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章 概述
1.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硬件系统
主机(CPU、主板、内存、芯片组)
外部设备(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机箱)
软件系统
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
1.2 计算机组装流程
选购计算机配件。
设置主板跳线(免跳线主板除外)。
将主板板放置于绝缘泡沫垫上。
向主板上安装CPU、内存条、CPU风扇等。
将主板装入机箱,拧紧主板固定镙丝,接插主板电源线。
安装显卡、声卡、内制式Modem等。
安装面板跳线。
设置BIOS。
第二章 CPU
1.概况:
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
CPU是计算机的心脏,包括运算部件和控制部件,是完成各种运算和控制的核心,也是决定计算机性能的最重要的部件。主要的参数主频和位数。
计算机的CPU的型号实际上代表着计算机的的基本性能水平。
2.CPU发展史
8086 CPU是16位的处理器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 准16位8088处理器,内部数据总线16位,外部数据总线8位。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4.77MHz,地址总线20位,寻址范围1MB。
80286 CPU
16位的处理器,1982年推出。内含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提高到20MHz。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为24位,寻址范围达16MB。
2.CPU发展史 (续)
80386 CPU
32位处理器,1985年推出。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最初的时钟频率为12.5MHz。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寻址范围达4GB。
2.CPU发展史 (续)
80486 CPU
1985年推出。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从开始25MHz提高到33MHz、50MHz、66MHz。首次将数学协处理器和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到微处理器芯片内,并采用RISC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 。
2.CPU发展史 (续)
Pentium
1993年Intel公司推出Pentium处理器。内含310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0MHz提高到200MHz。
2.CPU发展史 (续)
Pentium PRO
1996年 Intel公司推出Pentium PRO处理器,内含550万个晶体管,内部时钟频率为133MHz。一级缓存为16KB,有一个256KB的二级缓存。
2.CPU发展史 (续)
Pentium MMX
1996年底 Intel公司推出Pentium MMX,即内设多媒体扩展指令集(MultiMedia Extensions)。其一级缓存为32KB,含二级缓存。
2.CPU发展史 (续)
Pentium Ⅱ
1997年5月 Intel公司推出Pentium Ⅱ, 集成有750万个晶体管,主频有233、266、300、333MHz。
2.CPU发展史 (续)
赛扬-celeron
32位处理器, 1998年推出高性价比CPU——Celeron。Celeron的二级缓存及相关电路被抽离,图形运算功能和运行速度受影响。
2.CPU发展史 (续)
Pentium III
32位处理器,1999年初 Intel公司推出PentiumIII,主频有450、500MHz。增加了SSE多媒体指令集。
2.CPU发展史 (续)
P4
32位的处理器,2000年11月,Intel公司发布了 P4, 400MHz的前端总线(100 x 4), SSE2指令集,256KB~512KB的二级缓存,全新的超管线技术以及NetBurst架构,初始主频为1.3GHz。
2.CPU发展史 (续)
64位处理器
Intel Prescott
(Prescott 对AMD的Athlon 64 )
2.CPU发展史 (续)
Prescott处理器核心
Prescott使用0.09微米工艺制程,10×11mm芯片内包含3.3亿个晶体管,是P4的7倍,L2缓存达8MB。(头发丝的直径是60微米, 90纳米工艺即其线径为0.09微米,这是头发丝直径的1/666.67。65纳米是头发丝直径的1/920)。
2.CPU发展史 (续)
Athlon 64 X2,双内核桌面处理器
64位处理器,Athlon 64 X2采用了939针封装。双内核处理器,如可以在后台运行杀毒程序而丝毫不影响系统性能。
