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林黛玉究竟怎么死(《红楼梦》讲座稿)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引子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化史上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并且具有人类文化普遍价值的少有的杰作之一。
《红楼梦》写了400多个人物,涉及到各个阶层,特别是塑造了一群天真烂漫的青春女子(即所谓金陵正、副、又副十二钗)。
《红楼梦》的版本十分复杂,曹雪芹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只有80回的未完稿,原题《石头记》。起初是以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而且大都有脂砚斋的批语,到了1791年(曹死后28年),首度以活字印刷本的形式和120回的篇幅行于世。书名也首次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出版者名叫程伟元,前80回的整理者和后40回的续作者一般认为是高鹗。
由于高鹗等人对曹雪芹原作的肆意篡改,使得后人常常误解了曹雪芹的创作本意,这也是对这部作品的主题意旨和人物形象众说纷纭的原因之一。
《红楼梦》原题《石头记》,本是一块石头的故事。书的开头有个序幕,讲述了这块石头的来历和如何出现、如何下凡的一切经过。原本说的是:
““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这就明白确切地向读者宣示了这部小说的主题、本旨。曹雪芹十年辛苦,字字血泪,本是托石头来写“炎凉世态”的,这四个字是整部小说的“眼目”。曹雪芹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感受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红楼梦》列为“人情小说”。
可是高鹗等人却首先把这几句关键性的话改了,改的是:
“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
什么叫“引登彼岸”?它是和“红尘”(人生悲苦、现实世界)相对立的,是佛教思想中的“看破红尘”、“大觉彻悟”,最后超凡入圣,成佛成祖。所以他们给《红楼梦》安排了一个“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的结局,贾家兰桂齐芳,家道复初。更要命的是,他们在小说结尾借空空道人之口,说《石头记》
“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
并说:
“后人见了这本奇传,亦曾题过四句为作者缘起之言,更转一竿头云: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刻意宣扬人生如梦的色空思想,把曹雪芹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呕心沥血写成的这部伟大的作品改头换面,变为一本类似于《太上感应篇》之类的劝世明言,迎合了当时统治阶层的需要。我们来看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对贾雨村说的一段话:
“老先生莫怪拙言,贵族之女俱属从情天孽海而来。大凡古今女子,那‘淫’字固不可犯,只这‘情’字也是沾染不得的。所以崔莺苏小,无非仙子尘心;宋玉相如,大是文人口孽。凡是情思缠绵的,那结果就不可问了。”
好一个“‘情’字也是沾染不得”,如此说来,这一个让多少读者为之感叹落泪的爱情故事,竟然是一杯鸩酒,一剂海洛因,不知曹雪芹若地下有知,该作如何感想。
高鹗等人不但这样,还把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也改得面目全非,使它与自己所加的结尾前后连贯。
高鹗等人对曹雪芹原作的肆意改动,给我们阅读《红楼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对作品中几个主要任务的命运结局的篡改,使许多读者上当受骗。
例如,林黛玉的死就不是大家所知道的那样。
续书的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这样描写林黛玉的死:
“原来黛玉因今日听得宝玉宝钗的事情,这本是他数年的心病,一时急怒,所以迷惑了本性.及至回来吐了这一口血……”’
“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
“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
“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林黛玉分明是被气死的,死前怀着一股怨恨、怒火。
其实按曹雪芹的设计,林黛玉是在贾府发生意外变故后,被迫嫁给一个王爷为妃,整日以泪洗脸,不久就泪尽而亡。宝玉不知其中的隐情,心灰意冷,再加上宝钗真心相待和家族的需要,在黛玉去世后与宝钗成婚。但婚后的宝玉就如一个木头人“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薛),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后来从袭人那里终于知道了黛玉被迫嫁入王府的真情,毅然出家当了和尚。
这样说有什么依据呢?
第一种依据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法,就是说,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处处埋下伏笔,暗示故事的结局和人物的命运。
第二种依据就是作品中的诗、词、曲。
第三种依据是脂砚斋的批语。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曹雪芹并不是只写了八十回,没写完就去世了。其实,他已经把整部小说都写完了。曹雪芹在第一回中明确地告诉我们,他写这部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根据周汝昌先生的考证,曹雪芹的原书应该有108回。脂砚斋的批语中说80回后面还有30回。那么,这后面的28回或30回的书稿哪里去了呢?最大的可能是曹雪芹自己毁掉了。因为这80回后的内容与现实太接近了,直接影射了某个在位的当权者,一旦流传出去,必将招来全书被毁的厄运,这是曹雪芹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不得不忍受断臂之痛,亲自毁掉80回后面的书稿。但是他又心有不甘,于是多次增删修改,想方设法在前80回中暗示故事的结局和人物的命运。
但是,并不是没有人看过这80回以后的内容,“脂砚斋”就是这为数不多中的,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一个。
那么,到底有什么具体的依据可以让我们来推测80回以后的内容呢?下面我们仔细来看一看。
我们知道,林黛玉原是绛珠仙子下世,贾宝玉是神瑛侍者下世,书中第一回说: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就是作者所设的故事的起因和背景。可见绛珠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酬灌溉之恩,甘露之惠,愿将一生之泪作为偿还之物。既然这样,有两点就十分清楚:
第一,这绝对不同于那种“一见钟情”“以身相许”的“爱情关系”,而是“缠绵不舒”的复杂感情。
第二,绛珠从动机到目的,都只为偿泪相酬。“还泪”早已确定了彼此之间的关系的悲剧性质,而且是“自我注定”的命运,自然对它是心甘情愿的,自己的一生,就是为此而始终的。又哪来的怨恨?
