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2、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感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3、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一种婉转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感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2、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一种婉转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学 (一)走近故事,激发兴趣1、“螳螂捕蝉”的后半句是什么?2、螳螂捕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寓言故事,结合课文的911自然段,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要求语言生动,能加入动
2、作和表情。3、讲故事前先认真阅读91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螳螂、蝉、黄雀和少年的动作,用浪线画出他们的神态,进行认真研读、揣摩。4、小组内练习演讲。5、小组推荐同学到台前演讲,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演讲精彩,表情、动作惟妙惟肖。6、一个同学演讲后,学生互评。再请一名学生演讲,师生共评。(二)分析故事,了解寓意1、蝉、螳螂、黄雀的眼前利益分别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浏览课文,填写表格。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的祸患蝉螳螂黄雀2、用“ _一心想得到_,却没有顾到身后_ ”的句式来说说吗?3、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揭示寓意)4、这个故事少年是谁讲给谁听的?他为什么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呢?二、导议(一)
3、走近少年,感悟智慧1、少年用巧妙的方法劝服了吴王,令人敬佩赞赏。他的方法妙在哪里呢?如果你有幸见到了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而且你有一个向他提问的机会,你想问他一个什么问题?如果你是那位少年,你会怎样回答读者的提问,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2、自读课文38自然段,进行圈画,并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找出答案。3、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提炼出最有价值的问题。4、组间质疑,评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和最佳答案。相机提问:少年,你手拿弹弓在花园里已经转了三天了,能告诉我,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二)比较劝法,启迪智慧1、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观点相同,但大臣的劝是直劝
4、,少年的劝却是巧劝。劝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就不同啊!)(观点相同,但大臣的劝是直劝,少年的劝却是巧劝。他选取了巧妙的地点,选择了适当的环境,找准了恰当的时机,采用了一个巧妙的故事可见,劝法不同,取得的效果就不同啊!)2、从大臣和少年的劝法及结果中,你收到了哪些启发,明白了什么道理?三、导练 拓展延伸,提升素养1、请联系生活实际,举几个和螳螂捕蝉相似的事例。2、阅读原文片段。(西汉刘向的说苑片段) 文中有几个“其”,试着解释它各指什么?文中表示成语寓意的句子是哪句?3、完成成语填空鹬蚌相争 ( ) 人无远虑 ( )金无足赤 ( ) 攻无不克 ( )当局者迷 ( ) 不入虎穴 ( )兼听则明 ( ) 精诚所至 ( )填成语,齐读成语。4、学以致用赵国将要出兵攻打燕国,赵燕两国相持会给彼此都带来祸害,老百姓也因此会疲惫不堪,而强大的秦国就能乘机将两者一网打尽,不劳而获。燕国派出了苏代去游说赵王。如果苏代也想用成语故事去劝赵王,你觉得用哪个成语合适?假设你是身负重任的苏代,你将如何规劝赵王,避免两国大动干戈呢?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