践行承诺的行动,成为整个组织的榜样。其次,为了塑造数字文化,现有企业还必须促进员工对数字创新的理解。受访者表示,他们使用了各种沟通形式(如技术讲座、交流会、内网论坛等)清晰且频繁地阐明数字创新的背景、前景和意义。展示企业自身的举措和成功案例是说服员工相信数字创新价值的最有效手段。支持文化转型的第三个关键方面是培训组织并积极参与其中。例如,企业可以举办关于构思技巧、风险管控、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课程,举办创新研讨会等,让员工有机会看到和尝试新事物,参与数字创新项目,即在新的文化氛围中,与新同事

34、一起工作,尽可能使用新方法,确保最强的参与度。让他们成为变革的一部分,积极主动传播热情和知识,从而创造一种合作和学习的精神。3.3.3重新配置相关的支持功能除了创建新的数字文化之外,关键是还要在支持职能部门内部启动转型,以保持新建的创新引擎运行并充分获得收益。现有企业尤其应重新配置人力资源,因为对具有数字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新员工的高需求对招聘和人力资源开发构成了重大挑战。招聘数字人才是一项挑战,因为既很难吸引合适的人才,也很难充分评估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为此,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因此必须找到更好地瞄准和解决合适人才的方法,例如,通过发起新的招聘活动和(或)尝试新的招聘渠道,例如在科技社区举办活

35、动。另一方面,他们需要调整测试所需知识的流程。为了留住和提拔员工,人力资源部门还必须创造新的职业通道、新的人才管理模式,并获得现代化的培训方法。其他支持功能方面,例如企业的法律和采购部门,可能也需要调整与之适应。最后,受访者建议,现有公司应为增强数据洞察力打下基础,例如,建立数据科学团队,收集、汇总和分析数据以产生有价值的洞察力,而这些洞察力又可以在创意探索、创意评估和(或)数字创新发展过程中使用。换言之,现有企业应利用指数级增长的数据量来推动创新增长。4结论与启示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探讨了哪些企业层面的流程、程序、组织结构和指导原则,即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使现有企业能够有效地进行数字创新问

36、题。通过分析专家访谈数据,基于动态能力的感知、捕获和转换三个层面,归纳概括出企业数字创新背景下动态能力的八个微观基础。研究结论虽然没有统计上的普遍性,但由于样本数据的异质性,使它们具有一些分析上的代表性。因此,这八个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可迁移到其他企业的数字创新活动中,但这些微观基础的构建和实施方式取决于特定企业的特质,比如资产结构、能力基础、组织文化、风险偏好以及公司运营的环境等。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该研究是对现有企业数字创新研究的补充。尽管数字创新与现有企业的长期生存和成功有着显著相关性,但已有文献,比如,Hinings 等2提出的数字创新要从数字化组织形式、数字化制度基础设施

37、和数字化制度构建三种新型制度进行安排,尚未给出关于现有企业如何以及应该如何实现数字创新的答案。本研究通过探索性研究确定的数字创新背景下动态能力的八个微观基础,有助于缩小这一研究差距。第二,本研究拓展了有关数字创新能力的文献。国内学者刘洋等11从数字创新能力结构视角论述了数字链接能力、数据聚合能力与智能分析能力,并由此产生的重组创新能力。Tortora等12提出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并分析了知识生成、知识获取与市场感知能力对数字创新的影响。为了探究现有企业的数字创新,使用动态能力观作为概念框架,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数字创新能力研究视角,而且为实践中的动态能力微观基础提供了经验证据。第三,整合了对信息

38、系统、产品创新和战略管理的相关研究,为这些领域跨学科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从实践上,本研究对于想要摆脱成熟创新路径并开发特定数字创新能力的现有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结果可以理解为一种操作指南,可以帮助管理者系统地反思和改进公司当前的数字创新方法。一方面,通过对现有企业的数字创新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该研究提供了关于这一主题的整体观点,从而阐明并提高了人们对数字创新挑战复杂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该研究确定了数字创新动态能力的八个不同微观基础构建框架,为管理决策者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受到许多通常与定性研究和相应方法选择相关的限制。首先,尽管本研究非常审

