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螳螂捕蝉教案5篇.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4161817 上传时间:2024-08-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螳螂捕蝉教案5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螳螂捕蝉教案5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螳螂捕蝉教案5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螳螂捕蝉教案5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螳螂捕蝉教案5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螳螂捕蝉教案(5篇) 教材简解: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马上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急的。全文分“预备攻打楚国少年奇妙劝告消除攻打念头”三局部,构造紧凑、前后照顾、生动好玩、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告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明白吴王消除攻打楚国念头的缘由。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制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2、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悟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策奇妙在哪里。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学生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反复的文本诵读中,探究、感悟、沟通、积存、体验,从而学会读书,学会思索,学会表达。 设计思路: 1、面对全体学生,以读促悟,以读促学,用反复的、逐层深入的读的指导和训练中,串联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熬炼和展现。 2、创设情景,采纳多种方式和手段,鼓舞学生想象、质疑、发觉、创新,

3、努力建立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背景 师: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距今日很长远,已经有2022多年的历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经常接触到表现战国时期内容的故事或成语。 1、请学生沟通自己自己搜集的战国时期故事、名人、成语。 2、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局部成语。(秦晋之好,围魏救赵,窃符救赵,纸上谈兵,退避三舍,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卧薪尝胆,三令五申) 3、比一比,在最短的时间内,谁记得多,记得牢。 4、从这些成语中,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战国时期有什么特点? 谈话: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有很多诸侯王志在天下,

4、他们把能通过战斗,战胜四周诸侯国,掠夺财宝,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作为一生的目标(课件出示:战国群雄地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天下大势)。 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过渡:吴王就是其中一位,这次吴王打算(出示文中句子,教师引读)出兵攻打楚国,可吴国大臣却纷纷表示反对。 1、请学生猜大臣反对的缘由。(教师简评) 2、出示补充材料: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达上百个。有很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一心想着发动战斗,战胜四周诸侯国,掠夺财宝,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为了更好地爱护自己,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又相互拉拢,结交盟友,组成盟国。如此一来,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小诸侯国都不敢轻启

5、动战端。一旦有国家挑起战端,打破平衡,往往也不得不面对四周其他诸侯国的攻击。 3、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再说吴国大臣反对伐楚的缘由。 过渡:既然吴王的打算是错误的,为了挽救千万吴国百姓,作为正直的大臣就该劝告吴王消除念头。 4、师生活动(大臣劝阻吴王) 一劝:学生劝告,教师对学生的劝告理由进展评价并对学生劝告时的语气进展朗读力量的指导。 二劝:教师引导分析吴王性格特点,体会吴王的固执。 (诸位大臣的劝告有礼有节,语重心长,但我是吴王,我是一国之君,我一言九鼎,就是错了也要错究竟,谁再劝就把他拉出去砍了。) 师:现在还有想劝我(吴王)的吗?(学生举手) 师:他还想劝?什么都不用说了,来人把他先拉出去

6、砍了。(进一步感受吴王的固执) 三劝吴王: 师:现在还有谁敢劝的吗? 师:你明知会死,为什么还要来劝?(对学生进展德育教育,鼓舞学生坚持真理,坚持正义) 师:你很英勇,也极具正义感,但是我是吴王,我的打算绝不更改。 小结:想着天下大势,听着吴王固执的言语,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此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四周诸侯国乘虚而入,吴国兵败的场景) 三、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过渡:(激趣设疑)一切好像已不行更改,课时几天后。(出示文中语句:吴王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读了这句,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2、学生扫瞄课文,思索毕竟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让吴王

7、转变了办法?(结合学生汇报,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3、以前你听说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吗?谁来讲讲。(教师评价。在确定学生的同时,突出复述时存在的缺乏) 4、指导复述故事 (1)出示词语:(闲适、自由拘束、高高在上、拱着举起、啄食) (2)正音,指导书写其中难写的生字。 (3)学生说这组词语的规律。(这些是描写文中动物动作的重点) (4)请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讲故事。(教师评价) (5)提醒学法。(抓住描写文中人物的重点词语进展复述,能使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 四、感悟故事道理 1、听了故事,你有没有发觉文中四个人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2、用上“只知道却不知道”描述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小结:

8、是啊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 3、固执的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就转变了打算,这个故事与吴国攻楚有什么联系呢? 1、学生小组争论,沟通。(吴国像故事中的螳螂,楚国像故事中的蝉,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 2、朗读指导,读中表达吴王的恍然大悟(再次出示: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熟悉少年,学习智劝 过渡:面对固执的吴王,大臣以死相劝,却毫无用处;少年叙述了一个故事,就挽救了千万生命,少年真是了不起。 1、同样劝告吴王,结果却迥然不同,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殊之

