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情表教案设计作业要求:提交一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结构图及一个教学难点的教学情境设计方案提交人:瞿美菊 提交时间:2014-08-15 作业格式:1 作业的正文内容: 陈情表教学案学习目标:1. 在通读文意,解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情感内核,能够从文本中分析情感,用声音表现情感。2. 在分析情感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抒情的艺术,情与理的完美融合,能够赏析一篇优秀奏章的现实效力学习重点:品读鉴赏,把握情感,涵咏品味学习过程:1. 导入题目可见本文文体是表,以前学过的表是出师表,杜甫曾这样评价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
2、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魅力何在?学完此文,相信大家每人心中都有一份答案。二、文体与背景“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这里的臣是谁,君又是谁?1.臣?李密。这是一个怎样的臣子?在文中找信息“少仕伪朝,历职-有所希冀”,作为一个臣子,最尴尬的就是生不逢时,生在改朝换代的非常时期。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2.君?向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
3、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李密到洛阳任职。3.请你根据以上背景资料,思考问题:假如你就是李密(既是亡国旧臣,又被新朝征召),你会如何选择?要么坚守“一臣不事二主”的忠臣,要么做苟且偷生不忠不义的奸臣。1. 李密选择了什么?文中信息“辞不赴命”“辞不就职”要做忠臣,是要付出代价的。翻开历史看看,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广陵散从此失传。1. 他是怎么“辞”的呢?上表,看原文:“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可见在上这篇陈情表之前,当朝廷强征李密为官时,他已经为
4、“辞不就职”而上过一次奏表,在表中他把自己的苦衷一一呈报给晋武帝。2. 那么晋武帝看了他曾经上的的表,有何反应?以文中信息为证“诏书切峻,现臣逋慢-星火”,晋武帝读过该表后是心怀怒火,下了一封措词急切严厉的诏书,责备李密有意回避,怠慢皇命。按照封建社会的法律,违抗圣旨,轻慢皇命的人是要被杀头的。就是在这种极其危险的情境下,李密又呈上了一表,即本篇陈情表。1. 大家一定现在急于知道答案,李密的这次上表陈情,给晋武帝带来怎样的反应。明确;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予优厚照顾。8,如果你是李密,你再次上表要达到什么目的?既要达到“辞不赴命”
5、的目的,又要保全性命,打消晋武帝的猜疑,这才是智慧双赢战术,那么,他陈什么情才能达到双赢目的?1. “陈情”解读:陈情表是什么意思?“情”是什么情?独学思考,汇集答案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三是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四是不敢违命的忠情等1. 这几种情感在文中表现在何处?请旁批,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这几种情感的?思维提示:假设思维:假如将忠情、苦情、恩情等删去会有什么影响逆向思维:将第一段与其它段落调换顺序正向思维:根据行文线索理清这几种情感的关系,并见招拆招,分析说辩艺术角色置换:假如在座的各位是晋武帝,读此表时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便可推出李密说辩艺术。(一)思考:
6、“孝”是本课情感主旋律?可否把其它几种情感删去?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谈“孝”情必须谈“忠情”,谈“忠情”还得谈“苦情”,如何处理这几种关系?谈“孝”的目的是“辞不就职”,而“辞不就职”的原因中不仅要表达“孝”情所迫,还要消除晋武帝对他的顾虑和猜忌,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孝”在适当的时机下才有效。这样我们看到的他的“孝情”总是在谈出现的地方及时出现。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
7、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孝情戛然而止)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这样第一段抒发的孝情被节制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显得更凄婉动人。(孝情及时出现)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孝情必须出现)第
8、四段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有“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承诺,这样的尽孝与尽忠完美结合的方式彻底让晋武帝打消顾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孝情点到为止,忠情占据高位)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动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尼科马科斯伦理学)李密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通过有次序的抒情,打动了晋武帝,这样的情,实则是在理的前提下,可见本表将情与理关系处理得微妙(课后整理学生答案:)第一段:苦情计(调虎离山计、欲擒故纵),
9、以情动人,消除怒火,并以孝(百善孝为先)开篇第二、三段:离间计(连环计),先说忠再说孝,将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展开第四段:反客为主计:自己为皇上着想,解决矛盾,用天才数学家智慧,以先尽孝后尽忠来解决矛盾,并以忠结尾,赢得信任。(二)思考: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补充:对孝与忠的陈述,又是层层深入的。陈述尽孝,先是说“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只是道出他奉养祖母的行动和感情;继而说“刘病日笃”,使自己遂有“苟顺私情”,不忍离去之心;最后则说祖母危在旦夕,更使自己“不能废远”,直至表白“愿乞终养”。随着祖母病情的日益加重,使自己不忍离开和不能离开之情越来越深。陈述尽忠,也
10、是一样。先是写“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称颂时代的清明,且有“奉诏奔驰”之念;继而则表露感恩戴德,生死以报之心。感情同样是越来越深的。这种逐步加深地抒情表意的方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既表达了他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分离的情怀,也表达了对晋武帝的一片忠贞;既达到了为祖母送终尽孝暂缓赴职的目的,也博得了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他的作为,是按照儒家的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伦理道德行事的,所以它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1. 先陈情,再说理,情深意切,尤其是本文情感在古文观止中受到很高评价,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下面的学习任务感受情感带来的心灵震撼。2. 任务要求:四组探究孝情,两
11、组探究忠情,两组苦情,用文章信息证明,并以声传情,熟读成诵3. 方法提示:1,知人论世,联系背景。2,揣摩字词,挖掘情感。3,联系已知文章或感受,印证本文等4. 展示5. 对祖母刘氏的孝情区区之情、乌鸟私情6. 以自己的悲苦身世衬托刘的养育之恩(1段)第一段:“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地写出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下边分述自己的不幸:“慈父见背”“舅夺母志”父亲早逝,母亲被迫改嫁,自小失去双亲确实让人同情;“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二不幸,没有双亲的呵护也罢,自己身子骨也不争气,但幸亏祖母的慈爱、关怀与精心照顾,能侥幸生存下来,“孤弱”是三不幸,表现为“既无伯叔
12、,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自身无父无母无亲无故,自己又如此体弱多病,可见祖母抚养不易,自己恩情之深,读时不仅要读出身世之悲,更有对祖母深深的感激。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1. 以刘的悲惨境遇衬托自己赡养之情(2段、3段)第一段:现在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生活不能自理,进入人生晚景,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与生活依靠,他怎能置之不理?于情于理都必须照顾祖母。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第二段:“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狼狈”进退两难中可见对祖母不舍第三段:“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
13、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3,以尽忠与尽孝两难衬托尽孝之迫(34段)4,总结:学到此,将陈情表与出师表相提的答案也水落石出。“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晋书、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誉之“以孝谨闻”。1. 对皇恩浩荡的忠情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三)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七、总结: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八、拓展延伸: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在我们复习偷懒的时候,想想父母在背后默默的付出,不要忘了他们在我们身上寄予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