2.CPU发展史 (续)
Pentium D处理器
研制90纳米、4GHz Prescott CPU时,暴露出高功耗的危机。继续沿单CPU、高主频的道路研发极为困难。为此,Intel停止了4GHzCPU的开发,与AMD一道把目光放到双核心、以及多核心处理器的开发上。
Pentium D的 D有三层含义:Double(双核)、Desktop(桌面)、Fourth(第四,P4)。
2005年第2季度,Intel公司推出第一款双内核PC机处理器Pentium D,取代Pentium4,处理器命名为Smithfield。 Pentium D 8系列采用90nm制程,LGA775封装,800MHz FSB,两个核心各配备有1M的L2,支持EM64T,Vanderpool,XD Bit和EIST(Enhanced Intel Speedstep Technology,省电技术)。
2.CPU发展史 (续)
Pentium D处理器
核心代号为Smithfield的台式机处理器
Intel的双核心构架像一个双CPU平台,Pentium D处理器沿用Prescott架构及90nm生产工艺。Pentium D内核由两个独立的Prescott核心组成,每个核心拥有独立的1MB L2缓存及执行单元,两个核心共拥有2MB缓存。由于两个核心都拥有各自独立的缓存,必须保正每个二级缓存中的信息完全一致,否则就会出现运算错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Intel将两个核心之间的协调工作交给外部的北桥(MCH)芯片。
2.CPU发展史 (续)
3.CPU的主要生产厂商和品牌
主要生产厂商
英特尔(Intel)、AMD、VIA(Cyrix)
当前主流和主要产品:
Intel系列:
高端产品
PentiumD8XX、9XX系列(双核)(LGA775)64位处理器;
如:PentiumD930:工作频率3GHz,FSB800MHz
中端产品
Pentium46XX、5XX系列(LGA775)64位处理器
如:最高产品Pentium4630:工作频率3GHz,FSB6XX系列 800MHz5XX系列533MHz
低端产品
CeleronD3XX(LGA775)64位处理器
如:最高产品Celeron356D:工作频率3.33GHz,FSB533MHz
3.CPU的主要生产厂商和品牌 (续)
其他产品
Celeron4(478pin)32位处理器
移动产品讯驰系列PentiumM32位处理器
服务器产品至强(Xeon)处理器64位处理器
Conroe(酷睿)系列64位处理器
AMD系列:
Athlon64×2双核系列、FX系列64位处理器
Athlon64×24800+、FX-60:工作频率2.4GHz,FSB 1GHz
3.CPU的主要生产厂商和品牌 (续)
Athlon64(939pin、754pin)(速龙)64位处理器
Athlon3500+:工作频率2.2GHz,FSB:1GHz/800MHz
Sempron(闪龙)(754pin)64位处理器
Sempron3000+:工作频率1.8GHz,FSB 800MHz
移动产品Turion(炫龙)(754pin)64位处理器
服务器产品Opteron(皓龙)(940pin)64位处理器
全系列速龙、闪龙(AM2接口)64位处理器
3.CPU的主要生产厂商和品牌 (续)
4.CPU性能指标
1)主频
CPU主频也叫时钟频率,是CPU内核(整数和浮点运算器)电路的实际运行频率,英文全拼为CPUClockSpeed,时钟频率的单位是MHz(兆赫)
2)CPU的字长
计算机技术中对CPU在单位时间内(同一时间)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称为字长。
4.CPU性能指标 (续)
3)前端总线
前端总线的英文名字是FrontSide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将CPU连接到北桥芯片的总线。计算机的前端总线频率是由CPU和北桥芯片共同决定的。
目前PC机上所能达到的前端总线频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几种,前端总线频率越大,代表着CPU与北桥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能力越大,更能充分发挥出CPU的功能。
4.CPU性能指标 (续)
4)外频
外频是CPU乃至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准频率,单位是MHz(兆赫兹)。
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很容易被混为一谈。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CPU和北桥芯片间总线的速度,更实质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数据传输的速度。
也可这样认为,前端总线的频率有两个概念:一就是总线的物理工作频率(即我们所说的外频),二就是有效工作频率(即我们所说的FSB频率)它直接决定了前端总线的数据传输速度!
