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696582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PDF 页数:100 大小:4.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全集目录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2海燕.3白杨礼赞.6石榴.11竹溪记.13紫藤萝瀑布.17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19纪念白求恩.20敬业与乐业.23多一些宽容.27人的高贵在于灵魂.29陋室铭.31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37沙漠里的奇怪现象.35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37活板.39宇宙里有些什么.4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43山市.45第四单元孔乙己.51范进中举.55核舟记.60变色龙.64窗.68第五单元单元教学设计.70错过.71散步.73送东阳马生序.76我骄傲,我是一棵树.78有的人.80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83悼念玛丽居里.84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86在联邦

2、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88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901向生命中的一切青春举杯.92两小儿辩日.942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主要方法,培养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 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5、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6、在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4

3、15课时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海燕 2课时白杨礼赞及学生自荐课文2课时(也可放在课外进行)石榴 1课时紫藤翳瀑布及学生自荐课文 2课时竹溪记 2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单元小结 1课时三、教学设想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高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 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宗璞从“紫藤梦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 心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就是透过大师的文章,感受大师的情怀,使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 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本单元的

4、重点、难点:一是对象征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领会事物的象征 意义,防止牵强附会。二是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教 好本单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同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 大量阅读同题材作品,都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本单元。3海燕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2.进一步学习象征、映衬、对比等写作技巧。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2.学习象征手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高傲(ao4)呻吟(yin

5、2)翡翠(fei3)掠起(lue4)困乏(fa2)蜿蜒(ward yan2)2.解释下列词语。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 卑躬屈膝。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课文比喻海浪。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震怒: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困乏:疲乏。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二、导人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 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

6、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 末尾一章。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 皇的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了经历了 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 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 命诗歌”。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第二部分(第七段至第十一段)O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

7、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 的到来。第三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五段)O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四、学习课文内容(一)学习第一部分。4指名朗读,学生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次(13节),写“风卷云集,海燕高翔”。开头一句,写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兆,点明海 燕所处的环境。“苍茫”描写大海磅礴的气势;“卷集”描写乌云翻滚聚拢的情景。然后正面描 写海燕:“黑色的闪电”描写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翅膀碰着波浪”“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作具体描绘。提问:“碰”字与“冲”字,写出怎样的情态?回答,明确

8、:“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然后着重写“声 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出了“叫喊”的愤怒的力量和胜利的信心,侧面烘 托这“叫喊”具有震慑敌胆的威力,运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第二层次(46节)写其他海鸟吓得惊慌失措。这三节通过声音、行动、情态描写海鸥、海鸭、企 鹅“呻吟”“飞窜”“恐惧”“胆怯”等种种丑态,与高傲的海燕,自由自在地飞翔,形成鲜明 对照。(二)学习第二部分。指名朗读第二部分。提问: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次(78节),先用越越”紧缩句,描写暴风雨逼近情景。乌云凶暴,

9、加上雷声 轰响,狂风吼啸的声音描写,渲染了黑暗社会环境的气氛。在这种情景下,波浪“歌唱”冲向 高空”“迎接雷声”“呼叫”“争鸣”,写出了波浪乐观地与狂风搏斗,显示了大海的力量。而“狂风”“不甘心”“恶狠狠”“甩”和“摔”,这些词语,写出了它的猖狂反扑。第二层(9n节),绘形绘声地描写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拼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壮;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 显出敏捷、勇猛。它像个“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听出了困乏”,比喻它有高度的洞察 力,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用肯定的语气,反复的手法,表达了必胜的信心。五、小结这篇

10、散文诗描写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谱写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 的颂歌。六、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二。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二、继续学习课文学习第三部分。指名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次(1213节)写大海与闪电激战:先写风“吼叫”雷“轰鸣”,用声音渲染气氛,再把乌 云比喻为“青色的火焰”在“燃烧”,气氛比前更为紧张。“闪电”像“一条条的火蛇”,这是 新出现的形象,大海抓住它的箭光。“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再次显示大海的力量。这场 激战象征阶级斗争的激化,大海的胜利象征了革命必胜

11、。沙皇反动势力虽气焰嚣张,最终还是葬 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第二层次,(1415节)写海燕的呼喊,写它两次大声疾呼,用祈使句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 5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三、学习文章写作技巧1.象征手法。(一)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如本文,大海的波涛象征什么?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的革 命浪潮和风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 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二)象征与比喻的比较:两者都是“借此言彼”,有几分相似,

