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规 划 师P L A N N E R S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城市设计方法以青岛小港及周边地区规划为例 何子张,段进 摘 要 青岛市小港及周边地区规划从用地、道路网络、界面、节结地和空间组织关系5 个方面,分析小港及周边地区的空间形态,提出将小港的港口功能转换成混合型的城市功能,增加公共绿地,架高快速路与铁路,设置辅助道路,以避免割裂空间和减少过境交通的影响等措施,以城市设计的方法优化小港及周边地区的空间形态。关键词 空间形态;青岛;城市设计Method of Urban Planning for Optimi-zation of Urban Spatial ConfigurationWith
2、 the Planning of QingdaoSmall Harbor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s an Example/He Zizhang,DuanJinAbstract The planning of Qingdao Small Harbor andits surrounding areas takes into account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five aspects of land utilization,roadnetwork,interface,node area and spatial organiza-tio
3、n,and analyzes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theSmall Harbor Area.It then suggests that the func-tion as a harbor be changed into a city function ofmixed type,public greenbelt area be increased,over-head expressway and railway be built,and auxil-iary roads be constructed to avoid dissevering ur-ban s
4、pace and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by the tran-sit traffic,thus optimizing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of the small harbor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through urban design.Key words Spatial configuration,Qingdao,Urban de-sign青岛小港及周边地区概况德国殖民当局于1 8 9 9 年建立了青岛小港,并兴建了两道防波堤,又于1 9 0 1 年建成1 座木码头,主要用于装卸军火、建筑材料等物资。1
5、 9 1 4 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小港作为沿海物资进出的重要港口,成为外贸港大港的内贸补充港。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渔业的兴旺、水运的发达,其周边地区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相继建设了大片的居住区和商业区,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区,港口功能进一步多元化和复杂化。解放后,小港港口被大规模地扩建,成为青岛市地方运输部门的客货运混合港,并在小港北侧的冠县路形成了非常发达的金融、商业服务街。改革开放后,随着水运交通对港口规模和港口周边配套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小港港口功能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逐渐衰落。随着港口外贸集装箱航线西移至黄岛,小港面临功能更新的新课题,小港地区的空间演替即将发生重大转变。1.1 区
6、域条件小港位于胶州湾东岸、青岛市西部老城区内,与中港、火车站、中山路商业街相邻。小港地区跨市南、市北两个行政区,市北分区的主体功能是港口集散服务,市南分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行政、文娱、商贸、旅游服务等方面。在区域岸线利用上,青岛市东南部是以自然景观为主的生活及旅游岸线,城区西部是工业生产岸线,小港地区正处于两者之间。改造完成后,小港有望成为服务老城区、以人文景观为主的生活岸线。在区域旅游线路组织上,现状旅游线路主要集中在城市东部海岸线上,主要为“石老人五四广场鲁迅公园栈桥”线路。随着中山路的更新改造,这条旅游线路将延伸,并连接到天主教堂和馆陶路历史街区。而小港地区将成为整条旅游线路在西部老城区内
7、的一个高潮性终结点。1.2 景观资源小港地区周边的老城区空间格局和建筑形态富有特色,有全国文保单位天主教堂及中山路商业街,还有馆陶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及中部的风貌保留区。馆陶路片区曾经是外国银行的集中地,以日本银行为主,其建筑是青岛地区日本建筑的代表。冠县路历史保留区的路网结构、整体街区形态富有特色,是解放前建设的、建筑为2 层3 层的传统“里院”,但其单体建筑的特色不突出,居住环境差,人口密度高。小港地区现有省级优秀历史建筑6 座,市级优秀历史建筑1座,建议保留的建筑3 座。小港地区除了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外,还具有一种独特的工业景观。城市的老码头工业区是非传统的城市景观之一,是一种工业景
8、观资源,因此,对这些工业废墟的开发不能一拆了之,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更要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小港地区是青岛码头工业发展最早的地区,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工业景观遗产,适当地保留部分工业景观遗产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保护地段的历史记忆,以此塑造出独特的景观,使之成为青岛这个现代工业城市发展进程的见证。1.3 用地权属小港及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非常复杂、混乱。既有历史遗留的旧式住宅,也有1 文章编号 1 0 0 6-0 0 2 2(2 0 0 5)0 1-0 0 5 2-0 4 中图分类号 T U 9 8 4.1 1+1 文献标识码 B532 0 0 5 年第1 期第2 1 卷居住条
