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审定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外(fèn) 佝偻(lǚ) 阴翳(yì) 冠冕(miǎn)
B.呢喃(nán) 飘逸(yì) 轻觑(qù) 绮户(qǐ)
C.宽宥(yòu) 摇曳(yè) 亵渎(xiè) 觥筹(guāng)
D.鲜妍(yàn) 旁骛(wù) 野蔌(sù) 强聒(guō)
2、下列各组字词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蹿掇 翌日 人情事故 行将就木
B.羁跘 帷幕 分崩离析 纷至踏来
C.演译 雾霭 不知所挫 接踵而至
D.山麓 黧黑 招摇撞骗 销声匿迹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是一张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侵略者的国旗耀武扬威,在被其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C.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使您蓬荜生辉。
D.毕业了,回想起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心中不禁涌起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B.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
C.“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在全社会迅速引发了巨大反映。
D.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
5、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人为峰。(对偶)
B.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比喻)
C.观众在这样的中国画中,可以感受到至刚、至正的精神品质,怎能不热爱?(反问)
D.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更是打造我们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夸张)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而在位次的排序上,地位次尊的人则居于最尊者的右边。
②另外,通常的看法是,右者为尊,因此遭受贬谪称为“左迁”。
③在筵席上,最尊的座次是坐西朝东,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
④古时座次有着严格的尊卑之分。
⑤在举行朝会的时候,则是背北面南为尊,故称帝叫做“南面”,而为臣则叫做“北面”。
A.⑤①③④② B.⑤④②③① C.④⑤③②① D.④③⑤②①
7、古诗文默写
①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
⑤《过零丁洋》一诗表现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古诗文中有不少写“风”的诗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两句: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
(节选自《三国志》)
(注释)(1)家室:指家属、家庭。怨旷:男女成年不能婚配的,男的成为旷男,女的称为怨女。(2)芍陂:古代淮水最著名的水利工程。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百废具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吾谁与归 吏士死亡不归
C.属予作文以记之 何陋之有
D.而或长烟一空 或遇疫气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自 涡 入 淮 出 肥 水 军 合 肥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1)用四字的词语分别概括一件滕子京和曹操所做的有益于人民的事儿。
滕子京:
曹操:
(2)结合(甲)(乙)两文,分析范仲淹、曹操二人有哪些相同点?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选自《我的阅读与写作》)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作答。
2.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证过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也就是说要死记硬背。
B.文学是有继承性的,所以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C.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来供选择,所以我们更要加强背。
D.高明的文学家不仅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只有这样才能翻出新意,写出好文章。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要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中,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而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妈奶的话去。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术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于是,全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全被割完。
⑪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聚集于此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物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开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⑫当现代机城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1.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妇的人物形象。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选文第⑧段的对话,表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
4.选交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名言警句,按要求作文。
①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②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梁启超)
③我们不应该虚度人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居里夫人)
这些语句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可选其中一则,或几则兼顾,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要有真情实感;④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一
B
D
D
A
D
D
千里共婵娟 经纶世务者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斯是陋室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示例: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二
1.D
2.(1)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沉下的白璧。 (2)这难道是仁义之士喜欢的吗?只是不得已啊。
3.自 涡 入 淮 / 出 肥 水 / 军 合 肥
4.(1)修明政治,为民谋福,使民和乐 体恤民情,抚慰将属,设立县官,开挖芍陂 令军屯田(2)忧国忧民,心胸旷达,积极建功立业。
三
1.(1)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2)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3)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有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4)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2.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首先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其次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从反面论证观点。
3.A
1.麦客夫妻勤劳朴实、踏实肯干、配合默契、任劳任怨、自食其力、努力奋斗
2.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句中将刺眼的阳光比喻成扎人的麦芒,又写田野里不见一丝风,写出了酷热难耐的夏季天气,更表现了麦客夫妻的割麦的艰苦,同时也表现了麦客们的吃苦耐劳以及勤劳朴实。
3.“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最淳朴的感情,就是希望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了女人对能种大片麦田的土地的赞扬。
4.(1)插叙,补充交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 (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客夫妻对奶奶家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的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呼应了开头。
5.选文通过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以及踏实肯干的美好品质。同时结尾又慨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逐渐消失的传统行业的惋惜之情。
四
9 /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