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诗论读后感.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682824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论读后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诗论读后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诗论读后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诗论读后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诗论读后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诗论读后感这本书首先给我的感觉是对诗的讨论,但当我仔细阅读这本书之后,有了重新的认识。对于诗的起源问题有了就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朱光潜先生认为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不尽可凭,诗与民间歌谣是有关联的,所以有在每个区域里歌谣都各有早起的,又晚起的。我们不能因为某几首歌谣有历史线索可以推测年代,便断定全区域的歌谣都属于同一年代,犹如二十世纪出版的北平歌谣里虽有一首叫做宣统回朝,我们不能据此断定这部集里其他歌谣均起于民国年代。况且一般人所认为有线索的几首诗如甘棠的召伯,何彼 矣的齐侯之子也还是渺茫难稽。国风中含有断定年代所必据的内证根本就很少。二是心理学的解释:“表现”情感与“再现”印象,得出的结

2、论是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它的起源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所以严格的说,诗的起源当与人类一样久远。三是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就诗与乐的关系说,中国旧有“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的分别。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共同的命脉是节奏。后来它们出现分化,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四是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在这里就不多细说了,因为在各方面都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来。五是原始诗歌的作者,在起源时它必有一个作者,后经口头传诵,经过许多次“第二次创作”,才产生许多变

3、形。变形的主因不外两种:一、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别;二、各地方言的差别。这就是先生从这些方面分析了诗的起源,让我感受到诗的历史渊源悠久,发展冗长,而且深受人们的喜爱。带有各地的特色文化,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学财富。民间诗有一种传统技巧:文字游戏。其中包括“谐”开玩笑,“隐”捉迷藏,以及狭义的纯粹文字游戏。“谐”这个手法被认为是具有普遍美感的活动,也就是所谓的雅俗共赏。在诗中,这个“谐”所玩笑的对象,不外乎二:人和事。人,不是尽善尽美之人,也不是大奸大恶之辈,通常是二者之间,但是具有特点的。诗中常用的对象,是容貌的丑陋或者身体的残疾。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说一句题外话,文人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刻薄。

4、当然,人品的亏缺,也是诗歌嘲笑的重要对象,其中著名的例子便是那句妇孺皆知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另一种是事各种违背常理的怪事。比方说民间旧俗中的童养媳,老妻少夫,稀奇古怪。作者认为,谐的特征是模棱两可,有恶意而又不尽是恶意,有美感而又不尽是美感,诗在有谐趣时,往往欢欣与哀痛并行不悖。有的人从悲中见诙谐,有的人从喜中见诙谐。作者在论述中国诗人和诗时,以李商隐的龙池为例:龙池辞酒敝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作者认为这首诗写寿王的杨妃被父亲明皇夺去,连酒都喝不下去,诗的出发点是理智而非深情,不带感情色彩,纯属讥刺事实。读到这里我想到唐朝诗人杜

5、牧那首更普及的诗过华清宫绝句之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谐”的意味或许已经重不过“刺”了,从杜牧生平来看,他并非杜甫那样地忧国忧民之辈,在诗中,他也并无几多深情或沉痛,他只是看到了事实,嘲笑、讥骂,这些句子来自于聪明人的头脑,而不是忧思者的心灵。类似的,他还有一句千古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更多讨论的是陶潜和杜甫,认为他们的诗,既沉痛又滑稽,有深度的内涵,在谐的基础上不会流于轻薄。诗忌讳轻薄,谐却容易造成轻薄,在这里,作者举了一个反例,即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听说刘兰芝行将改嫁时,赶上门去讥讽:府君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

6、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我高中时语文课里读到此句,就想大骂焦仲卿,觉得他做人没用,欺负老婆倒是很有一手。这里作者关注的,当然不是我所看到的某个人物,他质疑的是这种写法,在殉情者生离死别之际,使用这种讥刺的语句,他认为,并不恰当,近于轻薄。诗的胜境,终归于情,理智的聪明人,是做不了诗人的。下面谈到诗中的“隐”。“隐”这个手法,类似猜谜,可以是娱乐,也可以是暗语谶语暗通款曲。这个隐,放到现在的修辞手法里,近似借喻。作者有一例民歌:啥?豆巴,满面花,雨打浮沙,蜜蜂错认家,荔枝核桃苦瓜,满天星斗打落花。恶意的谐被藏在隐里,还用了一个七层宝塔的形式,减了几分刻毒,多了一点逗趣和巧妙。中国文人

7、自古好用“隐”,无论诗经还是离骚,无论杜甫还是苏轼,都或多或少在诗中暗示些什么,而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更是满篇的字谜。从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开始,到大观园日常生活中的诗谜灯谜,不胜枚举。这些谜样的文字让后来的红学研究者如痴如醉,有些在我眼中,甚至走火入魔,红楼梦中每字每句,都能变作有隐含意义的谜语。隐语除了用比喻的方式以外,还可以谐音,作者用的词是“双关”。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我最早接触过的此类诗句。作者提到,唐以后文字游戏的风气日盛,令诗伤于纤巧,便不复诗本来该有的神韵了。文字游戏对于诗而言,是提升诗歌品质的调节,令作品更加丰富,但如果喧宾夺主,终为不智。

