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摘 要:本文在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进一步论述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式,同时阐述了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说明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基础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着,动作时大时小、速度时快时慢。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被逐步纳入学校基础课的范畴来进行管理和建设。进入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学又发生了许多变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
2、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社会的信息化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步入正轨,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入到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中。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的整改,从教学规律、人才培养、重点课程建设、发挥计算机资源优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软件、教材建设等11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成为今后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指导性文件。1 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分析近二
3、十年来,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一个理念是强调应用,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应用到专业的实际中。随着应用的深入和发展,“公共”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早期的微机原理、计算机文化,后来的计算机技术基础,以及目前的分为理工科计算机技术基础和文科的计算机技术基础(或信息技术基础)以及高等职业学校的“案例驱动”教材,进而又在理工科和文科中分成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基础课程设置,甚至在一些专业中把公共基础课的内容与专业课程融为一体。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导致“公共”的概念淡化、模糊化,从而滋长出“专业化”的进程,计算机基础教学“专业化”的过程就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不断与专业相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表现形式很多,有基础内容与专
4、业内容的融合;有基础内容基本不变,任课教师融合到各专业中;还有干脆专业改行,如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转成艺术、管理等专业或反之。融合的过程使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涵义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我国高校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中,长期以来总是以力求全国要“基本统一”的思想来指导,也就是各学校、各专业要求基本一致的大纲和内容,基本一致的学时数,基本一致的教学手段,并达到基本一致的目标要求。在20世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计算机公共基础基本上不管是研究型学校、教学型学校,不管本科还是专科学校,都在等级考试的驱动下实行“基本统一”的模式,差别主要在于讲课时数与实验操作时数的比例有所不同。中美基础课教学模式也有区别。我国
5、的基础课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美国则更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与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中国的基础课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我国的基础课教学是卓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的基础课教学则更胜一筹。计算机基础教学多元化、专业化、创新化的发展趋向表明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正在走向一个新的阶段。为适应今后发展的趋势,必须构建计算机教学的新理念、新视野、新方法,作为从事计算机基
6、础教育的工作者,身负重任,今后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将更多、更难,其意义也将更大。2 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以及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特点,根据教育部白皮书的精神,根据不同专业对计算机需要的不同,为了同学们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及就业的需要,应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进行调整。境外知名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有信息技术类课程,这些课程涉及面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了操作系统应用、事务处理软件使用、网络和互联网应用等应用技能类的课程,还包括有计算机安全、数据处理和数据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编程基础等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有些学校还为各专业导入了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组
7、,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套餐”参加学习。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既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现代化专业人才,并且在培育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因此,需要研究现代化专业人才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知识体系结构的要求,构建满足这种知识体系结构的课程体系(请参考表1、表2和表3)。3 实验教学方面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进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思维训练,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将以往应试型的学习,改变为实践性学习,提高学生独立开发程序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就可以从事一定的项目的开发
8、,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培养复合性的人才。计算机实验课程可按以下几个层次进行设计:(1)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该类实验主要涉及一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验证、理解、巩固并掌握课内所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2)设计与开发型实验该类实验以“任务”或“课题”形式提出实验要求和具体的实验成果,要求学生通过有关课程或自学方式,掌握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通过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实验项目。该类实验应该涉及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开发等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可涉及软件工具与环境的使用、高级语言编程、数据库及网络等方面的内容。该类实验是以“任务”驱动,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
