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着“科学与发现”这一主题,安排了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四篇课文。文言文二则中,学弈讲述了两个人同时学下棋,效果却大不一样的故事;两小儿辩日讲述了两个孩子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事实论证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表里的生物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体现了小孩的好奇心。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描绘了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不同。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教学要点文言文二则21.会写24个字,正确读写37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
2、言文,注意朗读停顿;能背诵文言文。3.能对照文言文二则中的注释,知晓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明白表里的生物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4.体会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有什么不同;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更加丰富的想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2表里的生物2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1口语交际1练习辩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学会全面地看待事情、处理问题。习作2发挥想象,编写科幻故事。语文园地2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词语的意思。3.体会引用的好处。4.欣赏楷书书法作品,了解楷书字体的特点。5.积累有关改革创新的古语名言
3、。14 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会写“援、惧”等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4.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5.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把握故事的内容。2.懂得 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在课文的讲解中穿插识字教学,着重指导多音字和通假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在反复的练写中识记。2.朗读教学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教学,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
4、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读中背诵积累。3.阅读理解本课可以按照“朗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道理”的教学思路展开。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然后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词句;最后引导学生试着讲述故事,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学弈课时目标1.会写“援、俱、弗”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教学过程板块一 故事导入,解读课题1.故事导入: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很贪玩,还喜欢模仿他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
5、近,所以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可是孟子又模仿做生意的人夸口叫卖。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跟着学生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心里很高兴,认为这里才是适合儿子居住的地方,就不再搬家了。2.了解孟子:谁来给我们介绍下孟子的生平?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课件出示: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现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3.解释课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相机出示古人下棋的图片)4.引导质
6、疑。教师相机点拨,梳理问题并归纳。(板书:谁学下棋?跟谁学下棋?学的结果怎么样?)【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接下来介绍孟子,引入课题,解释课题,提纲挈领。“疑则有进”,引导学生去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板块二 指导朗读,熟读课文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时有困难的地方。(2)指名读,发现容易读错的词句。2.范读课文,指导朗读。(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一些重点句子,适当进行教读。(3)指导学习多音字:“
7、缴”和“为”。(4)正音:“为是其智弗若与”一句中的“为”读四声。课件出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5)指导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3.反复练读,熟读课文。(1)让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3)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读通、读顺、读出味道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口、
8、动脑、诵读古文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言文的特点,又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基础。板块三 理解词句,把握文意1.对照注释,理解字词。(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2)理解故事的内容,教师及时指导。2.合作学习,及时点拨。(1)同桌合作学习,互相解疑释惑。(2)教师指导难理解的词句。理解“之”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意思。学习通假字“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跟“吗”“呢”的作用相同。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弗若:不如。然:这样。3.疏通全文,理解大意。(1)学生自由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2)小组
9、合作交流课文大意。(3)指名说说课文大意。【设计意图】这个板块,采取的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不等于放手不管,而是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合作学习刚好弥补了学生自学的不足。板块四 领悟道理,深化认识1.启发思考,领悟道理。(1)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2)学的结果怎么样?(课件出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3)是什么原因使后一个徒弟“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
10、吗?学生交流讨论。理解句意。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4)他们俩学下棋时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理解“专心致志”一词。词语积累: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这两个人的表现吗?(一心一意心不在焉)2.联系生活,深化认识。(1)请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应当专心致志的意识)3.练习写字,巩固延伸。(1)指导写字。(课件田字格中出示:援、俱、弗)(2)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书写要点。(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4)展示评价,再次练写。4.同桌互相讲故
11、事。 背诵课文。【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此环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由文本回到现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了本课的教育意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两小儿辩日课时目标1.会写“辩”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故事内容, 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教学过程板块一 品读名句,导入新课1.名句导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2.交流资料。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课件出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12、,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名句导入,引出课文主要人物之一孔子,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请同学们
13、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3)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1)教师领读课文。(2)学生自由读,齐读。(3)分小组读。【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把文章读通读顺尤为重要。本环节按照“试读范读指导朗读练读”的步骤进行,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
14、的朗读能力。板块三 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1)边读课文边看注释,把课文读懂。(2)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再在全班交流。(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4)课件出示几个句子,并要求完成练习。课件出示: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l 问其故。l 及日中则如盘盂。l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l 孰为汝多知乎?2.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件出示:l 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l 他们各自的观点
