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张洪家(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富于独创性,具有创新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同时在人格方面又很健全的人。这种人才,通常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时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还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所以,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第一,对一些感兴趣的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第三,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水平,
2、即较强的创新能力,第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保持畅通的合作,第五,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承担艰苦的工作。二、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主席胡锦涛也曾不止一次地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格外有意义。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可以说正是基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我们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但是不难看出,现如今我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一段距离,比如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
3、贡献率仅为40%,而创新型国家都高于70%,因此,继续深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拖延的明智的选择。可以说现在“中国制造”已经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那仅仅是在一些科技含量很低的制造业等方面。我看过一个例子,说温州的造鞋厂卖出700万双鞋子所得的利润才刚好相当于发达国家销售一架波音747所得的利润。在一些高科技的领域,如计算机的CPU,汽车的发动机等,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来自发达国家,甚至一些领域,我们根本触及不到,所有的技术百分之百都要靠进口。前些天的南海争端中,一名战略分析师在电视上语重心长地说,为什么别的国家疯狂地开采我们的石油,而我们只能坐视不理,任凭油气一点一点地被开采
4、了去,原因是我们国家在深海开采石油方面尚缺乏相应的技术,即使探明了石油储量,由于技术原因也无法开采,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科技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加快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是极其紧迫和重要的了。三、制约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据2006年的一组数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约为32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研究和发展经费也居世界第六,可是我们的创新综合指数则排名第28位,属中等偏下水平。如今几年我们国家的科研经费更是逐年递增,可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因此看到与此相应的科研及其成果水平的相应提升。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因为什么?(一)、教育层面百年大计,教育
5、为本。据统计,全国研发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在大学,在高校,而且,我们应该清楚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的研发人员都是大学教育的产物。因为所有的研发人员都需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科学知识,而这些只能从大学教育中获得。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有可能不利于我们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清楚地看到很多毕业大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前些年时常提起的清华大学学生毕业后卖猪肉的事例,这是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大学教育还存在着某些问题,需要我们一点点完善。近几年来,一提起教育,高考制度常常成为了质疑的对象,诚然如今的高考制度已与时代的发展出现了种种不协调,适时适度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
6、,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考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符合东方传统思维的选拔人才的模式,因此,在高考制度未取消之前,一切的抗争都是枉然。不如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做点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事。人大附中的王岷珠就探索出了一条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她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任务,绝不只是在大学里面,基础教育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这是因为,创新型人才的智能开发,人格以及创新意识等,基本上都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形成,因此应该把小学、中学、大学各学习阶段,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地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国一直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了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而非“发现知识”的
7、学习模式,在学校里,以老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为辅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高考结束,甚至在大学教育的初期也可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子。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最恰当的、最有用的材料,而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授获得知识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与之相对立的是“发现学习”,是指学习是通过发现而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适时恰当的指导和建议,学生通过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实验发现,发现学习更能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美国20世纪下半叶选择了以“发现学习”为主的教育
8、方式,实践证明美国的这场改革是失败的,因为它使美国和其他欧洲发达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差距拉大了,但是美国近半个世纪的这场改革运动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传统,出现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使得美国自二战以来称霸世界,长盛不衰。而我国延续的是以“接受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高考制度又对这种教育模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使是现在,在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这种制度的缺陷的情况下,还是出现了像“小升初”这样的现象,使得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日俱增,他们美好的假期生活被一个个奥赛培训班所充斥,情形实是不应该。应该说大学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自由得多,也开放得多,学生身上的枷锁没有了,但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由于中学教育中所形
9、成的学习思维的方式和大学教育的格格不入,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教育,整日沉迷网络、电子小说和恋爱中不能自拔,既浪费了时间,也毁了青春。自1999年以来的大学扩招政策,诚然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使得国民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扩招使得教育质量普遍下滑,基础设施配备不足。记得前几年山东大学就因为扩招而导致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的排名一度下降不少,有的大学因为扩招连宿舍都不够用,临时安排的宿舍卫生质量状况很差,有的学院的实验室仪器严重短缺。同时,师资力量的缺乏也导致了教学质量的大幅下滑,由于学生增加的比率远远大于教师增加的比率,使得纵使在大学里,小班教学也成
10、了一种奢侈,如果一个老师带很多个学生,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大学扩招还有一个问题是教师整体素质下降,这一点也不言而喻。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大多集中在研究型大学里。我们的研究型大学总数不少于美国,有很多还雄心勃勃地争当世界一流大学,这本意本是好的。可问题是当我们不少大学的校园建设的豪华程度已经超出世界一流的时候,我们的研究团队水平、研究课题和成果的水平,甚至还不如美国的二流、三流大学。问题就是这样严峻!如果这几年我们的大学有拿出一半的建设校园的资金用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想,我们的大学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这一点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每次开学回来,学校里的某个角落常常又多了一栋新楼或者几个小建筑物,如果我
