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工美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
2、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
3、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了。西
4、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
5、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
6、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
7、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
8、,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在说入世与出世,在诸多西
9、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圣经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步贴近了现实。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世俗中来。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迷信,在营建园林时,总是要开池筑岛,并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仙山,从此便形成一种一池三山的模式。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社会动乱分裂,士大夫阶层为
10、保全性命于乱世,多逃避现实、纵欲享乐、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甚至过着隐居的生活。这时便滋生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陶渊明的桃花园中便描绘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深深影响到以后的园林。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便营造宅院,以安贫乐道、与世无争而怡然自得。因此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位,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行公共活动。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
11、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考试大。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
12、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考试大。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
13、,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总上所述,仅仅只是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更精髓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挖掘,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浩瀚宇宙。而未来世界是属于我们的,未来世界的美也要靠我们去创造了,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我们更应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这一光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中西方园林比较浅析摘要:从中西方的园林发展史中来观望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不同点,主要从园林的文化、布局、建筑以及中西方在游览园林过程中的审美差异来突显出中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关键词:园林 文化 差异我国的造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与此同时,在世界园林中,西方园林因其不同的
14、风格也备受观注,二者有共性也有差异。、中西方园林文化的共同点中西方都将美妙的园林看成是人间天堂中国有句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果说杭州是自然风光占去一半的位置的话,那么苏州则大半是人工化的园林了。私家园林已体现了“天堂”的意味,那么皇家园林就更不用说了。这与西方的观念是相似的。因为在英文中“天堂”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文的Paradeisos,而这个词又来自于古波斯Pairidaeza,意为“豪华的花园”。“豪华的花园”等于“天堂”,这种观念几乎全人类都是相同的。同时中西方都将园林看做是权力的象征和政治的情感寄托。二、中西方园林文化的差异1、世界观的差异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
15、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较西方发达得多,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总体观念和对立统一观点。儒道两家都注重从总体来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老子、孔子都注重观察事物时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古代中国人把这种宇宙模式的观念渗透到园林活动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与西方清晰客观的雄辩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有道佛之风范,参禅悟道,却始终没有一句明确回答。中国园林正有这种味道,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
16、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而我国园林讲究“移步换景”,在遮遮掩掩中即使是小园亦可拉出很大景深,其中奥妙正在于藏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2、自然观的差异: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易传提出天人协调,其象传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又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节制自然须符合它自己的法则,辅助自然应适度,效法自然的造化功能而不过分,并用以成就万物而无欠缺,都是人对自然既进取又维护,适度而和谐,不同又必互动而变化。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国建筑中首先表现为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情趣。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虽然一方面是基于人性的尺
17、度,但与崇尚自然的思想也是密不可分的。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风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织成曲。”可见,中国传统园林正是巧于斯,妙于斯。明明是人工造山、造水、造园,却又要借花鸟虫鱼、奇山瘦水,制造出“宛若天开,浑如天成”之局面。尤其是江南园林,越是小园越讲究自然之美。白居易在庐山建草堂,赋诗曰“何以洗我耳,屋头飞落泉;何以净我眼,砌下生白莲;左手携一壶,右手擎五弦倦鸟得茂林,涸鱼还清泉,舍此欲焉往,人间多艰险。”这种中国文人的理想,化为人间烟火,使成了私家园林。即使皇家园林,亦比西方皇家园林有着更多闲情逸趣。三、中西方园林布
