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最主要的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尽快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逐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实施中必须解决的难题。现结合我的实践,着重谈谈我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过程中的几个怎么办。一、学生自主探究游离目标怎么办?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知
2、识的特点、学习的方法、事物的规律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无论是课文的分析理解还是内容的组织概括,由于采用了探究的方式,没有了老师的限制,没有问题的框框,学生的思维由统一的聚敛转向了多维的发散,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丰富。然而,这种多维丰富的思维并不像传统“问题式”的教学那样迅速地指向目标,有时甚至久久地在目标之外游离。如教学生认读生字“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蜘蛛”后,为了让学生发现形声字的特点,老师出示了“蜻、蝴”两个字,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纷纷发言:我发现都是左右结构(左中右);我发现都是“虫字旁”;我发现都是一个“月字” 这些都没
3、错,也有一定的价值,但转来转去,总差那么一层未触及目标。老师启发说:你们大声读这两个字!学生还是不解:这时,老师重笔给“青”和“胡”着色,引导大声读认“qing、hu”老师进一步点拨,你发现其他生字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然得出形声字声旁表音的规律并进行迁移,顺利地知晓了其余生字的读音。在这一教学中,老师恰当地进行铺垫使学生接近目标,巧妙地进行引导,使学生发现目标,并运用规律深化了理解。如果总是远离目标一味地逼问“你再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可能一直在目标外圈转,费时而无效。如果急不可耐地抛出形声字的特点,那便是灌输,更是对学生探究自信心的莫大打击。二、“超标发展”却美中不足怎么办?新课程提出
4、“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而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并非每个人的发展,每个人的方方面面都整齐划一地达到保底要求,再向着“不封顶”方向发展的。有的虽然“完美”地达到了保底的要求,却是低水平的;有的虽然按“保底”的硬性要求来衡量某些方面尚“未达标”,但“不封顶”处却有许多完美,令人振奋,令人惊叹。如一年级一个试题小鸡吃虫子的看图写一两句话的测试,A生写了一句“春天,两只小鸡在吃虫子。”既无语病又无标点问题,达到“保底”要求,老师给他满分。而B生则这样写到:“春风轻轻地吹着,两只小鸡告别鸡妈妈出门散步。走着走着,它们发现草丛中有一只蚯蚓。它们飞快的冲过去,一人叼住一头,拼命地你争我抢,都想独吞
5、这蚯蚓。蚯蚓被扯得死去活来,拼命挣扎,大声呼喊:求求你们放了我把,我也是庄稼的好朋友啊话还没说完,一下子被扯成两半,成了两只小鸡的美餐。”这段原话,因为有几个错别字,标点有几处错误,因此合计被判扣了20%的分数。对此该怎么办?这里,分数的枷锁严重地制约着我们的课堂,绑着我们的教学,压抑着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孩子的创造。难怪学生年级越高想象力就越弱,最终写出的习作缺乏童真童趣,缺乏灵性个性,除了能写“两只小鸡吃虫子”之类就什么都没有了。虽然,B学生无论在个性、在想象、在思维、在语言各个方面都远远优于A生,其整体素质远远优于A生。如果说一定要评分的话,B生虽然“保底要求”在错别字,在标点;甚至在逻辑
6、层次方面有些缺陷,但其“超标发展”方面是应当得到大大赞赏的。其奖励分数应大大超过其“缺陷”分数。三、质疑问难无意义、表面化怎么办?实施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质疑问难往往被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这种质疑问难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前,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后,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中。质疑问难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多元思维的品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课堂实践中发现不少质疑问难表面化甚至毫无意义。如葡萄沟一课学生提出:那里出产杏子、梨、沙果等,为什么一定要叫葡萄沟?葡萄问什么一定在秋天成熟?人们坐在葡萄凉棚下面吃葡萄,下雨天不是会漏水吗?那怎么办?那么好吃的葡萄,我能不能拿出去喂蚂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