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讨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社会许多有识之士也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1: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重要环节。第一,要完善培养体系。第二,要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第三,要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第四,要进行开放式培养。第五,要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的是创新教育。在谈到如何完善培养体系时,胡锦涛同志说,创新科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从教
2、育这个源头抓起。“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要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长的教育培养体系”。下面笔者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教育思想的转变及培养、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进、创新教学机制的完善等方面加以探讨。1创新型人才培养对高校教育思想的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这和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思想有着较大的冲突。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面对的就是教育创新观念的改革。江泽民同志指出2,进行教育创新以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
3、。教育思想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心理教育,将思想文化熏陶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其次,教育创新需要进行教育体制创新。要革除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外部环境,这是教育创新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3要用终身学习理念,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
4、、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此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第三,进行教育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要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第四,教育创新必须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引导学生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克服忽视社会实践的倾向,深入实际生活,调查研究,开阔视野,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千方百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5、,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等。2创新型人才培养对高校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规范式教育为主要特点的继承性教育,其实质是共性化教育,注重个体与环境的融合,强调“人道合一”。在我们过去的教学方针中,明确提出“塑造”的理念,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塑造”,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外部压力(如考试成绩,学业评价等),处于被动状态,其内在驱动力被抑制,只注重学习的结果,对求知过程缺乏热忱与向往。高等学校变成了一条条标准化的生产线,按照既定的加工工艺(教学计划),通过标准化的加工工序(教学环节),采取规定的加工手段(课程教学),加工(培养)出一批批符合规定检验要求(质量标准)
6、的标准化产品(专业人才)。以这样的模式“加工”出来的“产品”,千人一面,许多优秀的个性被共性化了,只能用做一颗颗合格的“螺丝钉”。创立于1988年,于1991年10月才正式开学的香港科技大学,仅短短十几年,其在泰晤士报的全球最佳200所大学排名中已位列第42名。香港科技大学尽管与大多内地大学一样,采用学分制教学;但香港的学分机制与内地不同,相当灵活,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到更为广博的知识,加强的学生自学能力。如基础课和必修课最多不超过70多学分,剩下的学分都用于其他的选修课程。课程设置也相当灵活,除一般性讲授课外,香港高校的课堂还会安排专门的讨论课。这种讨论课常由助教主持,采用小班模式,一般只有约
7、1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在每堂课结束时,助教会布置下一堂的主题,列出要看的书目。在下一堂课,通过观察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提问学生,来判断每名学生是否认真地完成了任务。期末考试的成绩通常只占总成绩的40%左右,而其他考核项目包括出勤、平时作业、期中考试等等,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压力。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郑振耀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为通识教育,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力结构、提高审美情趣、加强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科学院第13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8次院士大会上,
8、胡锦涛同志指出1,“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3创新型人才培养对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主流授课方式仍是课程讲授式教学,极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为更好解决人类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积累的极大丰富性之间的矛盾,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国内外教育者展开了教学法改革的研究。美国提出APAs4(a
9、nimated pedagogical agents) “教学代理教学法”,具有“人”特征的“代理”在计算机设计的环境中帮助教学,教学方式生动,复杂的 APAs做到了两维甚至三维的类人性(anthro-pomorphic)(同形同性),交互式的多媒体环境更吸引学生学习,反馈教学信息,指导教学;芬兰则提出“提问教学法”(inquiring learning) 5,该法倡导以提问的方式进行知识学习;荷兰6也对信息与通讯技术(ICT)在教学中的使用进行了研究。在国内,朱德全基于知识经验的反思性学习,提出了反思型教学法7;熊红彦等提出了“专题式”教学法8,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研究单元专题
10、,围绕“专题”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分析与思考;吕伟9则将“问题教学法”应用于力学基础课的教学中。此外,还诞生了“引导发现教学法”、“瘦型知识体系教学法”等教学法改革。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在一定条件下,改善了教学效果。但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仅局限于技术上的改进,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难以实施或效果很差。教育的改革要与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在教学思想创新的前提下指导完成。必须从多方位、多层次揭示所论述教学方法赖以存在与发展的认知机理,必须找出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主要环节上贯彻实现的具体方法与步骤,达到实用化、通用性的标准。杨炳儒 10 等认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
11、途径是在教学中不能机械地重复前人的认识,不能从最原始的观念出发,组合全部知识细节去构成特定学科的教学内容;而要用较短的时间、恰当的方法去获得认识上的“飞跃”,即要用较高的标准,系统而有重点地去组织教学内容,从深层的知识及思维的逻辑性出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该理念下诞生了将知识逻辑融入思维导图的KM教学法。该教学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使学生以较少精力的投入产生较高的学习满意度,且实用化强,通用性高。启发式教学是目前高校教学中倡导的教学方法。针对启发式教学,许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如悬念式、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及模糊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
12、11。“教无定法”,我们不能期望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固定的教学方法,重要的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充分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注意将其随时融会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当然,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美国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始于美国杜威,后由原苏联达尼洛夫提出的问题教学法;德国瓦根舍首创,克拉夫基深入阐述的范例教学法等等。启发式教学要求以“探究”为本,而不是以“学会”为本。强调的是过程,逻辑的推理和展开。教师不是将已有的结论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听懂记住,而是引导学生经过逐层分析得出应有的结论。老师不仅要用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更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寻求解决
13、方案。启发式教学强调让思维自由驰骋,在探讨、研究问题中,不以现有的结论和固定的程式束缚人。因此,启发式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的是对创新的孕育、萌芽、生成和壮大。4增大创新投入,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当前,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6月,欧盟提出了历史上第一个创新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创新文化,刺激创新精神;制订有利于创新的法律、规章和金融框架;鼓励研究与创新更好地结合等等。这一计划在欧盟各成员国引起了积极反响,各成员国先后出台的创新计划共有36个之多。法国工业部准备在3年
14、内动用1.55亿埃居风险基金支持创新,法国教育部公布了推出新目标、新日程、新措施的“21世纪学校宪章”;爱尔兰制定了“塑造我们的未来21世纪爱尔兰企业战略”;英国制订了鼓励大学生走向企业的“学校一企业计划”;芬兰为改善各级学校教育质量,更新教学内容,推出了“走向一个创新的社会”计划;荷兰制定了建立技术创新和职业培训基金的“知识在行动”计划等等。面对全球化的挑战,21世纪的中国何去何从,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加大创新投入和配套政策支持,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院校肩负重要的责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优化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改进教学方法,科学建立理论及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努力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确认制度,通过“开放性实验项目”、“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等立项机制,积极引导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大力支持学生科技发明等创造活动,积极组织和激励广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多更好国家急需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