9、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寻找答案的能力。(3)研究与创新型实验该类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实验室可设定研究题目,也可由学生自选题目。该类实验可以没有最终结果,但要求学生能提供实验分析与研究报告,写出有见解的心得体会。4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需要具有许许多多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谓创新能力和素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认为是“吸收、处理、创造
10、信息和组织利用、规划资源”的能力和素质。也就是说,要求信息社会中的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够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进行有效的检索,发现自己有用的信息,并通过适当的分析处理,使获取的信息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挥作用,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放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信力,培养竞争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管发挥出来。”在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应主动接受创新教育,使自身的能力水
11、平符合创新教育的需求。首先,更新观念。教师应突破对传统教师角色的认识,更深刻地了解教育对人类的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作用,更清晰地把握创造教育的实质和内涵,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次,勇于实践。教师应勇于在教学改革中走新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有特色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勇于探索和创新,在开展创造教育的实践中开拓进取,塑造自我的创新人格。最后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5 结束语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教育部高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指导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路子会越来越宽广,但任重而道远。 因此,要认真研究各校的具体情况
12、,综合各院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制定适合学校具体情况、具有特色的改革方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实践,力求符合时代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利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本文出自: 计算机毕业网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王晓慧,王一凡.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21-23.3 宣仕钱.创新素质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
13、究,2006,(2):35-37.4 聂翔雁.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46-48. 摘要:本文针对民办院校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现状,以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为指导,着重从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思想与方法、师资队伍三方面论述了改革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的思路、模式和途径,引发了民办院校对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的新思考。关键词:民办院校;实践教学;教学模式G6421引言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以应用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民办院校内地位尤为突出,计
14、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实践教学在整个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显得更加重要。2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因条件和观念等一些因素的影响,民办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尚存在着一些问题。2.1不规范的实践教学环节首先,部分民办院校暂无一套完全适合自己的实践教学大纲,在实践教学上大都直接套用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大纲,脱离了民办院校学生基础较薄弱的实际情况,造成学生在知识接受与融合上的一定难度,以至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实验教材内容老化,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使学生所学与现实所用出现偏差;再者,教材在实验项目设计上,内容随意,验
15、证性较多,创新性偏少,学生根本得不到程序设计能力的锻炼,更不要说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了。2.2落后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人们受固有教学思想和观念的约束,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仍然存在,认为在实践过程中不需要教师进行板书和讲解,只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就可以了,这样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随意性很大,从而导致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明显下降,而且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解、实验室验证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缺乏灵活性。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针对理论教学中现成的例子,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实践教材上的步骤完成整个实践过程。这样的实践,只是理论
16、的被动验证,学生没有产生对实践目的、实践步骤的主动探求和思考,极易养成惰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降低,难以达到培养的目标。2.3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实验教师的学识是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实验人员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实验教学质量的水平。长期以来,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得不到重视,导致师资队伍水平普遍偏低,与当前民办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3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本着实践是大纲、教材是基础,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是关键,学生是主体、教