12、但适用的程度和表达的范围上明 显不同。比喻只是借助喻体形象化地表现本体;而象征不同,用作象征的事物,既是自身,又不 仅仅局限于自身,还蕴含着别的意义。而诗的意图,象征的对象,恰如隐身在那别的意念之中。所以象征技巧擅长于用单纯的揭示复杂的,用形象的暗示抽象的,是一种托具体形象、寄深远意 蕴的艺术手段。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只针对一种现象,如“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 翔”,这个比喻突出海燕的敏捷、矫健。象征是一种创作手法,往往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如 果孤立的从一句话来看,不容易看出它的象征意义。如海燕作者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把一 切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它们分别象征斗争的形势、环境和各种力

13、量,表现了在1905年俄国革 命前夜的社会现象,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2.有力的对比和烘托。这篇作品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 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等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 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 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号召的豪 迈激昂,振奋人心。3.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语言。作为散文诗,海燕的语句不分行

14、,但它精练、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例如“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短短一句,以“叫喊”写声,以“黑色的闪电”写形,以“飞翔”“穿过乌云”“掠起波浪的飞沫”写一连串 的快速敏捷的行动;有比喻、有夸张(“箭一般地”,比喻中兼有夸张),形象特征鲜明;较多的 句中停顿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琅琅上口。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如结尾“让暴风雨来 得更猛烈些吧!”既是期盼,呼唤革命的风暴,又是对人民的战斗召唤。比喻、夸张、拟人(如“大 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优美 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

15、效果。四、小结作者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 情的颂歌。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 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今天,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阅读这篇散文诗,如 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等。五、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四。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6白杨礼赞一、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 散神不散”的特点。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 卫党、捍卫社

16、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垠、砥、恢、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恢快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顽。二、难点、重点分析1.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分析: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 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 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

17、就是白杨 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 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 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分析: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律向上,它的叶片片 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

18、栩如 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 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分析: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通过介绍白杨树的生长 环境引出那“傲然地耸立”的白杨树,继而描述了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突出了它“不 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 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

19、“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 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 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最后,巧借桶木作比,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更以激昂 的语调发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呼声。自此照应开头,情感聚焦,中心突出,使本体(北 方农民)和象征体(白杨树)都形象鲜明,令人感奋。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4.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分析: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的背景,渲染 了粗扩、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 写白杨

20、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同时,又用“单调”、“忧帙欲睡”与白杨树的“傲 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 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 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7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 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5.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什么?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

21、幅都有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而作者正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热情奔放地对这一幅幅图画的“不平凡”给予赞美,从而形成了一 个整体(图美、文美、情更美)。6.这篇散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分析:白杨树赞运川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 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 些,运用眼前之物,

22、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 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三、教学过程设计(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提问:在初一的时候,我们读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想一 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 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 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1 9 8 1年3月2 7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

23、者和伟大革命文 学家”的高度评价。)白杨树赞写于1 9 4 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 9 3 8年底到 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 9 4 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 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 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 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

24、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 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指导预习。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3.划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三)研习新课。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无边无垠(yin)坦荡如砥(di)恢恢欲睡(yan yan)虬枝(qu)婆娑(suO)秀放(ql)倔强(jidng)(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2.填空: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

25、,交代了白8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 白杨树的 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段(第5、6自然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

26、明主题。第五段(第9自然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3.学习第一段。问: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1)点明题旨。(2)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4.学习第二段。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 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

27、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无边无垠:没有边际。(空间)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 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一一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第4自然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它极常见,

28、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恢恢 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 地母亲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5.学习第三段。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 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

29、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 具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9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 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 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板书: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待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 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板书: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

30、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 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 凡。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6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1)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 什么手法?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 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 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

31、 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二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 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 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 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 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

32、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 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3)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要求句式变换正确。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 至Uo朗读体会语气。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4.用幻灯打出板书:7.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

33、然段有什么不同?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 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学生集体朗读第58自然段,要求读出反问的语气,注意重读和停顿。8.指名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10(1)“贵族化的捕木”象征什么?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 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

34、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9.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 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10.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现什么感情?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白杨树的挺 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 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

35、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1 1.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如 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结尾又以 楠木作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作“形散神不散”,它还表现在 语言形式的整齐有力富于韵律上。1 2.总结全文,掌握全文的抒情线索。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自然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 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

36、”,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 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目中,它是一个富有无限生机充满战斗激情的典型形象。11石榴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理想和追求。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教学重点1、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2、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学生介绍自己对石榴的了解。2、简介作者: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等,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等,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天上的街市。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1、划出自己认为不理解的字词。2、整体感知,理清文

