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1课文学的繁荣.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05845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文学的繁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课文学的繁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湖南省益阳市十中 李 烨 广东省 番禺中学 黄卫军 1 文学的繁荣 目标解读 19世纪以来,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艺术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生动反映了这一系列的社会变迁。雨果和大仲马以浪漫主义小说讴歌人间真善美,鞭挞丑恶黑;拜伦、雪莱用浪漫主义的诗歌抒发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巴尔扎克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鞭辟入理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人们的惟利是图、虚情假意,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的实景,此时既有贝多芬音乐的雄浑奔放,也有德彪西音乐的朦胧内省,人类对灵与肉的深刻反思,使西方的文学艺术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异彩纷呈。 重点: (1)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 (2)苏联文学的成就。 难点: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课堂大检查 1.以离奇、紧张的故事情节,鲜明夸张的 人物、绚烂多彩的场面和浓郁的抒情气氛 而成为浪漫主义小说典型代表作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悲惨世界》 C.《唐璜》 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一、选择题 2.《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寄托了诗人对一个充满爱的光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理想自由的追求。这位诗人是: A.雪莱 B.雨果 C.拜伦 D.巴尔扎克 3.奠定俄国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基础的是: A.普希金 B.列夫托尔斯泰 C.果戈里 D.高尔基 4.《悲惨世界》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现实,但作者在探索社会问题出路时,更多地宣扬的是仁慈和宽恕、博爱和感化。这位作者是: A.拜伦 B.雪莱 C.雨果 D.巴尔扎克 5.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在英国的街头,你能遇见下列著名作家: ①拜伦 ②《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③雪莱 ④巴尔扎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6.看右图,歌德说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 普希金称他为“思想界的君王”;鲁迅坦然承 认:他自己早期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思想,和“不克厥敌,战则不止” 的精神,都是从他那里学来的。“他”是: A.雪莱 B.拜伦 C.歌德 D.巴尔扎克 7.在政治上支持爱尔兰民族独立,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抗争,其诗歌音调优美,节奏明快,想象丰富的是作家是: A.雪莱 B.雨果 C.拜伦 D.巴尔扎克 8.通过游记方式记述某贵族青年在希腊、俄国和英国等地游历的冒险及爱情遭遇,广泛地反映了欧洲的社会生活,抨击了封建专制的诗体小说是: A.《西风颂》 B.《唐璜》 C.《叶甫盖尼·奥涅金》 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9.下列不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代表的是: A.雨果 B.大仲马 C.拜伦 D.巴尔扎克 10.雨果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了顶峰,他的代表作有: ①《巴黎圣母院》 ②《悲惨世界》 ③《唐璜》 ④《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德国某诗人的诗不时地在现实与幻想的梦境间跳跃,幻想与现实如水乳交融,折射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部作品是: A.《西风颂》B.《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 C.《悲惨世界》 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12.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在欧美并开始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是: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当代主义 D.现代主义 A.托尔斯泰 B. 普希金 C. 果戈里 D.泰戈尔 13.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 14.高二某班的表演中,有位同学正在表演高老头,此主人公来源于下列作品: A.《西风颂》B.《人间喜剧》 C.《巴黎圣母院》 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15.有两夫妻吵架,妻子骂丈夫吝啬,是曲型的“葛朗台”。塑造“葛朗台”这一文学形象的作者是: A.雪莱 B.雨果 C.拜伦 D.巴尔扎克 二.材料分析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恩格斯说,巴尔扎克“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材料2:列宁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说:“他一方面是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插图,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另一方面,是一个发狂地信仰基督的地主。” 请回答: ①恩格斯为什么如此评论巴尔扎克? ②列宁为什么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举例说明) ③从恩格斯和列宁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两位作家作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综合二级跳 一、选择题 17.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有: ①1789年法国大革命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 ③反对崇尚理性,深入发掘人类的本能感情 ④以丰富的想象力构思情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8.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 ①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 ②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③热衷塑造和赞扬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形象 ④以长篇小说作为主要形式 ⑤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9.19世纪的世界文学主要成就的影响,主要有: ①浪漫主义作家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同时也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现实。 ②现实主义作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深切同情饱受辛酸苦难的劳动人民。 ③著名作家们都热爱祖国,都在用自己的笔来歌颂人类美好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0.下列不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的是: A.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 B.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C.两次世界大战的烟云,无情地嘲弄了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力 D.