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汉语专题( 2) 》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 填空( 30分)
1.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是殷商后期的甲骨文
2、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的秦书八体是: 大篆、 小篆、 刻符、 虫书、 摹印、 署书、 殳书、 隶书。
3、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的新莽时代的六书是古文、 奇字、 篆书、 佐书、 缪篆、 鸟虫书。
4、 李斯的《仓颉篇》、 赵高的《爰历篇》、 胡毋敬的《博学篇》采用的字体是小篆。
5、 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
6、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是从殷商甲骨文、 商周金文变小篆; 从小篆变为隶书; 从隶书变为楷书。
7、 甲骨文是在1899年被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的。
8、 甲骨主要出现在河南安阳, 那里是殷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王朝都城的遗址, 称作殷墟。
9、 完整的甲骨卜辞, 大概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叙辞、 命辞、 占辞、 验辞。
10、 甲骨文形体的主要特点是象形程度比较高, 接近图画文字; 字体不规范。
11、 占卜时, 对占卜的事, 经常要从正反两方面设问, 称为对贞。
12、 刘锷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 孙诒主的《契文举例》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考释方面含有大成的著作有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 资料方面最丰富的著有郭沫若主编、 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 工具方面有孙海波的《甲骨文编》, 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 综合研究著作有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
13、 在铜器上铸铭文, 开始于商代后期, 两周则大为流行。
14、 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的不同主要有: ( 1) 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 ( 2) 从笔势看, 由于金文是范铸, 多保存肥厚的笔法, 甚充实的团块, 而甲骨文是刀刻, 一般将圆形改为方形, 团块则只勾勒轮廓; ( 3) 与甲骨文比, 金文的书写款式比较规整, 或正或反、 或斜或倒的情况比起甲骨文来少得多了, 偏旁的位置也是如此, 尽管金文还有变换偏旁的位置的, 但比起甲骨文来显著地减少了。
15、 春秋晚期以后金文美术字字体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故意将笔画拉长, 甚或作曲折宛转之势; 二是在字形之外, 加画鸟虫之类的装饰品。
16、 战国时期六国文字又称古文。六国文字的特点是: 草体和俗体游行; 文字异形。
17、 秦国文字直接承袭西周的文字。
18、 当前发现的秦国文字, 有石鼓文和诅楚文等石刻文字。据学者考证, 这些石鼓约刻成于春秋战国之交, 即秦悼公、 厉公之世。诅楚文是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文字。这些刻石大约在惠文后元至武王之际所刻。
19、 隶书一般分为古隶和汉隶。隶书产生于战国末期, 它是在战国末期秦国篆书的基础上形成的。隶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发展, 大约西汉武帝、 昭帝之后, 隶书已经成熟了。这种发展, 到东汉时期已经完成。
20、 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这种字体是在汉隶草体基础上形成的。楷书的形成, 大约在东汉后期。魏晋时代是它与今隶并行的时期。
21、 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这时的六书大概是识字的科目。首次说出六书内容的是班固, 对六书解释最详细的是许慎。
22、 许慎对”六书”的说解是: 一曰指事, 指事者, 视而可识, 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 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 以事为名, 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 比类合谊, 以见指*( 扌+为) , 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 建类一首, 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 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23、 清代学者戴震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了质疑。她提出的”四体二用”说的意思是只有指事、 象形、 形声、 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 转注、 假借二者是用字的方法。
24、 唐兰提出的三书产的意思是把汉字分为象形文字, 象意文字, 形声文字三类。
25、 假借能够分为两类, 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26、 陈梦家、 刘又辛将文字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是象( 表) 形、 假借、 形声。
二、 名词解释
1、 图画文字: 文字画进一步发展, 经过相当长的时间, 形成图画文字。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质的飞跃。它是文字的雏形, 或者称作原始文字。它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 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
2、 籀文: 后世所谓籀文, 也就是指的大篆。它是西周晚期的欲以统一全国文字的字体。
3、 甲骨卜辞: 我们所看到的甲骨文就是当前刻在甲骨文上的卜辞, 因此又称甲骨文为甲骨卜辞。
4、 钟鼎文: 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 因此又称作钟鼎文。
5、 隶定: 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作”隶定”。
三、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如何判定汉字所属的类型?
