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等职业教育打造特色专业的思考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打造特色专业的重要性和选择标准,从建设新兴优势专业、强化对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与管理、转换办学模式、加强实验实训、推进课程改革和校本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验收和评估工作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总结高等职业教育中如何打造特色专业,培养出具有特色鲜明、技能超群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特色专业
一、 特色专业的意义
当今社会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密,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只有那些教育教学质量较高、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院校,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办学市场中站稳脚跟,也只有那些具有鲜明办学定位、专业特色、服务方向的高等职业院校,才能形成强劲的核心竞争力,并在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长足发展。
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也是高职院校联系社会的纽带。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学校能否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从而吸引到更广泛的生源以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特色专业要反映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类型在社会领域中的优势、个性甚至不可取代性。其明显优势、个性甚至不可取代性,表现在社会、经济、科技领域;地域或行业领域;教育内部领域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间。特色专业要在该领域(地域)是绝无仅有的;或者这个专业别人虽有,但自己优势明显或有独特个性的;或者这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总体质量比别人高的;或者这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有独特的能力、技术等。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大多缺乏能树立自身形象的特色专业,加上生源水平普遍较低,对社会所输出的人才得不到行业的青睐,就业时突显不出竞争优势,必然在招生过程中缺乏吸引力,高职院校只是很多家长和学生的“无夺之选”,这一历史影响使得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较之普通高等教育仍处弱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面对大规模扩招的状况,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主要依托于专业建设,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创特色、树品牌,是行业与个人“质量意识”强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质量的竞争。高质量的人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择,关键看其对技术的掌握程度、熟练程度,对行业的适应能力。王振如博士论文: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以京郊现代化发展为视角,2006年6月
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个人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必然相应地会关心教育的回报问题,关注教育质量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切合企业和受教育者的需求,正确定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进而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以特色和品牌获得行业、受教育的广泛认同。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创特色、树品牌,是市场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必然要求
教育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这是教育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发展起步迟、起点低。高职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树立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突出亮点和强项,形成自己的若干品牌和特色专业,并以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这些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全面提升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
二、 特色专业的选择
特色专业应该是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专业配置力量较强,如集聚了一流的师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等崔岩:强化特色专业 打造高职品牌,《中国教育报》2008-12-09
。特色专业的建设任务是艰巨的,需要长期不懈地投入。
对高职院校来讲,如何选择特色专业,我们认为,要在充分考虑学校自身实际的前提下,一看传统,二看实力,三看前景。选择的标准是:一是选择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二是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先进、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突显的专业;三是选择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紧缺的专业;四是选择能担当学院建设发展龙头的专业,能够有效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五是有大量高水平行业企业专家作支撑的专业;六是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专业。
三、特色专业的建设
(一)建设新兴优势专业
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新兴行业的迅速崛起,带来某一领域人才的空白,于是给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较大的机遇。新兴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但在专业建设上,由于面对的是新的行业特点,各校都处于摸索阶段,学生的选择也比较盲目,在这个形势下,谁优先突显特色、创出品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使得人才培养供不应求,取得用人单位的良好口碑,获得社会的肯定,谁就会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审时度势,高度重视以高新科技行业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新兴专业的建设,对其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设施给予正确的指导,促使其创出特色,在新的产业领域成为本行业人才培养的龙头,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强化对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与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的是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区域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社会活动,必然植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区域之中,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理应紧密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应,与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并具有适度的超前性,特别要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和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产业的发展建设相适应。
在构建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为根据,加强高等职业专业设置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一是要以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打造省及国家级高等职业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二是要结合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名称的全面整理,加快设置地方经济建设急需、岗位针对性强的地方特色专业;三是在审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时,努力使高职专业设置更好地贴近产业发展需求,以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靳国庆:打造高职教育品牌与特色的五大战略性思考,光明日报2007-01-03
(三)转换办学模式
教育模式的构建要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加强高职教育理论的研究迫在眉睫;教育模式的转换归根到底是培养模式的转换,通过实施“订单式”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育定位,突出职业特点,使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多样。同时应根据区域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专业,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逐步建立起个性化教育模式。
(四)加强实验实训
这是高职教育创特色、树品牌的保障。专业建设要突出特色、树立品牌,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大力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树立新型的管理观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发挥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于专业的全程控制力、协调力;发挥奖惩制度对教学建设的激励作用,加强制度化管理的同时建设一支优秀的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创出特色、形成品牌的必然要求。
(五)推进课程改革和校本教材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的教材体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适合本院体现工学结合、高职特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易学性和系统性的高职教材。 马丽杰: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辽宁高职学报2008年第10卷第3期
为了保证优质教材进课堂,高职院校要组织由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的教材建设评审委员会定期对教材进行评审鉴定,并组织优秀教材的评选活动以激励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
(六)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合理优化原有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力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形成一支专业扎实、善于创新、高职称、高学力、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的关键性条件。王振如博士论文: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以京郊现代化发展为视角,2006年6月
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注意教师梯队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使每个专业都有科研成果丰富、治学严谨、组织能力强的领头式人物;重点扶植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他们在科研、进修方面提供便利;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推行导师制,组织青年教师授课竞赛,鼓励进修与学力提高,使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增强教师改革意识和质量意识,使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同时,鼓励教师走入市场,亲自参与行业流程,了解行业信息,并督促教师考取“双师”证书,成为相关行业的专家,为教学中理论结合实践打下基础,也为指导实验教学作好准备。
(七)加强验收和评估工作
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创特色、树品牌的主要途径。对于具有优势且发展潜力巨大,连续在近年的专业建设中取得较大成绩的专业,可列为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点,高职院校或各级主管部门可在政策、招生计划安排、资金、人才培养和引进、管理等方面给予倾斜,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大其专业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优势,实现快速发展。但被列为建设重点发展并不代表此专业己经成为学校的品牌、特色专业,而应当由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认真制订严格的验收程序和科学合理的验收标准,定期对建设点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多方位的评估和验收,对于验收不合格的收回其资金投入及建设点称号,合格者可授予“品牌、特色专业”称号,同时,仍应定时、定期、定向对其进行质量监督和跟踪。
总之,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打造特色和品牌专业要依托于学校的积极应对,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脉搏,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真正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制定科学合理而有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安排规划,改变就业机制,加强就业引导,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及市场的需求,真正意义上实现高职教育专业和品牌的特色化。
作者谢利苹的联系方式: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安全防范系基础教研室 (102600)
手机:13141223561
宅电:63542181
邮箱:littlesnake91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