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56-58页。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到三年级的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的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想想做做”中先安排了以判断、填空形式的练习巩固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再通过验算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场景图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玩个语言游戏好吗?老师说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会说吗?好,现在开始:“你们”(生:们你)啊?什么意思?想“蒙”老师呀?那可不行。开个玩笑,不过学习可千万不能蒙人,对吧?好,接着来,声音响亮些!“好听”(生:听好);“好说”(生:说好);“好学”(生:学好)。
师:好!这可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哦!“听好!说好!学好!”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都能做到这三点。
(设计分析:课前的语言游戏,通过“调侃”的语气,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在“陷阱”中向学生提出课堂学习要求。同时,游戏方式中渗透着加法交换律的外形特点。)
2、提出问题。
谈话:过一两周,我们学校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了,最近,同学们锻炼的热情可高了,我们一起看看吧!(课件出示学生们体育活动场面图)
提问: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
(3)跳绳的比踢毽子的多几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5)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
……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两个问题。
(设计分析:这课时的教学时间恰逢我校一年一度的校运会召开前后,因此教学时,从学生近期所关注的焦点——校运会为切入点,选择几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 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探究加法交换律,形成方法。
(1)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提问:谁能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引导观察比较:28+17=45和17+28=45这两个式子,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两个式子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2)枚举归纳,积累感知。
猜想:是不是其他的式子也有这样的规律?
验证:写几个这样的式子,同桌相互验证。
(3)合作交流,概括规律。]
反馈:你是怎样验证的?
提问:这样的式子你还能写几个吗?好,给你30秒钟,看谁写得多!
请写得比较多的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写得这么快?在写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个性创造,构建模型。
问:这样的式子你能写得完吗?写不完怎么办呢?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些式子全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用符号、图形或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巡视,并选一些典型的进行板书。(学生可能有类似以下一些表示方法:√+×=×+√ ▲+■ =■ + ▲ 甲数+ 乙数=乙数+甲数 a+b=b+a 等)
交流:向其他同学介绍你的表示方法。
比较:如果要向一个没学过这部分知识的同学介绍这个规律,你会选用哪个式子?
小结:这个规律在数学界通常用“a+b=b+a”来表示。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谁给我们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起个名字?
(设计分析:抓住不完全归纳法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单个式子的特点,再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当学生说明“为什么写得这么快”时,就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整体感知。再通过“想办法把这些式子全表示出来”,使学生产生用符号或字母表示规律的需要,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同时,归纳、抽象的过程层次分明,步步逼近,学生易于发现和理解。)
(5)联系旧知,简单应用。
这个规律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你们记得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它吗?
小练习:计算并验算 186+375=
提问:刚才验算时,应用到了什么规律?
(6)学法指导,促进迁移。
刚才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规律的呢?(板书:发现问题→举例验证→语言概括→字母表示。)下面我们就用这种研究方法来研究加法中另一个重要规律。
(设计分析: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简单应用中使学生体会运算律的应用价值。重视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探索规律的一种策略,为学生自主学习加法结合律提供“武器”。)
2、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
提问: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教师指名回答后板书:
(28+17)+23 28+(17+23)
猜一猜:这两个式子相等吗?怎样证明?
引导观察:比较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通过这两个式子,你作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小组合作,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行探究。
(2)学生小组合作研究。
(3)各小组反馈交流。
(4)师引导小结: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就是“(a+b)+c= a+(b+c).
(设计分析: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学习方法的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研究、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 完成P58页“想想做做”第1题。
2、 你能在 ( )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96+35=35+(45+36)+64=45+( + )
560+(140+70)=( + )+
3、游戏: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75、47、19、23、38、56、62、44、53、25、81、77)
(2) 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4、比一比,谁算得快。
38+76+24 (88+45)+12 71+68+ (你认为 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设计分析:练习的设计注重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大部分练习都是在课后“想想做做”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加工、拓展,开放它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评价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课前同学们提出的剩下的这几个问题,你能解决吗?(第3、5两个问题用减法解答)那么在减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你认为这节课上哪个同学的表现值得你学习?
(设计分析: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进行拓展延伸。采用自评与他评结合,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给学生激励与鼓舞,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
阅读:903 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