37、章思路。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学生讨论后交流。1、字词奇崛(ju)枯瘠(j)犀(x)利皓(h o)齿束缚(f)唾(tu)津匀称(ch n)柔媚(m i)争妍(y n)斗艳盎(ng)然忍俊不禁(j n)丰腴(y)2、明确本文的思路:作者按爱石榴一一画石榴一一赞石榴的思路构思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点明石榴的可爱。第二部分(26)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第三部分(79)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三、学生朗读课文。每一位同学读一部分。四、阅读第一部分。找出表现了作者喜欢石榴的词语。并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感情的。“最可爱”。将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石榴,表明作者对石榴的态度。炎热的夏天

38、,面对火热的阳光而“开起了花”,在少数开花的树木中又属于“最可爱的一种”,由此可见石榴的不平凡。那么,石榴的最可爱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五、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是怎样画石榴的。1、画石榴的时候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明确: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石榴。2、分三个层次。(1)描写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2)描写石榴花的特征。(石榴花、石榴花骨朵、单瓣花)(3)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12六、布置作业:1、认真朗读课文。2、字词抄写。第二课时一、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二、阅读分析第二部分(画石榴)1、描写石榴枝叶的特征。(第2段)文章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将石榴的枝叶分别同梅树和杨柳树相比。肯定

39、石榴取长去短的特点,用“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赞美之情。2、重点描写石榴花的特征。(3到5段)第三段用“最可爱”领起全段,引出对石榴花的赞美:“深红色”的以鲜艳的色彩动人,单瓣的“陆 离”以色彩缤纷可以,双瓣的“华贵”以华丽珍贵悦人,这就从形态色泽美的角度描绘石榴花的“最可爱”。而“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则突现了石榴花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点明了作者觉得它“最可爱”的深层原因。于是作者禁不住发出一句反问“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第四段,形象地描绘石榴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用“奇迹”一词来赞美。第五段,运用种种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现了石榴花“一段妙幻的演艺”。3

40、、形象地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6段)先用幽默的反问扣住读者,然后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后开裂、露出 排排子实的情状,字里行间充满石榴的自豪和作者的欣赏之情。三、阅读第三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抒发对石榴的喜爱之情的。1、先说自己喜欢夏天,因为它象征旺盛的斗志,火一样的热情,进而倾吐“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 脏”之情。喜欢夏天是一种衬笔,用来衬托“更喜欢”,这就是夏天的心脏石榴。2、写自己挡不住石榴的诱惑。其实,作者明写抵挡不住诱惑,真想尝个鲜,暗写作者对石榴的喜 爱之情。四、品味语言,理解关键句子。1、理解文章关键句子。例如:“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

41、深红色的花”。(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那深红的颜色鲜艳动人,又有精神美一一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 抗争。由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2、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如“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里连续运用比喻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美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拟人,反问(略)对偶描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里用对偶,从正反两个方面 充分肯

42、定了石榴枝干和叶片的鲜明特征,整齐的句式,易读利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五、小结文章用准确凝练,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石榴的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 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六、布置作业。为下列事物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例句)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13浪花:信鸽:松柏:螺丝钉:14竹溪记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2、学习文章借题发挥,批评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或贱竹怪现象,赞扬那些不务纷华、不 谄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意思。2、通过反复对比、衬托,精心布局,点明

43、主旨。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绝徼(ji o)薪之(x n)芟而去焉(sh n)毋(w)辄(zh)蓊然(w ng)深好(h o)绰约(chu)孑孑然(ji)凛然(1 n)偃蹇(y nji n)裘马(qi)僮奴(t ng)酣嗜(sh)臭味(xi)2、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大意。二、导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竹的认识,各抒己见。教师引出清代的郑板桥,画竹,写诗赞竹,他 写过一首著名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 东西南北风!”进而引入新课。作者唐顺之,明代散文家。今江苏常州人。学者称“荆川先生”。唐顺之学识渊博,他是明 中

44、叶重要散文家,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著作有荆川先生文集。作者唐顺之的舅父任光禄在荆溪上修筑园林,园中遍植绿竹,而不种其他树木,本文是作 者为园林写的“记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感情。1、教师范读,边读边正音。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个别朗读,每个自然段分别过关。在同学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为他找出读错的或 者是读破的地方。4、齐读课文。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一)学习第一段。1.学生朗读第一段。2.质疑,弄清文意。明确:京师:京城,首都,此指北京。侯家:指封侯的显贵人家。绝徼:极边远之地。徼,边塞。薪之:把它当作柴草。薪,柴草,