17、师是主导的原则进行了探索与改革。3.1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进一步完善考核标准(1) 规范实践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涵盖培养标准和实践过程控制模式,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们根据最新的课程体系,组织有经验的实验教师和计算机专家,依据民办院校办学宗旨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针对性地编写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本位的实践教学大纲,以明确实践性教学的目标、要求、内容、形式、设施手段、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有内容地进行学习。(2) 规范实验教材。实验教材是师生共同实施教学计划的主要媒介,为了完成大纲所要求的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材,联
18、系实际、注重内容更新、减少验证性、分析性实验,保留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3) 改进考核方法,做到标准多样化。首先采取分层次、分阶段过关的方式,使学生有信心完成实践内容。其次开创新的评价考核方式,将评价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淡化结果,注重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潜能的开发及表达能力的提高。大力推行“多证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和企业技能认证,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具备一定的职业就业能力。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标准,不仅衡量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能力。3.2创新思路,优化教学方法3.2.1打破传统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实践教学首
19、先,教师应突破“实验是验证理论”的观点,将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从单一的理论验证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延伸到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的实践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对科学工作严肃的态度、缜密的思维、团结合作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其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到实践性教学中,理解、尊重、爱护学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爱“实践”的学习态度。3.2.2探索一套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实践教材的内容,把实验项目重新组合,分为两大类:基础
20、类与提高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既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又能符合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特点。(1) 基础类方式采用“课前预习演示讲解实践训练实践总结实践考核”的教学方法,着重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培养。课前预习:学生进入实验室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对将要完成的实践内容、重点、难点,熟记于心,并撰写与之对应的实验预习报告。演示讲解:在学生正式开始实验前1020分钟,任课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实践要求,进行扼要讲解和演示,消除学生对困难的恐惧感。实践训练:学生按照自己的预习报告和教师的示范演示,完成相应的实践内容。在此期间,任课教师与实验辅助教师共同
21、指导学生实践,解答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疑问。实践总结:学生完成所要求的全部实践内容后,要进行必要的心得总结,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实践考核:基础实践考核贯穿在实践的全过程,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报告、实践态度、实践结果、实践总结,按照考核标准给出相应的成绩。(2) 提高类方式实施“任务驱动启发引导合作设计方案实现撰写报告实践评价”的教学方法,着重强化学生对综合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程参与的积极性。任务驱动:所谓“任务驱动”就是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实践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启发引导:在已知任
22、务的前提下,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巧妙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任务完成之后需要及时总结和点拨,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合作设计:提高类项目一般多为综合型、设计型题目,需要一组同学协作完成,根据题目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商讨,设计出一个优良的实践方案,经任课教师审核后进入下一个环节。方案实现:依据讨论修改的方案,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教师根据学生实践进展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实践条件保障。撰写报告:实践项目完成后,各小组之间及时地交流总结,共同分享成功喜悦,并按学院要求格式提交实践报告。实践评价:按照考核标准,依据实践任务的难
23、易程度、设计方案、实验方法、实验效果、团体精神、创新内容和实验报告,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评议,给出各小组实验成绩。学生个人成绩由小组评议后,上报任课教师。3.3培养、引进“双专”和“双师”型高水平师资“双专”,即要求实践性教学人员的“专职化”和“专业化”;“双师”,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双师”资格,即具备讲师资格,又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适应的工程师资格。我院在明确基本岗位要求的基础上,安排相关教师“走出去”,到企业顶岗实践或参加企业培训,深入一线进行实践、研讨、积累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还把相关行业中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请进来”担任兼职教师,逐步提高实践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4结束语
24、实践教学改革是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近两年的就业率基本稳定在90%以上,这是对我院几年来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改革的肯定。聊述于此,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参考文献:1 李向丽. 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论坛,2004(2):92-94.2 喻梅. 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探讨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7):67-68.3 吴黎兵. 计算机实验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改革J. 计算机教