11、们去一下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就会发现,学校每年都是那个样子,几百年却长盛不衰,因为它们每年都有众多的研究成果问世,这才是学校最本质的东西。上个月我们温家宝总理去探望三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老科学家叶笃正、师昌绪和王忠诚,和他们共同探讨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其中叶老语重心长地对总理说,应该把南开老校长张伯苓的教育思想和西南联大的教育思想好好总结一下。是啊,我们曾经的西南联大在那样艰苦的年代,努力发展,学术自由,成为与哈佛、剑桥、耶鲁齐名的“东风四翘”,靠的绝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学术研究。我不禁联想到,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的很中肯的一句话,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二)、社会
12、层面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力度不够可能是影响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目前,在我国,对于整个社会所应赋予的责任而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还尚未完善。只有一些高科技领域,如IT业,电子制造,化工厂等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较大,而对大多数的轻工业而言,比如一些服务业,制造业等,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有很多企业因为需要支付一些较高学历的博士生较高的薪金,而将这些高材生置之门外,留下一阵唏嘘。另外,像一些农村的工厂和乡镇企业等中小企业,也因为本小利薄拒绝接受创新型人才,甚至一些企业负责人因为学历资浅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些都是套在整个社会身上的枷锁,需要社会一点点去解开。因此,社会的导向作用
13、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中央7套农科频道做得就比较好,上面经常报道一些农村乡镇企业靠引进技术人才迅速致富的案例,养殖业首当其冲。四、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现如今,像“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社会”等这样的词语不断见诸报端,这预示着我们正渐渐地意识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需要一大批的创新型人才,要想在未来世界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也需要创新型人才。可以这么说,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为此,本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献计献策。(一)、国家首先,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弘扬创新意识和创
14、新精神,鼓励有能力的人进行创业。美国由于拉拢了全世界的人才,使得美国国力大增,而我们要想富强,就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第二,要完善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任人贤能,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本人认为,在2009年底实施的针对海归的“千人计划”就非常好,我国很多高材生培养到高等教育阶段,就被国外挖走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回来,所以让海归人才尽快地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第三,要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有效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综合开发水平。像新农村建设,国家应该尽可能地支持城镇中小
15、企业的发展,为它们配备一定数量的技术人才,我相信,在未来的中国,中小企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引擎。(二)、高校就基础教育而言,在知识方面,为学生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通识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对某一方面的兴趣,比如在发明创造课上,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在社会科学课上,可以拓宽学生对社会各个层面的了解,在心理健康课上,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等。在能力方面,要鼓励学生多思考,提问题,因为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问题意识是必备的;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点可以加强实验教学,还有要培养学生的领导和合作能力,这一方面可以通过组建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来引导。在人格方面,要在
16、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新人格,形成若干个和谐班集体,组成一个和谐校园。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诞生之地,而创新型人才又是国家腾飞的后备力量,因此大学教育模式必须要改革,以符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关于人才培养,有四大要素,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模式,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和优秀的培养者。心理学家关于有潜质的培养对象的选择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研究成果,编制的各种量表正应用于公司企业的员工选拔工作中。针对大学教育,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谈:第一,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价值主张和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理想和使命的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
17、们要体现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比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以下几条:(1)具有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第二,合理运用科学的培养模式。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18、,因为之所以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不佳,关键就是在于人才培养的模式不够科学。在不同环境下的学生可能在创新性上有很大差别。在这里我们可以将美国一些大学的培养模式拿来借鉴一下:在教学制度上,一个是建立暑期学制,哈佛大学就为一些求知欲很强、有自己发展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了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等,另一个是实行本科生参与研究的体制,像加州理工学院提倡学生和教师在学术上密切交往,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另外像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也把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模式上,其一是特别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
19、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其二是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验和课外实践。第三,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选拔优秀的培养者和选拔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同样重要,因为如果大学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答,就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性也大大降低。我们国家的扩招政策直接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教师质量水平整体下降。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科带头人能力欠缺,教风和学风不良,教育理念落后等是我国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常常出现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紧抓,狠抓。(三)、企业对企业来说,要拥有创新型人才,第一要积极引进,无数的实践已经证明,企业要想有所突破,
20、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创新,但是常常面临的情况是创新型人才太少,供不应求,所以适当地引进一些人才是明智的选择。第二要积极培养,因为引进人才不仅成本高,而且数量相对有限,要建立一个科研团队,就必须自己培养人才。东软在这方面做得就非常好,它创建了多所学校以支持企业发展,使得企业长盛不衰。参考文献:1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7(5).2宋彩凤.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3海燕.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东北大学硕士论文. 4胡燕,李祖超.中美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比较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0(6):679682.2011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