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遗传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2、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3、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4、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5、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6、分离律:控制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产生配子时彼此分离,并独立地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
7、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
8、自由组合定律:配子形成时,每对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各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地组合到配子中。
9、不完全显性:F1代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10、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表现出来,即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11、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存在的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12、基因互作:不同对基因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同一单位性状表现的结果。
13、互补作用: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是,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种基因互作类型叫做互补作用.
14、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
15、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的表现.
16、重叠作用:不同对基因互作时,不同的显性基因对表现产生相同的影响。
17、连锁现象: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 在F2中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
18、连锁遗传: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19、相引:两个显性基因连锁或两个隐性基因连锁。
20、相斥:一个显性和一个隐性基因的连锁。
21、交换: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和重组。
22、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23、两点测验 :通过杂交和测交(或自交)确定基因是否连锁
据重组率确定两对基因的位置和距离
24、三点测验: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25、连锁遗传图: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和距离表示出来的图。
26、性染色体:二倍体动物体细胞中,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关系的一对或一个染色体。
27、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常与性别相联系,这种遗传方式称伴性遗传。
28、限性遗传:只在某一性别中表现的性状的遗传。
29、基因突变:基因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的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30、突变型:携带突变基因并表现出来的细胞或个体。
31假显性现象:染色体片段缺失后,其非缺失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等位基因不被掩盖而表现的现象。
32、整倍体:染色体数是X整倍数的个体或细胞。
33、非整倍体:在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基础上增加或减少1条或若干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
34、三体:在正常2N的基础上,增加1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
35、双三体:在正常的2 N基础上,有2对染色体各自增加1条的个体或细胞。
36、单体:在亚倍体中,染色体数正常2N少1条的个体或细胞。
37、双单体:两对染色体各缺少1条的个体或细胞。
38、缺体:某对染色体的2条全部丢失了的个体或细胞。
39、回交:杂种后代与其两个亲本之一再次交配。
40、杂种优势: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长力、繁殖力、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41、细胞质遗传: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42、母性影响:子代的表型受到母亲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亲的表型一样,这种现象叫做母性影响。
43、群体遗传学:是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以及每一世代基因组成的变化的科学。
44、基因频率:某位点的某特定基因在其群体内应占该位点基因总数的比率。
45、孟德尔群体:是指一群可以相互交配的个体。
填空题:
1、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2、基因互作的方式:互补作用、积加作用、重叠作用、显性上位作用、隐性上位作用、抑制作用
3、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重演性、可逆性、多方向性、有害性、平行性
4、物理诱变剂:紫外线、y射线、a射线、中子、超声波、激光
5、化学诱变剂:碱基类似物、碱基修饰物、DNA插入剂
6、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7、缺失的鉴定方法: (1) 假显性;(2)不能回复突变;(3)缺失环 (细胞学)
8、倒位的鉴定方法:(1)减少重组率(表现);(2)倒位圈;(3)倒位杂合体育性降低