一种文字的性质, 实际上就是这种文字属于何种类型, 而文字的类型, 是由构成这种文字的字符的特点来决定的。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字符的特点, 以判定这种文字所属的类型。一是从字符的表意、 表音作用来划分, 文字能够分为象形文字、 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 二是从字符与语言中各要素的关系来划分, 文字能够分为句意文字、 表词文字、 语素文字、 音节文字、 音素文字( 字母文字) 。
2、 为什么教材也认为”汉字也能够径称之为表意文字”, 这和西洋学者所说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什么不同
教材所说的表意文字不同于西洋学者贬低汉字时所用的表意文字的概念, 必须与她们划清界限。她们认为的表意文字, 是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的一种形态。我们则认为表音、 表意是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西洋学者的文字发展阶段论是以研究印欧语的文字体系为标准而得出的结论, 不是一般文字的发展规律。独立形成的文字体系如古代埃及文字、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汉字, 都是以表意为主的意音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和楔形文字, 后来都消亡了。腓尼基人曾借用古埃及圣书字, 取其表音字符, 扬弃其表意字符, 向表音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文字后来广泛地影响了印欧语各国的文字的发展, 产生了拼音文字。汉字不但没有消亡, 而且一直沿着固有的方向发展, 突出其表意功能。这是文字发展的不同方向, 不是不同阶段, 不是西洋学者所说表音优于表意, 表音、 表意没有优劣之分。当然, 表意文字有它自身的缺点, 正如表音文字有它自身的缺点一样。有时这个缺点可能又正是它的长处。
3、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的秦书八体是从什么角度划分的?
从汉字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用途来划分
这八种字体, 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类的。大篆、 小篆、 隶书是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 而刻符、 虫书、 摹印、 署书、 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后五种字体的基础都是篆书, 只是在形体上加些艺术色彩而已。
4、 汉字字体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从殷商甲骨文、 商周金文变为小篆, 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 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 1) 甲骨文和金文变为小篆, 前者更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 而后者笔画圆珠笔转规整, 逐渐与物形疏远。
( 2) 从小篆到隶书, 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 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小篆的字形被打破, 象形意味淡薄, 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 撇、 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 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 3) 从隶书到楷书, 除用笔有些变化, 字体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5、 隶书是怎么产生的? 隶书在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的意义是什么?
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象形减弱, 符号性加强。
隶书一般分为古隶和汉隶。古隶是指早期的隶书, 汉隶则指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隶书当在战国末期就产生了, 它是在秦国篆文草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 是广大民众适应时代需要共同创造的, 并不是某个人的独力创造; 是民众创造以后被官府采用, 而不是官府制成施之于民众。
篆书变成隶书, 是汉字发展中外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作隶变。隶变的结果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 进入了今文字的阶段。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 符号性大大加强了。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 没有本字的假借, 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情况是什么?
共有三种情况:
( 1) 甲词没有文字形式, 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 既没有为乙词造字, 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如”我”本是工具或武器, 借用为第一人称, 一直沿用至今。
( 2) 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 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 而为甲词另造新字。如”戚”的本义是大斧之类的武器, 假借为”忧愁”, 后来在”戚”上加形旁”心”。
( 3) 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 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 而为乙词另造新字。”然”的本义是燃烧, 借来表示连词, 后来没有为连词造字, 而是为本义造了”燃”字。
四、 指出下列句中的假借字说说明是属于哪种情况的假借? ( 20分)
1 、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 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 以后依然用本字, 不用假借字。
2、 前言戏之耳。
无本字的假借第一种: 甲词没有文字形式, 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 既没有为乙词造字, 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
3、 之二虫又何知?
无本字的假借第三种: 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 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 而为乙词另造新字。
4、 欲辟土地, 朝秦楚。
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 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 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 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5、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 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 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 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6、 哭泣无涕, 中心不戚。
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 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 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 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7、 止能够一宿, 而不能够久处。
无本字的假借第三种: 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 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 而为乙词另造新字。
8、 八月剥枣.