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 2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剧是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 B.美国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强调表现自我的作品,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 C.高尔基的小说《母亲》等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 D.泰戈尔是巴西近现代文学的光辉代表,为巴西现代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 二、材料题 22.“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此主人公出自于下列作品: A.《第二十二条军规》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项链》 D.《母亲》 23.阅读下列材料: 诗歌赏析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 雪莱《西风颂》 有人说这首诗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 24.为什么《战争与和平》被誉为“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探究延伸: 25.分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并简要评述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成就。 知识坊 拜伦 拜伦在英国文学史上素有“恶魔诗人”之称。他的书信是毫无掩饰的自我写真:放荡不羁的个性,暴风骤雨般的激情,内心的孤傲与孤寂使他的精神被判处了永久的流放。终于,我们再次领略了“苦闷出诗人”、“愤怒出诗人”等老格言的永恒价值。 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1824年4月,三十六岁的诗人去世了,引起了希腊和全欧进步人士的震撼。逝世那天,希腊战士们宣布为国哀日。人民为他服丧致哀,政府以隆重军礼向他遗体告别。盖着黑色斗篷的灵柩上安入了盔、剑和桂冠。拜伦是伟大的诗人,又是伟大的革命家。他那些雷奔电激、波翻云涌的诗篇,在他生前便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他死后一百多年来仍在全世界传诵不衰。歌德说拜伦是“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普希金称拜伦为“思想界的君王”;鲁迅坦然承认:他自己早期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和“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精神,都是从拜伦那里学来的。他那为弱小民族自由解放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了当时南欧各国人民反对外族压迫的斗争。今天,他的雕像还站在希腊米苏龙吉的“英雄公园”中央,受到广大群众的崇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本书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 团基层干部。1904年出生在乌克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他的自传体小说, 但是其中确实有大量情节取材于他自身的经历。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年 幼家贫失学,做过小工,参加红军打过仗,负过伤,后来也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 身陷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于吃喝、呼吸、等死,于是拿起唯一还能利用的武器—— 笔,不,说笔也不准确,因为后来他连笔也拿不动了,而是靠口述,请亲友笔录,历时 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了人们爱不释手的读物。他们阅读这部作品,常常激动得 热泪盈眶。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并不是为曲折离奇的情节所吸引,急于了解事件是怎样 发展的,结局又是如何。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他们早已熟知。他们一再阅读这部作品, 只是因为它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激烈地震撼着他们的心灵,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精神力 量。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这虽然是一个故事简单、篇幅不大的作品,但含义丰富。它是一部寓意深远的古典悲剧式的小说,也是一支感人至深的英雄主义赞歌。 海明威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 评论家说:“这个朴素的故事里充满了并非故意卖弄的寓意……作为一篇干净利落的‘陈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每一个词都有它的作用,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 《等待戈多》剧照 《等待戈多》创作于1952年,是贝克特成名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 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剧由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位流浪汉的对话 组成,他们一直在等待一位叫“戈多”的神秘人士的到来。此人不断送来各种信 息,表示马上就到,但从来没有出现过。两位流浪汉设想了种种站不住脚的假 设,认为他们的存在一定有某种意义,希望戈多能带来解释。但戈多是谁,他 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全剧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和明确的时间、 地点,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可以周而复始地演下去。 《等待戈多》 1 文学的繁荣 1-5:AAACB 6-10:BABDA 11-15:BBDBD 16.答案要点: ①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②《安娜·卡列尼娜》反映了俄国社会大动荡,《战争与和平》通过1812年卫国战争,把众多人物与事件组织到一起,描写了俄罗斯社会的整整一个时代。 ③都是现实主义作品,都反映了各自国家的整整一个时代的历史。 17-22:CADDDB 23.答案:同意。这是雪莱的一首抒情诗。它以寒冷的冬天比喻腐朽黑暗的社会状况,以明媚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比喻光明美好的未来,用冬去春来这一浅显的事理鼓舞人们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从腐朽中看到生机。诗句充满高亢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揭示出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因而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24.答案:因为《战争与和平》的情节安排,是以拿破仑入侵俄国期间的俄国社会生活和两军大战的生动画面作为背景的,托尔斯泰描绘出俄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赞扬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深刻的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面,因此被称为是“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25.古典主义文学是王权政治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主义文学强调理性,为资产阶级掌权舆论准备;随后产生的浪漫主义文学,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失望情绪。这时对现存秩序进行强烈批判成为时代现象,反映在文学上,出现了按事实描写生活,详尽分析人类互相冲突的趋势,描绘人在克服周围环境带来的挫折中所进行的斗争的作品,这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 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巨著《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展示了19世纪前半期整个法国社会的生活画卷。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负盛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大动荡的本质;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反映了1812年的卫国战争,描写了俄罗斯社会的整整一个时代,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