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语文研究性学习“姓”什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839698 上传时间:2024-12-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研究性学习“姓”什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研究性学习“姓”什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研究性学习“姓”什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研究性学习“姓”什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话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姓”学习,着重学习方式的建构 郑桂华:程老师,您是语文教育的专家,对语文研究性学习有过研究与实践,记得您还出版过这方面的著作。您能不能谈谈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呢? 程红兵: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代农业社会主要是个别接受式学习,教育内容主要是统治阶级的文化价值观;教育规模很小,一位教师面对一名或数名学生。工业社会主要是集体接受式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出现了班级授课制,这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有相似之处,体现了“效率”的观念。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有两条路,其中一条是高效学

2、习提高人的学习速度,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 郑桂华:是的,总的说来一句话“研究性学习应时而生”。 程红兵: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如此定义“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研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应该是第二个意义的延伸,即在广义的语

3、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用以获取语文知识、领悟研究者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活动。 这种学习方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选择的权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过程、表达过程和操作过程;是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在“脑力”作用下完成的艰苦的、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体现出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学习是一种挑战。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

4、解决;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探究的态度,通过研究发现规律。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对象,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记忆、理解等层面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不否定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并非是培养少数语文尖子,研究性学习也不是偏向

5、于少数语文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的课外活动,而是强调全员参与。应当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学习潜能。这种潜能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而研究性学习又使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获得了很好的机会。尽管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但参与研究性学习并取得良好收获的可能性则是全体学生都具有的。 郑桂华:程老师为我们厘清了研究性学习中“研究”的内涵,强调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三个特征主体性、探究性和全员性。张老师,您多年来一直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您对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哪些思考? 张广录:“研究性学习”属于“知识建构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

6、上:人类知识不但包括“明示知识”,还包括“默会知识”,真正的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起来的。这个建构的学习过程总是同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与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实践性活动,绝不是靠教师片面灌输,学生被动听讲和记忆就能完成的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自我“研究”过程是一个思考活动活跃化的过程。在过程背后所形成的是学生的创造思考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其学习的场所是师生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场所,其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超越于具体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层面的思维方式、道德修养、自我反思、人际交流等关乎“人”的成长层面

7、的影响,是对学生全面成长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塑造”。“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指向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郑桂华:张老师从知识学习层面谈了对研究性学习特征的思考,也指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指向。的确,从构词上说,“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偏正结构,中心词是“学习”。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要明确这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在语文学科的范畴内,通过研究的方式,达到学习目的的一个过程。话题二语文研究性学习“姓”语文,是语文的研究性学习 郑桂华:我们讨论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核心概念“学习”,交流了作为学习方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与价值所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语文”,吴老师,您认为呢?

8、 吴 勤:郑老师,您所说的“语文”,我以为并非通常所说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中的“大语文”,而应指作为一门课程的主要涉及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的学校语文。举例来说,就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目标的五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的五个系列。因为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语文学科不是“救世主”,它实在没有必要也无法承载那么多。 由于忽视了“研究性学习”前的“语文”二字,或是无限扩大了语文课程的外延,目前一部分教师组织开展的一些所谓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让人感觉不出语

9、文味,体会不到语文性。如不少语文教师将诸如“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人口控制”“科技进步”等原本属于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内容无一例外地当成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任务而大加开展。如此越俎代庖,不仅吃力不讨好,而且造成了语文课程的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正常开展。 王都蔚:我同意吴老师的看法。研究性学习各个学科都有,“语文研究性学习”当然应该是“语文”的。如果没有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一是在语文课上没有了立足之地,二是没有了边界的限定,其随意性可想而知。所以,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语文研究性学习不能离开其“语文”的属性,这是范围上的基本限定。 由此,我们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要

10、限定在“语文”的范围之内。语文是其他一切学科学习的基础,我们也提倡大语文的观念,但这不等于说语文可以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完成其他学科的任务。我们可以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果有可能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其他学科的素养,但语文不能够更不可能替代其他学科。我们的目的和任务是解决学生的语文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诗词中的意象进行研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比如引导学生进行“柳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来查找资料,可以从语文教材中找,可以从词典中找,也可以从其他专业书上找,还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提高了资料的搜集、筛选和

11、整理的能力。 搜集到资料之后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有些资料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有好处的。但这些知识的获得是语文学习的“意外之得”,对它们更详细、更深入的学习应该是其他学科的任务。就语文学科而言,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意外之得”中获得语文学科的“意料之内”的收获。比如有学生从新华字典上查到:“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柔荑花序,种类很多,有垂柳、旱柳等。”学生获得的主要是生物学的知识。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从柳的生物学特性出发,引申出“柳”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几个文化意蕴:(1)柳树发芽早,常被视为早春的象征,人们能通过柳发现春的信息。然后学生

12、们会自己去找诗词来证明。这其中,唐代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有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2)柳枝细长,便于折断,这本来是柳的生物学特征,诗词中却有许多折柳相送的佳句,用“柳”与“留”的谐音表达惜别之情。依依的柳丝、漫漫的柳絮,都寄托了世人的离愁别绪、苦苦相思。诗经小雅采薇就是其发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语文研究性学习,其出发点、着眼点和归结点都应该是“语文”的。只有如此,才能让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或与语文有关的活动中调动起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起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话题三语文研究性学习“姓”探究,是探究性的语文学习 郑