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 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 以后依然用本字, 不用假借字。
9、 蚤起, 施从良人之所之。
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 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 以后依然用本字, 不用假借字。
10、 姜氏何厌之有?
有本字的假借第二种: 假借字代替了本字, 本字废而不用。
五、 写出下列加—的本义, 如果属于分化字, 则说明属于哪种情况的分化字?
1、 使民战栗。( 《论证明·八佾》)
栗: 本义是树名。是分化字: 属于假借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2、 终鲜兄弟。( 《诗经·郑风·扬之水》)
鲜: 本义是一种鱼名。是分化字: 属于假借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3、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孟子·梁惠王上》)
采: 本义是”采摘”。是分化字: 属于假借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4、 越竟乃免。( 《左传·宣公二年》)
竟: 本义是乐曲终了。是分化字: 属于引申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5、 夙夜匪解。( 《诗经·大雅·蒸民》)
解; 本义是”分解动物肢体”。是分化字: 属于引申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作业二
一、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中华大字典》给”奋”列出的一项意义是: ”振也, 振去尘也。”举的例子是《礼记·曲礼上》: ”奋衣, 由右(车的右边)上。”这句话是讲驾车人为国君驾车时的情况。”振去尘”能不能看作一个义位?
”奋”的意思是有力地动, 至于这个动作具体是什么样子, 那是它的言语义。把”振也, 振去尘也”单列为”奋”的一个义项, 看作一个义位, 依照的是言语义, 这是不妥当的。要将言语义和语言义区别开来, 义位是语言义, 不是言语义。”振去尘”不能看作”奋”的一个义位。
2.”臭”能够指香气, 也能够指臭气, 能不能分作两个义位, 为什么?
”臭”不能分作两个义位。因为义位的划分与实际事物的区分要区别开来。”臭”, 《玉篇》说: ”香臭之总称也。”它的意思是气味。气味有各种各样的, 能够分为香气、 臭气等不同的气味, 但这是事物本身的区分(这种区分有的能够在上下文中显示出来), 不能因此就分为两个或几个义位。
二、 将下面两段古文译成现代汉语。文中的很多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后成了双音词, 举例说明:
1.张仪, 魏氏余子也, 将西游于秦, 过东周。客有语之于昭文君者曰: ”魏氏人张仪, 材士也, 将西游于秦, 愿君之礼貌之也。”昭文君见而谓之曰: ”闻客之秦。寡人之国小, 不足以留客。虽游然岂必遇哉?客或不遇, 请为寡人而一归也, 国虽小, 请与客共之。”张仪还走, 北面再拜。张仪行, 昭文君送而资之, 至于秦, 留有间, 惠王说而相之。张仪所德于天下者, 无若昭文君。周, 千乘也, 重过万乘也, 令秦惠王师之, 逢泽之会, 魏王尝为御, 韩王为右, 名号至今不忘, 此张仪之力也。(《吕氏春秋·报更》)
译文: 张仪是魏国大夫的庶子, 将要向西到秦国去游说, 路过东周。有一个门客告诉周昭文君说: ”魏国人张仪, 是个有才干的士人, 将要向西到秦国去游说, 希望君王对她能以礼相待。”昭文君接见了张仪, 对她说: ”听说您要到秦国去。我的国家小, 不足以留住客人。但您西去游说, 难道就一定能为秦王所知道吗? 您要是得不到知遇, 请看在我的面上回到这里来。我的国家虽然小, 我愿与您共同治理这个国家。”张仪一再退让, 面北连拜了两拜。张仪走时, 昭文君又去送行, 并资助旅费。张仪到了秦国, 在那儿呆了一段时间, 秦惠王很喜欢她, 任命她为相国。张仪在天下所受的恩德, 没有比在昭王文君那里所受的更大了。周是个只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 可是张仪尊重它超过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她让秦惠王以昭文君为师。秦国在逢泽盟会诸侯的时候, 秦王让魏王作周昭文君的御手, 让韩王当周昭文君车右, 昭文君的名号至今没有被忘掉, 这都是靠的张仪的力量啊!