9、雄性不育的类别:核不育型、细胞质不育型、核质互作不育型
10、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突变的影响;自然选择;遗传漂变、迁移
11、单倍体的作用:加速基因的纯和进度;研究基因的性质和作用;用于基因定位的研究;
1、同源多倍体的形态特征:
l 染色体的同源倍数越多,核体积和细胞体积越大;
l 气孔和保卫细胞比二倍体大,单位面积的气孔数少;
l 多数同源多倍体叶片大小、花朵大小,茎粗和叶片厚度随着染色体数目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则延迟;
l 基因剂量远比二倍体大,这对同源多倍体的生长和发育是会有影响的;
l 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表现型影响;
2、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l 正交、反交遗传表现不同。
l 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
l 连续回交能将母本的核基因几乎全部置换掉,但是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所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
l 由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
l 研究染色体之间的同源关系;
l 离体诱导非整倍体
3、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区别:
特征
质量性状
数量性状
变异类型
种类上的变化(如红花、白花)
数量上的变化(如穗长)
变异表现方式
间断(离散)
连续
遗传基础
少数主基因控制,遗传基础简单
微效多基因控制,遗传基础复杂
对环境的敏感性
不敏感
敏感
研究群体大小
小
大
研究方法
传统的遗传分析(系谱和概率分析)
生物统计学(统计分析)
4、多基因假说的要点:
u 数量性状是由许多彼此独立的基因决定的;
u 各基因的效应微小且相等;
u 各对等位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表现为增效和减效作用;
u 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性的
5、Hardy-Weinberg定律及其要点:
u 在随机交配的孟德尔大群体中,若没有其它因素(基因突变、选择、迁移)的干扰,基因频率世代相传不变;
u 在任何一个大群体内,不论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随机交配,这个群体就可以达到平衡状态;
u 群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关系是D=p2,H=2pq,R=q2
6、为什么重组型的配子少于配子总数50%?P86
答:因为任何F1植株的小孢母细胞数和大孢母细胞数都是大量的,即使在100%的孢母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都发生在某两对连锁基因相连区段之间,最后产生的重组型配子也只能是配子总数的一半,即50%,但这种情况很难发生。通常是一部分孢母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发生在某两对连锁基,因相连区段之间,而在另一部分孢母细胞内,该两对连锁基因相连区段之内不发生交换。由于后者产生的配子全部是亲本型的,前者产生的配子,一半是亲本型,一半是重组型,所以就整个F1植株来说,重组型的配子少于配子总数50%。
7、为什么大多数基因突变是有害的?
答、生物经过长期进化,遗传物质及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与生育特征等都处于相对平衡的协调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最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基因突变可能直接导致基因原来的功能丧失或异常,并进而影响到与之相关的生物功能,导致原油协调关系被破坏或削弱,生物赖以正常生活的代谢关系被打乱,因此大多数基因突变体本身是有害的。
8、纯系学说的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自花授粉植物的天然混杂群体中,可以分离出许多基因型纯合体系,在一个混杂群体中选择是有效的,但在纯系内选择是无效的。
意义:区分了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指出了选择遗传的变异的重要性,说明了纯系是暂时的,局部和相对的,纯系的选择无效也是不存在的。
9、何为母性影响?说明它与母性遗传的区别:
答:母性影响:子代的表型受到母亲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亲的表型一样,这种现象叫做母性影响。
区别:母性遗传受细胞质基因的控制,能够自制的复制,通过细胞质由一代传到另一代;母性影响受和基因组控制,以经典方式传递的,特点是父方的显性基因延迟一代表现和分离。
实验分析: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验证(要求知道实验原理、会进行结果分析、实验后的问题回答;四个实验都看下)
多倍体和诱导多倍体的原理:多倍体可自然发生,也可人工诱发,人工诱发的最有效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分裂后期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而重组成一个双倍性的细胞核。
c2测验:
c2=∑(O—E)2/E (O表示观察值,E表示预期值(理论值)或c2=∑D2/E(D表示偏差)
自由度:df = n—1 n:代表实验结果中所涉及的项目
统计学判断标准:
显著性标准p>0.05:无显著差异
存在的差异是由机会造成的,实际观察与理论预期相符合。
p>0.05:差异显著
存在的差异是不完全由机会造成的,实际观察与理论预期不相符合。
p<0.01:差异极显著
存在的差异是根本不是由机会造成的,实际观察与理论预期根本不相符合。
例: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的结果(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结果类似)
预期概率
观察值O
预期值E
偏差D
(O-E)
D2
D2/E
3/4
740
750
(1000×3/4)
-10
100
0.13
(100/750)
1/4
260
250
(1000×1/4)
10
100
0.40
(100/250)
由上得df=2-1 , c2=0.53(0.13+0.40) 查c2表:c2=0.53(0.46~1.64);df=1
0.20<p<0.50 ,所以 P>0.05,无显著差异,观察符合理论。
计算题:
例:1、桃子中,离肉(M)对粘肉(m)显性,溶质(F)对不溶质(f)显性。某种离肉溶质桃与粘肉不溶质桃杂交产生下列后代:
离肉不溶质 92 粘肉溶质 81
离肉溶质 7 粘肉不溶质 8
问 ① m与f 是否连锁?
