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章 机械能
第一节 动能和势能
(一) 教学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动能、势能及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3、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学重点、难点
动能、势能、机械能内涵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功的概念,W=FS(两者关系类似:形影不离)
2、 引入新课:出示斜板,并演示钢球从斜板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并得出“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3、 进行新课
以刚才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进而演示课本图1—1实验,可分三步,并得出实验结论: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结合课本上的插图列举事例说明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W=Gh=mgh,并通过实验证明,
弹性势能: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其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并向学生解释弹性形变的意思。
通过学生讨论并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具有做功的本颔,但不一定做功。
(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在数值上等于动能和势能的和。
(4)能量的单位:功和能的单位都为焦耳。
4、小结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和单位。分析课本中“想想议议”的问题。
5、做业,课后练习中的(3)、(4)
课后体会:
第二节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并能举例说明。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中的第二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并就此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2、引入新课
学生回答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开始——某一中间——地面(三个过程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3、进行新课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1)观察滚摆、(2)单摆、(3)弹簧对钢球撞击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3):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可结合课本练习P9中的(7)题和想想议议加以说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分析说明卫星在近地点和远地点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机械能的总量不变)。
4、小结
(1)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必定有动能和势能各自的变化,而且是此增彼减。
(2)动能变化以速度增减,重力势能变化以高度的变化,弹性势能的增减要根据弹性形变大小的变化。
5、作业 P9(2)、(4)
6、课后体会:可以扩展提及“机械能的守恒定律”,并举例说明。特别是物体“匀速”运动时的各种能量变化。
第三节 水能和风能
(一)教学目的
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拦河坝提高水位,增大水的重力势能,从而转化成更多的动能。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利用钢球从斜槽上滚下的事例分析能量的转化。(提问学生)
2、引入新课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流动的水和空气都能做功,具有机械能,人们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这一资源为人类服务。
3、进行新课
(1)水能的利用(观看教学录像,水能的利用)
(2)风能的利用(观看教学录像,风能的利用)
(3)强调我国水能丰富的同时,要正确开发、合理使用水资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注重环境保护。
4、 小结
5、 评讲前次的作业,并指出其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四)1、评析课本第9页的剩余练习,重点讲评第五题。
2、讲评同步练习中个别习题。
本章注意问题:1、能的含义:能够做功的物体就具有能(正确);一个物体做了功,说明这个物体具有能(错,为什么?可能做功前有能,做了功之后未必再有能)。
2、做匀速运动的物体,机械能是如何变化?(让学生理清分别在水平面、斜面上、竖直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是如何变化的?)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