9、件较差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现代住宅和条件相对较好的新建小区。规划基地内的三产兴旺、个体经济发达,分布着大量的水产品批发市场,临街的建筑底层全部为商业用途,此外还分布着大量的中小型工业、运输业用地。小港及周边地区的土地分别隶属于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特殊军事用地等企事业单位机构,并且这些用地相互穿插,因此,小港地区的改造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级别的用地权属问题使开发工作需要以较高级别的行政调控为保障。城市空间形态分析从城市空间物质形态的构成要素的角度分析,城市内部空间形态需从用地、道路网络、界面、节结地和空间组织关系5 个方面出发,进行空间类型、用地结构形态、空间网络、中心与节结地
10、及空间三维的研究。(1)用地。现状滨海地段以工业、仓储和港口用地为主;铁路线以东以居住、商业服务为主,间杂仓储与行政办公用地;沿冠县路、莘县路两侧以商住为主;小港北段中部以居住为主,间杂部分工业用地;小港南部东侧以居住为主,间杂部分商业用地。(2)道路网络。基地内有非常密集的城市支路和街区小巷,道路分级不清晰。在滨海工业用地内的道路大多为尽端路,滨海地区无公交车到达,也无公共停车场。胶济铁路线与规划的城市高架道路相交,与南北向的城市主干路平行,两者将形成一个交通走廊,割裂城市空间。小港及其周边地区集中布置了大批的交通设施,如青岛港客运站和青岛市火车站。基地内的城市南北向主干道为新疆路、冠县路、
11、莘县路、四川路,在编的青岛市交通规划将在其上设置高架快速路,与东西向的胶州快速路相连,并在小港东侧设立立交桥。快速路将给该地区带来便捷的交通条件,但也可能由于快速路的切割,增加行人到达滨水区的困难。(3)界面。高层建筑的分布与滨海轮廓线是研究城市界面的重要方面。1 5层高的晶山宾馆是基地内最高的建筑,其余为多层与低层建筑。在中港紧靠基地处有两栋高层建筑,是小港滨海地区的制高点。从基地内可看到老城区内呈点状分布的高层建筑缺少韵律感,尚未形成有层次的滨海轮廓线。(4)节结地。节结地指因人流、物流交换而产生聚集作用的特殊地段。小港地区延续了青岛老城区小而密的城市肌理,缺少一个开放性的空间节点。(5)
12、空间组织关系。空间组织关系是产生不同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小港地区与老城区之间缺少空间联系,小港地区内部亦呈现出空间割裂的局面,无法形成一个连续的公共性滨海开放空间。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主要研究不同功能城市用地的转换与布局问题,即研究空间演替与形态的关系。空间演替的发生机制分为竞争与干扰。在城市空间发展规律的作用下,当某一空间类型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新的空间类型就以更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进行竞争,最终导致演替。这种内外环境的变化包括空间本身内部活动的改变、空间关系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小港地区所发生的空间演替正是基于内外环境的变化之上。干扰是通过规划控制,促进、抑制、改变或
13、引导空间演替的措施,使演替朝着人为制定的目标发展。这种目标应该符合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具有超前性,即规划的空间结构形态应该符合今后一段时期内空间演替的规律。规划对基地内的各区块进行综合评价,确立相应的发展策略,并提出设计目标:(1)完善和提升小港地区的城市功能和形象,振兴和恢复老城区的经济和活力,缩小城市东西部的差距。(2)将小港地区建成以人为本、体现青岛城市魅力的现代城市滨水区,创造富有凝聚力和现代气息的空间景观,提升青岛作为国际化滨水城市的重要地位。(3)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构建整体的旅游系统。(4)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便捷、平衡的交通系统和有参与感的场所。为此,规划分别从以下 5个方面
14、进行了23图 1 总平面图54规 划 师P L A N N E R S研究:(1)空间类型。根据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不同功能的空间在城市中具有适合自己的区位。并且,随着城市的发展,空间类型也会发生变化与位移,也就是发生演替。历史上的小港地区主要具有港口功能,并衍生出一系列依托港口的仓储、生产、服务、居住等功能。但是,一方面,随着青岛市港口西移,以及现代运输对港口配套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小港的原有功能必须转变;另一方面,小港比邻老城区,具有很好的发展休闲、旅游、商住的区位条件,而且这个趋势日益明晰(目前新建的建筑中,大部分为住宅)。因此,规划拟在小港地区设置新的空间类型,将其主要功能定位为休闲、
15、旅游、商住和服务,以形成一个混合型的城市功能区(图 1)。(2)用地结构形态。城市的用地结构形态是一种动态结构,一种演替过程。小港地区的用地结构形态优化是在原有分区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运用人本主义的设计思想,进行功能的重新定位,突出显示滨海地区多功能的目标定位和丰富的景观资源,具体做法是:整合滨海沿岸用地,设置足够的绿化带及公共开放空间,保证岸线贯通。拆除高架快速路两边的危房,设置防护绿地,以减弱高架路对周边区域的干扰,提高老城区的绿化水平。通过功能更新和土地置换,将基地内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及绿地。整合片区内部绿地,使之尽可能与风貌保护建筑的用地相结合。(3)空