25、育,2007(11):38-40.4 徐友谊.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93-95.5 李跃华. 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J.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2):230-231.6 夏建川. 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 高教论坛,2009(2):38-40.7 刘延萍. 关于提高计算机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81-82.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编程语言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QDeV过程为基础,结合迭代式、渐增式开发和软件重构的思想,尝试一种渐增式验证序列IVS方法。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
26、毕业网 :QDeV;IVS;编程语言教学;渐增式;迭代式1 引言编程语言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占很大比重,学生要学习汇编语言、C/C+、Java、数据库SQL、J2EE等多门课程。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重结果、轻过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往往直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程序进行演示,并不解释设计过程的细节,这导致学生理解困难、难以及时求证、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考核学生往往仅检查程序运行的结果,而对学生设计过程缺乏了解,导致教师难以对求解过程进行深入指导。“重理论解析、轻实践指导”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在教师看来,每个语言元素的语义、语法和语用都有必要解析清楚,而且这种重复解析简单轻
27、松。实际上,能使学生将。编程语言作为问题求解的有效工具才是我们的目标。要达到此目标,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且应达到一定的比例。西方一些知名院校的实践考核比例高达60,而我们的实践比例普遍低于25。编程语言学习实践中应该融入开发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能应对将来的激烈竞争。敏捷方法学提倡极限编程、迭代式渐增式开发、软件重构、测试优先、结对编程等新方法,我们能否提早引入到编程语言学习实践过程中,尽早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实践习惯,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上问题对目前的编程语言教学实践提出了挑战,本文尝试一种渐增式验证序列IVS方法,希望有助于改进当前的编程语言教学实践。2渐增式验证序列IVS
28、2.1QDeV过程先简单介绍QDeV过程,结合迭代式、渐增式开发和软件重构,介绍渐增式验证序列IVS(Incremental Verification Sequences),并探讨多个IVS之间的关系。针对一个问题的求证,QDeV过程包含4个环节:Question质疑、Design设计、execution执行和Validation确认。此过程贯穿于每个关键性语言元素所涉及的每个问题,即对一个问题贯穿如下4个环节:1.“质疑”:明确提出一个问题。2.“设计”:根据问题需要,给出简单编程,也可能重构已有设计或更改配置。3.“执行”:运行程序以得到可观察结果。4.“确认”:对该问题给出结论。QDeV
29、(隐含着快速开发Quick Development之意)特色是质疑驱动、以验证性设计为核心、个性化和实践性。2.2IVS表在QDeV实践过程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对一个问题给出结论之后又会引出新问题。此时添加少量新设计(称之为渐增increment),或者少量改进已有设计(称之为重构refactoring),就能很容易地验证新问题或更复杂的问题,如此周而复始(称之为迭代iteration)。当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提出新问题,或者已有设计不能再改进,或者到达学生当时能理解的极限时,迭代暂停。而当学习过新元素之后,这样的过程还可再继续。这种迭代式渐增的过程可描述为图1的螺旋曲线。经实践,我们总结如下规律
30、: 持续改进已有设计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迭代式渐增可验证多个相关问题,具有更高效率。 渐增式验证和求解能表达更多的过程细节,简化了复杂性。 作为一种良性循环,是对当前软件工程的一些新方法的实践。为了推广应用这种教学实践方法,本文尝试IVS来改进编程语言的教学和实践,表示为一种IVS表的形式,如表1所示。IVS表由两部分组成:表头和表体。表头主要描述编号、目标和前提。编号:一门课程需要一系列的IVS表,按教学过程对每个IVS表确定一个序号,以确定该表的教学次序,也方便其他表的引用。目标:用简短文字描述要达到的目的。通常是一个具体的实例,例如,“如何用模板类设计一个单向链表”,“如何用模板类实现
31、一个堆栈/队列”等。也可能是一个教学单元的描述,例如“数组如何定义与应用”、“函数/方法如何定义与应用”等。一个IVS目标往往是一个较“大”或者较“抽象”的问题,解决此问题要求进行多轮的QDeV过程。、前提:即“前继目标或问题”。要达到本目标需利用前面已实现的目标或已解决的问题,以明确已有的条件和基础。此处可引用其他IVS表的编号或表编号加序号,可说明多个前提。在表头,教师可按需扩展新内容,如“难易程度”、“时间安排”等。表体包含由多轮QDeV构成的序列,一行表示一轮QDeV过程。序号:从1开始按序排列,以确定每一轮QDeV的次序,也方便引用。被引用的方式是“表编号:序号”。一般来说,后一轮以
32、前一轮为基础。如果前后两个QDeV之间没有严格的前后次序,可加小写字母来区分,如2a、2b,表示两者之间无严格次序。问题:用简短文字描述一个问题。设计:文字说明设计要点,仅需以提示方式来说明添加或重构的要点,避免大幅源码出现。如果需要的话,可用超链接来关联一个或一组文件。执行&确认:说明执行效果和结论。表中将执行和确认合并为一栏,原因是“确认”描述往往很简单。备注:主要用于教师扩展新的内容。例如,总结当前验证的结论、引出下一个问题、引用另一个更具体的IVS表或引用教材中的相关章节等等。2.3IVS间的关系一门课程需要多个WS表,多个IVS表之间可能存在多种关系。明确表示这种关系,可使学生的知识
33、技能的体系更趋完善,也可方便教师备课和实施。IVS表之间主要有3种关系:“表序”表示课序前后;“前提”表示基础与条件;“细化”表示具体实施。下面分别介绍这3种关系。表序。多个IVS表的序号从小到大表示了多个课程单元的大致前后次序,这样将一门课的多个IVS表形成一个序列,这类似我们的教学实施计划。前提。每个IVS表都可说明要实现本目标所需要的若干相对重要的条件和基础,这往往依赖于已实现的目标或者一已解决的问题。前提关系表明了知识和技能的脉络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给出一个清晰的渐增过程。例如在C/C+课程中,一个IVS目标是“如何用函数实现一个单向整数链表”,应说明“函数”、“结构”、
34、“指针”作为其前提,而像变量说明、循环语句就不适合作为其前提。细化。一个抽象描述的IVS表可细化为多个具体表。对于一个IVS表,如果有一个问题不能简单用一轮QDeV过程来解决,那么这个IVS表就是一个“抽象表”,它需 要将一项QDeV细化为一个具体的IVS表。例如,在J2EE课程中建立一个抽象的IVS表,目标是“如何构建Jt2EE应用系统”,第1个问题是“如何搭建一个J2EE基础平台”,而要解决此问题,并非一轮QDeV能完成。一种合理的方法是细化:以此问题为目标,另建一个具体的IVS表,用几轮QDeV来说明如何逐步安装、配置、验证数据库、Java虚拟机、Web服务器等过程。表示这种细化关系是在
35、抽象表中的“备注”中引用具体的IVS表。除了上述3种关系之外,多个IVS表之间还可能存在其他关系,但建议不要将关系复杂化。3IVS应用及特色应用IVS的目标是“将学生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推一把,让学生自己去做”,具体如下:1.“将学生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对一个IVS表确定一个中等难度的目标,并给出前3个问题。2.“推一把”:教师对第1个问题给出设计、执行和确认全过程,对第2个问题仅给出设计,让学生执行和确认。第3个问题由教师提出。3.“让学生自己去做”:对第3个问题由学生自行设计、执行和确认,而后要求学生提出第4个问题,自行设计、执行和确认,如此循环下一个问题。在编程语言教学实践中应用IVS
36、,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课程开始时,向学生说明这种新的教学实践方式,使学生能理解IVS表和QDeV过程,使多数学生能理解其作用。2.在课程进行中,用IVS表来改进讲义或教案,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可将未完成的IVS表交学生完成,并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然后自行设计验证。教师可检查学生提交的IVS表来发现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之处,给学生提供及时对症的指导。3.在课程复习时,向学生提供本课程全部IVS表,主要是列出全部的目标和问题,要求学生对照检查,以发现缺陷和不足,也方便教师选择重点和难点。4.在课程考核时依据IVS表,方便教师命题,既可考核基本概念,也可对实践环节进行考核。IVS方法的特色
