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组”是这种课堂中的核心,是有效开展课堂活动的“心”、“眼”,是课堂“高效”实施的唯一途径。但同时,必须在“平等民主、独立自主”的原则上,小组建设才能发挥它巨大的功效。回顾这一个学期来自己的做法:第一步:小组长的选任与培训小组长是小组的核心人物,他的态度和能力直接决定着小组的成长方向,左右着小组成员的思想动态、学习动力,所以,重中之重要先选任出合适、尽职的小组长。虽然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对班级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了如指掌,但对于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影响力、凝聚力的把握还是不够全面的。我一向认为最了解学生的还是班级里的同学!所以,我先提出,班里48个人要分成8个小组,需要选出8名小组长来组
2、织小组工作。然后,经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商议,再汇总个人意见,在黑板上板书出小组长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处处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学习态度塌实、勤奋,成绩稳定,居班级中上等。、有奉献精神:愿意为小组成员排忧解难;甘心为辅导其他同学牺牲课下时间。、有协调、组织能力。能够协调好小组成员间的关系;能组织小组开展积极有益的活动。(在刚开始选任小组长的时候,不要提出太多、太过于笼统的要求,这样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吓倒一部分胆小的学生。)随后,在班里开始推荐、自荐符合条件、愿意担任小组长的同学,并把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要学生为自己心目中的组长投票,每人只能有8票。这时,他们都
3、会把票投给自己所支持的人因为他所选的人可能担任起组长这一职务,那他自己到时候就一定会配合、支持组长的工作,并一定服从分配,听从指挥。最后,按选票的多少从高到低数出8名学生,这就选出了8名小组长。首次这样选出来的组长,比较民主,但也可能有偏差:例如,老师和同学都认为有能力的同学却不想担任;有些能力偏低却有好人缘但经过小组合作的实践之后,这些缺点慢慢都将暴露出来,一开始不愿意担任的同学会被老师和同学“感召”要一试身手,能力低的会自动退位学生的选举会越来越合理,越来越科学,因为只有经过实践,他们才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小组长”、“怎样的组长才是真正适合我们的”!在上个学期,我们每月一次选任活动,进行了
4、次民主选举,很频繁因为刚开始实施,不稳定因素太多,自己还摸不到门道。但经过这四次选任,我们班有名组长自始至终连任次!甚至有名组长连任时,她的组员谁都不愿意离开她!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做得真好!这不是老师的评价,不带有任何个人倾向,而是他们的工作扎扎实实,他们的表现博取了同学们的高度信任和支持!组长有了,就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谁也不会是天生的组长,谁也不知道怎样当好这个组长。我们当老师的要一一告诉这些组长,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事情组长必须亲自做,什么事情可以放手让组员来做这些“行为”都是根据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需要进行培养的。我们班每周一次小组长培养例会,进行小组长经
5、验交流、评选等活动,让这些组长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怎样做才会成为“优秀”或“合格”,别人怎么做的,我需要怎样改进等等。有时候事务忙,就让他们自己交流了。感觉小学生这方面特别“纯”:自己做得好的,好方法从不保守,百分百坦诚相告,使得别的小组长进步也特别快。第二步:小组的组建和分工按 “高效课堂”专家组提供的资料显示:小组的成员以人为宜,并且要保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配原则,基本上每组要有两名生,两名生,两名生(A、B、C生的分类当然是按照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分数)。班里48人按照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差异,16人为A生,16人为B生,16人为C生。组长也在这样的分类里。然后,提出分组要求:
6、、每组要有两名生,两名生,两名生。、每组要3名男生,3名女生。、兼顾各科、各特长。、自愿选择,能够兼容并蓄。最后,组长和组员就开始互相选择了。这样最先选择出来的小组比较民主化,但不一定科学合理,我也尝试着和任课老师一起进行微调,发现被调过的学生会极不愿意,甚至会专门做一些有损小组声誉的事情来“捣乱”。于是,我采取绝对不过问原则,由着他们去,哪怕有些不合适,在小组的运行过程中,最难受的还是他们自己,于是,他们会想办法解决,最终也会在下一次挑选组长和组员的时候进行调整。在不断地磨合和调整中,他们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小组成员。然后,在小组内按照综合成绩的高低排出到号同学。有的老师一定很担心:有的学生在
7、一起玩得好,分到一个小组后,上课坐得近,可以凑机会互相说话了,是不是会增加课堂管理的难度呢?如果单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可一旦组里有了自己的规定,他们有话也不敢乱说了。这就需要在小组组建之后马上进行的组名、组规组训、小组职务、任务的分配等工作马上到位。对小组长进行了简短地培训之后,他们马上到各自的小组召开会议,起组名,做组牌,画组徽,命组训,然后从纪律到卫生到作业等凡是组里需要做的工作分配任务,要求: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这样,基本上每个小组都有了专职人员对各项工作进行承包,以后每有工作时只需要找各组相关人员即可。例如,要大扫除了,班主任就找8名小组负责卫生的同学来,一分配任务,他们就下去把