18、局的差异 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的最大区别,在于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筑。 以法国宫廷画院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平面构图上很强调园林中部的中轴线,园林内的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放射性的小路等都围绕着这根中轴线,强调这根中轴线来进行布置。在这根中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则布置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物也就控制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物。显然,这种园林的基本指导思想来自理性主义,是“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 中国的园林则不同。园林建筑既要满足游人观赏自然风景的需要,又要成为被观赏的自然景色中的一个内容。这也就
19、是说,它们兼有观景与点景的双重功能。因此园林建筑要与山、水、植物很好的协调起来。因此在总体布局上, 四、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人类最初是栖息在树木上和洞穴中的。自从人类建造了房屋后,就远离了风雨蛇兽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繁衍生息的条件,这是人类跨入文明史的重要一步。中国园林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宫殿的基座和普通房屋的墙则用夯土;西方园林建筑使用砖的技艺独步天下;欧洲园林建筑的材质则主要是石头。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与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关,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令人十分信服的解释。多山的中国并不缺少石头,万里长城除了夯土外,即多多使用石材;森林茂密的欧洲也不缺少木材,欧洲最初的园林建筑即经历过伞状树枝棚时期。东
20、西方民族的文化与性格差异在园林建筑材质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反映。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园林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开放、轩敞、一览无余。这与中国围墙文化的封闭、内敛、深藏不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园林建筑从正面一个方向即可获取主体印象,庶几可窥得全貌。即使加上草坪、花园,也在开阔之处。中国的宫室建筑要在空中俯瞰的多维审视才可获取整体轮廓,此外大门口还要加上照壁,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中国的园林建筑回环、繁复、曲折,决没有西方的草坪、花园来得直接、简约、开敞。中国无论宫室还是园林,一律圈以围墙。西方建筑的围墙在若有若无之间,即使有,也不给人封闭、压抑的感觉。五、中西方游览园林过程中的审美差异中西园林
21、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中、西方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
22、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理应按照认得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
23、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认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 综上所述,中西园林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两大璀璨明珠,由于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的不同,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西园林的交融,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只有真正把握住中西园林的差异性,汲取其艺术的精髓,才能科学地继承古典园林的优秀成果,开拓崭新的现代园林新局面。园林同建筑一样,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门类。世界各地都有形式各样的园林存在。 园林的建造是为了满足人们向往自然、享受自然之美的需
24、要,因此园林的审美功能相比建筑更加突出。 什么是园林呢?园林是经过人力加工过的自然场景,是运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创建的人类生活的境域,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组合而成的具有诗情画意、供人颐养和游览的综合艺术品。 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建造、园林、城市规划分册)中的解释说: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疗养胜地都纳入了园林范围。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25、,东西方古典园林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对待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在造园思想和艺术手法上也就有很大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造园思想和技术闻名世界。从大处说,五岳名山(泰山、衡山、嵩山、华山和恒山)、黄山以及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和九华山)等经过历代修造经营,都可以算是大型的自然园林了。 人们提到的园林,更多的还是说古典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如中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园林: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东方博物馆”。如今圆明园的华丽早已不在,而从颐和园和避暑山庄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皇家园林那宏大的规模,自有金碧辉煌的皇家气派。 中国
26、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是用人工的力量仿造自然的景色。正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相对于皇家园林,苏州的私家园林更能体现这一点。 私家园林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中的精华。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山水秀丽,古典园林妩媚多姿,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称。 古城苏州,园林众多。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除此外,网师园、怡园等也颇负盛名。 “意境”是中国园林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园林作品常取富有诗情画意或是历史典故含义的名称,园林景观、建筑与装饰中的匾额、诗词书画作品相映生辉共同营造出具有文化品位的的审美意境。
27、 富有中国特色的亭、台、楼、榭、轩、阁等古代建筑,假山、长廊,花墙、透窗,无不体现出特有的风格。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借景方法使用,又把水、建筑、植物等景物,移动的游人,甚至日出、日落,云、雨、雪、风,朝阳、明月都融入了园林之中。水中倒影、渔舟唱晚、古寺钟声、鸟唱蝉鸣、残荷夜雨,哪一个不是一幅写意的山水? 日本古典园林,建筑形式学习了中国,但更多的体现了禅宗的思想枯山水。枯山水是日本脱胎于中国园林的延伸,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这也与古代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 西方的传统审美观认为,自然美不是最理想的美,必须经过人工的改造才能达到完美。正如法国著名的造园大师勒诺特所说
