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
2、角色朗读,在品读中感受到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形象;
3、读写结合,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课堂作业纸打印
【教学过程】
师: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你所知道的我国优秀古典文学作品有哪些?
生1:我知道有“四大名著”。
师:嗯,你道具体说说。
生1:《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师:四大名——著家喻户晓。这节课我们要来看看另外一个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学生看屏幕)
生齐说《儒林外史》,师点击出示作品简介——“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师诵读作品简介。
师:今天我们就来看其中的一个“读书人”,请大家看黑板,老师把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读——
生齐说“严监(jiān)生”。
师:嗯,这个名字中的第二个字不念第一声,跟老师念:监(jiàn)。
生齐读:监(jiàn),严监(jiàn)生。
师:严监生何许人也? 他的家境又如何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资料,请看屏幕——“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丫鬟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
指名学生读资料。
师:你会用哪个词来形容这个严监生?
生1:非常有钱
师: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吗?
生2:家财万贯
师:这个成语来形容严监生真是最恰当不过了,老师把它写下来。(师板书“家财万贯”)
师:这么一个家财万贯的严监生,当他临死前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师板书“临死前”)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下面让我们自由地读读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白话文,它和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不太一样,可能比较拗口,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刚才大家都读得很认真,下面看看你读得效果怎样?先看看大屏幕上的这些词语,我请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词语:侄子 穿梭 郎中 哥子 挑掉 登时
诸亲六眷 一声不倒一声 揩揩眼泪 两茎灯草
一生读以上词语。
师:刚才这位同学有两处地方读得不是很好,你听出来了吗?
生纠正读:“侄子”的“侄”应该是巧舌音的,“一声不倒一声”的“倒”应该读第三声。师指名刚才的学生重读这两个词语。
师:但刚才这位同学有一个多音字读得很好,“挑掉”的“挑”是念第三声的。
生齐读这些词语一遍。
师:再来看看“诸亲六眷”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就是亲戚朋友的意思。
师:嗯,看来字词的问题已经不大了,不知课文读通顺了没有呢,我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这篇课文。
几名学生轮流读课文,师随机指出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师:现在回到刚才我们所提出的那个问题,看看这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句子。
生: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手指头。(屏幕出示这句话)
师:此时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此时的严监生?
生1:严监生他病得很重
师:也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的这副样子?
生2:生命垂危
生3:奄奄一息
师:“奄奄一息”这个成语来形容此时的严监是最合适的了。你能用奄奄一息这种状态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吗?(生读句子,师板书“奄奄一息”)
师:就是这样一个(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手指头,什么意思呢?(师板书“两个手指”)面对严监生的那两个手指,家人们纷纷猜测,他们是怎么猜的,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
生1: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师:你想,此时面对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你应该用怎样的生音跟他说话,请你再把这个句子重读一遍。
生再读句子,屏幕出示句子。
师:然后谁也来了?
生2: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
生3: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师:请大家想一想,此时屋子里就他们这三人在猜这“两个指头”的意思吗?说说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个词或句子中看出来的?
生1:“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说声这屋里还应该有很多下人。
师:能说说他们都是谁?
生2:管家
生3:丫鬟
师:还从哪儿能看出来屋里还有其他人?
生4:“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从这里看出屋子里还有很多他的亲戚朋友。
师:都说说看有哪些?
生4:他的其他的几个侄子,他的老婆、儿女们。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他的其他几个侄子、老婆、儿女、下人们面对这竖着的两个手指,会怎样走到病床前,又会怎么猜呢?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在作业纸上把它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他们的身份,说话的语气。
生想象着写下来。
师:好,看来大家写得都差不多了,我请同学来读一读你所写的话,看看你的想象力如何。
生1:大女儿走上前来问道:“爹,您是不是觉得二奶奶没来,想念她了?”
师:二奶奶,大户人家嘛,你可真会想。
生2:好儿上前来说道:“父亲,您是否在担心两位弟弟的婚事?”
生3:管家上前来问道:“老爷,您莫不是还有两笔帐没收?”
儿子走上前来问道:“爹,莫不是还有两样东西寄放在别人家里?”