8、任务分配到各组员,十分快捷;检查时,8个负责人各司其职,怎能不快?又怎能不好?组规的制订有难度,很多时候都是边执行边制定,感觉像我们的国法一样开始不可能完善,当遇到不同的事情后就讨论相应的措施和方案。各个小组的组规是不一样的,我同样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不加干涉,当需要我帮助的时候,小组长会提出请求。例如,刚开始的时候,为了便于老师上课提问,记住谁是哪类学生,我把各小组内的座位按照由到的顺序排列出来。只要是这个位置,就知道是几号学生。问题不久就出现了:类的号、号学生本身学习就不积极,这又坐到了一起,更容易互相说话了。还没有等我这个班主任想出办法来,组长就建议说:“老师,我们组谁谁和谁谁坐在一起管不
9、住自己好说话,我能不能给他们调一下座位?”“好啊!”一得到我的赞许,组长马上行动起来,他们一定会选择出最佳座位方式使自己的组员能够说不上话,并且还有助于互相督促与辅导因为纪律和学习是他们小组制胜的关键,谁能不听呢?后来,我听说小组内还应该有帮扶对子,但是一般班里需要帮助的都是男生,人高马大的,又不听女生的话,该怎样帮扶呢?下个学期我需要尝试一下。第三步:小组的评价与奖惩对于小组的评价是促进小组成长的关键:小组长需要通过评价来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向和方法;小组成员需要通过评价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小组的影响;老师需要通过评价向小组和学生要自己所需要的纪律、成绩等。刚开始的时候,我分好组后,按照小组的分
10、配情况对班里每一名学生都进行考评。表格如下:衣着作业课堂表现劳动卫生文明课间操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每个星期把各小组所有成员的分数总出来之后,公布每个小组的得分,并依据得分的高低评选出“优胜小组”、“进步小组”和“反思小组”。这个方法运用了两个星期之后,我发现学生的缺点依然如故,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因犯错误而扣分的学生转眼就忘记了,各小组长也毕竟还是孩子,对组员的提醒也总不能时时挂在嘴上,就连老师也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做到这一点,那该怎么办呢?并且每天这么详细地考核,让做班主任的我特别累,这又该怎么解决呢?于是,我专门在教室正黑板的右上角设置了一个小组考评栏:按位置的顺序用简单的8个数字
11、来表示小组(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小组位置每周都要轮换),各科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按小组的具体表现随时可以给予加分或减分,由小组长负责用上述表格详细登记各组员的表现,作为小组内部考评的依据。在我所执教的语文课上,我又单独利用一块小黑板做了一份对小组课堂表现的考评表:预习合作展示倾听点评总分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第八组然后对各项考评的分数进行了统一规定,例如,要求的预习,每位同学都认真完成了加6分,而有一位没有完成则小组不但不加分,还要扣1分,这样,为了不使小组丢分,谁也不敢不完成预习作业了。在“展示”环节,按小组所有发言的号码加分,也就是4号同学展示就加4分,6号同学展示加6分,以鼓
12、励弱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每节课最后的总分就是这个小组的最后得分,然后加入小组整体的分数中去。这样,每节课之后,各个小组的组长和成员都会很清楚自己所缺失的点在哪里,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补足。是预习没有做好,就抓预习;是课堂倾听不认真,就抓倾听;是展示时没有使用“加分宝贝”(我们把那些有助于给小组加分的学生叫“加分宝贝”),就加大“加分宝贝”的训练力度,给他们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小组长会利用下课的一两分钟做个小总结,鼓励大家下节课怎么做,提醒大家不能怎么做。这样,每天下午放学前都可以在小组内大总结一次。就是由于时间紧,来不及总结的话,学生一眼看到黑板上明朗的分数就可以大致回想出自己的表现,反思自己
13、的行为,明确下一步的目标。这个分数每节课都可能有所变化,每天的变化也很大,更不要说一周了分数的变化说明充分调动起了学生争胜的积极性。这样,每周五下午放学前,按一周的总分评选出“优胜小组”、“进步小组”和“反思小组”。单有分数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结合考评办法实施奖惩制度。我们每周为评选出的“优胜小组”、“进步小组”在小组评选排行榜上粘贴“笑脸”,给获奖组长颁发“小组活动优秀组织者”的奖状,给获奖组员颁发“小组活动优秀组员”的奖状,同时颁发笔、本子、橡皮等不同的奖品。由于资金有限,开始是每人都有,后来就一个小组一个奖品,至于小组内奖给谁,那就让他们小组内自行解决。后来,我发现,没有一个组长自己拿取,都是按照组内考评成绩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同学了。对于“反思小组”,我要求他们为我制作“星星”,或者为班级做一些义务劳动。这样的考评和奖惩方法经过两个多月的实施与运作,效果很好,使学生渐渐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下,不文明的现象越来越少,认真学习的学生多了他们要提高成绩;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活动的同学多了他们要争取荣誉一股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形成了,还有什么做不了的呢?随之而来的是团体的成绩不断攀升,班级的管理反而愈加轻松起来。这不就是把每个学生的内动力发动起来,使他们人人都成了“火车头”?小组建设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的内动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这就是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