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梁思成文集》序.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6768888 上传时间:2024-1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思成文集》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梁思成文集》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梁思成文集》序 吴良镛 刘小石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家。他对我国的建筑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梁先生一辛勤劳动,留下关于建筑的论文、报告和专著共有六十余篇,包括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和论文;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文章和建议;建筑教育和科学普及文章等。现在,我们把梁先生在建筑方面有重要学术及史料价值的文章。报告四十五篇整理出版。此外,他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已经着乎、并在六十年代继续写的《宋“营造法式”注释》,一书上卷也已整理完毕,即将另行出版。其它过去已发表过的专著如《清式营造则例》等亦拟校订后陆续再版。   梁先生在大动乱的摧残迫害下,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梁先生文集编辑已停顿十年的《宋“营造法式”注释》的整理。是在一九七七年这个继往开来、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年月里得以继续进行的。作为梁思成先生的学生。追随先生学习和工作多年。我们整理遗篇,读重文章,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引起了深深的怀念。   梁思成先生是广东新会人,梁启超先生之子。一九0一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二八年就学于清华学校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研究院。一九二八年以后,先后任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征,“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解放后,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三届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为我国建筑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两个建筑系。一九二八年他从欧美游学归来,任东北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先后聘请陈植、重淘先生以及已故的蔡方音、林徽音先生任教。这个学检在“九一八”事变时被迫停办。抗日战争一结束,染先生又以兴奋的心情筹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自己亲自讲授过多门课程。他对青年的热情关怀,他对专业无比热爱,以及他的渊博的知识和生动的语汇,对于鼓励青年热爱专业,培养良好的学术空气和为祖国的建筑事业而献身的奋斗精神,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早年东北大学的学生如今都已成有造诣的老专家,而他后期的学生,许多已在祖国各成为骨干力,“桃李满天下”,对梁先生说来是毫不过益的。   梁先生早年在美国学建筑时,见到当时大量大流流落异土上.丰富的祖国建筑遗产仿佛只有国外少著述为其代表,中国研究者寥寥。面对这种文化落后的状况,梁恩成先生以激昂的爱国热情,把一生主要精力从事古建筑遗产的整理工作。 梁先生对古建筑的研究.从建筑实物调查入手,用它自己的话说,先在曾清宫营造过的老工匠为中国建筑结构基本"文法",先把清代建筑营造方法及其则例开通;在此基础上,由近及远,将宋《营造法式》与清著《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这两部"文法课本"互相印比较,"以今证古,承古启今",并实测宋辽金实物,互相外来语,从而将晦涩难解的中国古代重要建筑巨著打下基础。他说"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艺术之鉴赏就造型美术言,尤须重'见'。读跋千篇不如得见原画一瞥。秉斯旨以形容建筑。始庶几得其门庭"。这种收集大量事实,生重视实验,比较研究的方法是科学的,具有创造性的。梁先生和当时营造学社文献部文任刘教桢先生分工合作,披荆斩棘,率领学社其他同人,足踏十六省、二百余具,涉猎建筑文物、城乡民居及传统城市计划等二千余单位,为我国古建筑的研究开创了自己的道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些重要遗构如佛光寺、独乐寺。赵州桥、应县水塔等都是当时发现鉴别和测绘的。