INTEL处理器的两者的关系是:FSB频率=外频X4;而AMD的就是:FSB频率=外频X2。
注意:以上AMD芯片是以K7为例,K8由于内置有内存控制器(原来是在北桥芯片中),所以没用前端总线频率的概念,取而代之是HyperTransport总线频率 。
4.CPU性能指标 (续)
5)倍频
CPU的倍频,全称是倍频系数。CPU的核心工作频率与外频之间存在着一个比值关系,这个比值就是倍频系数,简称倍频。
CPU主频的计算方式变为:主频=外频x倍频。也就是倍频是指CPU和系统总线之间相差的倍数,当外频不变时,提高倍频,CPU主频也就越高。
4.CPU性能指标 (续)
6)制作工艺
通常我们所说的CPU的“制作工艺”指得是在生产CPU过程中,要进行加工各种电路和电子元件,制造导线连接各个元器件。通常其生产的精度以微米(长度单位,1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来表示,未来有向纳米(1纳米等于千分之一微米)发展的趋势,精度越高,生产工艺越先进。
芯片制造工艺在1995年以后,从0.5微米、0.35微米、0.25微米、0.18微米、0.13微米、0.09微米,而0.065微米(65纳米)的制造工艺将是下一代CPU的发展目标。
4.CPU性能指标 (续)
7)二级缓存容量
CPU缓存(CacheMemoney)位于CPU与内存之间的临时存储器,它的容量比内存小但交换速度快。这样整个内存储器(缓存+内存)就变成了既有缓存的高速度,又有内存的大容量的存储系统了。
CPU产品中,一级缓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64KB之间,二级缓存的容量则分为128KB、256KB、512KB、1MB、2MB等。一级缓存容量各产品之间相差不大,而二级缓存容量则是提高CPU性能的关键。
4.CPU性能指标 (续)
8)核心电压
CPU的工作电压(SupplyVoltage),即CPU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
工作电压是指CPU正常工作时所需的电压。早期CPU的工作电压一般为5V,随着CPU主频的提高,CPU工作电压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以解决发热过高的问题。
内核电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CPU的制造工艺,也就是上面所说的“0.18μm”或“0.13μm”等
4.CPU性能指标 (续)
9)接口类型
是指CPU的引脚。目前主要的接口类型有Socket370、Socket423、Socket478、Socket A、754、939 、Socket T等。
4.CPU性能指标 (续)
10)封装方式
所谓“封装”,说简单些就是将CPU套上外衣,这样就能保证CPU核心与空气隔离开来,避免尘埃的侵害。好的封装设计还有助于CPU芯片散热,并很好地让CPU与主板连接。
4.CPU性能指标 (续)
11)64位技术
这里的64位技术是相对于32位而言的,这个位数指的是CPUGPRs(General-PurposeRegisters,通用寄存器)的数据宽度为64位,64位指令集就是运行64位数据的指令,也就是说处理器一次可以运行64bit数据。
目前主流CPU使用的64位技术主要有AMD公司的AMD64位技术、Intel公司的EM64T技术。
4.CPU性能指标 (续)
14)SSE和SSE2
SSE是英语“因特网数据流单指令序列扩展/internetStreamingSIMDExtensions”的缩写。它是Intel公司首次应用于PentiumⅢ中的。不但涵括了原MMX和3DNow!指令集中的所有功能,而且特别加强了SIMD浮点处理能力。
15)3DNow!和3DNow!增强版
AMD公司开发的多媒体扩展指令集,针对MMX指令集没有加强浮点处理能力的弱点,重点提高了AMD公司K6系列CPU对3D图形的处理能力。
5.主流CPU及选购 –Intel系列
产品型号
主频
构架
核心
制程
前端总线(MHz)
L2缓存(B)
特色技术
(GHz)
(微米)
CeleronD320
2.40
478
Prescott
0.09
533
256K/-
SSE3
CeleronD325J
2.53
775
Prescott
0.09
533
256K/-
EDB/SSE3
CeleronD330
2.66
478
Prescott
0.09
533
256K/-
SSE3
CeleronD331
2.66
775
Prescott
0.09
533
256K/-
EM64T/EDB/SSE3
CeleronD335J
2.80
775
Prescott
0.09
533
256K/-
EDB/SSE3
CeleronD340
2.93
478
Prescott
0.09
533
256K/-
SSE3
CeleronD341