师:你所说的很符合人物的身份,想象的这两个手指所指的很有意思。
生4:管家走到床前问道:“老爷,莫不是叫我去买两匹布,给您孙子做衣服?”
生5:管家走上前来问道:“老爷,想是因为有两家店铺生意好,你想把那两家店铺合在一起,让生意更红火?”
师:你所写的有些白话文的味道了,学得很深入。
师:这么多人都猜了,那他们猜对了没呢?先来看看大侄子的——
生:没有猜对,他把头摇了两三摇。(屏幕出示这个句子)
师:老师把这句话改一下,你看行不?“他把头摇了摇。”请你带上动作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生读,体会。
生:我感受到他此时心里很着急。
师:如此奄奄一息的严监生,却还是摇了两三摇,是心里有话可又说不出来呀,那个心里的急呀。请同学带上这一种着急的心情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
师:再来看看二侄子的——
生:“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还是没猜对。
师:你觉得这时候的严监生心里是怎样想的?
生1:二侄子呀,你怎么会这样想呢?我不要说两笔银子的事。
生2:他此时心里更着急了。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时候把、
生2:睁的滴溜圆,狠狠摇了几摇这两个词语中看出他更着急了。
师:你能带着之种心情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吗?
生2读句子
师:大家想,更着急了,我们能不能换个词,表示他此时的心情。
生1:急切
生2:焦急
师:最后来看看奶妈猜的——
生:“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此时的严监生他——
生:很失望了,绝望了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时候把、
生:他眼睛都闭起来了,就是失望的表情。
师:你真会读句子。是呀,严监生面对大家如此的猜测,心里可是失望到了极点了呀!你们刚才也从某个人的角度猜了他两个手指的意思,现在也让我们依照课文根据你先前的猜测接着写下去,想想严监生听了你们的这个猜测后,他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心里又会怎么想?
生在作业纸上完成。
师:好,看看你写得怎样。读得时候希望你能把先前猜测的先读出来,再读严监生的表现。
生1:他听了这话,眼睛闭着头不摇,只是两根手指紧紧的,神情变得暗淡无光了。
师:你从他的神态——眼神暗淡无光了,写出了严监生的失望
生2:他听了这话,手也放不下了,睁开了眼睛,双眼迥迥地看着灯,心里似乎想说什么,可也说不出了。
生3:唉,你们这群人,怎么就不懂我的心呢?我的意思是叫你们把桌上的两盏挑掉一茎,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们都猜不出来,真伤了我的心啊!
生4:他叹了叹气,摇了摇头,依然把两根手指伸直。
生5:严监生听了,失望透顶,他张着嘴想说,可是就是就不出来,只是把嘴张得大大的,拼命地摇着头。
师:你看,嘴张得大大的,你真会想象他的动作,描写很成功。
生6:他把头又摇了两三摇,还用另一只手拍打棉被。
师:严监生是生气到了极点了,另一只手拍打棉被的描述相当成功。
师:大家都没能猜对。是啊,也许是念及尚未谋面的亲人,也许是付托嗷嗷待哺的儿女,也许是安顿身后的家产,这可都是人之常情啊,可是严监生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什么呢?看看文章的最后一段——(屏幕出示课文最后一部分)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学生自由读这部分,想想两个手指到底是指什么?
生:两茎灯草
师板书“两茎灯草”
师: 请大家看黑板。如此家财万贯严监生,在生命奄奄一息的那一刻,想的竟然是——
生:两茎灯草
师:一茎灯草才多少钱呀?
生:一文,五角?
师:是呀一文,对严监生来说那可是——
生:九牛一毛
师:的事,他用生命中的最后一口气,想说的就是那两茎灯草,面对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此时此刻,你想用什么词语来评价严监生?
生1:我觉得他很节俭
师: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这一文钱的灯草,值吗?用节俭这个词看看是不是合适呢?
生2:爱财如命
生3:吝啬
师:(板书“爱财如命”)他把钱看得都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了呀!
师:有人把严监生被列为世界级的吝啬鬼,但后来又有人要为严监生平反,说不能与吝啬挂等号,这可成了文学界争议的一个话题。你又是怎么认为呢?就让我们在课后走进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探究竟。下课。
附板书: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两个指头
家财万贯 奄奄一息 爱财如命
两茎灯草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