8、作者认为,每首诗都会自成一种境界。诗中所描写的一幅景、一卷画,是作者心境的体现,也是读者在读这首诗时应当心领神会的。作者所举一例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诗中清淡愉悦的生活气息,便在停船一问之中。白居易琵琶行里也有停船一景:“停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二者情境,云泥之别。这里并非说孰云孰泥,只是想表明同景不同心。诗的境界的产生,也就是让读者见到诗人所创的境界,作者认为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直觉,二是意象恰能代表情趣。读一首诗,需要在一定的思考与联想的基础上,直接感受到诗中所写的意境。这种直接感受,不是一种理智的思索,而是一种情感的共鸣。而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9、,则有关于我之前所感的“同景不同心”,这里作者以描摹山为例,将陶潜杜甫李白辛弃疾姜夔的诗句作比较,可以看出各自情趣不同,各成一种境界。不光是不同诗人不同诗句的境界各不相同,同一诗句读者在不同时间读来境界也会有所变化。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欣赏是无止境的,因此诗境也是无限的,永葆新鲜的。 曾有人玩笑说,把散文句句转行,句句拆开,就是诗了。虽然没道理,但是也表明了一种观点:诗是有韵律节奏的散文。作者对于这一观点,并不认同。三字经不能因为有韵律而被称为诗,红楼梦也不能因为无韵而被排除在诗之外。另一种说法是诗文风格不同,作者也不赞同。他认为诗文上品,都是实质与形式融会贯通,诗文之间,不存在什么风格

10、的界限。诗与散文各有妙境,有人认为诗的风格高于散文,是不可信的,它们的风味不同,各有千秋。如果说诗与散文在形式上没有太大差异,那么是否它们的实质并不相同呢?有人觉得诗与散文的题材不同,抒情遣兴的是诗,状物叙事说理的是散文。诗与散文,一个在情,一个在理。然作者却以历史上有情趣意境的散文和说理叙事的诗为例,部分否定了这一观点。排除了诗与散文在形式和实质上的差别,将诗定义为“具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一定义,可以说是对“诗”这个字的礼赞和膜拜。因为它将具有文学价值而不具音律的文章和仅具音律没有文学价值的陈腐作品都拒之门外,给了“诗”这个形式无与伦比的高规格高门槛。 提到诗与画,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维。

11、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画,我没看过,他的诗中,确是有画的。不过话又说回来,有几个诗人诗中无画?“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是画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是画吗?既然都有画,苏轼这句赞美,显然具有普适意义,而不单单可以用于王维。作者在诗与画这一章里,重点评论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说,有别于前文可以推断的诗画同质说。莱辛以“拉奥孔”这一艺术形象在雕塑与史诗中的不同描绘与表现方式,说明了诗人和画家或者说雕塑家对于同一事件同一人物的材料去取各不相同,得出结论,诗画其实并不同质,诗用来叙述动作,而画用来描摹静态。荷马这样的大诗人,亦明此理,在描摹静态时通常只是空泛的词语,而叙

12、述动作却是详尽周全。对于莱辛的诗画异质说,作者认为他对于艺术理论的巨大贡献,世所公认、不可磨灭。但是按照作者一贯的辩证态度,他对这一学说,也有批评。他认为莱辛虽然否定了老观点“诗画同质说”,却没有脱离西方两千余年“艺术即模仿”的老脑筋。忽视情感因素、心理过程他也举出实例,证明诗中也可以静态的描摹达到动态的效果。莱辛的错误,作者认为在于一种一劳永逸的心理,希望通过一个简单固定的公式,来限定艺术,殊不知,艺术本身的感性,注定了它不能被某种框框限制住。后面作者在分析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主要是论声、顿、韵在中国诗中的作用以及进行阐述,如何将声、顿、韵与诗的集合。声、顿、韵是诗的三个主要特征,它们各自有

13、不同的作用,但会构成一首很美的诗。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介绍的诗诗人陶渊明,分析了他的身世、郊游、阅读和思想,他处在一个动乱的是时代里社会不景气,读书人的生活压力更是大。还了解到了陶渊明的交友,主要可分为四类,第一种是政治上的人物,有的是他的上司,但这一类与陶渊明说不上是朋友,真正做朋友的只有顾延之,他和陶渊明交谊深厚,陶渊明死后,他做了一篇有名的文章。第二种是集中载有赠诗的,这批人事迹不彰,对陶渊明也似没多大影响。第三种是在思想情趣与艺术方面可能互相影响的,他们在文学上有过相互交流和互赠。第四种是乡邻中的一些天夫野老,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颇得一些温慰。陶渊明一生结识了不同的人很多,对他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还讲述了陶渊明的感情生活,诗人的思想和感情不能分开,诗主要的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的表现。谈到感情生活,正和他的思想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了调和静穆。 读了这本书,对诗的起源,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以及诗与各方面的关系都有了深刻的了解。诗是人类情感的出发地,带给人以欢乐,也表现人的情感。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编辑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