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表
学科 语文 授课年级 二年级 学校 杨和旺全学校 教师姓名 伍倩
章节名称
《坐井观天》
计划学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知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
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同学年龄小,他们经常把局部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比方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俺感觉特别好,以为自身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同学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
知识与技能:1、认知3个生字;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过程与方法: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在朗读文中三次对话的基础上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意思,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设计思路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同学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俺认为可针对同学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括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同学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同学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身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依据的理论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
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
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
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2
板书:观。讲解“无边无际”么意思? 字形、字义。
质疑。
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
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
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
“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5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正确、流利读课文 。质疑“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
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
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
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10
示范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通过朗读来感悟,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
借助情境,动画
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
文;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
原因。
10
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
学生把一本薄薄的作业本卷起来观看天的大小,让他们尝动手的乐趣,使他们融入班集体中来,使这些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学生用
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
,
是因为高高的
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
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5
教师巡视
完成练习
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
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
出井口的情境。
5
教师指导
学生表演
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
出井口的情境。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看得多 见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 见得少
教
学
反
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支持和帮助者,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层次小有差异的学生,把目光注视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发展。
专
家
点
评
主要体现在导得有方,学生学得主动,读书读得深入。师生的思想交流,感情交流充满教学全进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开作得十分融洽。由于老师启发,诱导得法,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朗读和发展思维培养有条理说话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新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成语的意思。抓住新事序幕,把握三次对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