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剥豆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科学解读教材,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此文结构清晰,由剥豆的小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细腻的爱,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自信、大气,敢于挑战,自强自立的少年形象。1、知识与能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拓展资料学习动作、心理描写。2、过程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3、情感态度价值观:定位于学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体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理解“瞻前顾后”等词语,读准多音字“剥”。2、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3、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研读、品味、感悟等,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获得乐观面对生活的体验。教学重点:
2、引导学生围绕着儿子和“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核心问题,在自主学习中,品味文本语言,有所感受。教学难点:从对儿子的行动描写中感受儿子面对挑战与失败的良好人生态度。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最近在看什么书?大家都是爱读书的孩子,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里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你们会读这本书吗?今天我们就来读一则很普通的家庭生活小故事,希望我们读完后,能从中有所发现,收获启迪。这篇文章就是(板书:剥豆)二、初读课文,概括内容。1、检查预习:出示两组词语,指名读,正音。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说
3、出起因,经过,结果。三、体会人物,感知写法。1、文中的“儿子”是个怎样的孩子?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请他们板书到黑板上。相机解决学生的两个问题:儿子为什么不要我抓一把豆放他碗里?儿子为什么输了还那么高兴?挑战自我,战胜自我。2、总结方法:我们就是通过品味文中儿子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来感受这一切的,把这些词写到相应语句旁边,这种方法就叫批注。3、文中的“我”又是个怎样的家长?默读课文,在文中批注。4、结合学生找到的句子交流:出示810段,圈出表示动作变化的词。(慢快缓紧)母亲剥豆为什么时慢时快时缓时紧呢?因为他心里的想法有了变化。注意这些的心理活动描写。师生合作读。快慢缓紧皆有情,瞻前顾后都是爱。(
4、动作、心理)5、补充海底总动员中片段,让学生通过“看想说”来补写小丑鱼马琳对于儿子上学的矛盾心情。学会用动作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6、配乐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感受文中“我”在“剥豆”比赛之后的感触。四、回归生活,知行合一。1、对这两个主人公大家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剥豆”的比赛或者事情让你难以忘怀呢?说一说2、指名介绍自己的经历。五、介绍作者,升华感情。1、这两个主人公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这个勇于挑战自我、坦然面对失败的“儿子”就是学会看病中的那个坚强的小男孩,他的妈妈就是毕淑敏。2、回顾学会看病,介绍毕淑敏。3、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有磨难,然而当这一切过去,你会发
5、现:所有的磨难其实都是财富。板书设计: 快慢缓紧皆有情 动作 我 瞻前顾后都是爱 神态剥 豆儿子(学生自主板书) 心理剥豆教学反思剥豆是鲁教版四年级下册选读课文第三课。此文结构清晰,作者毕淑敏以简单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母子剥豆比赛的过程,展示了一个自信、大气,敢于挑战,坦然面对失败的少年形象。通过母亲矛盾的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细腻的爱。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受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动作、心理描写。2、过程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3、情感态度价值观:定位于学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体验。二、目标的达成情况与反思:1、通过自主
6、学习卡的课前学习,为突破难点做了铺垫。剥豆自主学习卡姓名: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课文至少读3遍。2、我能读正确:剥豆 白瓷盆 利索 眼动手剥 敛声息语 停歇 凸起 隆起 执著 清澈 瞻前顾后 小心翼翼 大可不必3、文中不懂的词语可以查查字典或者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简单记录下来。我不懂的词语:4、围绕课题“剥豆”,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单的语言把课文内容说清楚:5、你对文中的那些句子或者内容有疑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记录。我的疑问:6、想一想,文中儿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的“我”又是个怎样的家长呢?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写一写:2、半扶半放,力求发挥学生自
7、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引领学生品读文本,感受儿子的形象,并让发言的同学把关键词随机板书到黑板上,其他同学写到书上。告诉学生这种读书方法就叫批注法,请他们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文中的我又是个怎样的家长?”这个问题。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注重了感悟和方法的运用,忽视了朗读呈现。造成学生书读的不够充分,没有达到高层次的理解。3、在习得写法环节,我补充海底总动员中片段,让学生通过“看想说”来补写小丑鱼马琳对于儿子上学的矛盾心情,练习用动作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在个环节中给学生的时间过少,虽然有5名同学发言,但是都不够深入,还应该给孩子充分的的动笔时间。4、回顾整堂课,我发现学生仍旧缺乏真的感悟。正像评课时毕老师说的那样:如果能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类似故事,才能真正架起打通文本与学生生活的桥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