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题库.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7027250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题库 1 单选题 1、制造北斗三号卫星使用了钛合金材料,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相对原子质量为48,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22 B.48 C.70 D.26 答案:A 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22。 故选A。 2、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下图是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钛原子的电子数为22B.钛为非金属元素 C.钛原子的中子数为22D.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g 答案:A A、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钛原子内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均为22,符合题意; B、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钛元素名称偏旁为金字旁,故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C、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钛原子中子数为48-22=26,不符合题意; D、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而不是“g”,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海南岛存在大面积富硒土壤。富硒土壤中的“硒”指的是(  ) A.元素B.分子C.原子D.单质 答案:A 富硒土壤中的“硒”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硒”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A。 4、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原子得到电子后带正电荷 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答案:C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但是实际上原子可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不符合题意; B、原子得到电子后带负电荷,不符合题意;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符合题意; D、氢原子的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防疫期间常用酒精消毒,在消毒过程中我们能闻到酒精散发出的特殊气味,主要是因为 A.分子的体积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再分 答案:C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我们能闻到酒精散发出的特殊气味,主要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被人闻到; 故选C。 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P、Q、R、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质 P Q R W 反应前的质量(g) 5 2 14 18 反应后的质量(g) 20 x 4 13 A.参加化学反应的P和W的质量比为3:2 B.该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3P+Q=2R+W C.反应后容器中R与Q的质量比为1:2 D.Q在反应中可能作催化剂 答案:D A、P增加了15g,W减少了5g,所以参与反应的质量比=15g:5g=3:1,选项A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5g+2g+14g+18g=20g+x+4g+13g,x=2g,说明Q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不参与反应,选项B错误; C、反应后R质量为4g,Q质量为2g,两者质量比=4g:2g=2:1,选项C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Q的质量未发生改变,符合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特点,但是其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无法判断,因此只能推断可能为催化剂,选项D正确。故选D。 7、下列关于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中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是决定原子构成物质的关键因素 B.原子在分子中的配置(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分子的种类 C.化学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组成了所有的化学物质 D.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答案:D A、原子中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决定原子化学性质,是决定原子构成物质的关键因素,说法正确。 B、原子在分子中的配置(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分子的种类,说法正确。 C、组成和结构不同,物质种类不同,化学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组成了所有的化学物质,说法正确。 D、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质子数决定。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核内的质子数没有改变,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填:D。 8、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表示A原子,表示B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3∶2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从宏观角度看,物质丙属于混合物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 答案:A A、由图可知,反应方程式为: A2+B2=2AB,故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1∶1,选项A不正确; B、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选项B正确; C、由图可知,物质丙中含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选项C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选项D正确。故选A。 9、地壳中含有丰富的铝元素。结合下图分析,关于铝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铝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3 B.铝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g 答案:A A.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而原子序数=质子数,则铝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3,该选项说法正确; B.铝元素是“钅”,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易失去电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而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0、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近十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关于钢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了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铟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B.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4.8g C.铟原子的质子数为49D.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18 答案:C A、铟元素的元素名称为“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4.8,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49个质子,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是第二层的电子,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列规律: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可知x=8,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有关分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都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C.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没有改变 D.“热胀冷缩”现象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变化 答案:A A、“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酒香的分子四处扩散,从而芳香四溢,符合题意; B、分子可能由同种原子构成,也可能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如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化学反应的本身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分子种类一定发生了改变,不符合题意; D、“热胀冷缩”现象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降而变化,不是分子大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缺锌会导致生长迟缓。下图为锌元素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锌原子的质量为68.38gB.锌的原子序数为30 C.锌原子核外有四层电子D.