2.93
775
Prescott
0.09
533
256K/-
EM64T/EDB/SSE3
CeleronD345J
3.06
775
Prescott
0.09
533
256K/-
EDB/SSE3
CeleronD350
3.20
478
Prescott
0.09
533
256K/-
SSE3
Pentium4 520
2.80
775
Prescott
0.09
800
1M/-
EM64T/EDB/SSE3
Pentium4 530
3.00
775
Prescott
0.09
800
1M/-
HT/SSE3
Pentium4 540
3.20
775
Prescott
0.09
800
1M/-
HT/SSE3
Pentium4 550
3.40
775
Prescott
0.09
800
1M/-
HT/SSE3
Pentium4 560
3.60
775
Prescott
0.09
800
1M/-
HT/SSE3
Pentium4 571
3.80
775
Prescott
0.09
800
1M/-
EM64T/HT/EDB/SSE3
Pentium4 630
3.00
775
Prescott
0.09
800
2M/-
EM64T/HT/EDB/SSE3
Pentium4 650
3.40
775
Prescott
0.09
800
2M/-
EM64T/HT/EDB/SSE3
Pentium4 670
3.80
775
Prescott
0.09
800
2M/-
EM64T/HT/EDB/SSE3
PentiumD 820
2.80
775
Smithfield
0.09
800
2×1M/-
EM64T/EDB/SSE3
PentiumD 840
3.20
775
Smithfield
0.09
800
2×1M/-
EM64T/EDB/SSE3
6.主流CPU及选购 –AMD系列
品型号
主频
构架
制程
前端总线(M)
L1/L2缓存(B)
特色技术
(GHz)
(微米)
Sempron2400+
1.66
mPGA462
0.13
333
128K/256K
HT/3DNow!/SSE
Sempron2600+
1.83
mPGA462
0.13
333
128K/256K
HT/3DNow!/SSE
Sempron3000+
2.00
mPGA462
0.13
333
128K/512K
HT/3DNow!/SSE
Sempron2800+
1.60
mPGA754
0.09
800
128K/128K
HT/3DNow!/SSE
Sempron3100+
1.80
mPGA754
0.09
800
128K/256K
HT/3DNow!/SSE
Sempron3400+
2.00
mPGA754
0.09
800
128K/256K
HT/3DNow!/SSE
Sempron2600+
1.60
mPGA754
0.09
800
128K/128K
AMD64/HT/Cool'n'Quiet/SSE3
Sempron3000+
1.80
mPGA754
0.09
800
128K/128K
AMD64/HT/Cool'n'Quiet/SSE3
Sempron3300+
2.00
mPGA754
0.09
800
128K/128K
AMD64/HT/Cool'n'Quiet/SSE3
Ahtlon643000+
2.00
mPGA754
0.09
800
128K/512K
AMD64/HT/HVP/Cool'n'Quiet/SSE3
Ahtlon643200+
2.00
mPGA754
0.09
800
128K/1M
AMD64/HT/HVP/Cool'n'Quiet/SSE3
Ahtlon643400+
2.40
mPGA754
0.09
800
128K/512K
AMD64/HT/HVP/Cool'n'Quiet/SSE3
Ahtlon643700+
2.40
mPGA754
0.09
800
128K/1M
AMD64/HT/HVP/Cool'n'Quiet/SSE3
Ahtlon643800+
2.40
mPGA939
0.09
1000
128K/512K
AMD64/HT/HVP/Cool'n'Quiet/SSE3
Ahtlon64X23800+
2.00
mPGA939
0.09
1000
128K/2×512K
AMD64/HT/HVP/Cool'n'Quiet/SSE3
Ahtlon64X24400+
2.20
mPGA939
0.09
1000
128K/2×1M
AMD64/HT/HVP/Cool'n'Quiet/SSE3
Ahtlon64X24800+
2.40
mPGA939
0.09
1000
128K/2×1M
AMD64/HT/HVP/Cool'n'Quiet/SSE3
Ahtlon64FX-57
2.80
mPGA939
0.09
1000
128K/1M
AMD64/HT/HVP/Cool'n'Quiet/SSE3
第三章 主板
3.1 概况
