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课时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一、学习目标
归纳主干知识,理解阶段特征。
考纲规定的考试范围
对应教材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毛泽东思想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人物评说:毛泽东
二、基础知识预习作业
(根据以下线索,结合小册子,阅读课文,归纳知识要点)
主题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政治
(1)民主建设
①1949年9月:
②1949年10月:
③1954年:
④1956年:
(2)对外关系
①新中国成立第1年:
②1950年:
③1953年:
④1954年
⑤1955年: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
①1949-1952年:
②1953-1956年:
(2)社会生活:
3.文化
(1)思想:
(2)教育:
(3)科技:
(4)文艺:
主题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政治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
①1956年:
②1957年:
③1958年:
④1959年:
⑤1960年
⑥1962年:
(2)社会生活:
3.文化
(1)思想:
(2)教育:
(3)科技:
主题3:“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年)
1.政治
(1)民主法制:
(2)对外关系:
①1971年:
②1972年:
③毛泽东:三个世界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
①1971年:
②1973年:
③1975年:
(2)社会生活:
3.文化
(1)教育:
(2)科技:
①1967年:
②1970年:
③1973年:
(3)文艺:
人物评说:毛泽东
主要活动与贡献:
三、针对学习目标自我检测题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C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 “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2.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D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B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4.右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B )
A.加入人民公社 B.分得土地
C.承包土地 D.加入合作社
5.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6.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B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7.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B )
A. 1946、1949 B. 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8.建国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C )
A.推行土地改革 B.组织人民公社 C.实施“一五”计划 D.发动“大跃进”
9.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 )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10.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11.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D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12.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D )
A.三大改造 B.中苏关系 C.文化大革命 D.“三面红旗”
13.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14.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15.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C )
A B C D
16.“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A )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17.《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8.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A )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19.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A )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国家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 B )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四、课上训练与检测题
1.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 A )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2.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C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C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5.“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C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6.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D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7.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C )
①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②美国从越南撤军 ③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④中日邦交正常化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8.据材料(1952年-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每点代表1年),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5分)
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五、课后巩固、拓展性训练题
1.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个错误( C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的《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B )
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B.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农村的基层行政组织
3.右图是1950年11月20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的反映当时某场战争的漫画(说明:①指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②指朝鲜人民军,③指美帝国主义),你认为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A )
A.“侵略者的老路”
B.“中朝人民友谊万岁!”
C.“将革命进行到底”
D.“冷战”的阴影
4.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C )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12~1927年
5.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文化艺术自由发展,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 C )
A.不能宣传唯心主义错误 B.不能违背科学精神
C.不能违背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D.不能宣传资产阶级倾向观点
6.“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论述应出自毛泽东的( D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论十大关系》
7.右图是某同学在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时所绘制的一幅漫画,若要为该漫画配以文字说明,最合适的应该是( A )
A.消灭剥削 B.反对内战
C.全民抗战 D.包产到户
8.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六亿人民奋发图强;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 B )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B.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A )
组号
流行语
阅读
文娱
A
最可爱的人
苏联小说
扭秧歌
B
时间就是金钱
古典文学
看电视剧
C
破四旧
毛选
学唱样板戏
D
上网
时装杂志
跳交谊舞
10.邮票是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的见证,中国航空航天科技成就也是纪念邮票主题之一。下列一组纪念邮票,最能反映上世纪70年代突出成就的是( B )
11.(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3分)
【参考答案】
(1)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7分)
(2)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3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