单音词: 游 秦 客 愿 然 必 归 御
双音词: 游说 秦国 门客 希望 难道就 一定 返回 车夫
2.仲长统字公理, 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 博涉书记, 赡于文辞。年二十余, 游学青、 徐、 并、 冀之间, 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斡, 袁绍甥也。素贵有名, 招致四方游士, 士多归附。统过斡, 斡善待遇, 访以当时之事。统谓斡曰: ”君有雄志而无雄才, 好士而不能择人, 因此为君深戒也。”斡雅自多, 不纳其言, 统遂去之。无几, 斡以并州叛, 卒至于败。并、 冀之士皆以是异统。(《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译文: 仲长统的字叫公理, 是山阳高平人。年少时喜欢读书, 广泛涉猎论著和历史, 著作丰富。20岁以后, 在青、 徐、 并、 冀四州之内访问求学, 跟她交往、 友好的人大都觉得她很优异。并州刺史高斡是袁绍的外甥。高斡历来看重名人, 招揽来了各地说客, 很多人才前去依靠她。仲长统拜访高斡, 高斡给予很高的礼仪和待遇, 聆听仲长统对时局的看法。仲长统对高斡说: ”您有大志向却没有大本事, 喜欢人才却不能选拔人才, 这两点是您要特别警惕的。” 高斡非常爱面子, 不接受仲长统的提醒, 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斡。不久, 高斡在并州叛乱, 最后走向失败。并、 冀二州的人士都从这件事上惊异于仲长统的远见。
单音词: 少 学 赡 青 素 贵 纳 去 叛 异
双音词: 年少 读书 丰富 青州 历来 看重 采纳 离开 叛乱 惊异
三、 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偏义复词:
(1)”(人者)无毛羽以御寒暑。”
”寒暑”是偏义复词, 其词义是”寒”。”寒”与”暑”语素义相对。
(2)”心疑之, 阴独察其动静。”
”动静”是偏义复词, 其词义是”动”。”动”与”静”语素义相反。
(3)”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
”公姥”是偏义复词, 其词义是”姥”。”公”与”姥”语素义相对。
(4)”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
”作息”是偏义复词, 其词义是”作”。”作”与”息”语素义相反。
(5)”尝与兄徽之、 操之俱诣谢安, 二兄多言俗事, 献之寒温而已。”
”寒温”是偏义复词, 其词义是”温”。”寒”与”温”语素义相反。
四、 解释下面成语中加横线字的意义:
义愤填膺: 膺, 胸膛。
断发文身: 文, 纹身, 在身上刺花纹。
防患未然: 然, 发生。
一语破的: 的, 目的, 意图, 答案。
一鼓作气: 鼓, 擂鼓。
久假不归: 假, 借用。
家给人足: 给, 富余。
度长絜大: 度, 测量, 比试。
放荡不羁: 羁, 约束。
日薄西山: 薄, 临近。
皓首穷经: 穷, 探究。
安之若素: 素, 往常。
五、 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始而相与, 久而相信, 卒而相亲。(《吕氏春秋·慎行》)
相信: 信任对方。相, 表示信任的行为方式。副词。
2.故祸莫惨于欲利, 悲莫大于伤心。( 司马迁《报任安书》)
伤心: 灭绝希望。伤, 动词, 伤害, 心, 名词, 信心, 希望。
3.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为律, 后主所是著为令; 当时为是, 何古之法乎?(《汉书·杜周传》)
当时: 适应时势。当, 恰当, 形容词, 引申为动词”适合”。时, 时势, 名词。
4.是子才, 由于公; 不才, 亦由于公。”(《周书·文帝纪下》)
由于: 产生于。由, 来源。动词。于, 介词, 介绍行为发生的来源, 译作”于”。
