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启东市初中“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
第 一 单元(课) 第三课《飞红滴翠记黄山》 第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3、从黄山形成的地质史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学习重点
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预习
作业
1、介绍毕昇和他的活板印刷术,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2、通读课文,查阅字典词典,疏通字词,理通全文大意。
教学设计:
教
学
环
节
教学活动过程
思考与调整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预
习
交
流
十
五
分
钟
一、注音
1.以松脂( )、蜡和( )纸灰冒之
2 .持就火炀( )之
3 更( )互用之
4 则以纸帖( )之
5 兼与药相粘( )
6 不若燔( )土,用讫( )再火
7 以手拂( )之
8 木格贮( )之
9 殊( )不沾污
10 为( )予( )群从( )所得
二、字词解释
每字为一印
此印者才毕
每一字皆有数印
乃密布字印
持就火炀之
火烧令坚
以草火烧
用讫再火令药熔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不用,则以纸帖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指名生朗读
过
程
与
方
法
20
分
钟
一、导入新课
导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二、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
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三、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四、讨论探究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2.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 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
写“天都峰”是仰望;“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
3.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
4.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的地方吗?
5.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缘、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你说说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五、 品味赏析
你认为本文描写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六、 思考:本文着力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请说说作者是怎样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
七、拓展训练:
黄山每天都要接待上万名游客,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天然资源也在日益受到破坏,请你设想一下如何对黄山进行环境保护。
八、总结课文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独特的美。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认识到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五、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总写——分写(山上)——奇峰,怪石,古松,云烟,日出——温泉(山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在独立找出答案的基础上互相纠正,找出正确答案。
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生朗读体会。
通过朗读相应的句子进行体会。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师作引导归纳。
学生回答
学生反复朗读,小组讨论。
进行阅读,学生小组赏析。
师生共同总结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作引导归纳
课堂检测
教后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