②亲本的基因型如何?
③若连锁,重组率是多少?
答 ① 连锁
② Mf/mF×mf/mf(连锁遗传基因型的表示方法)
③ RF=(7+8) /188=8%
2、某生物的三对性状分别由Aa,Bb,Dd三对基因决定,且A对a显性,B对b显性,D对d显性。当此三基因杂合体与三隐性纯合体杂交后,得到如下表现型的个体:
ABD 72 aBD 130 abD 495 AbD 3
abd 68 Abd 134 ABd 494 aBd 4
试问:⑴三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如何?⑵双交换值是多少?⑶绘出连锁遗传图。 ⑷求符合系数。
解题步骤:首先判断三对基因是否连锁
如果三对基因独立, 则
Ft 8种表型 = 1:1:1:1:1:1:1:1
如果两对连锁一对独立,则
Ft 8种表型 = 4 多: 4 少
如果三对基因不完全连锁,则
Ft 8种表型 = 2最多: 2较少: 2较少: 2最少
③ 估算重组率,换算成图距。
④ 绘连锁遗传图。
⑤ 求符合系数,判断干扰程度。(符合系数=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干扰系数I = 1-C 所以通常0≤I ≤1 ,I 值越大,干扰越严重。如果<0, 负干扰。)
答⑴亲型abD和ABd;双交换型AbD和aBd;顺序bad(或dab) (思路:abD 495 AbD3可以确定a在中间,a的字母不同)
⑵双交换值=(4+3)/1400=0.005
⑶ Rfba=(130+134+3+4)/1400=19.4%
Rfad=(72+68+3+4)/1400=10.5%| 19.4 | 10.5 |
b a d
⑷符合系数=0.005/(0.194×0.105)=0.25,干扰程度=1-0.25=0.75,干扰程度较大
课后习题:P103 、 P104
4、设某植物的3个基因T、H、F依次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已知T、H相距10CM,HF相距14CM,现有如下杂交:+++/thf/thf.问1.符合系数为1时,后代基因型为thf/thf的比例是多少?2.符合系数为0时,后代基因型为thf/thf的比例是多少?
解:(1)符合系数为1时,双交换值为理论双交换值:0.014。
亲本型 单交换1 单交换2 双交换
+++/thf +hf/thf ++f/thf +h+/thf
thf/thf t++/thf th+/thf t+f/thf
1-0.1-0.14+0.014 0.1-0.014 0.14-0.014 0.014
=0.774
所以thf/thf的比例为:0.774/2=0.387。
(2)符合系数为0时,双交换值为0。
亲本型 单交换1 单交换2 双交换
+++/thf +hf/thf ++f/thf +h+/thf
thf/thf t++/thf th+/thf t+f/thf
1-0.1-0.14 0.1 0.14 0
=0.76
所以thf/thf的比例为:0.76/2=0.38。
7、纯和的葡萄、多毛、白花的香豌豆与丛生,光滑、有色花的豌豆杂交,产生的F1全是匍匐。多毛、有色花。如果F1与丛生、光滑、白花又进行杂交,后代渴望获得近于下列的分配,试说明这些结果,求重组率。
匍、多、有6% 丛、多、有19%
匍、多、白19% 丛、多、白6%
匍、光、有6% 丛 、光、有19%
匍、光、白19% 丛、光、白6%
解:a、符合4多4少,和2对基因连锁、一对独立符合。
b、找出独立遗传的基因:假设三对都连锁,则匍匐、多毛、白花有连锁遗传的倾向;丛生、光滑、有色花有连锁遗传的倾向。从后代比例看出:匍匐和多毛、丛生和光滑没有连锁的倾向(即亲本型比例与非亲本型相等);同样,多毛和白花也没有连锁的倾向;匍匐和白花有连锁的倾向。所以三对基因中,匍匐/丛生和白花/有色花连锁,多毛/光滑独立。
c、亲本型为匍匐白花、丛生有色,重组型为匍匐有色、丛生白花,所以重组率为6%*4=2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