39、慎地选择了现有企业和管理咨询公司15位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并尽可能呈现一些异质性。但由于几乎所有样本企业都来自广东地区,如果样本企业数量扩大且来源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可能有助于提高研究结果(分析)普遍性以及可以检查数字创新活动的潜在差异(比如文化驱动的差异)。其次,本研究使用半结构化访谈作为主要数据收集工具,企业数字创新微观基础构建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43科学与管理2023 年有助于探索未预期的问题,但同时限制了数据分析。虽然该研究利用互补的二手数据对调查结果进行了三角验证,但更结构化和标准化的访谈将进一步提高案例之间的可比性,从而提高调查结果的可转移性。因此,本研究的发现为未来研究指出以下方

40、向:(1)可以通过关注和深化对动态能力的个体微观基础的分析来提高本研究结果的广度和深度。(2)建议措施的实际实施如何影响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数字创新的能力,将来可以考虑通过使用纵向研究设计。(3)本研究可能为更多定量研究方法提供一个起点。未来的研究可以量化已确定的微观基础对数字创新绩效的影响,从而揭示哪些微观基础在数字创新能力的发展中最为重要。参考文献:1 YOO Y,HENFRIDSSON O,LYYTINEN K.The new organizinglogic of digital innovation:an agenda for information systemsresearch

41、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0,21(4):724-735.2 NAMBISAN,SATISH,LYYTINEN,etal.Digitalinnovationmanagement:reinventing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in adigital world J.MIS Quarterly,2017,41(23):205-212.3 HININGSB,GEGENHUBERT,GREENWOODR.Digital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an institutional persp

42、ectiveJ.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2018,28(1):52-61.4 HUND A,WAGNER H T.Innovation networks and digitalinnovation:how organizations use innovation networks in a digitizedenvironment C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tschaftsin-formatik,February 24-27,2019,Siegen,Germany,2019:661-675.5 魏江,赵雨菡.数字

43、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 J.科学学研究,2021,39(6):965-969.6 WANGP.Connectingthepartswiththewhole:towardaninformation ecology theory of digital innovation ecosystems J.MISQuarterly,2021,45(1):397-422.7 BUCK C,KREUZER T,OBERLNDER A M,et al.Four patternsof digital innovation in times of crisisJ.Communications of theAssoc

44、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22,143:255-271.8 OPLAND L E,PAPPAS I O,ENGESMO J,et al.Employee-drivendigital innov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2,143:255-271.9 NADKARNIS,REUTTERERT,PUCKJF,etal.Digitaltransformation:a review,synthesis and opportuni

45、ties for futureresearch J.Management Review Quarterly,2021,7(2):233-341.10孙忠娟,谢伟,舒曾宣.企业数字化创新实现的跨层机制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3):205-212.11刘洋,应震洲,薛元昊,等.构建数字创新能力:每个企业的必修课 J.清华管理评论,2021(5):80-87.12TORTORA D,CHIERICI R,FARINA BRIAMONTE M,et al.I digitize so I exist.Searching for critical capabilities affectin

46、gfirms digital innov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1,129:193-204.13BHARADWAJ A,EL SAWY O A,PAVLOU P A,et al.Digitalbusiness strategy:toward a next generation of insightsJ.MISQuarterly,2013,37(2):471-482.14FICHMAN R G,DOS SANTOS B L,ZHENG Z Q.Digital innovationas a fundamental and powerful co

47、ncept in the information systemscurriculum J.MIS Quarterly,2014,38(2):315-329.15刘洋,董久钰,魏江.数字创新管理:理论框架与未来研究 J.管理世界,2020,36(7):198-217.16YOO Y.Computing in everyday life:a call for research onexperiential computing J.MIS Quarterly,2010,34(2):213-231.17YOO Y,BOLAND R J,LYYTINEN K,et al.Organizing forin

48、novation in the digitized world J.Organization Science,2012,23(5):1398-1408.18TILSON D,LYYTINEN K,SRENSEN C.Research commentary:digitalinfrastructures:themissingISresearchagenda 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0,21(4):748-759.19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strategic managemen

49、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20PORTER M E.The five competitive forces that shap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86(1):78-93,137.21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22PRIEM R L,BUTLER J E.Is the resource-

50、based view a usefulperspective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J.The 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2001,26(1):22-40.23TEECE D J.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microfoundations of(sustainable)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1319-1350.24TEECE D J.A capa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