9、处呢? 2、从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中查找少年的特殊做法?(在花园转了三个早晨;将劝告的理由藏在吸引人的故事里) 3、少年的这些做法与他取得的胜利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面对固执的人,要懂得智劝。 4、学生沟通生活中的智劝故事。(教师点评故事中人物的机智之处,突出智劝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结:(结合板书)今日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的故事,熟悉了一位聪慧、爱国的少年,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知道在劝阻别人时,假如直接劝不行,就换个方式,去智劝。 六、课外作业 古今文对比,试着理解。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

10、!”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一再。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

11、,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绚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灿烂的一颗明珠。比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依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究竟写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2、 1、请大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状况。 (1)出示课文中的局部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 (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依据学生答复来板书:(固执攻楚奇妙劝告消除念头) 谁能用自己的话详细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急

13、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知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假如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 3、在中国古代,进入春秋时期以后,根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 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 (事情的后果很危急,很难想象。) 所以“不堪设想”的意

14、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终的结果会怎么样。 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灵 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 什么缘由呢?(由于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答复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聪慧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假如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信任你们印象更深。 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领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告,就能够让吴王消除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灵英勇)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知了我们呢?生沟通

15、。 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师相机提问:少年为什么在那转来转去?还连续转三个早晨?) 师:从这里可以感觉少年劝告吴王的决心很大,是个顾大局的人。连续转三个早晨就是为了引起吴王对他的关注。他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这样吴王才能留意到他啊!这个方法想得真好、真聪慧! 生乙: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由于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确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固然不会例外的。 师:少年有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奇怪心给调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的确高超!) 生丙:“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

16、: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的确是足智多谋。他外表上说是打鸟,似乎很闲适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有意不让吴王发觉他劝告的用意,由于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生丁:说故事巧。 师:故事从头到尾都没讲到攻打楚国有危急,但是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妙,才智啊! 师:还你发觉了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戊:少年擅长观看。有急躁。不是直接劝告吴王 是少年的奇妙劝告让吴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吴王固执 1、过渡:这究竟是个怎样的吴王呢?我们可以从两句话中去了解他

17、。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死”字,快速扫瞄课文找到它们。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这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么样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这两句话中“死”的意思。 (1)失去生命; (2)不行更改。 3、由此可见吴王真的很固执!(板书:固执)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专横暴君顽固急躁) 我们来练读这两句,读出这样的感受。指名读。指导:在表现吴王的专横时,要留意哪个字呢?(处死死命令) 4、谁敢劝谏谁就死!这个时候,一个少年却奇妙劝告了吴王,更突出了他的(英勇爱国)(板书:英勇)这就是

18、大才智、大爱啊!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背景 师: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距今日很长远,已经有2022多年的历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经常接触到表现战国时期内容的故事或成语。 1、请学生沟通自己自己搜集的战国时期故事、名人、成语。 2、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局部成语。(秦晋之好,围魏救赵,窃符救赵,纸上谈兵,退避三舍,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卧薪尝胆,三令五申) 3、比一比,在最短的时间内,谁记得多,记得牢。 4、从这些成语中,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战国时期有什么特点? 谈话: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有很多诸侯王志在

19、天下,他们把能通过战斗,战胜四周诸侯国,掠夺财宝,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作为一生的目标(课件出示:战国群雄地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天下大势)。 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过渡:吴王就是其中一位,这次吴王打算(出示文中句子,教师引读)出兵攻打楚国,可吴国大臣却纷纷表示反对。 1、请学生猜大臣反对的缘由。(教师简评) 2、出示补充材料: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达上百个。有很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一心想着发动战斗,战胜四周诸侯国,掠夺财宝,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为了更好地爱护自己,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又相互拉拢,结交盟友,组成盟国。如此一来,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小诸侯国都不

20、敢轻启动战端。一旦有国家挑起战端,打破平衡,往往也不得不面对四周其他诸侯国的攻击。 3、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再说吴国大臣反对伐楚的缘由。 过渡:既然吴王的打算是错误的,为了挽救千万吴国百姓,作为正直的大臣就该劝告吴王消除念头。 4、师生活动(大臣劝阻吴王) 一劝:学生劝告,教师对学生的劝告理由进展评价并对学生劝告时的语气进展朗读力量的指导。 二劝:教师引导分析吴王性格特点,体会吴王的固执。 (诸位大臣的劝告有礼有节,语重心长,但我是吴王,我是一国之君,我一言九鼎,就是错了也要错究竟,谁再劝就把他拉出去砍了。) 师:现在还有想劝我(吴王)的吗?(学生举手) 师:他还想劝?什么都不用说了,来人把他先

21、拉出去砍了。(进一步感受吴王的固执) 三劝吴王: 师:现在还有谁敢劝的吗? 师:你明知会死,为什么还要来劝?(对学生进展德育教育,鼓舞学生坚持真理,坚持正义) 师:你很英勇,也极具正义感,但是我是吴王,我的打算绝不更改。 小结:想着天下大势,听着吴王固执的言语,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此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四周诸侯国乘虚而入,吴国兵败的场景) 三、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过渡:(激趣设疑)一切好像已不行更改,课时几天后。(出示文中语句:吴王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读了这句,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2、学生扫瞄课文,思索毕竟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