蒙回本第三回回后脂砚斋“总评”:
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
“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这句沉甸甸的话是说黛玉“泪尽而亡”是为“万苦不怨”的“万苦”。黛玉的“万苦”源于什么?是母亲早亡、孤身无靠、寄人篱下、仰仗外家、身弱多病、善感多愁……?其实都不是。因为黛玉的苦为“不怨之苦”,——
“为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知(不肯)自惜,遂不得已千方百计代其人惜之!”
这才是万苦之源。黛玉千方百计惜宝玉,而宝玉对这些真情至意的苦心孤诣,“总未听见”。黛玉流泪,是因宝玉不懂其心,而并不是为了爱情的争风吃醋,就如第二十回中她自己所说:
“我难道为叫你疏她?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所以才有第八回的: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
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
也才有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来探望他的一段:
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哽咽了半日才抽抽噎噎的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这才是黛玉的“苦”,全是“不怨之苦”。林黛玉既然是“万苦不怨”,又何恨之有?怎么会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
可见,续本中的“黛玉之死”不符合曹雪芹的本意。曹雪芹在前80回中,对宝黛爱情的结局是有多次暗示和交代的。
交待一:香菱的暗寓
全书按照一正(钗)一副(钗)、反复暗寓的方式交待情节。头四回里故事的主角到齐,第五回是总括,第六回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所有人物开始生活起来。脉络如此清晰,为何这里要有一个例外,作者为何要在第二至第四回里讲一个独立的故事:香菱、冯渊与薛蟠?
它不是一般的引子。
我们要注意到香菱在以后的故事中着墨不多,并非是作者想主要刻画的人物,而她一生的命运却拿到开篇独立完成,她那样重要吗?再注意甄士隐(这个名字已说明一切,将真事隐去,以“香、冯、薛”来代)这个人物有无出现的必要(他与此后的故事毫无关系)。最重要的是作者本意是在头五回交待故事的全部情节,而非真的展开情节,那么香菱这个人物刻意的安排为了什么?
写香菱的作用是暗示黛玉的命运。
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和香菱(甄英莲)的父亲甄士隐同样在贾雨村落魄的时候给以帮助,此后两个孤女同样离家而寄人篱下,二人又都与贾雨村有某种联系,这是巧合吗?香菱的作用已很明显了,作者担心读者不理解香菱就是黛玉命运的暗示,还作了其它一些牵强的描写:
1、香菱原名甄英莲(真应怜),而整部小说中,作者最爱怜的就是林黛玉。
2、香菱的容貌酷似秦可卿,而秦可卿兼具宝钗、黛玉之美。
3、作者赞许黛玉诗词上面的才华,他也令香菱有此向往。香菱此后在书中被提及的情节主要是师从黛玉作诗,宝钗之才不逊黛玉,且是耐心好性的,香菱何必舍近求远呢?此乃作者刻意为之。
4、薄命司有“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正册的第一人是林黛玉,副册中只列了一个女子,也是第一人,便是香菱,且看她的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其中一句“自从两地生孤木”,可指夏金桂,亦可指“林”。而黛玉的判词图画中有“两株枯木”,这也是作者刻意为之。
5、本书中癞头和尚想超度的两个女子,一是黛玉,另一个便是香菱。为何是香菱?既然她这样特殊,为何书中毫不涉及香菱的性格描写?可见她于作者眼中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符号。另外,宝黛的前缘为什么要从香菱的父亲甄士隐的梦中道出?
6、最重要的暗示,即第八十回(最后一回)恰恰终结于香菱饱受欺凌,命将不久之时。因为接下来便是写黛玉的悲剧了。
书中香菱与冯渊的好姻缘被薛蟠毁掉,第四回中写:
雨村听了,亦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前世以定)。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头路,且又是个多情(多情公子贾宝玉)的,若能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这薛家纵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未必及冯渊定情于一人者。这正是梦幻情缘,恰遇一对薄命儿女。(正是写宝黛“木石前缘”)
那么黛玉呢?