15、是什么?l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3)对话交流。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课件出示:小儿甲小儿乙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日初出远,日中时近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小结: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设计意图】两个小孩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
16、点的?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更是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圈点勾画,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只是点拨,做一个引领者,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板块四 感悟寓意,拓展延伸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不能决也)(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课件出示动画)课件出示: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
17、和触觉上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课件出示: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4)演一演。分旁白、孔子、一儿 、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指导。2.总结学法,拓展延伸。(1)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课件出示: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反复认真读课文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2)拓展阅读: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在课外阅读其他的文言文,
18、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文小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掩耳盗铃。(3)拓展活动:同学们,下面的几项拓展活动中,大家可以自行选择一项或几项,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课件出示:l 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l 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l 搜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开展“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l 小练笔: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设计意图】在学习学弈两小儿辩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学习的过程,梳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是交给孩子们一把打开文言文知识宝库的钥匙。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激活知识,
19、激发兴趣。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但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是关于文言文的,因此,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新知的生长点,对初步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用讲述故事、名句导入的方式,拉近了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学习课文当以读为本,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只有在读正确、读熟练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教师范读课文,接着指导读书。比较长的句子,让学生标出该停顿的地方,才能理解正确。3.自主学习,自读探究。把学生
20、分成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首先把句子中难懂的字词对照注释进行理解,然后把句子连起来讲一讲,在小组进行讨论,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及答案【全面】班级: 姓名: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一、 看拼音,写词语。y shang xun y r ku x qu yu y j sng da l ln 二、 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读音,画“”。语调(tio dio)
21、 别出心裁(ci zi) 帐篷(png pn) 暴露无遗(y wi) 参差(ch c) 斩钉截铁(ji ji)三、 辨字组词。淌(_) 霉(_) 裁(_) 燥(_) 尚(_) 莓(_) 栽(_) 躁(_) 四、 补充词语。天(_)海角 得(_)扬扬 无(_)于事 头晕(_)弦焉知(_)福 聚精(_)神 乌(_)之众 垂头(_)气五、 选词填空。肃立 挺立 矗立 伫立1.我久久地(_)在母亲墓前,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2.一棵小树傲然(_)在风雪中。3.这座大厦(_)在城市最繁华的地段。虽然但是 不是而是 不是就是4.孔子(_)知识十分渊博,(_)对于两小儿的问题,他无法回答。5.孔子(_)不想回
22、答两小儿的问题,(_)对于他们的问题他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六、 按要求改写句子。1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_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呼起来。(修改病句)_3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改为陈述句)_4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_5焦裕禄的事迹让我感动。(改为用否定的句式表示肯定的意思)_6捧起一本好书,一个饥饿的人说:“像一块喷香的面包。”(照样子仿写句子)捧起一本好书,一个_的人说:“像_。”七、 课文内容回顾。1学弈写了两个人同时在_的教导下学下棋而学习效
23、果却_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_。2两小儿辩日中博学的_面对两小儿的争辩也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特点和孔子_的态度。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_,不断_,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观点。4表里的生物按照_的顺序,讲述了“我”小时候对_很好奇,由“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_”这一观点出发,逐渐推断出_,并相信了父亲说有个小蝎子在表里面的话。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_,是个善于观察、爱_的孩子。5周易中说明在面临发展受阻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的句子是“_”;礼记中说明要及时反省,不断革新的句
24、子是“_”;师说中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荀子中也有类似观点的句子是“_”;淮南子中表达不应遵循守旧的意思的一句是“_”。八、 读只有一个地球选段,完成要求。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毀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
25、胁。/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
26、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1上文说明中又有抒情。请联系上下文意思选择恰当的标点填进文中方框里。2文中的画线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选择词语填入文中( )里。打比方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3上文按“/”划分出的部分表达了哪三方面的观点,请概述要点。观点一:_观点二:_观点二:_4“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冋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九、 习作。我们有许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相信这些节日一定曾给你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请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把节日中发生的某件事写下来。要求:题目自拟;内容具体,有条理,注意详略,语句通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字
27、数在450字以上。_参考答案1、衣裳 悬崖 日寇 喜鹊 幽雅 沮丧 疙瘩 理论2、dio ci png y c ji3、流淌 倒霉 裁剪 干燥 高尚 草莓 栽树 暴躁 4、涯 意 济 目 非 会 合 丧 5、伫立 挺立 矗立 虽然 但是 不是 而是6、1.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中国人民的心齐欢悦起来。 3.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太平淡无味了。 4.灯照耀着建筑。 5.焦裕禄的事迹不能不让我感动。 6.口渴 甘甜的泉水7、弈秋 截然不同 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孔子 实事求是 发问 解决疑问 事情发展 表的嘀嗒声 活的生物
28、 表里有能发出好听声音的生物 有强烈的好奇心 思考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8、1? ? ! !2举例子 列数字3 地球的然资源有限,有些资源已遭破坏。 人类別无去处,宇宙中可供人类生存的只有地球。 号召我们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想保护地球的思想感情,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再不加节制地开采,随意毁坏资源。如果精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可爱的地球会更加可爱。9、范文:中秋节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
29、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我喜欢中秋的意
30、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多少年过
31、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你看,农家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皇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