如果把CPU比喻为整个电脑系统的心脏,那么主板就是整个身体的躯干,一台电脑能否稳定的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板的稳定性和工艺品质。
主要的主板生产厂商:华硕(Asus)、微星(MSI)、技嘉(Gigabyte)、精英(ECS)、升技(Abit)、磐正(Epox)、钻石(DFI)、华擎(ASRock)、映泰(BIOStar)、联想科迪亚(QDI)、富士康丽台(FOXCONN)、硕泰克(Soltek)、青云(Albatron)、昂达(ONDATA、、梅捷(SOYO)等。
3.2 主板的组成及其性能指标
1.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是电脑启动的必须部件,BIOS型号或设置不正确会引起电脑无法正常启动等故障。
曾经的CIH病毒就是因为破坏了BIOS而使电脑彻底瘫痪,为此各主板厂商纷纷提出了各自的防范措施,如:DualBIOS、TwinBIOS等双BIOS技术。现今使用最广泛的Award出品的BIOS部件。
3.2 主板的组成及其性能指标 (续)
2.时钟频率控制器(频率发生器)——CPU外频的控制单元,如若发出的频率不稳定或误差较大,则会直接影响到CPU的主频大小和稳定性。
3.CPU插槽——CPU的安身之处,不同厂商不同的CPU有各自的不同的插槽(Slot)或插座(Socket),主板上常见的插座类型见下节。
3.2 主板的组成及其性能指标 (续)
4.内存插槽——安插内存条的插槽,按照主板芯片组的不同,内存插槽的数量有2~4根不等,且有单通道和双通道的区别。而内存插槽也随内存类型的更换而有过多次的变更,主要有以下类型:72pinEDO内存插槽、168pinSDRAM内存插槽、184pinDDRSDRAM内存插槽和240pinDDRII内存插槽。
3.2 主板的组成及其性能指标 (续)
3.2 主板的组成及其性能指标 (续)
5.供电部分和插槽——CPU供电部分随着CPU功耗的逐渐增大而变的越来越庞大,现今主流的CPU供电形式有2相、3相和4相供电,每相供电都包含1个线圈和2个MOS管,一般的相数越大CPU供电酒越稳定。主板电源插槽包括20pin或24pin的主板供电插槽、4pin或6pin的CPU供电插槽(Athlon64、Pentium4以上主板)和4pin辅助供电插槽(SLi以上主板)。
3.2 主板的组成及其性能指标 (续)
6.南北桥芯片——即主板芯片组,通常有2块芯片组成,上北下南分为北桥芯片和南桥芯片。
北桥芯片主要负责对CPU的类型和主频、内存的类型和最大容量、ISA/PCI/AGP插槽、ECC纠错等的支持。
南桥芯片则提供对KBC(键盘控制器)、RTC(实时时钟控制器)、USB(通用串行总线)、UltraDMA/33/66/100/133/EIDE/SATA数据传输方式和ACPI(高级能源管理)等的支持。
其中北桥芯片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也称为主桥(HostBridge)。而由于AMDK8系列CPU已经整合了内存控制器,因此K8系列的部分低端芯片组被设计成单芯片形式,就没有了传统的南北桥之分,如:NF4-4X芯片组。
3.2 主板的组成及其性能指标 (续)
7.其他内部接口:
一般的现今主流主板带有1根PCI-E16X或AGP8X插槽(显卡)、2~5根PCI插槽(声卡、网卡、Modem、电视卡、采集卡、扩展卡)、1~2根PCI-E1X插槽、2~6个SATA插槽(SATA硬盘)、2个IDE插槽(IDE硬盘、光驱)、1个软驱插槽、2~4个USB扩展插针
3.2 主板的组成及其性能指标 (续)
8.外部接口:
一般的带有2个PS/2接口(绿鼠标、紫键盘)、1~2个COM串行接口、1个并行接口、1~2个网卡接口(RJ-45)、2~4个USB接口、声卡接口、VGA接口(板载显卡)
3.3 主板分类
3.3.1 按结构标准
主板结构分为AT、Baby-AT、ATX、MicroATX、NLX以及BTX等结构。
3.3.2 按CPU插坐分类
不同类型的CPU具有不同的CPU插槽,因此选择CPU,就必须选择带有与之对应插槽类型的主板。主板CPU插槽类型不同,在插孔数、体积、形状都有变化,所以不能互相接插。目前主板上常见的CPU插座有:
Socket775、AM2、Socket754、Socket939、Socket603、Socket604、Socket478、SocketA、Socket423、Socket370。
3.3 主板分类 (续)
3.3.3 按芯片组划分
对于主板而言,板载的芯片组几乎决定了这块主板的功能,进而影响到整个电脑系统性能的发挥,可以说芯片组是主板的灵魂,主板芯片组的发展历程就是主板的发展史。
按芯片组大致可分为:Intel芯片组、VIA芯片组、nVidia芯片组、SIS芯片组、ATI芯片组、ULI芯片组、AMD芯片组
3.3 主板芯片组
3.3.1 外围芯片组
3.3.2 Intel 外围芯片组
3.3.3 SIS(矽统科技)和VIA(威盛)外围芯片组