贾雨村在以后的情节中一直没有出现过,他的作用无非是连接香菱与黛玉两位女子。贾雨村既然在香菱与薛蟠一事中推波助澜,难保不会在贾府势败时给黛玉带来厄运。贾府招祸,食鸟各投林,奸狠的舅兄可以把巧姐卖掉,这个无父无母的黛玉又能怎样?此时贾母可能已死掉,宝玉又可能被官司缠住不能脱身,这个黛玉曾经的老师,他有什么事不敢做?第一回中贾雨村吟出的“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就是极强的暗示
可见,这段写香菱冯渊(逢冤,暗示贾宝玉遇官司)的冤案已非一般的引子,实则宝黛悲剧的写照。
交待二:薛蟠的暗寓
薛蟠是本书非贾姓男子中着墨最多,也最被丑化的一个人物,而他在本书里除了香菱一案之外,根本就是一个可有可无之人,可作者偏偏不放过任何一个丑化他的机会,只要有荒唐的场景,就必有薛蟠出现,就必大暴其丑(此非一般的憎恨)。因作者这种泄愤的需要,为薛蟠制造了很多出场的机会,给读者印象好像宝玉与薛蟠过从甚密。宝玉一个风雅之人,与蒋玉菡做朋友倒是合乎情理,可薛蟠这个浊物,与宝玉有何共同语言?
二十五回,凤姐拿宝黛的婚事取笑黛玉,片刻后,宝玉中邪,众人前来观望。无端的带过一笔:
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薛蟠与黛玉真是两个世界的人物,薛蟠之好色荒唐书中已有充分展现,无须用黛玉这桩事充数。黛玉于作者心中是多么超群脱俗不容侵犯,为何在此令她遭受无妄之灾?这不适当的情节安排又是个明显的暗示,薛蟠的存在不过是个符号,当然薛蟠和黛玉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隐含的事实是:宝黛爱情中,半路会杀出个如薛蟠的混世魔王。
那么,这个破坏宝黛爱情的混世魔王会是什么人呢?
书中仅有两处写宝玉获赠美男的随身物件(宝玉送与湘云的麒麟不算,那是道人的供奉,宝玉在礼品中自己挑的),其一是蒋玉菡的长巾,宝玉将之给了袭人,后袭人嫁于蒋玉菡;其二是北静王的念珠,宝玉送于黛玉。巧的是黛玉与袭人都是宝玉起初欲迎娶的女子,而二女均与宝玉无缘,这两物件又都出自北静王爷之手,此并非巧合。世人皆以为袭人离开了宝玉,实则不然,蒋玉菡(“将玉含”扣含玉而生)在书中为宝玉之副,该人物是虚设,袭人嫁于蒋玉菡暗指袭人仍与宝玉在一起,但为何袭人的判词这样写呢:“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此乃作者苦心,以汗巾为信物让袭人与蒋玉菡结一段姻缘是虚,以此暗示那个赠念珠的人将与黛玉有婚姻的缘份。黛玉,一个贵族女子怎会有香菱一样的际遇,给人做侧室?到此可明了,她的夫婿是王爷一类的帝王人物,在那里可谓“姬妾众多,淫佚无度”的境地,命运与香菱何异?正如香菱之于冯渊是唯一,而于薛蟠只一玩物耳。
交待三:风筝的隐喻
探春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其中还有一幅画,画中两人放风筝,一只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船中的女子是探春无疑,她将远嫁,这是后话。那两个放风筝的人是谁?这是前因。二十二回,探春所制灯谜——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谜底是风筝,那么二人中应有一人是探春,那另外一人是谁,书中已有暗示。七十回(此回极重要,黛玉的结局露出端倪)中,黛玉填了一首词《唐多令》: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毬。
飘泊亦如人命薄,
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一舍一收,暗示黛玉为贾家所舍,被他人所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
凭尔去,忍淹留。
紫鹃拾了别人落的风筝,马上遭到探春、黛玉二人的反对,说那是晦气之物。紧接着,黛玉提议大家到房外放风筝,这个建议由黛玉提出岂不荒谬,黛玉最是孱弱不好动的,用家仆的话说:“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可以放风筝的天气必是风大的很,黛玉避之不及怎还会出去玩?这个谬误并非作者疏忽,他是一再暗示这个事实:黛玉终将象探春一样做为权势的牺牲品嫁于帝王之家。
这风筝放的大有深意。宝玉想放的风筝都未得,只剩了个“林”大娘送来的美人风筝。明明是放晦气的,黛玉的风筝线已放尽,最后撒手时却不舍,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哪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看至此,不禁一阵心酸)。竟说了两句“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既生为情种,必为情所困,这病根如何去得掉,原来此去必死无疑。探春的凤凰风筝与“不知哪来的”又一个凤凰风筝绞在一起,接着又加进个喜字带响鞭的风筝,三下不能分开将线扯断了,飘飘都去了。这风筝占的是婚事,且将有两个王妃。
看探春的风筝谜最后一句“莫向东风怨别离”(不要埋怨东风无情强使别离)。再看黛玉所占芙蓉签“莫怨东风当自嗟”(不要怨恨东风,还是哀叹自己命运不好吧)。同是暗示归宿的谶语,作者将之写的完全一样。为何十二钗中唯独将探春的归宿交待的明明白白,没有令人误解的可能,这便是原因。