锌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答案:A A、周期表示意图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是相对原子质量,不是指原子的质量,故选项错误; B、周期表示意图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所以锌的原子序数是30,故选项正确; C、根据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锌原子核外有4层电子,故选项正确; D、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容易失去2个电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A 13、考古学家通过测定碳14的含量等方法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6B.8C.14D.20 答案:A 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A正确。 14、如图是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值为8 B.硫的原子核带16个单位正电荷 C.硫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6周期 D.硫原子易得到电子,变成阳离子 答案:B A、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x=16-2-8=6,故选项错误; B、硫核电荷数为16,所以硫的原子核带16个单位正电荷,故选项正确; C、硫核外有3个电子层,所以硫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3周期,故选项错误; D、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位6,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5、荷叶中含有的荷叶碱(化学式为C19H21NO2)具有降脂、抑菌等作用。下列有关荷叶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O2B.由四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C.属于氧化物D.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B A. 荷叶碱由荷叶碱分子构成,是纯净物,不含其他物质,不含氧气。错误。 B. 物质由元素组成,荷叶碱由碳、氢、氮、氧四种非金属元素组成。正确。 C.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荷叶碱由四种元素组成,不是氧化物。错误。 D. 荷叶碱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9):(1×21):(14×1):(16×2),碳元素占比最大,所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错误。 故选:B。 多选题 16、下列关于“不一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D.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是化合物 答案:AC A、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如某些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C、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也可能由原子或离子构成,如汞属于纯净物,但是只是由汞原子构成,无分子结构,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含有多种元素,符合化合物定义,故说法错误。 故选:AC。 17、下图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元素原子序数为16B.此元素的符号为S C.此元素属于金属元素D.此原子的质量为32.06g 答案:CD 分析: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格中,左上角的数字代表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代表元素符号,位于中间的汉字是元素名称,元素名称的正下方的数字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是指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因此相对原子质量不带单位。 A、根据分析,左上角的数字代表原子序数,图中左上角数字为16,说明此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故此说法正确; B、根据分析,右上角的字母代表元素符号,图中左上角的字母为S,说明此元素的符号为S,故此说法正确; C、图中元素为硫元素,硫元素为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除金、汞以外,其元素名称都是“钅”字旁,故此说法不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不带单位,故此说法不正确。 故选CD。 18、某同学在电脑上绘制的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B.C.D. 答案:AC A、该物质中有两种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正确;B、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错误;C、该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正确;D、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错误。故选AC。 19、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B.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不显电性 C.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就变成离子 D.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电子 答案:ABC A、根据常见物质,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可知,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则原子不显电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原子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因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中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BC。 20、科学家发现一种只有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有关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显电性B.失去一个中子后显+1价 C.相当于两个氦(He)原子的质量D.在现有的周期表中不可能有它的位置 答案:AD A、不显电性,因为只有中子,中子不带电,A正确; B、中子不带电,失去一个中子后不显+1价,B错误; C、质子数是0,只有中子,质量数为4,氦原子的质量为也为4,则相当于1个氦原子的质量,C错误; D、因为它不是某种元素,而只有中子,在现有的周期表中不可能有它的位置,D正确。 故选AD。 21、某离子结构示意图为,该离子所带电荷数可能是( ) A.n-10B.n+10C.10-nD.n10 答案:AC 该粒子核外电子数为10,若n>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离子为阳离子,则该离子所带电荷数是n-10;若n<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离子为阴离子,则该离子所带电荷数是10-n。故本题选AC。 22、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mL 分子间有间隔 B 水沸腾时可冲起壶盖 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C 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钢瓶中 氧分子变小了 D 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在不断运动 A.AB.BC.CD.D 答案:BC A、10mL水和l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A解释正确; B、水烧开后可冲起壶盖,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变大,故选项B解释错误; C、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受压以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不是分子变小,选项C解释错误; D、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选项D解释正确; 故选:BC 23、对于下列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氯化钠是咸的,葡萄糖是甜的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B 纯水不导电 水分子中不含电子 C 搜救犬通过闻气味找到搜寻的目标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鼓起 气体分子的间隔增大 A.AB.BC.CD.D 答案:AB A、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葡萄糖是由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所以,氯化钠是咸的,葡萄糖是甜的,错误;B、纯水不导电,是由于纯水中不含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的微粒,错误;C、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有气味的分子通过运动能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所以,搜救犬通过闻气味找到搜寻的目标,正确;D、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压强减小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所以,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鼓起,正确。故选AB。 24、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氧原子 B.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决定 C.氯酸钾是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D.分子间有间隔,原子、离子间都没有 答案:BC A、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故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氧分子,选项错误;B、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决定,选项正确;C、氯酸钾是由钾离子和氯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选项正确;D、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间都存在间隔,选项错误。