13、桂华:从不同角度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可以有不同的界定,无论如何,“探究”“研究”总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 吴 勤:是的,相对于语文接受式学习而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显著特点就体现在“研究性”三个字上。而所谓“研究性”,我以为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所着力倡导的“探究”,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和接受式学习不同,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的过程,它包括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如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合作探究、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跨学校合作探究、跨地区合作探究等)。 以作文评改教学为例,学生作文完成后,传统的做法往往是由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学生的任务便是看教师的批语,听教师的讲

14、评,这就是典型的接受式学习。这种作文学习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或是刚升入高一的新生有时可能是必要的,但如果长期如此、一成不变,这种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学习方式势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作文教学的费时低效。其实,更多时候应该放手让学生全员、全程参与作文评改,有不少教师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如有的教师就采用“分组合作”的模式进行作文评改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作文批改、作文讲评活动。在作文评改教学中,这种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能让每一位学生在亲历实践、深入体验的过程中去主动探求、发现和掌握写作的规律,进而不断提高自

15、身写作水平。 在语文课程范围内,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无论是课本学习、名著鉴赏还是专题研讨,学生所参加的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切“探究”式学习活动,都应当被视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换句话说就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只有同时具备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语文性”和有别于其他学习方式(如接受式)的“探究式”两个要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研究性学习”。 张广录:“研究性学习”在目前的课堂实践中,大致体现为三个维度的对话实践:第一个维度的实践发生在学生和学习材料之间,学生探究和理解教材的含义,形成新的知识点和新的认识;第二个维度的实践发生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发生在体验多元见

16、解的碰撞中,其实质是通过沟通来感受社会交际的社会性实践活动;第三个维度的实践发生在学生的自我修养“内部变化”上,学生在自我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着一种内在的、隐性的、逐渐变化的,具有反思性、道德性和伦理性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使得这三种实践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交织在一起,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 郑桂华:张老师从课堂教学对话的三个维度谈起,思考角度新颖。我想,在课堂教学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究可以在四个层面上做好工作:一是平等审视把教材直接作为研究对象;二是提供参照增加教材的可研究价值;三是延伸扩展由教材引出研究课题;四是拓展视野处处都有研究对象。话题四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问题意识的培养

17、郑桂华:侯老师,您怎么看待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取向呢? 侯晓芝:我觉得语文研究性学习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家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们的发明创造,更在于他们提出的有创意的问题。有问题就有创新,哪怕这些问题是暂时无法解决的。其实我们的教育也一样,我们要培养的是善于问“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上”的人,而不是只拥有“苹果是掉在地上”这一知识的人,也不能将解决“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上”这个问题作为我们基础教育的目标。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摇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

18、意识关键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关注学生、相信学生。人本主义教学者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种需要的支持下,人们的潜能就会得到尽可能大的发挥。所以,我们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对学生任何有价值的思考甚至是困惑,都应予以肯定,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提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有探讨价值的问题。退一步讲,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探讨价值,我们也应该先无条件地接受,保护好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虽然说相对于满堂灌的接受式教育而言,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让

19、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已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但光有这种主动性还不够,因为学生解决的是教师的问题,而不是从他们自身需要出发提出的问题。如果能让学生尝试着自己提出问题,解答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的内需就会被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就会得到更好地体现,他们的自主性就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其潜能也能得到更充分地挖掘。 二是转变评价的观念和改变评价的方式。师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都喜欢展示自己在学习中得出的结果,即自己解决了什么问题,而羞于说自己还没有解决的某些问题,或者羞于说在研究中发现的一些没有预料到的新问题。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我们要培养学生勇

20、于接受自己的问题无法解答的事实,勇于接受在问题解决之后产生新迷茫、新问题的现实。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并不仅仅在于我们得出了多少研究成果,我们也不应一味陶醉于自己的研究成果。问题的依然存在是很正常的,新问题的产生更是可喜的。我们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之后也可以留下新的问题。只有转变观念后,我们才能真正视问题为问题,对问题不再羞于开口。 有人曾说:“学问,就是学会问,学会思考,不是学会答案。”我想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点的新的学习方式,更应该发扬培养问题意识的精神。 郑桂华:是的,让学生做课题或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不仅仅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21、研究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得出多么有价值的结论,还在于熟悉研究过程,掌握研究方法;不仅仅在于创造使用价值,还在于培养研究意识;也不仅仅在于解决语文领域的某个难题,还在于通过长期、大量、平凡的研究训练,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通过研究性学习,主要应让学生具有三种意识和能力:一是在平凡的对象(材料、生活)中发现具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减少那种已经有定论的、或者自己不可能深入研究的大而空的“伪问题”;二是建立在具体数据资料之上的分析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避免空洞的描述、模糊的归纳;三是针对新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看法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减少纯粹介绍性的所谓“研究”。

22、 程红兵:从表面上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化,但其意义并非局限在“学习方式”的层面上,对教育发展来说,它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研究性学习”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自我获取”,甚至也不单单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所关注的重心是隐藏在这一切学习实践背后的“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这就使得“研究性学习”和“人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统一了起来。在“人的成长”层面,“研究性学习”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相吻合的。 “语文研究性学习”对语文教育的深远意义在于:这种学习方式正在逐渐改变有着坚固阵地的传统语文教育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实践过程,使语文教育突破原来的“知识中心”教学体系,正在建构新的“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体系。这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