5.滕君, 则诚贤君也。虽然, 未闻道也。(《孟子·滕文公上》)
虽然: 尽管像这样。”虽然”是介宾结构出现在后面的谓语核心前, 作状语。虽, 介词, ”尽管”。然, 谓词性代词”像这样”。
六、 写出与下面的简化字相对应的繁体字, 说明它们表示的是不是一个词:
丑——醜: 丑: 地支的第二位。醜: 醜陋。丑与醜不是一个词。
表——錶: 表: 表示。錶: 手錶。表与錶不是一个词。
制——製: 不是。制①( 製) : 制造 制②: 拟定、 规定 制③: 用强力约束 制4: 制度
厂——廠( 厰) : 工厂, 厂矿。厂与廠( 厰) 是一个词。廠与厰是异体字。
了——瞭: 了: ①完毕。②语气助词。瞭: ①明瞭。②瞭望。了与瞭不是一个词。
七、 写出与句中加线词相对应的现代汉字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1.燕尔新昏, 如兄如弟。(《诗经·邶风·谷风》)
昏—婚。”昏”表本义”黄昏”, 引申为”婚配”, 引申义用”婚”字表示。”婚”是”昏”的区别字。
2.亡不越竟, 反不讨贼。(《左传·宣公二年》)
竟—境。”竟” 表本义”乐曲终了”, 引申为”国界终端”, 引申义用”境”字表示。”境”是”竟”的区别字。
3.比其反也, 则冻馁其妻子。(《孟子·梁惠王下》)
反—返。”反”表本义”翻覆”, 引申为”返回”, 引申义用”返”字表示。”返”是”反”的区别字。
4.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诗经·齐风·南山》)
取—娶。”取”表本义”捕获”, 引申为”迎娶”, 引申义用”娶”字表示。”娶”是”取”的区别字。
5.所过之邑, 大国守城, 小国入保。( 《庄子·盗跖》)
保——堡
八、 阅读古注, 说明句中的假借字:
1.《诗经小雅·棠棣》: ”兄弟阋于墙, 外御其务。”毛传: ”务, 侮也。”
”务”是假借字, 表示假借义”侮”。”侮”是”欺侮”的意思。
2.《荀子·劝学》: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王先谦集解引王念孙: ”生读为性。”
”生” 是假借字, 表示假借义”性”。”性”是”本性”的意思。
3.《书·尧典》: ”播时百谷。”郑玄注: ”时读曰莳”。
”时” 是假借字, 表示假借义”莳。” ”莳”是”移栽”的意思。
4.《汉书·贾谊传》: ”平居不可屈信。”颜师古注: ”信读曰伸。”
”信” 是假借字, 表示假借义”伸”。”伸”是”伸展”的意思。
5.《庄子·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郭庆藩注: ”辩读为变, 与‘正’对文。辩、 变古字通。”
”辩” 是假借字, 表示假借义”变”。”变”是”变化”的意思。
九、 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是什么意思?这些字后来在字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1)知者见于未萌。(《商君书·更法》)
”知”是智慧的意思, 音zhì, 后来加形旁成分别字”智”。”智”表示引申义。
(2)量要而带之。(《荀子·礼论》)
”要”是腰的意思, 音yāo, 后来加形旁成分别字”腰”。”腰” 表示本义。”要”假借为能愿动词”想要”。
(3)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说”是喜悦的意思, 音yuè, 后来换形旁成分别字”悦”。”说”与”悦” 分工表示不同义项。
(4)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同上)
”弟”是顺从兄长的意思, 音tì, 后来加形旁成分别字”悌”。”悌” 是”弟”的引申义。”弟”表示”同父母的年龄比自己小的男子”。
(5)秦国辟远。(《史记·范雎列传》)
”辟”是偏僻的意思。本义是”法”, 假借为偏僻的意思。后来加形旁成分别字”僻”表示偏僻。
十、 下面几句话中的”鄙”是什么意思?在意义上有什么联系?