3.3.1 外围芯片组
早期的主板除了CPU之外,还有许多专门功能的集成电路,配合CPU构成整个系统,它们包括CPU复位、地址总线控制器、数据总线控制器、中断控制器、DMA控制器、定时器、时钟发生器、浮点运算接口、Cache控制器、各种I/O总线和接口IC等。下面是一块IBM-PC机主板,可以看到上面是由许多集成电路组成的。
1、介绍
概述
IBM-PC主板
随着系统的改进,性能不断提高,功能不断增强,CPU外围的各个专用IC便逐步集成到几个集成度更高的IC芯片中,我们把多功能的一组芯片称为CPU的外围芯片组。可见外围芯片组(Chipset)就是与对应的CPU相配合的一组系统控制集成电路,它们集成了早期主板上的几十片Intel专用集成电路的功能和不断增加的新功能。
3.3.1 外围芯片组 (续)
典型的芯片组是由南桥和北桥两个IC构成,北桥芯片连接着主机(CPU和内存等),南桥芯片连接着各种接口(驱动器、串并口和总线接口等)。采用了芯片组的计算机系统,性能和功能大大增强,主板结构大大简化,可靠性大大提高。
3.3.1 外围芯片组 (续)
芯片组伴随着新的CPU推出,与CPU一起决定着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性能和功能,选择主板时首先要了解它采用的是什么芯片组。
下图是由Pentium Ⅲ等CPU和VIA Apollo Pro 133A外围芯片组构成的一个计算机系统,芯片组由VT82C694X北桥控制器和VT82C686A南桥控制器两个芯片组成。
3.3.1 外围芯片组 (续)
VIA Apollo Pro 133A芯片组的系统结构
由于主板基本性能和功能是由芯片组决定的,换句话说芯片组决定了主板支持什么和不支持什么,所以了解常用芯片组的基本特点对于硬件维修是十分必要的。在维修更换部件和对系统进行升级前,首先要了解主板采用的芯片组,才能确定选购什么样的部件,如CPU、内存条、硬盘和主板等,才能与系统保留的原部件兼容。否则更换新部件就必然是盲目的,常常带来无法配合的错误。
3.3.1 外围芯片组 (续)
2、体系结构
3.3.1 外围芯片组 (续)
North/South Bridge体系结构
HUB体系结构
North/South Bridge体系结构
早期Intel芯片组采用North/South Bridge架构,外加超级Super I/O的芯片,构成整个主板系统。
North Bridge:连接了高速处理器总线(200/133/100/66MHz)与慢速AGP(66MHz)及PCI(33MHz)总线
South Bridge:桥接PCI总线(33MHz)与更慢的ISA总线(8MHz),通常还包含2个IDE硬盘控制器接口,1个USB(Universal Serial Bus)接口
3.3.1 外围芯片组 (续)
HUB体系结构
8xx系列芯片使用HUB体系结构。North Bridge芯片现在被叫做Memory Controller Hub(MCH),South Bridge现在被称做I/O Controller Hub(ICH)由一个特定的HUB接口进行连接。
Memory Controller Hub(MCH)
I/O Controller Hub(ICH)
3.3.1 外围芯片组 (续)
HUB体系结构的优点:
速度更快。HUB接口速率为266MB/sec,是PCI输出的2倍。
PCI负载减少。HUB接口独立于PCI总线,抢占芯片组和Super I/O的PCI总线带宽,从而提高了与PCI总线相连的其他设备的性能。
主板布线减少。而PCI则至少需要路由64个信号,导致电磁接口(EMI)增加,信号衰落以及噪音增强,同时增加了主板制造成本。
HUB接口设计十分经济。
3.3.1 外围芯片组 (续)
3.3.2 Intel外围芯片组 (续)
1986年,Chips and Technologies公司引入了82C206的部件,这是一个集成了AT兼容系统中主板芯片的所有主要功能的单芯片。
1994年开始,Intel牢牢地控制着芯片组市场
3.3.2 Intel外围芯片组 (续)
Intel 810、810E和810E2
Intel 810是1999年4月推出,采用的全新的HUB体系结构。
由GMCH 以及ICH组成(810E还包括一个FWH固件集线器)
Intel 810芯片组系统框图
3.3.2 Intel外围芯片组 (续)
810芯片组的主要特性
Intel 815、815E和815EP
815和815E芯片组于2000年6月推出,集成了能通过AGP 4x插槽升级的视频。815EP是几个月以后推出的版本,为了降低成本,815EP没有集成视频。这是Intel设计的第一款直接支持PC133 SDRAM内存的芯片组。
3.3.2 Intel外围芯片组 (续)
Intel 815芯片组系统框图
815芯片组的主要特性
3.3.2 Intel外围芯片组 (续)
Intel 850
Intel 850是第一款为Intel Pentium 4处理器设计的芯片组,因而也是首款支持NetBurst微体系结构的芯片组。
