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腊八粥》优质教案.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6998514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3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腊八粥》优质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腊八粥》优质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 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2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12个字。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粥、匙、稠”是翘舌音, 注意“腻”字是鼻音n;从字形上来说,“腻”字右边不要多写一撇,“褐”字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要结合词语来进行。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搅和、沸腾”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教学中,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受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触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时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谐、温馨的图景。本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八儿等着吃腊八粥的情形,展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腊八粥的段落,写一写生活中最喜欢的食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腊、粥”等12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天气很冷。于是,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即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吗?指名学生谈谈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板书课题:腊八粥)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腊八粥的资料,在课上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块二 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l 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l 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中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腊 粥 腻 咽 匙 搅 稠 肿 熬 褐 缸 脏 (2)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重点指导“匙”的读音。 钥匙(shi) 汤匙(chí) “匙”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chí”。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腊八粥 感觉 沸腾 何况 搅和 资格 可靠 罢了 要不然 猜想 肿胀 惊异 粉碎 总之 染缸 解释 浪漫 奈何 (4)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3.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示例: 生1: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生2:作者主要写了八儿盼着吃腊八粥的种种表现。 生3: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时的惊奇,写出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恋。 4.同学们刚才的概括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 生:对于写事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六要素进行概括。 教师小结: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们可以紧扣文中的主要人物“妈妈”和“八儿”,并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文,概括本文内容,并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这是对全文整体的把握,为更好体会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描写做铺垫。 板块三 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 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并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3.细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4.学生交流。 (1)“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对腊八粥产生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说明了腊八粥十分美味。 (2)抓住重点词句,如“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的感觉;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是什么样子的,从“叹气”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写法的好处,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5.指导朗读,指名学生读。 6.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的铺设,吊起学生的胃口:是怎样的粥有这样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产生走进文本、研究文本的欲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腊八粥》,大家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2)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诱人的?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自然段,那么第2~19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交流:等粥、喝粥。(板书:等粥、喝粥) 课件出示 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等粥”的?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析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体会八儿的心情。(板书课题:腊八粥) 【设计意图】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学习开始时,教师采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 板块二 精读感悟,品析形象 过渡: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1.盼粥。 (1)默读第2~8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中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中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3)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粥一旦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想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又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体会八儿的馋嘴、可爱) 课件出示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3)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4)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猜粥。 (1)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出示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极了) 4.看粥。 (1)教师读第14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时,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5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课件出示 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3)找出关键词和第13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八儿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设计意图】品读描写八儿的语句,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板块三 感悟表达,拓展阅读 1.作者沈从文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表现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以及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八儿这么想喝粥,他喝到了吗?(板书:喝粥) 课件出示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指名学生读。 (2)喝到了妈妈煮的腊八粥,八儿又有什么表现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八儿的语句。 (3)可以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八儿喝了腊八粥之后的心理?(板书:满足)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喝腊八粥的情景。 4.一枚大得吓人的赤枣,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的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谈谈自己读了《腊八粥》之后的感受。 5.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课下可以抄在你的积累本上。 6.名家阅读:推荐课后阅读冰心的《腊八粥》。 