28、:“要强迫自然接受均匀的法则。”这也成了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是西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 中西方古典园林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 “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这就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而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标准则是“天人合一”。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如果说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是“人工
29、模拟自然”,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则是“人工改造自然”。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相似特征:通过对上述两种园林的发展历程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这两种风格的园林在许多地方有着相似之处:31 造景的构成元素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的植物以观形为主,取色、赏花、闻香、听音为辅,同时注重季相与花期变化。而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的用石讲究“瘦、漏、透、皱”。可为特置主景,亦可与水体、植物配合组景,以得某种意境。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常常将水体结合地形,造成两岸缓缓的草坡斜侵入水的美景。造景中植物则以表现树丛与大面积的草地为主,注重树丛的疏密、林相、林冠线、林缘线结合地形的处理。而山石的利用虽不如中国自然
30、山水式园林中那么多,但也有适当的运用和点缀。32 对自然的改造中英两种自然式园林都源于自然,但对自然都有了一定的改造和提升。“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的总的艺术法则,也是中国造园艺术对自然的态度的高度概括。中国景观艺术的根本艺术法则主要来源于道家的“道法自然”。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中国的造园艺术从一开始就视自然为师为友。自然界的高山流水,郁木繁花,明晦的变化,空间的开合,无不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描摹对象。同时,“道法自然”中的“法”不是指照搬照抄自然,这个“法”包含有提炼、升华的含义。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简单地模仿山、水、植物等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
31、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再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在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设计中,也同样强调与中国“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相似的观念。设计均是以崇尚自然,讴歌自然,赞叹造物的多样与变化作为美学目标的。同时,英国的造园家也深知适当地去修饰自然的重要性。钱伯斯认为,自然需要经过加工才会“赏心悦目”,对自然要进行提炼修饰,才能使景致更为新颖。这种观念在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中、晚期的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得到加强。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对自然的改造虽然没有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那么多,但是也对构景要素进行了适当的调节和提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3 情感的表达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的园林,造园家们都灌注了自己的心血,通过
32、园林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中国园林历来重视情感的表达,其实中国园林中所追求的意境,就是造园家情感表达的具体体现。而意境创造就是一个将个人的情感融人客观环境的过程。中国的造园家通过园林来宣泄个人生活的感悟及政治理想的失意,无论是伤感还是喜悦。而英国园林中崇尚自然的理念。远处片片疏林草地,近观成片野花,曲折的小径环绕在丘陵间,木屋陋舍点缀其中的景象都透漏出一种渴望阳光、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又如钱伯斯的园林中,中世纪的废墟、残垒、断碣表达了一种怀念旧Et的情愫。34 诗画的情趣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中国园林的美。的确,在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中,园林艺术和它的左右近邻山水画和田园诗文建立了密切的关
33、系。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这种特殊的关系使我国园林艺术的风景美中常常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发展也离不开绘画,许多园林以绘画为蓝本,如充满了野趣、荒凉、情调忧郁的罗莎式绘画等等。从肯特到布朗、钱伯斯等人,他们的设计都受到绘画的影响,甚至有些造园家本身就是一个画家。17世纪浪漫主义绘画的出现深深影响了园林的发展,许多园林正是浪漫主义绘画的体现。4 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差异: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中
34、、英园林艺术从艺术法则到审美追求上均具有很多相似点。但从本质上看,中、西自然风格的园林仍然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总的来说,“自然”在这两种园林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即:中国自然式园林是一种内向的自然,英国自然风景式是一种外向的自然。41 从对自然的改造程度上比较“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的总的艺术法则。中国的园林有意识地对自然加以提炼,加工、改造,从而再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对自然原型的改造非常之大。而英国园林的造园艺术则表现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大部分的自然风景式园林只是充分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植物、建筑,对不大和谐的地方进行适当改造,以
35、保证景象的高度完美。42 从园林具体形态上比较两种不同的艺术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具体的艺术形态上。总的来说,中国园林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然,它来自于自然,但它仅属于你,它是你内在心灵的反映,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浸染了你的内心情绪。它是一种内向的自然。然而,在英国式的自然风致园林里,自然的表现是外向的,围墙是被严格拒绝的,一些兼具灌溉作用的干沟成为看不见的空间界限。而到了勃朗风格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干脆连干沟都取消了。园林已经没有明显的内外之分,私人的庄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所具有的这种开放性和公共性使它所表现的自然呈现一种外向开朗的性格。43 从园林功能上比较在中国传统的儒家“重义
