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
顶碗少年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课前准
备及课
件设计
教学
方法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五年级精读课文)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
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ppt: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三、学习第二部分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变会突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
3.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4.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五、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修改意见
板
书
设
计
课
堂
练
习
及
作
业
设
计
1、 解释: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2、 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4、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教后反思
课题
范仲淹的故事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课前准
备及课
件设计
教学
方法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五年级精读课文)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 (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划粥割齑
(1)读词
(2)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大夫
(1)齐读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2)大夫的“大”还可以怎么念?
范仲淹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1)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修改意见
板
书
设
计
课
堂
练
习
及
作
业
设
计
1、 解释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 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
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3、 他( )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教后反思
课题
体育课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2.能正确书写生字。
课前准
备及课
件设计
教学
方法
《体育课》教学设计(五年级精读课文)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封面
1.看到这个书名,你会想到什么?
2.今天,我们就从中选取其中一个小故事读一读。
二、自主预习
1.出示(预习提示):
第一步: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第二步: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步:画出自己不懂的内容。
2.学生自主预习
三、检查预习
1.听写
伤疤膝盖碍手碍脚双臂碟子握住
2.出示:
饶
(1)指名读
(2)“饶”字,换掉一部分可以变成哪些字?
3.出示:
君临天下
(1)指名读
(2)君临天下什么意思?
(3)文中指谁,在什么时候有君临天下的感觉。(文中指诺比斯在爬上横杆很得意时)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4)那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该怎么读?
4.课文主要讲了谁?(涅利)
写了涅利的一件什么事?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围绕“涅利”上体育课,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锲而不舍地爬上横木这件事,分几部分来写的。(默读、分段)
2.讨论、交流
五、再次读书,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体育课》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因为涅利太瘦弱了,妈妈认为他做不了那样的活动,所以前来请求校长免去涅利的体育课。但涅利硬是不同意。在体育课上,涅利用他那瘦削的手抱住横木往上爬,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涅利终于爬到了横木顶,站到了平台上。)
2.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涅利加仑德洛西……)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默读课文,找出写上体育课的段落,多读几遍,用笔画出描写涅利的语句,反复读几遍,把读的感受批注在文章边上。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二)组织交流
1.出示:
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1)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涅利太弱小了,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
(2)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使出全身憋紫汗珠滚落……)
(3)抓住这些重点词,读出感受(学生抓重点词练读)
(4)假如你就是“涅利”能告诉大家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吗?(一定要坚持)
(5)读出你的坚定,再来读读这句话
(6)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涅利的坚持不懈,找出来读读。
2.换位体验
(1)看着涅利那样的吃力,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想怎么做?(鼓励他、帮助他)
(2)我们一起来鼓励涅利,用鼓励的语气来读读同学的话。
(3)假如你是涅利,在同学、老师的鼓励下,终于站在最高处时,你的心理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出示:
1.对自己说……
2.对老师说……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3.对妈妈说……
4.对同学说……
3.提炼中心
文章读到这儿,评价一下文中人物。
三、深入探究,引发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体育课,整个第二大段把体育课上的故事写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要写第一和第三部分,那不是画蛇添足吗?
2.学生讨论
3.组织交流
四、总结归纳
你能用图形来表示一下人物关系吗?
修改意见
板
书
设
计
17.体育课
涅利:爬横杆——自强自立
老师、同学:鼓励——关心、爱护
课
堂
练
习
及
作
业
设
计
1、 回答: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1)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3)抓住这些重点词,读出感受
(4)假如你就是“涅利”能告诉大家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吗?
3、文章的题目是体育课,整个第二大段把体育课上的故事写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要写第一和第三部分,那不是画蛇添足吗?
4、假如你是涅利,在同学、老师的鼓励下,终于站在最高处时,你的心理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教后反思
课题
虎口藏宝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瞥、栩、眶、忡、蝶”5个生字,学会“瞥、瓷、栩、寄、琢、眶、遮、胶、陌、堪、晕、歹、徒”13个生字,掌握“瞥见、陶瓷、栩栩如生、琢磨、眼眶、遮掩、胶卷、陌生、疲惫不堪”等词语。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纳塔莉聪明、机智和勇敢的精神品质。
3.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纳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能够机敏地地将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胶卷进行调包,躲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体会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
课前准
备及课
件设计
教学
方法
《虎口藏宝》教学设计(五年级精读课文)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看到《虎口藏宝》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要提出吗?面对这个题目,你又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预习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和不懂的问题,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课文,读后进行简单评议。
3.组织交流。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预习
1.读词
纳塔利威廉
(1)指名读
(2)出示:疲惫不堪
(3)指名读
(4)疲惫不堪什么样?
(5)在疲惫不堪时说的话,该怎么读?
(6)出示 (句子):
“纳塔利,你父母呢?”