主要的构成部件
MCH支持400MHz RDRAM内存,带宽达 3.2GBps,也支持1.5V AGP 4x视频卡。
ICH2支持32位PCI 2.2版本,UltraATA 33/66/100
3.3.2 Intel外围芯片组 (续)
Intel 850芯片组系统框图
Intel 845
845芯片组支持SDRAM内存(845)和DDR SDRAM内存(845D及以上)。
3.3.2 Intel外围芯片组 (续)
845芯片组的主要特性
3.3.2 Intel外围芯片组 (续)
Intel 865、875
Intel在2004年4月发布了基于800MHz外频的P4 CPU后,将处理器带宽进一步提升到高达惊人的6.4GB/S速率。它像533MHz外频CPU发布的时候一样,为了适合不同用户的需要,将推出的i865系列分为有865P、865PE、865G、865GV这四款芯片组。
3.3.2 Intel外围芯片组 (续)
Intel 865、875
865P并不支持800MHz FSB和DDR400内存,只能支持双通道的DDR333。在双通道DDR333内存的支持下,865P芯片组可让533MHz的P4处理器带宽发挥得卓卓有余
865PE是基于865P芯片组改版和升级的主芯片。865PE芯片组在支持800MHz总线和超线程技术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对双通道DDR400内存的支持,它在功能上与高端的875P芯片组相当接近。
3.3.2 Intel外围芯片组 (续)
Intel 865、875
865G芯片组除了支持800MHz总线、超线程技术、双通道DDR400内存之外,还集成了Intel的Extreme Graphics显示图形芯片(集成的显示芯片速度是845G的1.5倍),同时也可支持外接AGP8X显卡。
865GV是865G的精简版,虽然支持800MHz总线、整合了图形核心和支持超线程技术,但只支持单通道DDR400,同时也取消了对AGP 8X的支持。
3.3.2 Intel外围芯片组 (续)
Intel 865、875
875P不但支持800MHz系统总线、双通道DDR400内存和超线程技术,而且还采用了Intel的性能加速技术(PAT)。此外,还加入了对内存ECC模式(即数据错误检查与更正功能)和Turbo内存模式(一项特殊的内存优化模式)的支持。与它配搭的南桥有ICH5或ICH5R,都可让P4 CPU性能得能充分的发挥,以及为台式机带来最佳的性能。不过,i875P不支持单通道DDR内存,也不支持400MHz总线的P4 CPU。
3.3.2 Intel外围芯片组 (续)
Intel 865、875系统框图
865、875芯片组主要特性
875P
865G
865PE
865P
865GV
支持的处理器类型
Pentium® 4
Pentium® 4, Celeron®, or Celeron® D
Pentium® 4, Celeron®, or Celeron® D
Pentium® 4, Celeron®, or Celeron® D
Pentium® 4, Celeron®, or Celeron® D
HT超线程支持
Optimized for HT
Optimized for HT
Optimized for HT
Supports HT
Optimized for HT
系统总线(MHz)
800/533
800/533/400
800/533/400
533/400
800/533/400
CPU封装
mPGA478
mPGA478
mPGA478
mPGA478
mPGA478
北桥芯片
82875P MCH
82865G GMCH
82865PE MCH
82865P MCH
82865G GMCH
3.3.2 Intel外围芯片组 (续)
865、875芯片组主要特性
875P
865G
865PE
865P
865GV
内存模块
2 DIMMs/2 channel
2 DIMMs/2 channel
2 DIMMs/2 channel
2 DIMMs/2 channel
2 DIMMs/2 channel
支持的内存类型
Dual-Channel DDR 400/333/266
Dual-Channel DDR 400/333/266
Dual-Channel DDR 400/333/266
Dual-Channel DDR 333/266
Dual-Channel DDR 400/333/266
FSB/内存类型
800/400
800/400
800/400
533/333
800/400
800/333
800/333
800/333
533/266
800/333
533/333
533/333
533/333
400/333
533/333
533/266
533/266
533/266
400/266
53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