今天有些文物建筑虽已茫然,而图样史料则得以幸存,一些世代相传的建筑经验得到记录,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从混沌中初步得到整理,中国建筑的古籍巨著得到整理,中国建筑的古籍巨著得到注释,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建筑以及城市规划、民居、园林、雕塑、装饰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得到总结和阐述,使中国古代建筑这一瑰宝,拂去尘埃,重放异彩于世界文化之林,梁,刘两先生开创之功。不可磨灭。"新尽火传",今天战斗在祖国古建战线的骨干就是他们培养出来的一支队伍。一九四六年梁先生应聘到美国耶鲁大学作关于中国建筑的讲学,并由普林斯顿大学赠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八年被选为当时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表明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承认和赞扬。   作为一个建筑史家,他很自然地关心古建筑保存工作。远在抗战以前,梁先生就作过曲阜孔庙、赵州大石桥、正定隆兴寺大佛阁修理计划等。有的图已画好,惜未实现。抗日战争结束以前,他曾经编写过全国各地古文物建筑目录。还曾托人转送一份给当时正在重庆的周恩同志。无论在解放前后他对北京旧城以及其他各地文物保护的宣传更不遗余力。梁思成先生对古建筑的维护工作,也有其独到见解。例如"整旧如旧"这一类梁先生特有的风趣的词汇,至今尚不时为人所提及,并已得到承认,成为古建筑维修工作的一条原则。 梁思成先生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比较早地就思考建筑理论、设计创作以及城市规划等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濒近结束。梁先生注意到当时西方建筑界热热烈讨论关于战后城市改造和日益尖锐的环境问题。一九四七年赴美讲学归来,他曾发表""住者有其房",重视"体形环境"的倡议,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虽属空想,但也是一种不满时幣的呐喊。这时梁先生的目光已从书斋转向社会,从考虑历史进而转向现实,从古建筑扩至城市环境,不断追求新知。这是进步,是值得肯定的。尽管他对共产主义并不了解,1948年在等待祖国解放的时期,却浏览着有关城市理论书籍在期待着明天。北京解放了,他从党和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看到中国人民多少年来梦寤以求的一个统一团结、富强的新中国就在眼前。为了认识了解这新社会是怎样来的。应当如何去建设它,他努力地学习马列著作。他高兴地认识到他过去以为建筑师们开出的可以医治现代城市种种弊端疾病的妙方良药,不少地主由于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局限,仍是难于实现的空想。而新中国的社会制度却提供了使它变为现实的美好前景。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他以满腔热情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担任了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工作。   对北京的城市规划。梁先生做了不少工作,提出过方案和许多意见。他曾提出北京应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保存北京故都的面貌,保存古建筑城墙城楼;限制旧城内新建筑高度;以及限制城区工业的发展等许多意见,并为之写文章,作报告,奔走呼号,尽了一个建筑工作者应尽的职守。他在五十年代发表的《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等文章,多是为此而作的。   建国初期,全国都在贯彻执行"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号召。梁先生当时能结合北京的特点提出北京应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提出重视环境保护,防止工业污染,保护文化名城的面貌等意见,现在看来,实在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   他并不是主张一切都保留原状,用他的话说就是:"不是'泰山敢当'那块界石都不准动",他是主张为适应新的需要进行改造,而又力争保存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面貌,不要改得而目全非,破坏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巍峨壮丽、气势雄伟的北京城墙城楼,是古城特有的标志,它与城内的紫禁城、钟鼓楼遥相呼应,形成北京美丽独特的天际线。它是北京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封建时代名都大邑北京的城墙也是唯一得以完整保留下来的。他坚决反对拆除城墙、城楼,为此作了很大努力,通过各种方式陈述他的意见,并作了改造利用的方案。可惜,这个意见未能被采纳,现已被拆除殆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梁先生多次反对为使马路取直方便交通而把北海团城和金鳌玉桥拆掉另建新桥的改建方案,最后他的意见得到周总理的采纳。