那么这东风所谓何事呢?七十回,黛玉初为“桃花社”社主,所填柳絮词已将结局大白天下(堪怜咏絮才):黛玉下半阕——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可叹你今生何处是归宿?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却不闻不问,任凭其四处飘泊,忍心其长久不归)。为着她的爱人没有拯救她,些许有些怨忿吧?正是:“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同样的东风,看给宝钗带来怎样的命运:宝钗下半阕——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便是这同一个变故,却给宝钗带来了好姻缘。正是:“玉在椟中求善价(黛玉),钗于奁内待时飞”。
交待四:奇怪的名号
宝玉起先为潇湘馆提名“有凤来仪”(此名用于正殿岂不更合适),“凤”在古时指后妃。后起诗社,黛玉名号“潇湘妃子”。她总是和这类称呼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探春。
交待五:多余的《西江月》
宝玉初见警幻仙子有一赋文《西江月》(赋,一般都是费话),形容其貌美,但言辞之间完全套用了曹植的《洛神赋》,以作者的文采何需如此?用意何在?曹植爱袁绍儿媳甄氏,欲娶为妻,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立为后,不久她便被赐死,曹植路过洛水,因思念甄氏,便假托洛神宓妃的故事记念她。又是好姻缘被拆散,这是作者反复暗示的真相。作者恐世人不解,于四十三回中,无来由地说了一句:
“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曹植)的谎话,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宝玉语)
凡此种种,不再赘述,下面我要说几句闲话。
整部红楼,作者最爱惜的是谁?绛珠也。
这株小草,生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在我看来,绛珠草就是那块“三生石”上的“精魂”。因神瑛以甘露灌溉,此草得以延年。后来又受天地精华、雨露滋养,遂脱胎成仙。
“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这个形象,似乎承载了古今所有的情愁。
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绛珠,其实就是石头的一把泪。
脂砚斋的批语:“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绛珠,其实就是石头的一把泪。书中第一回写石头,就说它“日夜悲号”。
“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既用“画眉”之说,则可谓大有情意。“玉”为幻像,实为“石”,“黛玉”实乃“黛石”也。“黛石”既出于“西方”,是否就是“灵河岸上”的那块“三生石”呢?这倒也不是没有可能:绛珠草生在“三生石”畔,而绛珠仙子亦附黛玉(实为“黛石”)而生,两者是相似的意象。这块黛石,和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通过“还泪”联系起来了。
曾经疑惑:黛玉的处境好像没有那么惨呀,哪来的这么多眼泪呢?你看,上有贾母疼爱,下有宝玉体贴,比之湘云、香菱等可算是“幸福”多了。不管怎么说,还有一个知己宝玉呢!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难道,她还不知足么?后来渐渐地,才明白绛珠的意义。
想想每次黛玉为什么流泪吧。黛玉流泪,是因宝玉不懂其心,而并不是为了爱情的争风吃醋,就如她自己所说:“我难道叫你远他?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说到摔玉,脂批云:“所谓宝玉知己,全用体贴功夫”。“我也心疼,岂独颦颦!”“他天生带来的美玉,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己替他爱惜,连我看书的人也着实心疼不了,不觉背人一哭,以谢作者”。可见,绛珠之泪,为的是爱惜知己。
曾经以为宝黛之恋是爱情绝唱,后来方悟他们其实是知己相惜。因此,黛玉泪尽而去,宝玉却并未殉情――并非是宝玉无情,而是此时尚未领悟。待得繁华散尽,千红一哭,宝玉方解黛玉葬花之意。
顽石有泪,是为至情,此时方证得“木石前盟”(所谓“木石”,不就是石头和它的一把泪么)。
满纸的“荒唐言”,亦是作者的一把“辛酸泪”。这就是石头(作者)一番人生历练后的结果。绛珠点点,血泪斑斑。“字字看来都是血”!
“世人皆以宝玉谓曹公性情,我窃谓黛玉为曹公之影子。‘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实为黛玉之写照,也为曹公之写照。”(刀丛中的小诗《从红楼中想到并感念知己》)
此语深得吾心。绛珠因神瑛之露而修炼成仙,而宝玉亦因绛珠之泪而脱离凡胎。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正是曹雪芹,这个生于荣华,终于寥落,才高八斗而又一技无成的文人的人生悲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