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月光曲》教学实录
一、揭示课题 整体感知
师:昨天让同学们预习了哪一篇课文?
生:《月光曲》。
板书课题:月光曲
师:一看课题──《月光曲》,你怎么理解?
生:在皎洁的月光下弹的一首钢琴曲叫《月光曲》。
生:一首钢琴曲的名字叫《月光曲》。
生:一首著名的钢琴曲的名字叫《月光曲》。
师:理解得很好。
那么,看了课文以后,谁能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生:传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师: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有一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哪一段?
生:齐读
师:传说是指民间流传的故事。也可能是真的,亦可能是假的。
二、二、品读重点语段 体会感情
师:本文中写到贝多芬弹奏了几首曲子?
生:两首,一首是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另一首是《月光曲》
师: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生:贝多芬在这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盲姑娘兄妹俩的谈话
生:贝多芬很同情这穷兄妹俩
师: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这段对话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考虑,顺便说的话。
师:“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
生:指的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盲姑娘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生:不是。因为这首曲子很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师:不是随便说的,而是发自内心,那她为什么要那么说呢?
生:说明她家太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说明她能体谅哥哥的难处。
生:说明她能理解哥哥贫困的处境。
生:说明她为自己刚才说的那句话感到后悔。
生:说明她很懂事、很会体贴人。
师:对。穷哥哥爱妹妹,盲姑娘又是多么体谅哥哥。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请男女生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
(同桌练读,指名读,评议。)
师: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
生:这是一个酷爱音乐、热爱生活的姑娘!
生:我一定要满足她的心愿!
……
师: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穷兄妹俩弹奏钢琴。
三、读中学写 读写结合
师:贝多芬弹的时候,盲姑娘怎么样?
生:盲姑娘非常专心地听着。盲姑娘听得入神了。
生:盲姑娘听得入了神。
师:什么叫入神?
生:全部的精神都集中了,把一切都忘了。
师:注意高度集中,她听他弹。“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姑娘说这几句话时,她是什么心情呀?〔师要生先念姑娘的话,后再回答〕
生:姑娘心情是很激动的。
师:“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这几句话什么意思?
生:说贝多芬弹得非常之好。
师:〔深情赞美地〕纯熟,多熟练哪!弹得那么好,琴艺那么高超!不但纯熟,而且怎么样?〔生:“感情多深哪!”〕盲姑娘听到曲子,就能体会其中的感情,这说明盲姑娘什么呀?
生:说明这个盲姑娘非常爱好音乐,也很懂音乐。
师:你从哪儿知道她很懂音乐?
生:因为她听出了弹钢琴弹得很好,是贝多芬。
生:她刚才说了,“感情多深哪!”要是不懂音乐的人,她就听不出音乐中的感情。正因为她懂音乐,所以她听出了贝多芬弹曲子时的感情。
生:书上说,盲姑娘听得入了神,如果她不懂音乐,她就不能入神。
生:盲姑娘听得入了神,因为盲姑娘懂音乐,所以她才被音乐情景吸引住了。
师:“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实际就是对贝多芬弹琴的──〔生:赞美,赞赏〕〔师板书“听到赞美”〕盲姑娘怀着激动的心情赞美贝多芬弹得多好啊!她不但爱音乐,而且她──〔生:懂音乐〕听到姑娘的赞美声,〔有感情地读〕“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你想想,当时贝多芬是什么想法?“我的音乐只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四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贝多芬美妙的琴声仿佛把兄妹俩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海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微波粼粼——波涛汹涌
生:平静——波涛汹涌
师:从这样的画面中我可以感受到乐曲的旋律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生:由低——高
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
师:再读这段话,从优美的文字读出乐曲的旋律之美。
师:同学们,请看小黑板上的一句话。(出示小黑板)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师:屋子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
生:不是,这是比喻,把月光变成银纱。
师: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板书:联想)联想部分一般都是用“他想”、“好像”、“仿佛一类的词引出来,这是个很重要的标志,当然也有没有的。请读读第9节,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
生:默读第9节,边读边划。然后指名读划出的联想部分句子。
师:找的很对。同学们,慢慢升起的月亮,月光下波涛起伏的大海,大海波涛发出的阵阵涛声,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生:是由贝多芬弹的《月光曲》引起的。
师:对。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只要实实在在的事物,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不信请看(出示小黑板)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的大大的眼睛。
师:大家读了觉得怎么样?还美吗?
生:不美了。
师: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我们读文章的时候,分辨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我这里还有一篇短文,写得不错,我想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更美。请你们看看,能不能加以补充。
荷花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生练习,教师组织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