现在保留了团城,展宽了原有的金鳌玉桥,展宽了马路,达到了既便利交通又保存了原有环境面貌的良好效果。  建筑设计和创作不是梁先生一生建筑活动的主要部分,但他对设计创作方向问题,一向重视,不断思考。他从事中国建筑的研究,还希望做有助于设计创作,"为中国创造新建筑"。早在一九三五年他所主编、刘致平先生编著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中他就发表了这一见解。当然这些见解不可避免受那个时代的建筑思潮如析中主义和国际现代建筑流派等多种影响,后来思想的发展也各有其时代背景,但梁先生五,六十年前所提出的"为中国创造新建筑"这一命题,至今仍然是有待研究的问题,至于探索过程中所经楞的曲折道路,就不必苛求于故人了。   梁思成先生热爱党,热爱党的事业。他对党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解放前,他不过问政治,对党也是不了解的。一九四八年十二月清华园解放了,正当梁先生和同志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的时候,解放军的干部来到梁先生家里,要求他帮助编制北京古建筑地图,以备攻城时给以保护,避免遭受破坏。惊讶和兴奋之余,作为一个共产党不了解的学者,震动是很大的。从此开始了他对新社会学习、认识,到最终致力于终身为之服务的新历程,思想的进展过程是很明显的。这种对党的感情也表现在他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和热爱上。他积极动从事党交给他的各项工作。梁先生是一位学者,政治思想工作并非其所长,但他却从自己热爱这个国家,热爱这个能救中国的党的一片热忱,积极地发挥作用。在全国解放初期,当一些知识分子由于对革命形势不了解,尚在观望时,梁先生在党的领导下,团结邀集了不少人才,为建设新中国而工作。当年各梁先生共享事的一些同志们。对此记忆犹新。梁先生对于他的主张能坚持的,同时也是能虚心接受意见的。在批判复古主义以后他主观上更听党的听,更接近党,对大屋顶所造成的浪费深感惋惜,但在一些学术问题上又迷忽徬徨。还是在1962年广州会议上,在周总理、陈毅同志鼓励启示下。梁先生振奋精神,"先把旧的拣起来",重新继续了搁置多年的宋《营造法式》研究工作。也就在这一时期作了《真武阁--一个杠杆结构的调查报告,并兴起了整理论文集的念头,可惜因为狂风恶浪的动乱。夺去了他的时间,否则他还可以做更多的工作.但即使如此,他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在重病之中,仍孤寂抓地对一文章进行过剥削工作。梁先生献身于建筑事业的精神,也是很令人感动的,为了进行建筑的调查研究,长途跋涉,爬高就低.不辞劳苦。在一次测绘中,为了登上塔顶拍照,手把铁索,两脚悬空地攀上,那时天气已近寒,而铁索更是凛冽刺骨,助手们望而迟豫.而梁先生却身先士卒.去佛光寺测绘,报告中云:“摄影之中蝙蝠见光振翼惊风,秽气难耐, 工作至苦,同人等晨昏攀踦,或佝偻入顶内,与蝙蝠壁虱为伍,或登殿中构梁,俯仰细量,探索唯恐步骤……”。 在旧社会出于名门世家而能做到如此不辞劳苦是不容易的。而每有发现“则又惊诧,如获至宝”只有寄怀于学术的人,才能达到如此忘我境界。在他四十岁左右,因患脊椎软骨硬化病,忍受着中枢神经受压的剧痛.不得不改在内业工作。他曾经身穿铁马甲,下巴依在一个花瓶上,伏案作图,为的是利用花瓶的一支点,承受头部的重量,减轻脊背的重负,画图时不断调节花瓶的位置,其艰难可以想象。《塔的分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拟出的初稿,由助手完成的.也就是在这同一个夏天.因患牙病,需把牙齿全部拔光,每拔完一次牙,要痛一、二天,而《市镇的体系与秩序》这篇文章,就是依在床上读完萨萨里宁(E.Saarinen)《论城市》这本书后有感而发的。解放以后他更积极地参加许多重大工作,如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方案设计等。工作完成或行将结束,随之而来的常常是大病一场.他和他的前妻林徽音先生一样,疾病影响着工作,但从未使他们中止工作。   梁先生是很爱护人才的.有一次一位同志向梁先生介绍一位美术老师,事先说明“这位先生是有水平的.但性情耿直,有脾气”梁先生说:“只要他有本领,我让他三分”。梁先生给以极大的尊敬.传为佳话。在国徽设计中,这位老师作出了很好的贡献。   回顾梁先生的建筑活动和贡献,自然地会想起了他的前妻林微先生,她是梁先生在留美时的同学,早年学习美术与舞台设计,后专攻建筑,成了梁先生建筑活动的密切合作者。《清式营造则例》序言就是由她撰写的。她才华横溢,思想奔放。她以特有对新事物的敏感,除了研究建筑历史之外,很早就注意国内个住宅问题,为清华学生开过专题课,并对工艺美术、园林设计、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等广泛涉猎,有独到的见解。解放后她不顾多年病魔缠身,积极地投入各项工作。解放初期,清华大学对特种工艺美术如景泰蓝的新设计图案进行试验,就是在好的积极推动下进行的,为爱多年战乱摧残近乎奄奄一息的传统手工艺的振兴作出了贡献。她并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装饰纹样设计等,作了不少探索。同梁先生一样,她对表年学生的热情培养,也是令人十分感动的。每有学生来访,总以振奋的心情尽情地为学生讲解,古往今来,则气力不支,只能卧床喘息,这样一位尽瘁于建筑事业的人过早地结束了她的生命,是非常可惜的。这一部文集,其中有好的辛勤劳动,这既是对梁先生的纪念,也是对她的纪念。                               一九八0年十二月 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