(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隐公元年》)
”鄙” 表示边城。本义。
(2)焚符破玺, 而民朴鄙。(《庄子·胠箧》)
”鄙”表示淳朴。”鄙” (1) 的引申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鄙” 表示粗鄙。”鄙” (1) 的引申义。
(4)我皆有礼, 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鄙” 表示鄙视。鄙( 3) 的意动用法: 认为……粗鄙。
鄙( 1) 边城是本义, 鄙( 2) ”淳朴”和鄙( 3) ”见识短浅”是鄙( 1) 边城的引申义。鄙(4)”鄙视”是鄙( 3) ”粗鄙”的引申义。
作业三
一、 填空( 20分)
1、 古代汉语的名词有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不具备的, 一是作判断句谓语, 二是作状语。
2、 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3、 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语法范畴, 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
4、 由于谓词性代词的意义相当于一个述宾结构, 故称为谓词性代词。
5、 基数词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都要加”有”字。
6、 古代汉语的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 不能作其它句法成分。
7、 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
8、 从位置上看, 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句首语气词、 句中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三类。
9、 句末语气词”矣”表示对动态变化的报道。
10、 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能够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词序, 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 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
11、 古代汉语连谓结构两项之间往往有连词, 而现代汉语一般没有。
12、 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差别很大, 主要表现在词类活用、 语序、 被动句三方面。
二、 名词解释:
1、 意动动词
所谓意动动词是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 或者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 注意: 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只有名词和形容词能够活用作意动动词)
2、 无定代词
无定代词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 没有确定的特指对象, 因此叫无定代词。有”或”( 表示肯定) 和”莫”( 表示否定) 。
3、 表敬副词
表敬副词是古代汉语特有一类副词, 一般都是从动词虚化来的, 主要有请、 敬、 谨、 幸、 辱等。说话人对听话人表示敬意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用敬辞直接向对方表示敬意, 另一种是用谦辞表示自谦, 间接向听话人表示敬意。
4、 转指
是指谓词性成分有陈述转而指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 或者说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以后就”提取”了原谓词性成分的施事或受事。
5、 自指
所谓自指, 是指谓词性成分没有转指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 只是自身一般的事物化了, 不再是一个陈述。如”仁”在”仁者, 人也”组合中没有转指, 只是一般地事物化了, ”仁者”即指”仁这种品德”。
三、 问答题
1、 举例说明判断性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
( 1) 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 代词是不受别的词修饰的, 形容在代词前, 只能构成述宾结构, 由此可判断出这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信数与萧何语, 何奇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以……为奇”义。
( 2) 形容词出现在助词”所”之后: 助词”所”经常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表示行为的对象, 因此”所”字后面的形容词, 也就活用作动词了。世之所高, 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 ——”认为高的”义。
( 3) 形容词出现在助动词”能””可””足”等后面, 活用为动词: 因为助动词一般只修饰动词, 因此, 可判断出它后面的受它修饰的形容词也就活用作动词了。
强本而节用, 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使……贫”。
厌其源, 开其渎, 江河可竭。( 《荀子·修身》) ——”枯竭”义。
子胥比干, 皆不足贵也。( 《庄子·盗跖》) ——”成为显贵”义。
2、 举例说明助词”之”和连词”之”的差异。