45、这里用作动词。之,指竹子。或芟而去焉:有时就将它砍去,芟,割除。去,除掉,去掉。焉,表指代,相当于“之”,15指竹子。又稿以死:例又冻枯而死,稿,通“槁”,枯。则人益贵之:那么人们就更珍爱它。贵,动词,重视,珍爱。分析:文章一提笔就写“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的见闻感受,那里奇花异石屡见不鲜,惟 竹不可得。接着两句,写竹子在作者家乡一一江南的命运。人们把竹子砍掉当柴草烧。要 造园林,总要把竹子“芟而去焉”,说“毋以是占我花石地”,宁可花“千钱买一石,百钱 买一花”,也决不要一竿竹。最后两句写京城人贵竹,不惜数千钱而致一竹,但因为气候关 系,往往难以成活,所以愈显得珍贵。听说京城人贵竹,江南人

46、还会到可笑:“京师人乃宝 吾之所薪。”这一段写人们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一贵一贱,京师人与江南人形成鲜明的对照。(二)学习第二、三段。1.学生朗读第二、三段。2.质疑、弄清文意。明确:为所:表被动。无以:没有什么。使其人:假如那里的人。一旦:忽然有一天。不胜笑:笑也笑不完。语云:常言道。去乡:离乡。以此言之:如此说来。何常之有:“有何常”的倒装。分析:第二段在上文揭示京师人贵竹江南人贱竹这一现象的基础上,作者深入一步,进行了由此 及彼的推理,奇花异石虽为京师人和江南人所贵,但在其产地一定与竹子在江南的命运相 似。反之,在奇花异石的家乡“绝徼海外”,或者在其他从来不产竹子的地方,一旦有人看 见竹子

47、,又必定比京师的人更加珍爱它。这里把京师人、江南人、绝徼海外人对“奇花石 和“竹”的不同态度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并指出三种人对不同物品的不同态度是一种奇特 可笑的现象。第三段,作者深入地进行了由表及里的分析,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 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面对这种习俗的偏见,作者忍不住发问:“事之好丑,亦何常有 之?”这一反诘句,有力地表现了对人才和竹子的不幸命运的愤愤不平,抒发了对世俗偏 见的强烈不满之情。二、小结第一至第三段,论述世人对竹的态度。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一段),记述 京师人贵竹和江南人贱竹奇修现象。第二层(第二、三段),作者就贵竹、贱竹现象发议论,指

48、出物之高下贵贱是以物之远近多寡而论的,并进而明世人的好恶无常。三、布置作业1.探究、练习一。2.选用随堂练习。第三课时一、复习旧课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对课文前三段的理解。二、继续学习课文(一)学习第四段。161.学生朗读第四段。2.质疑,弄清大意。明确:遍植:到处种植。他木:其他树木。吟啸:吟诗啸歌。有力者:有势力的人。蓊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分析:文章至此,才点出了题目中的竹溪。任光禄虽身处江南,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反而在荆 溪之上治园,“遍植以竹”,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并自号曰:“竹溪主人”。里虽寥寥几笔,却刻画了一个不苟合流俗,志趣高雅的人物象。(二)学习第五、六段。1.学生朗

49、读第五、六段。2.质疑,弄清大意。明确:漫然:漫不经心,随便地。无乃:恐怕,含有推测性。深好:很深的喜爱。以告人:即以之告人。可好:值得喜爱。妖艳:颜色艳丽。孑孑然:孤零零。偃蹇孤特:高傲独立不群。偃蹇,高傲。孤特,孤高独立。是以:因此。斗富:比比谁有钱。裘马:常用以形容生活奢华,如“轻裘肥马”。裘,皮衣。挺挺:正直的样子。凛然:严肃,形容令人敬畏的神态。取贵:受重视。分析:第五段先对第四段任光禄治竹溪园言竹的议论。阐述任光禄植竹意义,先从反面讲,像任 光禄这样知竹爱竹的人,自古以来是“绝少”的,因为人们的审美观点有问题,认为没有 石的“奇巧”,没有花的“妖艳绰约”;它“孑孑然”,像高傲独立不

50、群的士人。至此,由任 光禄对竹的态度,揭示出他不谄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文章这里的议论,也是间接写竹,借写竹子来赞扬竹溪主人。后紧接上文,作者从正面歌颂任光禄的人品:他虽然生长于热闹繁华的环境,却能不迷恋 于其中,鄙弃富人所嗜好的纸醉金迷,不迎合巴结别人,孤高独立,这肯定从竹中得到了 神韵,作者极其自然地从写人转到写竹。第六段,作者一声长叹收束全文。这里明写竹,暗里写人江南自有爱竹之土。第四课时一、理解文章第四至六段内容。明确:文章第四至六段,次。第一层(第四段),第二层(第五段),第三层(第六段),二、探究活动赞颂任光禄的知竹爱竹和他的孤高独立的人品。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 写任光禄治园,遍植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