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相关常识。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 。3、 2理解作品内涵,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教学重点 1、 从
2、小说中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2、 理解“最后一课”含义,结合人物形象分析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 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3、文章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细节描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通过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 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教学方法:概括法 讨论与点拨法
3、教学准备:挂图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语言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的标志。每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学习、热爱民族语言,维护国家的尊严,即是爱国的表现,。如果有一天,我们再也不能学习汉语,不能用普通话交流,同学们,你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土沦丧,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2、时代背景: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
4、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 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1、正音正字。 2、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交代人物和事件就行了,力求简明) 3、 请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任务: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明确:小弗郎士和韩麦尔 知识放射:告诉学生,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就是作品的主人公
5、,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爱国主义的交响乐是这两个人物用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奏响的 4、 复述故事情节(两名学生) (学生分组讨论,用简要的文字表达文章的思路) 明确:按照课前、上课、下课时间顺序来行文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5、 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发生(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发展(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高潮和结局(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四、 深入探讨 1、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
6、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2、“总”和“偏”各起什么作用?“总”说明喧闹的一贯性;“偏”说明安静得异乎寻常。3、“我”是谁?是不是作者都德?有什么作用?“我”是小弗朗士。不是都德。因为这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的。这种第一人
7、称的写法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4、 从文章开头看出,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幼稚;贪玩;还能管住自己。5、 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小弗朗士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这反映了小弗朗士什么特点? 这显示出他还幼稚和不懂事,还没意识到普鲁士军队是侵略者。6、“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小弗朗士什么思想感情? 属心理描写。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对不能再学习法语的痛苦;对过去逃学的懊悔;对老师和课本的依恋。7、下面一段话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小弗朗士什么思想感情? 天啊,如
8、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心理描写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爱国主义的感情。8、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 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
9、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7、普鲁士为什么只允许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教德语? 为了让法国人民永远忘记自己是法国人,做德意
10、志的顺民。这既是一种野蛮粗暴的文化侵略,又是对法国人民民族感情的严重摧残。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 拓展延伸 1、 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
11、,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 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欣赏国际歌)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懂得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七、 布置作业:下堂课我们讨论这篇小说中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和文章的艺术特色。同学们事先预习。 八、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心理动作)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热爱祖国语言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仇恨侵略者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