”之”是一个很特殊的连词, 只之大致能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 但二者有明显的差别, ”的”总是粘着于其它成分, 是定语的后附性成分, 而”之”是介接性的, 总是插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也就是说, 连词”之”的语法分布是”定语+之+中心语”。如: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庄子·逍遥游》)
而助词”之”的语法分布是”主语+之+谓语”。”之”字结构是指称化的主谓结构, 它不会提取与谓语核心动词相关的成分, 只是表示原主谓结构自身事物化、 事件化, 因而”之”字结构都是自指的, 它的语法性质是谓词性的。如: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3、 举例说明判断句的表示功能。
判断句的表示功能有五种:
①表示类属关系, 即主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属于谓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同类。如, 陈胜者, 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②表示等同关系, 即主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谓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
③表示比喻关系, 即主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就像谓语表示的人或事物一样。如, 曹公, 豺狼也。( 《资治通鉴》)
④表示主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如, 夫战, 勇气也。( 《左传》)
⑤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例如, 良庖岁更刀, 割也, 族庖月更刀, 斫也。( 《庄子》)
4、 举例说明如何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
我们能够从三个方面去考察和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
( 1) 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 而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 则是被动句。如, 蔓草有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 ( 《左传》)
( 2) 谓语是及物动词, 从表面上看主语也能够认为是这个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可是谓语动词后没有宾语, 而且也无法补出宾语, 在这种情况下, 句子是被动意义, 如”文王拘””屈原放逐”, ”拘”和”放逐”都是及物动词, 主语”文王””屈原”脱离具体语境也能够认为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可是两个句子动词后都没有宾语, 而且在具体语境中也无法补出宾语, 因此, ”文王”和”屈原”只能是受事主语, 两个句子都表示被动意义
( 3) 在主动宾完备的句子里, 如果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属于主语所表示自身的一部分,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又是对主语不利的, 句子一般也是表示被动意义的, 如”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中, ”孙子膑脚”是主动宾完备的句子, 宾语”脚”是主语”孙子”的一部分, ”膑”是刑罚动词, 表示对孙子不利, 孙子不可能对自己施以”膑”刑, 因此句子是表示被动意义的。
5、 举例说明介宾结构作状语的单句的类型。
有三类:
( 1) 介宾结构表示原因, 如: 左右以君同贱之也, 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 上例介词”以”连同后面的谓词性成分组成介宾结构, 作状语或补语, 表示原因, 整个句子是单句。
( 2) 介宾结构表示假设条件, 如: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则牛羊何择焉? ( 《孟子·梁惠王上》) 上例的”若”有人认为是连词, 它连接的是假设条件分句。本教材把它处理为介词, 这个介词同后面的谓词性成分一起构成介宾结构, 作状语, 修饰句法核心, 因而整个句子不是复句而是单句
( 3) 介宾结构表示让步条件, 如: 纵子忘之, 山川鬼神其忘诸乎? ( 《左传·定公元年》) 上例的”纵”意思是”即使””虽然”, 一般认为是让步连词, 连接让步分句。本教材把它处理为介词, ”纵”同后面的谓词性成分一起构成介宾结构, 作状语, 修饰句法核心。
四、 分析题
1、 说明下文中于、 以、 其、 所的用法, 是什么词, 意义或作用是什么?
( 1)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介词, 引介与事对象。
( 2) 敢以烦执事: 介词, 引介凭借( 文中省略”之——亡郑这件事”)
越国以鄙远: 连词, 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越国”、 ”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 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亡郑”、 ”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 引介凭借( 文中省略”之——郑国”)
阙秦以利晋: 连词, 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阙秦”、 ”利晋”
( 3) 君知其难也: 代词, 其+名词”难处”
其乏困: 代词, 其+名词”馆舍和资粮的不足”
又欲肆其西封: 代词, 其+名词”西面边界”
( 4) 君亦无所害: 所: 助词, ”所害”是转指化的结构, 语义为”害的东西”, 这个偏正结构的中心语是动词的宾语, 定语就是动词本身。
