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第915章)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有比较深入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教学重点和难点:1、全国把握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及其内涵。2、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3、正确理解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略。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
2、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二、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组成。1、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系统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人民民主专政是由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第一,在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上,人民民主专政更为科学地表明了我国的阶级状况。 第二,从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内涵看,它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3、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则。第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和根本原则。第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质是体现“议行合一”原则的政治制度。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 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要优化代表的组成、严格按照当选人民代表的规定条件遴选代表;按照所规定的人民代表的职责要求代表。第二,要科学地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第三,进一步健全人大办事机构,规范办事程序。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
4、主党派之间,是执政党和参政党或合作党的关系,而不是执政党与在野党或反对党的关系。第三,要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与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第四,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第一、民族区域自治都是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而建立的。第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第三、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是少数民族的人民自治。第四、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关,也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第五、一切民族自治
5、地方同样必须遵守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坚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一,村民自治制度;第二,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第三,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对依法治国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实行依法治国是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方的客观需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第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第三,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第四,依法治国和党的
6、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决不能以党代政,也决不能以党代法。第五,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意义第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保证。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需要。第三,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第一,依法治国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二,继续全面深入地
7、进行普法教育,广泛开展依法治理。第三,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做到“有法必依”。第四,继续完善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确保严格、公正执法。第五,合理借鉴别国法制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主民主。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具体实现和表现方式。党和国家的具体领导体制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加快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的政治体制是在继承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一元化”领导的传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事实上存在着领导职务终身制,党政不分,权力过于集中于个人,以及官僚主义等问题。这些弊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直至最终导致了
8、“文化大革命”的发生。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1、政治体制改革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迫切需要。2、政治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3、政治体制改革是遏制腐败现象,把党建设好的重要保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从我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绝对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目标: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任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政治
9、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基层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第三,改革是否成功,关键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看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四,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1、
10、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党总结了历史经验,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历史教训从总体上看有两条:一是没有发展经济,二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指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第二,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第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保证和支持。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首先,我国还没有摆
11、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其次,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和资产阶级思想长期存在。最后,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要有一个过程。2、自由和人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特征民主、自由和人权是人类的普遍追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真正的自由和有保障的人权,与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和人权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根本任务、主要内容和基本方针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
12、认识,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及其基本内容和相互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的关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意义以及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和主要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2、党为什么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13、。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就是发展先进文化。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党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14、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根本任务。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整体。第二,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的“双百”方针;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使文化贴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旅文化传统,利用、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
15、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二、坚
16、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认识当代中国和时代发展的强大理论指南。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是统一的,是当代中国各个阶级、阶层的共识,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发展道路。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展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道德层面的表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
17、值体系,既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种推动和鼓舞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
18、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理想建设和道德建设。二、发展教育和科学第一,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发展和振兴的最根本的事业。第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第三,文化的繁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第四,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第五,要大力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
19、质。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体制的创新,提出要变革旧的思想文化体制,建立起新的思想文化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一,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第二,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统一和协调发展。第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了解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针政策。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怎样提出来的
20、?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1、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这种观点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来的。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其保证层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
21、,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实际上,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和谐社会是狭义上的和谐社会。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在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审视当代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最终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
22、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六个更加”,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文件第一次将“和谐”二字写进了报告。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必要性:首先,它是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上看,这一时期往往是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不能不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
23、的和谐社会。其次,它是正确应对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最后,它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紧迫性首先,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其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再次,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最后,生态环境总体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1.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是对人类
24、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具有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
25、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
26、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1、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
