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成语中看中国传统文化.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23972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成语中看中国传统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从成语中看中国传统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本文档共2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从成语中看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作者:发表论文360论文网 网址:   摘要: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成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成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关键词:成语;中国文化   一、成语中展示出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1.成语与农业生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黄河、长江哺育了我们肥沃的家园,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成为国家赋税的基本承担者。有许多成语对古代先民农业生产生活进行了描写。“田连阡陌”,谓田地广袤,接连不断。“精耕细作”谓精心细致的耕作。“寒耕热耘”寒冷时耕种,炎热时除草。形容农事艰辛。《管子·臣乘马》:“彼善为国者,使农夫寒耕热耘,力归于上。”这些成语都体现了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历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农抑末”,把农业看作是国固邦宁的根底,成就霸业的基础。   农业生产者也逐渐养成一种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起居有定,耕作有时。例如,“躬耕乐道”是指亲自耕种,乐守圣贤之道。《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胡]昭乃转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警世恒言》卷一七:“隐于田里,躬耕乐道,教育二子。”   2.成语与建筑   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四大类型中,成语表现了它们的某些艺术特点。例如,“堂皇富丽”(宏伟美丽,气势盛大),多形容建筑物,特别是宫殿的宏伟华丽。又如,“雕梁画栋”亦作“画梁雕栋”,谓彩画装饰的梁栋。形容建筑物的美丽华贵。元·郑廷玉《看钱奴》三折:“这的是雕梁画栋圣祠堂。”元·王子一《误入桃源》二折:“光闪闪贝阙珠宫,齐臻臻碧瓦朱甍,宽绰绰罗帏绣栊,郁巍巍画梁雕栋。”《西游记》第十七回:“入门里,往前又进,到于三层门里,都是些画栋雕梁,明窗彩户。”《醒世恒言》卷二九:“中间显出一座八角亭子,朱甍碧瓦,画栋雕梁。”   中国古代的建筑强调群体的宏伟,如果是“独门独院”,则显出一家独住,而与四邻不相通,和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相违背。另外,建筑物形成群体结构时,屋与屋之间有很多“空”,亭池草木点缀其中,显出主次之分,虚实相间的效果,特别是楼台亭阁,总是以其“空”面向外界,达到和自然的交流,身在“琼台玉宇”(指华丽精美的建筑物。常用以形容仙家楼台或月中宫殿),使人如置仙境。   建筑结构中的一些各称也经常用在成语中比喻人或事情。例如,“栋梁之才”(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才。)“栋折榱崩”(栋,房屋的正梁,榱:椽子。正梁断裂,椽子倒塌。比喻倾覆。)“抚梁易柱”,传说中商纣王能手托屋梁,抽换房柱。形容力大无穷。)还有“添砖加瓦”,“偷梁换柱”,“铜墙铁壁”等等。   3.成语与服饰   从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衣着主要的是体现个人的身份或地位,这里主要介绍几个。例如,“高冠博带”,亦作“峨冠博带”。指带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或指穿着礼服。《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元·关汉卿《谢天香》一折:“恰才耆卿说道好觑谢氏,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师大夫,你与老夫说咱。”《三国演义》三七回:“忽人报:‘门外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形容帝王官僚阶层的有“黄袍加身”(以天子黄袍加载身上,即用为天子之意。)“凤冠霞帔”,“衣紫腰金”(衣紫,穿紫袍,紫袍为古代官服。腰金,腰间佩戴金印。指做大官。   二、成语折射出的中国古代精神文化   1.成语与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家意识到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作用,十分重视个人自身道德修养的教育。古代的教育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在教授知识技能之外,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提升,比如从以下这几个成语中,我们可以感受中华民族对气节、操守、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立身行道”(谓修养自身,奉行道义。南朝梁·萧统《与晋安王纲令》:“明公儒学稽古,醇厚笃诚,立身行道,始终如一。”)“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改过迁善“(认识并改正过错,诚心向善。)……这些成语在漫长的中国历代教育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公认的最优秀的传统教育方法之一就是”因材施教“(依照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程遗书》卷一九:”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女教》:”将中国诸经列传训诫女子之书,别类分门,因材施教。“)不仅”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循循善诱“的教学思想得到广泛认可,教育家孔子还总结出了一些教学规律,比如”温故知新“就指出学习本身就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只有反复实践才能对所学知识牢固掌握,”循序渐渐“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不能”一曝十寒“。   2.成语与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以”善“为核心,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道德,有自我的约束和完善。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至今为人们继承和发扬,在成语中我们能充分体会这一点。现代社会人们交往的诚信原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待人做事都要”诚心诚意“,”言而有信“,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从古至今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的美德。如果是”背信弃义“必然会到严厉的道德谴责。   勤劳节俭,清正廉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三国的诸葛亮提出要”俭以养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人需自我约束,不贪求太多,才能表现出”刚正不阿“,才能正己,正心。此外,”厚德载物“”荣辱不惊“天下为公”“不屈不挠”等成语也能让我们领略崇高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中华美德的精髓,联系方式:4006587789。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