2、 说明下文中”之、 者”的用法, 是什么词, 意义或作用是什么?
( 1) 诚有百姓者: 代词, ”名词+者”。
( 2) 故以羊易之也: 代词, 代指”牛”。
( 3)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助词, ”百姓之以王为爱”即为”主语+之+谓语”
( 4) 彼恶知之: 代词, 那件事
( 5)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代词, 代指”牛”。
( 6)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助词, ”百姓之谓我爱”即为”主语+之+谓语”格式
( 7) 君子之于禽兽也: 助词, ”君子之于禽兽”即为”主语+之+谓语”格式
3、 指出下文中”者”的词性及用法
( 1) 凡吏于土者: 助词, ”者”字结构发生转指, 指”在地方上做官的人”, 表示施事, 句中做主语。
( 2) 凡民之食于土者: 助词, ”者”字结构发生转指, 指”靠种田吃饭的人”, 表示施事, 句中做主语。
( 3) 今我受其直, 怠其事者, 天下皆然: 助词, ”者”字结构发生自指; 指”受其直, 怠其事”这种情况, 谓词性成分自身事物化、 事件化, 句中做主语。
( 4) 有达于理者: 助词, ”者”字结构发生转指, 指”有明白这个道理的人”, 表示施事, 句中做主语。
4、 指出下文中的判断句和被动句, 并分析其形式或功能。
( 1)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固见负于世; 有独知之虑者, 必见骜于民:
被动句: 固见负于世, 必见骜于民, 构成”见+及物动词+于+施事”组合, 靠介词”于”来引介施事者。
( 2) 法者, 因此爱民也; 礼者, 因此便事也:
判断句: 用”……者, ……也”构成。
作业四( 语音部分)
一、 填空( 20分)
1、 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学问叫做音韵学。
2、 一个音节能够包括声母、 韵头( 介音) 、 韵腹( 主要元音) 、 韵尾、 声调五种成分。用汉字表示音类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用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位, 另一种是把具有某种共同成分的汉字算作一个类别, 并给这个类别起一个名称。
3、 隋唐时代汉语有四个调类, 分别用平、 上、 去、 入。
4、 韵的构成条件是韵腹、 韵尾、 声调都相同, 韵的名称叫”韵目”。
5、 汉语音韵学产生于汉末( 反切) , 三国时出现了韵书。
6、 现存最早的韵书是《切韵》, 该书后来成为汉语音韵学的经典。
7、 南北朝时期, 语音的一个特征是韵母繁化, 韵部比以前分的多。中古的四声体系确立了, 有很多上古时期收塞音韵尾的入声字变成去声。唐五代时期, 韵母系统又向简化的方向发展, 韵部减少了。
8、 近代汉语共同语的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共同语的中心基础方言发生转移。
9、 近代汉语时期, 音韵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音韵学著作种类是以图表形式分析语音系统的等韵图。
10、 近代汉语语音的代表性音系是《中原音韵》音系。
11、 中古时代的韵书以《广韵》为代表, 它的体例可称作”三级分类法”, 它的声调系统是平、 上、 去、 入四声。
12、 明代的韵书《韵略易通》在体例上有所改进, 它采用的是四级分类法, 它的分类次序也跟《广韵》不同。
13、 反切的原理是: 把反切上字的声母跟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结合, 合成另外一个音节, 就是被切字的读音。它的前提是: 反切上字跟被切字的声母相同, 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跟被切字相同。韵图大约产生于唐末五代时期, 盛行于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韵图编纂原理是: 都以层级分类和交叉分类相结合的方式, 来展示汉语的音节结构。
14、 韵图把韵尾相同韵腹接近的韵归成上位的大类, 叫做转或摄。
15、 ”开”与”合”以介音韵腹里有没有/u/( 或半元音/w/) 这种音来区分。
16、 四等兼用于韵头和韵腹的概念。据现代音韵学家研究, 四等的区别既在于韵腹, 也在于韵头。主要元音在四等里的分布依次是后、 低、 前、 高, 后元音u、 o、 α等作韵腹, 属于一等韵类; 低元音a和次低元音P、 |等作韵腹的韵母, 属于二等韵类; 前、 半高元音e作韵腹的韵母, 属于四等韵类; 至于三等韵类的韵母, 是以i介音为条件, 凡是具有i介音的韵类, 无论韵腹是什么元音, 都属于三等。
17、 转和韵摄这两个术语是以韵尾、 韵腹为条件归的类。
18、 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叫做浊音, 声带不振动的辅音叫做清音。
19、 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字母系统是三十六字母。
20、 对音是历史上的音译词, 也就是古书里用汉字记录的外语词汇, 或者非汉族文字记录的汉语词汇。
21、 《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一部韵书, 是汉语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是陆法言, 成书于6 , 共分193韵。
22、 《广韵》由陈彭年、 丘雍等再度重修, 成书于10 。共分206韵。
23、 历史上对于《切韵》音系的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图表解析法、 反切系联法、 构拟音值法。
24、 《切韵》韵母的主要特点是分韵多。《切韵》韵母到现代普通话韵母演变的主要趋势是合流。
25、 《切韵》的声调与现代普通话声调内容的差别主要是平分阴阳, 浊上归去, 入派四声。
26、 先秦韵部主要从诗歌、 韵文的押韵归纳出来的。
二、 解释下列名词( 20分)
1、 音类 指分析出的语音单位。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