27、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建。目标任务: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28、;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
29、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我们党关于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立场、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了解我们党和人民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把握建国50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的两个重要历史过程;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确立过程、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推动作用;了解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极端重要性,认清“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新形势下的坚持和发展。
30、 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2、“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理论内涵及其意义。3、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台湾问题的新方针第一节 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一、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的河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员广阔的统一国家。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中国历史上,各族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同各种分裂势力及其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任人宰割的悲
31、惨命运,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中华民族维护祖国团结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了更好的保持和发扬。 从历史上看,维护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的最重要体现。从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现实看,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也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 三、
3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无论国内外敌对势力如何阻挠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2、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毛泽东曾严正指出:台、澎、金、马整个地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国内政。 1982年9月,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邓小平指出:“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不收回,就意味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
33、,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江泽民主席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中华儿女不可动摇的共同愿望和决心。” 胡锦涛强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从历史和现实看,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并开发了台湾,是中国政府最早并长期对台湾实行有效统治。海峡两岸自古就同属一源,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1
34、946年开始的国共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其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1946年6月,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10月1日,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省,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借口朝鲜战争,下令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从此开始了美国直接使用武力阻挠中国领土统一。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美蒋于1954年12月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在当前条件下,台湾问题主要表现为“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1949-1956)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了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1949年11月中共中
35、央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提出,解放台湾是1950新中国的任务。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向苏联提出军事援助攻打台湾的要求。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后,由于新中国东北安全形势的恶化,被迫停止了攻打台湾的计划。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党关于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经历了重大变化。1956年以及主要是武力解放台湾,1956年后逐渐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党开始探索和平解放台湾的方式。1963年,周恩来提出“一纲四目”。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1、台湾统一祖国后,除外交上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2、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
36、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之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4、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和平解放台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完善了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郑重地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同年,邓小平在多个场合反复地讲,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我们当然希望并力求用和平方式解决,总的要求就是一条一个中国,不是两个中国,爱国一家。这一时期,“一国两制”的基本原则已经提
37、出来了。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方针政策的谈话,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从此“一国两制”开始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构想,不但使“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首先变为现实,取得成功,而且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包括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
38、度自治、不承诺放弃使用致力、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等十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一个中国。第二,两制并存。第三,高度自治。 第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五,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第六,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第七,推动“三通”,推动两岸经济、文化关系发展。 第八,坚决反对台独。第九,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台湾问题。第十,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第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稳定、繁荣。第二,“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第三,“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第四,“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
39、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范例。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1982年,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明确表达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0年4月4日,七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顺利回归祖国1986年6月开始,中国政府依照解决香港问题的模式,同葡萄牙政府进行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1993年3月31日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地回归祖国。 港、澳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首先,彻底洗
40、雪了中华民族蒙受了100多年的耻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其次,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既高度自治,又得到祖国的强大支持,即继续保持既有特色,又顺应世界经济变化和祖国内地发展的大趋势,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积极创新优势,继续担当重要的角色,展示了香港、澳门本身发展的美好前景;再次,香港、澳门在“一国两制”方面的成功实践,即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又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对以“一国两制”方式进一步解决台湾问题必将产生巨大示范作用;最后,“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各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41、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新思路。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1995年1月30日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和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第二,“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第三,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第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第五,维护祖国统一事关
42、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2000年2月21日,国务院发表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具体阐释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三种情况:“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台海局势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作出了关于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
43、和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论述、新主张,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4日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2007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关于对台工作的新思路。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
44、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教学重点和难点:、全面了解当代国际形势发展的形势和特点。、准确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重大的变化,时代主题逐渐从战争与革命转向了和平与发展。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如何判断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历来是观察和估量国际形势、制定和执行内外政策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在科学分析战争与
45、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分化和改组,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有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 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他对来访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说: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他还指出,第三世界人口很
46、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关于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霸,并且推动同美国、日本建立正常关系的决策,对于我们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重要的作用。 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邓小平在1985年会见日本客人时,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和平问
47、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所以,和平问题是一个事关全人类的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促进南北经济发展问题。发展问题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的发展问题。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内涵。第一,和平与发展反映了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第二,和平与发展两大战略问题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基本动力。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新判断对于中国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政治中出现了多极力量,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在高科技革命的基础上经济全球化趋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第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第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