36、轻利”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一直都拒绝功利主义的倾向,虽然园林建设有休息和娱乐的目的,但由于中国文人的休息和娱乐越来越走向纯精神功能的非功利倾向。因此,中国园林的功能一直以来都是少数文人自省和精神自我满足的场所,物质功能从未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功能。相反,英国人很快就注意到把花园变成实用的场所,美丽的花园同时也是公众会聚的场所,药物、蔬菜和花卉的生产基地,牛羊的牧场 。这种把物质功能与审美愉悦相结合的思想,把英国园林艺术推上了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向,并为传统的风景园林艺术插上了科学、民主的翅膀。与中国园林相比,英国园林的服务对象更广泛,也更具开放性和公众性。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中国自然山水式与英国自然
37、风景式园林虽然都属于风景式园林,在总的美学原则上有很多相近的地方,然而在园林的具体形态上却产生了如此本质的区别。归根结底,这种区别是由于中、英两国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特点造成的。通过对这两种园林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体会,这2种风格园林的造园艺术在今天也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之处,我们可以充分吸收其精华和优点,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中国园林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及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妙极自然,宛自天开”
38、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的影响所及,不仅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也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为此,我国园林被誉为世界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自唐、宋始,我国的造园技术传入日本、朝鲜等国。明末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流入日本,抄本题名为夺天工,至今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都还沿用古典汉语。特别是在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今天,它更是世界旅游者友心中向往的游览胜地。在18世纪,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使当时的英国一度出现了“自然热”。清初英国传教士李
39、明所著中国现势新志一书,对我国园林艺术也有所介绍。后来英国人钱伯斯到广州,看了我国的园林艺术,回英国后著东方园林论述。由于人们对中国园林艺术的逐步了解,英国造园家开始对规则式园林布局原则感到单调无变化。从而,东方园林艺术的设计手法随之发展。如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即今天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其设计意境除模仿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大量采用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等园林建筑的艺术形式。在法国不仅出现“英华园庭”一词,而且仅巴黎一地,就建有中国式风景园林约二十处。从此以后,中国的园林艺术在欧洲广为传播。我国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
40、富的造园理论和创作实践经验。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特别是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建设势必要充分反映劳动人民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为使人们有优美的休养、休息以及文化娱乐的活动场所,就必然要进行园林建设。园林分类:按照占有者身份,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之分。前者如北京的颐和园,北海公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后者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按照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三类。北方园林:因为地狱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为大多是古都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又因为气候局限,所以风格粗犷大多集中在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其以北京为代表。江南园林;南方人口密集,所以园林
41、地域面积小,又因为河糊、常绿树较多,所以比较细腻精美。特点就是淡雅朴素、曲折深幽、明媚秀丽,但是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这类代表多集中在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岭南园林:因为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较好。其明显特征是具有亚热带风光,建筑物都比较高而宽。著名的如广东的顺德清晖园、东莞的可园和番禺的余荫山房等。迷园:用大理石或者草皮铺路,以修剪的绿篱围在道路两侧,形成图案复杂的通道。.最早开创应用“一池三山”叠山理水模式的园林是汉代上林苑的建章宫。一池三山是中国古代宫苑建筑中常见的规划形式。通常表现为在一片水域中布置三座岛屿。禊,古代春秋两季
42、在水边举行祭祀活动,用以消除“妖邪”。古代迷信风俗,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固定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花石纲是中国历史上专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波士顿公园体系是以河流等因子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2001500英尺宽的绿地,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景观优美的 公园。广亩城市: 美国建筑师F.L.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城市规划思想。卫星城镇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
43、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城市集中主义: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承认和面对大城市的现实,并不反对大城市和现代化的技术力量,主张用全新的规划和建筑方式改造城市,他的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道路竖曲线:设置在道路纵坡度变换处的竖向圆曲线。园林道路系统布局:风景园林的道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道路系统,它具有自己的布置形式和布局特点。自然式园林绿地常见的园路系统布局形成多为套环式、带带式和树枝式三种。 在自然式园林绿地中,园路多表现为迂回曲折,流畅自然的曲线性,中国古典园林所讲的峰回路转,曲折迂回,步移景异,即是如此。园路的自然曲折,可以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观赏景观,在私家园林中,由于所占面积有限,园路的曲折更使其小中见大,延长景深,扩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