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问题教学法在选择题讲解中的应用
王端阳
在现在五花八门的教学法中,问题教学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的帮助。在正常的课文学习中,把课本内容变成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看书与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正确的引导和讲解,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高三学生来讲,他们学得怎样,归根结底要通过高考来检验。在高考文综考试中,选择题的比重占到近二分之一,再加上后面的主观题很难拉开距离,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客观题掌握的程度如何,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试的成败。如果把问题教学模式引入到选择题讲解中,应该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的。
其实,习题讲解本身就是问题教学,但是怎么样能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能把学生引导到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思路上,这需要教师在讲课中很动一番脑筋。下面,就把我讲的一节习题课的情况介绍如下。
这一节课讲的是湖北黄冈中学201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的选择题,在讲课之前,我先把答案公布,让学生对照自己的情况,把做错的题找出来,自己先尽力解决,不会的题让课代表做了统计,在课堂上集中讲解。根据课代表的统计,需要讲解的题有1、2、3、5、7、10、11、12、19、25、30 。
按照学生的要求,对他们列出的题进行了逐一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把做选择题的方法同时教给了学生。
第一点,先确定时间,学历史,时间是第一要义,这一点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第3题和第5题:3、晚清政府某官员上书称,“该两国带兵二万分踞京城,……倘有包藏祸心,势必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实属可信。”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材料中的两国指的是法国和美国 ②清朝统治者对西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不清 ③材料史实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 ④清朝政府从此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5、20世纪初,中国有一文章写到:“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满洲立宪,忽而五旗共和,忽而临时总统,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忽而以约法暂代宪法,忽而催促制定宪法。……使全国民众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该文章是
A.《文学改良刍议》 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共和与君主论》 D.《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在讲解时,我先让学生把涉及时间的内容找出来,第三题的“该两国带兵二万分踞京城,……”和第五题的“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根据题意并结合课本知识,由此来判定时间分别是1860年和1915年,接下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判断题中讲的是英法联军进北京和袁世凯复辟的事件,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第二点,找题中提供的关键词语,比如第1题和第7题:1、“经济足匡时,筹楚饷、克杭城、平粤寇、底定关陇回疆,尽瘁江闽,先幕后官,遍历艰苦成铁汉;诗书能报国,精天文、熟地理、详水利、谙练吏才兵略,兼通洋务,出将入相,不求温饱是真儒。”该题词称赞的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左宗棠
7、在20世纪20年代,“它用国民革命左派政府名义,南下广东,想依赖外援,攻打大城市,而没有直接到农村中去发动和武装农民……”这里的“它”指的是
A.国民政府东征 B.省港大罢工 C.南昌起义 D.湘赣边秋收起义
做这两道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经过提示,学生找到第一题中的关键信息是“底定关陇回疆”,第七题中的关键信息是“它用国民革命左派政府名义,南下广东,想依赖外援,攻打大城市”,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点,根据学生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同样以第1题为例,如果学生对左宗棠的生平事迹有所了解,做这一道题就会轻而易举。
第四点,需要老师讲解、补充的,因为出题人的原因和课本编排的问题,学生无法从题中得出有效信息,无法判断出正确答案,这就需要老师的讲解。比如第10题:10、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对富农认识,由“土地有多的富农,……也是剥削分子;其土地也应没收,如果他自己仍然做庄稼,可分给他一部份较坏的土地,但必须他自己耕种。”到“对于富农,我们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即没收其出租的土地,并取消其高利贷。富农所经营的土地、商业以及其他财产则不能没收”,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根据地的经济困难
C.三三制原则的的实行 D.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这道题根据课本的编排和学生的积累,是没有办法选出来的,即使做对,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就需要老师系统的讲解。我把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对待富农的政策做了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明白了这一段历史的演变。
第五点,需要学生对历史概念有完整准确理解的。比如第12题和第19题:12、2007年6月,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平碉楼主要由近代旅美、旅加华侨兴建。据统计,1921年至1931年开平共建碉楼940座,占总数的51.2%,而1932至1942年,开平只建碉楼114座,占总数的6%。1932至1942年碉楼兴建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①日本对华侵略的不断加深 ②欧美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
③西方国家经济萧条 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衰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特殊”、“新式”的含义是
A.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如果学生对于三十年代大危机的影响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概念有一个完整的理解,这两道题是很容易做出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中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一定要到位,学生的理解一定要透彻。
第六点,对于一些事件的模糊性,需要给学生讲解清楚的,一方面要讲解清楚,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如何来判断这一类问题,比如第30题: 30、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为中写到,“我的爷爷出生于1925年,15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①),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平型关大捷、大反攻等战役(②),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地革命(③),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村支书,带领全村人民勤劳致富,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④)……”这段文字的四处划线部分中,语境与历史史实明显不符的有
A.1处 B.2处 C.3处 D.4 处
对于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一事件,好多学生马上和土地改革联系起来,因为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过土地改革。但他们没考虑到的是刘邓当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根本不具备搞土改的条件。这道题做错的同学之所以多,就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这一事件的理解比较模糊。
通过这一节习题课,我认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选择题的讲解,通过做题训练,让学生掌握课本,熟悉课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最大限度地把选择题的分值拿到手,从而为高考的成功奠定基础。
在做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原因、过程、结果、意义)这些历史要素要真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在做题过程中,要正确领会出题者的意图,要知道他考什么,让你选择什么,只有这样,才不会走偏,使准确率提高。
对于学生来讲,一定要加强平时的积累,用常识去理解最复杂的事件,其实,大到国家,团体,小到家庭、个人,好多道理都是相通的,不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讲的就是道理的相通。
教师要加强自己业务知识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举重若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知识去获得学生的信赖和拥护。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