【设计意图】为了拓展延伸,加深感悟,主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手法,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完成读写之间的迁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1.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在教学中,我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读中感悟,悟中品情,引导学生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孩子们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方式 ,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这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从而能更清晰地理解课文。 2.主线清晰,细节生动。 为了分析作者如何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从八儿的心理变化这一线索入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会八儿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再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从“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让孩子们轻松地感受到一个孩子那天真和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朗读训练,读出个性。 教学中,很多地方可以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来体会文章的内涵。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如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读、对话读等。不仅要让学生读出感受,读出情感体验,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过程,还要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A4打印版】 班级: 姓名: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一、 看拼音,写词语。 jiàn duàn tān fàn yán jùn yàn huì shū jí fáng yù fěn suì rǎn gāng kǒng jù bō xuē 二、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待会儿(dài dāi) 一叶扁舟(piān biān) 趟过去(tānɡ tànɡ) 单薄(bó báo) 校对(jiào xiào) 和面(huó huò) 三、 辨字组词。 蹄(______) 陈(______) 微(______) 虹(______) 稍(______) 啼(______) 阵(______) 徽(______) 红(______) 梢(______) 四、 补充词语,并根据画线内容的意思选填词语。 阳光(____)(____) 念念(____)(____) (____)箱(____)柜 一(____)不(____) 永无(____)(____) 一(____)不(____) 1.爸爸彻底翻检,还扬言非得在家里找到钥匙不可。(__________) 2.老奶奶啰啰嗦嗦地说:“孩子,千……千万不要忘记这个事啊!” (__________) 3.今天早晨天气晴朗,令人精神振奋。(__________) 4.太阳永不停止地运动是一种自然现象。(__________) 五、 选词填空。 平静  宁静  安静 1.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____)地睡着。 2.西蒙的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____)。 3.孩子们的呼吸均匀而(____),睡得正香甜。 不仅……而且……  虽然……可是…… 4.(___)眼前这种“失衡”的图景丝毫没有美感可言,(___)我却渐渐地受到了一种美的感动。 5.陆羽(____)精通茶艺,(____)博学多才。 六、 根据要求写句子。 1.敌人非常凶狠。(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位战士完成了任务。(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壮士的英勇壮举令我们激动。(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听了英雄的报告,使我深受感动。(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本学期,我欣赏了___________谱写的《月光曲》;认识了被誉为“民族魂”的著名文学家____________,在音乐上结为知音朋友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感受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 2.《书戴嵩画牛》的作者是宋代的____________。该文讲述了蜀中的________喜爱戴嵩的斗牛画,但展出后被牧童指出两牛相斗会_________。最后得出________的生活总结。 3.正如鲁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说,重视亲情不意味着不顾大义。 八、 阅读理解。 挪树 院子里那株培梅奄奄一息了。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蜡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蜡梅会挪死吗?”我有点担心。 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蜡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蜡梅啊!它的根须长长地在地下漫延。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产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政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竞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蜡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培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靖梅在这块土地上生 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 “喀!喀!喀!”一锄, 一锄,一锄,……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呻吟。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蜡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那老土依然沉重。独立了的腊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腊梅痩骨嶙峋地立着。它会死吗? 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蜡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腊梅新生了! 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蜡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人挪活!树也挪活!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干枝上,一定依然会有蜡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 )( )一息 风姿飘( ) ( )( )有声 丰( )秀美 2.文中第三段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 )—( ) ( )—( ) 3.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 《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 4.没有字典和词典可查,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____) ②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___) 5.最后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里蕴含着什么意思?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___________ 6.按要求概括。 ①第三段到第九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 ②你认为本文作者在文中赞美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 九、 习作。 写人离不开叙事,要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或者品质,往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请你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一两件具体的事情来写一写自己的老师,写出他的特点或品质。题目自拟,4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间断 摊贩 严峻 宴会 书籍 防御 粉碎 染缸 恐惧 剥削 2、dāi piān tānɡ bó jiào huó 3、马蹄 陈旧 微笑 彩虹 稍微 啼叫 阵雨 徽章 红色 树梢 4、明 媚 叨 叨 翻 倒 声 吭 休 止 动 动 翻箱倒柜 念念叨叨 阳光明媚 永无休止 5、安静 宁静 平静 虽然 可是 不仅 而且 6、 1.凶狠的敌人像一群豺狼把我们包围起来。 2.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3.山坡上传来叫声。 4.五壮士的英勇壮举难道不令我们激动吗? 5.听了英雄的报告,我深受感动。 7、贝多芬 鲁迅 锺子期 俞伯牙 苏轼 杜处士 尾搐入两股间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8、 1.奄奄 逸 铮铮 满 2.漫—蔓 产—铲 3.卜算子•咏梅 陆游 4.使人害怕 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 5.作者相信那株蜡梅一定会重新绽放、重获生机的。 6.老花匠把蜡梅移栽到新的地方。 文赞美蜡梅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注和对蜡梅的喜爱之情。 9、示例: 我的老师 一根黑色的教鞭,一支白色的粉笔,一身粉色的裙子。她,就是教我们语文的范老师。上学期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至今难忘。 去年以来,我一直在惠州小作家培训班跟程老师学作文,作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从此我讨厌上了范老师,她每次讲单元作文的时候,总喜欢唠唠叨叨。下课了,她还提醒我们,不要写错别字,语句要通顺,格式要写对……这些老生常谈的话我早就听腻了。结果上作文课的时候,我都不怎么认真听老师讲注意事项了。 不久,学校举行了一次“西枝江杯”作文比赛,因为我的作文还不错,老师选了我参加比赛。 在比赛过程中,我龙飞凤舞,也不知道有没有写错什么,就交卷了。 过了一个星期,成绩出来了,我竟然获得了二等奖,我高兴得蹦了起来。正在我眉飞色舞的时候,范老师过来了,她轻轻说了一句,“上次作文,你的错别字很多。”的确,平时写作文也总是错字连篇,妈妈也多次提醒过。我感到有点脸红,这时老师又说,“怎么最近开始有点骄傲了?”顿时,我的脸滚烫发热,恨不得找块巨形豆腐撞头。 这次批评真让我难忘,虽然当时难堪,不理解,回头想想,才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谢谢你,范老师。 1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