22、让吴王转变了办法?(结合学生汇报,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3、以前你听说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吗?谁来讲讲。(教师评价。在确定学生的同时,突出复述时存在的缺乏) 4、指导复述故事 (1)出示词语:(闲适自由拘束高高在上拱着举起啄食) (2)正音,指导书写其中难写的生字。 (3)学生说这组词语的规律。(这些是描写文中动物动作的重点) (4)请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讲故事。(教师评价) (5)提醒学法。(抓住描写文中人物的”重点词语进展复述,能使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 四、感悟故事道理 1、听了故事,你有没有发觉文中四个人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2、用上“只知道却不知道”描述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小结:

23、是啊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 3、固执的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就转变了打算,这个故事与吴国攻楚有什么联系呢? 1、学生小组争论,沟通。(吴国像故事中的螳螂,楚国像故事中的蝉,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 2、朗读指导,读中表达吴王的恍然大悟(再次出示: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熟悉少年,学习智劝 过渡:面对固执的吴王,大臣以死相劝,却毫无用处;少年叙述了一个故事,就挽救了千万生命,少年真是了不起。 1、同样劝告吴王,结果却迥然不同,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殊之

24、处呢? 2、从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中查找少年的特殊做法?(在花园转了三个早晨;将劝告的理由藏在吸引人的故事里) 3、少年的这些做法与他取得的胜利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面对固执的人,要懂得智劝。 4、学生沟通生活中的智劝故事。(教师点评故事中人物的机智之处,突出智劝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结:(结合板书)今日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的故事,熟悉了一位聪慧、爱国的少年,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知道在劝阻别人时,假如直接劝不行,就换个方式,去智劝。 六、课外作业 古今文对比,试着理解。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

25、!”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一再。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导入新课 篇四 1、同学们,大约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消失了若干个诸侯国,(出示春秋形势图)他们之间为了利益常常发动战斗,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苦痛,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 今日我们连续学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26、,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力量很强,说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晰了) (吴王预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国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特别固执。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告了吴王,吴王最终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你们还记得大臣们劝告时,吴王是怎样说的吗?(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作业延长(1为必做做题,2、3为选做题,任选其 篇五 1、同学们,文中的少年是什么身份?(侍奉吴王)大臣们无法劝阻的事,却被少年一个小小的故事给劝阻了。从外表上看,他有没有说一句劝告的话?(没有)他只是给吴王讲了个好玩的故事而已呀。实际上,少年劝了没有?(劝了)有没有像大臣那

27、样劝?(没有)能不能像大臣们一样劝?(不能)他是暗暗地劝,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少年真是太聪慧了!(板书:智) 2、 少年的机灵表现还不只于此,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8节,对课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圈圈划划,认真地琢磨琢磨,你从哪里还感受到少年的机灵?爱动脑子的同学确定有新的发觉。 3、指名沟通: (1)拿着一只弹弓 归纳:奇妙呀,只有这样才让吴王信任他的确在打鸟呀,真是巧拿道具引吴王呀! (2)花园 转来转去 沾湿 毫不介意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最终 师引: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呀?是呀,只有这样才能遇到吴王呀,只有这样才能给吴王讲故事呀!真是一个英勇而执着的少年呀! 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劝告吴王,那

28、他为什么不到大殿上在大庭广众之下去向吴王讲这个故事呢?而是煞费苦心地在花园里转来转去,查找时机呢? (预设:A他要把故事讲得真实可信,所以不能在大殿上讲。你看他还特意拿了一只弹弓呢。B由于吴王不听大臣的劝阻,下过死命令,谁要劝阻他,就会被处死。C不能让吴王意识到少年是在利用故事劝阻他,否则即使少年说得再正确,吴王也不行能会承受的。D由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吴王是一国之君,他怎么能更改自己的打算呢?所以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这个故事是给吴王台阶下,为了爱护吴王的面子。E身份不允许他到大殿上去劝。) 道具选得奇妙,地点选得奇妙,时机把握得奇妙呀!谁来读这段话,给大家呈现这位机灵的少年形象。练读这

29、段话。 (3)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这样说才能让吴王有兴趣听他讲故事呀,谁来读,让人一听就有兴趣?(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4、小结。少年选择的是吴王每天必到的花园这个地点,看似不经意实则细心安排地见到了吴王;接着他又奇妙地用弹弓作道具,话语富有悬念,一步一步地引着吴王对自己叙述的事产生深厚的兴趣;更奇妙的是,少年编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让吴王明白了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恶果,最终使吴王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他的这一番劝告可谓是巧劝、智劝、妙劝!(板书见引劝) 5、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 5、故事读到这里,信任大家肯定被他的才智与士气所折服。你的心里是不是更加敬佩这个少年了?分角色朗读3 12节。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