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图纸QQ1074765680
目录
前 言………………………………...2
一、设计任务书及要求………………………………………...…..2
二、电动机的选择与计算…………………………………….…..3
三、减速器参数的选择和计算……………………………….…..3
四、确定总传动比及其分配……………………………………………..…..3
五、确定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3
六、蜗杆蜗轮的设计计算……………………………………………..……..4
七、链结构设计……………………………………………………..…..9
八、轴的设计……………………………………….……...11
九 、机座箱体结构尺寸及其附件………………………………………………15
十 、蜗杆减速器的润滑………………………………………………………16
十一、 蜗杆传动的热平衡计算…………………………………………………………17
十二、 选择冷却装置……………………………………………...……18
参考资料………………………………………………………………19
前言
国内的发展概况
国内的减速器多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为主,但普遍存在着功率与重量比小,或者传动比大而机械效率过低的问题。另外,材料品质和工艺水平上还有许多弱点。由于在传动的理论上、工艺水平和材料品质方面没有突破,因此,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传递功率大、传动比大、体积小、重量轻、机械效率高等这些基本要求。
国外发展概况
国外的减速器,以德国、丹麦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特别在材料和制造工艺方面占据优势,减速器工作可靠性好,使用寿命长。但其传动形式仍以定轴齿轮传动为主,体积和重量问题,也未解决好。当今的减速器是向着大功率、大传动比、小体积、高机械效率以及使用寿命长的方向发展。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设计一二级蜗轮蜗杆减速器
本设计是蜗轮蜗杆减速器的设计。设计主要针对执行机构的运动展开。为了达到要求的运动精度和生产率,必须要求传动系统具有一定的传动精度并且各传动元件之间应满足一定的关系,以实现各零部件的协调动作。该设计均采用新国标,运用模块化设计,设计内容包括传动件的设计,执行机构的设计及设备零部件等的设计。
设计内容:
1.电动机的选择与运动参数计算;2.蜗轮蜗杆传动设计计算3.轴的设计4. 链结构设计5.键和连轴器的选择与校核;6.装配图、零件图的绘制7.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
设计任务
a)减速器总装配图一张,b)蜗杆、轴零件图各一张,c)设计说明书一份
电动机的选择与计算
1. 电动机类型和结构的选择
因为本传动的工作状况是:载荷平稳、单向旋转。所以选用常用的封闭式Y160L-8系列的电动机
2. 电动机容量的选择
1) 工作机所需功率:Pw =7.5kW
2) 电动机的输出功率:Pd=Pw/η, η=η1*η2*η3*η4 =0.98* 0.99* 0.80* 0.96=0.745 Pd=10.067kW
3) 电动机型号Y132-4M 额定功率7.5(KW) 同步转速 1500(r/min) 满载转速1440
(r/min) 总传动比60
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及其分配
1. 总传动比:传动装置应有的总传动比为:i=60
2. 传动比分为:i1=4 i2=4 i3=3.75
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
3.1各轴转速 由式2-8——2-12得
电动机轴=满载时转速=1440
1 轴 n1=1440/4=360r/min
3.由草图估算减速器箱体内表面能被润滑油所飞溅到外表面有可被周围空气所冷却的箱体表面面积
S=0.35
4.计算散热面积
取周围空气温度ta=20 ,箱体散热系数ad=12ω/(m2•0C)
7-2 冷却装置设计
1.单位时间内自然冷却散掉的热量
Φ2s=ks•S(tmax-t0)=14×0.2×(65-20)=126
式中:
ks-----散热系数,ks =14ω/( • )
tmax---油温, tmax=65
参考资料
本文通过对单级蜗杆减速器的结构形状进行分析,得出总体方案.按总体方案对各零部件的运动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单级蜗杆减速器的整体结构尺寸,然后以各个系统为模块分别进行具体零部件的设计校核计算,得出各零部件的具体尺寸,再重新调整整体结构,整理得出最后的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此次设计通过对单级蜗杆减速器的设计,使我对成型机械的设计方法、步骤有了较深的认识.熟悉了蜗轮、轴等多种常用零件的设计、校核方法;掌握了如何选用标准件,如何查阅和使用手册,如何绘制零件图、装配图;以及设计非标准零部件的要点、方法.
这次设计贯穿了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了各科专业知识,从中使我学习了很多平时在课本中未学到的或未深入的内容.我相信这次设计对以后的工作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自己所学知识有限,而机械设计又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科,设计中肯定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老师指出,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去完善它们参考文献
[1] 濮良贵,纪名刚等著.机械设计(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世刚,张秀亲,苗淑杰.机械设计实践.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
[3] 唐照民等著.机械设计.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4] 任金泉等著.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5] 刘鸿文.材料力学.3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6] 孙桓,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6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 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机械设计手册.新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8] 林景凡,王世刚,李世恒.互换性与质量控制基础.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9] 张培金,蔺联芳等著.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8.
图纸QQ107476568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