2.“虎口藏宝”的“宝”指什么?(胶卷)
3.谁藏的?为什么藏?怎么藏的?通过读书初步解疑。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四、理清文章层次
1. 全文围绕着“藏”字,分几部分来写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他为什么又要让我再把它藏起来呢?”)写纳塔莉从陶瓷虎口中发现了一卷胶卷。
第二部分(从“纳塔莉把胶卷塞进衣服口袋……”到“好了,大功告成!”)这部分写陌生人搜查胶卷、纳塔莉藏起胶卷、歹徒枪走被调了包的胶卷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那两个家伙一溜烟似的离开了……”到结束)写威廉叔叔知道纳塔莉巧妙地保住了胶卷惊呆了,高兴地夸奖纳塔莉“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五、布置作业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抓人物言行、心理,体会文章主要内容
1.浏览全文,“塔莉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聪明、机智……)
2.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用笔画出塔莉玛的动作、心理,仔细读读,谈谈体会。
3.小组分角色朗读
(二)朗读体会
1.分角色小组内练习
2.小组汇报,全班同学中你认为谁读得好,为什么?(评读)
3.指导后练习朗读
4.师生对读
5.分角色朗读全文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三、拓展活动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
四、巩固练习
1.读本课生字,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2.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课后练习第3题)
3.读读写写。(课后练习第4题)
修改意见
板
书
设
计
课
堂
练
习
及
作
业
设
计
1、 回答: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全文围绕着“藏”字,分几部分来写的?
3、浏览全文,“塔莉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聪明、机智……)
4、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用笔画出塔莉玛的动作、心理,仔细读读,谈谈体会。
教后反思
课题
失去的一天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2.指导学生学会“茬、砖、涎”3个会认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课前准
备及课
件设计
教学
方法
《失去的一天》教学设计(五年级略读课文)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谁失去了一天?为什么说他失去了一天,这一天里都失去什么了?)
二、初读课文
1.读读课文,试着回答自己的问题。
2.检查字词
麦茬:麦子收割后,遗留在地里的根和茎的基部。
垂涎欲滴:形容非常贪馋想吃的样子。
游手好闲:游荡成性,不爱劳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妈妈领他看了在这一天里拖拉机手、建筑工人、面包师的工作成果和图书馆里大家一天看过的书,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三、学习课文
1.为什么说佩佳失去了一天?
出示:
妈妈严肃地说:“孩子,虽然你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完成,可你要知道,现在地球上少栽了一棵树,人们中间少了一个知道什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么叫《远处的青山》的人。现在你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失去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然后画出佩佳在这一天中的表现,再画出其他人一天中都做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2.交流
佩佳:
想再睡一会儿”,他觉得“还来得及呢”“先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吧”,又在果园里吃吃玩玩。总之他干事一推再推,最后一事无成。
其他人:
拖拉机手这一天翻耕的麦茬地,看建筑工人新砌的一堵墙,面包师制作的面包,图书馆里一天中人们看完后还回来的书。
3.别人在这一天里做了很多事,而佩佳什么也没做,他能弥补回这天没做的事情吗?(不能,因为每一天人们都会做很多事,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4.佩佳错在哪呢?(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在明天去完成。)
5.最后佩佳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
讨论:佩佳到底明白了什么?(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四、总结
谈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修改意见
板
书
设
计
课
堂
练
习
及
作
业
设
计
1、解释:
麦茬:垂涎欲滴 、游手好闲:
2、回答
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然后画出佩佳在这一天中的表现,再画出其他人一天中都做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4、谈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教后反思
课题
语文百花园四
课型
新授
课时
教学
目标
1.敢于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2.引导学生学习电话留言的技能或发手机短信的技巧。
3.能向别人学习,倾听他人的发言或表演。
教学重、难点
1.敢于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2.引导学生学习电话留言的技能或发手机短信的技巧。
3.能向别人学习,倾听他人的发言或表演。
课前准
备及课
件设计
教学
方法
《语文百花园四》教学设计( 年级 课文)
教
学
过
程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和伙伴之间发生的事情写清楚。
2.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将文章内容写具体。
3.语句通顺、表达有一定条理。
4.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将文章内容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经常与自己的伙伴、朋友、亲人、师长等交往,在交往中也一定会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或让你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鼓舞你不断进步;或不断提醒你注意吸取教训,不要重走错误的老路;或使你……今天你就选择其中一个,和同学交流交流。
二、小组出代表,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评价交流标准:
1.“我和××”属半命题作文,习作中不仅写“我”还要写“××”,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2.要写出自己和这个人有过怎样的交往?你们在相处中的什么事情给自己留心
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交往的事件中,你们之间的感情有怎样的联系或发生过
怎样的变化?是互相理解,或是互相支持;是互相热爱,或是互相怀念;是由
于误会而导致感情破裂……
三、学生进行习作,教师注意发现有新意的习作,随时向大家推荐
四、学生习作之后认真自我修改,与同学交换习作,互相修改
五、优秀作品欣赏
【教学目标】
1.敢于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2. 引导学生学习电话留言的技能或发手机短信的技巧。
3.能向别人学习,倾听他人的发言或表演。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电话留言的技能或发手机短信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现代社会打电话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通讯方式。但有时候电话通了,你想通话的那个人却不在;有时候对方又是录音电话,这就需要你留言,这个时候,我们该怎样说话呢?
1.阅读教材中“活动建议”部分,想想电话留言活动内容和要求。
2.确定打电话的具体内容。
3.设置电话留言的情景。
4.自由组合,模拟进行电话留言活动。
二、进行活动评价
1.阅读教材中“活动评价”部分,明确评价要求。
2.进行评价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
板
书
设
计
课
堂
练
习
及
作
业
设
计
1.“我和××”属半命题作文,习作中不仅写“我”还要写“××”,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2.要写出自己和这个人有过怎样的交往?你们在相处中的什么事情给自己留心
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交往的事件中,你们之间的感情有怎样的联系或发生过
怎样的变化?是互相理解,或是互相支持;是互相热爱,或是互相怀念;是由
于误会而导致感情破裂……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