37、总结如下:目标驱动。要达到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先明确,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思路清晰。持续改进提高。从简单入手,注重过程训练,使学生不畏惧复杂性,对克服困难有自信,也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早实践新方法.将迭代式开发、渐增式开发、软件重构等新方法提早引入到编程语言学习阶段,使学生尽早地实践新方法,有助于将来从事大型复杂软件研发。简便易行.可理解、可跟踪、可指导,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不需要特别的工具支持,PowerPoint、Word或Excel通常够用。4结束语进一步的工作包括基于IVS如何引入“测试优先”、“结对编程”等新方法;研究多门课程间IVS的关系,以推动多语言多平台的渐增式
38、教学实践;也包括基于WS的教材编写。 1 摘 要:本文在分析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实际体会,提出了以“致用”为导向的教学研究,重点强调“一师、二书、三法”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加以实践。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学以致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1 引言“大学计算机基础”不仅是大学阶段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的必修课程,也是适应社会信息发展要求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按照教育部的要求,2001年前全国所有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前全国所有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到2010年前全国所有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针对这种趋势,高校计算机基础
39、教育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步普及和发展,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起点逐年提高。另一方面,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与专业教学、科研结合更加紧密,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更高1,2。而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的单一讲解教学模式,势必存在许多问题3。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构建计算机教学的新理念、新视野、新方法。为此,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非计算机专业提出以“致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方案,不仅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具有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自行提高应用水平的能力。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近
40、年来,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实际的需求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1) 教学方法传统落后。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切由教师决定,虽然许多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抛锚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有时候为了达到讲解某个问题的目的,对问题或情景做了非常逆心的设计,从而忤逆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关联性。学生出现了“一听就懂,一问就会,一做就错”的局面。同时,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也加剧了高校教学资源的不足,大多数高校采用了合班上课。(2) 教学内容过时,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4。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变化令人目不暇接,软硬件技术不断升级换代,而教学
41、内容中计算机新技术介绍的很少,而且教学脱离实际,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很少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和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3)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5。由于各个地区客观条件差距较大,导致学生关于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差异很大,基础差的自卑,基础好的骄傲。同时学生对课程认识不到位,觉得学习该课程用途不大,态度也不认真,甚至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自律差导致沉迷网络。(4)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目前担任“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不乏有高职称、高学历,但是很少人研究这门课程,某些年老的教师对熟悉的内容多讲,不熟悉的内容照本宣科,而年轻的教师又缺少教学经验。3 以“致用”为
42、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以“致用”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是对“因材施教”的最大化实施,教师针对具体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从知识如何应用、什么情况下应用,从让学生学变成了学生想学。强调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具备进一步自学的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对知识进行“权变”,从而“学以致用”,这不仅仅是重在应用,更重要的是以我所学,为我所用,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断得到提升,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当然,以“致用”为导向的教学并不是放弃理论的学习,需兼顾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具体的实施可概括为“一师、
43、二书、三法”,如图1所示。图1 以“致用”为导向的教学方案 (1)“一师”:指的是入门指导教师。“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覆盖面广、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要想快速掌握,首要条件是让知识有机组织。生动清晰的脉络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改变学生“眼高手低”的观点,而最重要的是得到高素质教师的指引。(2)“二书”:指的是教材和教学资源。教师是“引路人”,而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垫脚石”。教材的好坏、知识点的论述与组织对学生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好的教材不仅让学生不会感到知识的乏味,而且能够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点燃学生求知欲望。教材的编写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为重点,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