故本题选BC。 25、如图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②③属于不同种元素B.当X的数值为10时,①表示一种原子 C.②属于非金属元素D.④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形成阳离子 答案:AB A、元素是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②③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元素,故A正确; B、当X的数值为10时,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①表示一种原子,故B正确; C、②质子数为11,质子数=原子序数,是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C错误; D、④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故D错误。 故选AB。 填空题 26、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的相关信息。 (1)每一小格可以提供的基本信息有______。 (2)表中蕴含的递变规律之一是______。 (3)铝由______构成,将未打磨的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未看到明显现象,猜测其可能原因是______,实验后将铝片回收再利用的意义是______。 答案:(1)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序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大(合理即可) (3)     原子##铝原子     铝片表面有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反应进行     节约金属资源 解析:(1) 每一小格可以提供的基本信息有:原子序数(左上)、元素符号(右上)、元素名称(中间)、相对原子质量(下面),故填: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 (2) 表中蕴含的递变规律为:原子序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大、元素从金属元素过渡到非金属元素,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等,故填:原子序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大(合理即可); (3) 铝(金属)由原子(或铝原子)构成;未打磨的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未看到明显现象,猜测其可能原因是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反应进行;实验后将铝片回收再利用的意义是节约金属资源,故填:原子(或铝原子);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反应进行;节约金属资源。 2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认真分析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___,铝原子的电子数为___________。 (2)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 (3)从上表中查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4)表中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 质子数不同            C 中子数不同 (5)1869年,___________(填字母)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A 张青莲                        B 门捷列夫                C 拉瓦锡 (6)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2的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___________关系密切。 (7)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例如: ①从左到右,由金属元素逐渐向非金属元素过渡;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     13     氦、氖、氩     26.98     B     B     失去     最外层电子数     从左向右,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从左向右,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1(只要合理均可) (1)磷元素为第15号元素,磷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序数=15,铝元素为13号元素,铝原子的电子数=原子序数=13. (2)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最外层电子数是2,属于稳定结构,但电子层数大于1层时2,原子最外电电子数是8,属于稳定结构,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氦、氖、氩;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4)表中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故选:B。 (5)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A 张青莲,测定部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C 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故选:B。 (6)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2的镁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小于4)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说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7)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例如: ①从左到右,由金属元素逐渐向非金属元素过渡; ②从左向右,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③从左向右,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1。 28、根据以下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2)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___(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答案:(1)A和B (2)C和E (3)失去 解析:(1) 只有一层,最外层是2个电子,含有多个电子层,最外层有8个电子称为相对稳定结构,由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A和B,故填:A和B; (2)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由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子是C和E,因为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填:C和E; (3) D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故填:失去。 29、在下列微粒中 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⑥离子 (1)能构成物质的微粒有_________;(2)显示电中性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 (3)质量最小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4)一定带正电荷的微粒有____________ (5)一定带负电荷的微粒有_____;(6)可能带正电荷也可能带负电荷的是______ 答案:     ①②⑥     ①②④     ⑤     ③     ⑤     ⑥ (1)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铁、锌、硫、镁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氯化钠等是由离子构成,故填①②⑥; (2)中子不带电所以显电中性。因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又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也不显电性,故填①②④; (3)一个质子质量约等于一个中子质量都约等于一个电子质量的1536倍,所以质量最小的是电子,故填⑤; (4)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故填③; (5)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故填⑤; (6)阴离子带负电荷,阳离子带正电荷。可能带正电荷也可能带负电荷的是离子,故填⑥; 点睛: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粒子构成;显电中性的粒子就是指整体不显电性或不带电的粒子;粒子带什么电要看该微粒的组成。 30、如图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冰糖,在容器外壁用铅笔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请回答以下问题: (1)糖块放入水中后,为什么会逐渐变小?_________。 (2)当糖块完全溶解后,液面比所画的水平线_(填“高”或“低”),此现象说明了____。 (3)糖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其中含有哪些分子?__________。 (4)通常说“糖水是甜的”,从化学角度看这句话对吗?为什么?________。 答案:     糖分子和水分子运动到彼此的间隔中     低     分子之间有间隔     糖水是混合物,其中含有糖分子和水分子     不对;糖水中的糖仍保持着糖的性质,而水没有这一性质,所以应该说糖水中的糖是甜的 (1)分子在不断运动,糖分子和水分子运动到彼此的间隔中,所以糖块放入水中后,会逐渐变小。 (2)由于糖分子和水分子运动到彼此的间隔中去了,所以糖块完全溶解后,故液面比所画的水平线低;此现象说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隔。 (3)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糖水中有糖和水,属于混合物,其中含有糖分子和水分子。 (4)糖水中的糖和糖块中的糖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糖水中的糖仍保持着糖的性质,所以应该说糖水中的糖是甜的,故从化学角度看这句话不对;原因是糖水中的糖仍保持着糖的性质,而水没有这一性质,所以应该说糖水中的糖是甜的。 19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化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