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社会.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09530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社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社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社会 一、中华文明的摇篮 1、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 姜寨遗址的特征A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 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 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是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文献记载中的夏朝B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和刑法。 2、二里头考古发现C 遗址与夏史探究:从传世文献和考古看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二里头遗址中宫殿遗址的出现说明此时社会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的出土文物看,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 1、商朝B 2、司母戊鼎B 3、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 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司母戊鼎”是目前所知道的最大青铜器。 4、甲骨文B 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5、 二重证据法:文献和考古资料结合,相互印证 二重证据法是指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商朝的历史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个资料的多重印证二成为信史。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B 中国共产党在1987年召开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系统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对建国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进行再认识的成果和总结。 二、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农村的突破)C 1978年底、1979年初,安徽、四川的部分农民自发的试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2、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A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经济特区”,经过10多年的建设,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浦东开发开放A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四、“一国两制” 1、一国两制B (1)提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在此 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最早针对台湾问题) (2) 内涵: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 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 评价: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为实现祖国统一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 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也为和平时期解决某些相关的历史遗 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2、香港、澳门的回归B 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香港和澳门分别举行政权交接仪式,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3、“汪辜会谈”B 1993年4月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领导人和海峡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会长辜振甫举行“汪辜会谈”。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4、《反分裂国家法》B 为了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遏制台独分裂势力,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以国家大法维护台湾地区的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四单元:中国走向世界 一、初登国际舞台(50年代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C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2、日内瓦会议A 1954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新中国初登国际舞台,就以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和出色的外交工作赢得了广泛的赞扬。 3、万隆会议和万隆精神B 1955年,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相聚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中国倡导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推动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使会议取得了成功。 二、外交舞台的拓展(70年代的外交) 1、重返联合国 C (1)背景: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美国等西 方国家奉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蒋介石集团继续占据着联合国的中国席位。 (2)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 利。 (3) 意义:中国重新参与联合国事务成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的中坚力量。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联合国框 架内承担的义务也越来越多,并为推进联合国的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2、 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告,标志着中美 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 中日建交:1972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全方位的外交(80年代以来) 1、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是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1991年正式 加入。 2、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中国被接纳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 政府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与中国改革开放 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一致的。 3、中苏关系正常化:1989年,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建国初期,为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当时提出了“一边倒”政策,即倒向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20世纪90年代,世界朝多极化发展,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国际关系并为国际新秩序而斗争,截至1992年,中国已同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