16、间网络。城市内部路网是城市空间生长的骨架,支撑着城市内各种功能型空间的分布,并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路网是城市网络物化的重要形态。通过规划的控制和干预,促进网络组织型生长是网络优化的必要措施。城市东西向与南北向的快速路、铁路在小港地区交汇,使得基地交通关系非常复杂。为避免快速路与铁路对小港地区的切割,造成空间破碎,规划将快速路与铁路架高,沿线设置4个分离式交叉口,以加强滨水区与城市的网络联系;在快速路西侧设置辅助路,以减少过境交通的影响。由于南北向的快速路将基地分为东西两片,为加强基地与城市的网络联系,东片的规划主要是完善四川路两侧商住区内的支路,并依托老城区狭窄而致密的路网,形成连续互通的
17、道路系统;西片分为南北两段,规划以环状区域主干路连接城市支路,并以它作为主轴,由主轴分叉生长出来的小路联系各建筑,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网络(图2)。(4)中心与空间节结地。目前,青岛市的旅游线路主要为东部的滨海岸线,并通过中山路商业街与老城区相联系,以栈桥为对景。但是中山路商业街缺少一个强有力的高潮空间作为整个旅游线路的终点,加上铁路线的分割,使其与小港滨水区和馆陶路历史风貌区的联系变弱,形成一种断裂、破碎的空间结构。以整合城市空间结构为切入点可以发现,小港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与景观潜力正可以成为整个旅游线路在老城区的高潮点和终点。为此,规划把中山路尽端向小港方向的缺口打开,建立滨水区与老城区的联
18、系,形成一个整体的空间结构(图3)。规划还在这个开敞区与中山路的连接处设置入口广场,并设置一个架空的宽阔步行道与小港滨海区相连。为强化这个空间节结地,规划对汇聚在此的高架立交桥的选线进行改进,以形成一个线路简洁、对小港地区干扰较小的方案。方案为尽量减少高架桥对小港地区的干扰与遮挡,将南北向快速路的连接匝道往南移动一段距离(图4)。(5)空间三维。规划在塑造小港地区新的空间三维形态时,充分考虑了历史风貌保护和自然景观保护的需要:为丰富小港地区城市轮廓线,在基地内布置两组高层建筑,分别位于南北两端;临近小港湾的区域主要是开敞空间,其间布置的公共建筑以低层、多层为主;特色旅游服务区主要以密集的低层建
19、筑为主,保持老城区平缓的街道界面;低层建筑与高层建筑之间为多层建筑过渡区。通过规划,小港地区的空间三维形态将形成以小港湾为核心,由低到高、由疏到密的梯度分布的整体空间特征。空间形态优化的社会文化因子分析以当代欧洲建筑理论家为先导的空间形态学研究提出,现存的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复杂和多义的有机体,透过城市物质的空间形态可以体验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历史积淀。空间形态学的重要历史贡献在于引入了动态的和历史延续的观念,对城市空间的历史观,尤其是对城市文化延续、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城市空间演变等许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城市机体生长的阶段形态、发展模式及促使其产生的作用力进行分析是城市形态学的研究重点
20、。由此可以确定小港地区的空间形态优化是以对该地区社会文化因子的分析为基础的。4.1 历史文化因子分析基地内最有价值的是两个历史街区和一个独具特色的工业景观遗产。(1)馆陶路历史保护区。馆陶路一带过去是外国银行的集中地,现在延续了初建时的功能,仍以金融、商业为主。建筑结构主要是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形成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引人注目的檐口及主入口的式样仍然为西方古典式,是古典与现代兼备的折衷主义建筑形式。规划要求重点保护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和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重点保护街区的商业、金融功能,搬迁仓库;保护街区整体空间形态,拆除与环境不协调的建筑,改善空间环境。(2)冠县路历史保留街区。该街区是德
21、国侵略者占领时期的华人居住区,其布局富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单体建筑一般为2 层3 层,建筑形式及细部以西方的建筑形式和符号为主,而布局采用中国四合院的形式,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里院”建筑风格。青岛的“里”是院的一种,通常并称“里院”。青岛的“里院”建筑是青岛作为近代殖民城市、移民城市,以及中西文化汇集城市4图 2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图552 0 0 5 年第1 期第2 1 卷的“特定文化”在普通民居上的反映。“里院”建筑大多为2 层,少数为3 层4 层。中国传统的“里院”建筑是黑瓦,而青岛的却是红机瓦,并有回廊和木质的廊柱、廊檐、栏杆,大部分廊檐上有彩色绘画或图案。有的建筑还运用西式建筑技术,如采用
22、玻璃窗等,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居风格。“里”又继承了中国传统四合院的格局,呈正方形或长方形。“里”是若干户的群居,一般为2 0户3 0户左右,邻里关系和谐。过去有的“里”有靠“串里”谋生的民间艺人,如山东琴书演员演出时,各家自带凳椅观看,集体凑钱。有的“里”有票社,形成“里”文化。青岛的“里院”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一样具有很高的建筑学术价值。目前青岛成规模的里院建筑群共有4片,其中冠县路的里院建筑是整体布局保留最完整的街区之一,具有较高的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它与青岛的殖民建筑一样是青岛城市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规划通过新观念与旧物质形式的巧妙结合,对这个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利用历史
23、文化价值获得商业价值,将其建成一个具有“渔村”情调的特色旅游服务区。(3)工业景观区。规划对地段内具有特色的工厂、仓库进行修饰、改造和功能演替,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使之成为风格独特的工业景观区。4.2 开发模式由于小港地区的土地使用权属关系非常复杂,为加强规划的可实施性,规划按照“土地权属单位独立开发与联合开发相结合,就地平衡与捆绑式开发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打破行政管理权限,组织专门的机构负责小港地区的改造开发,同时,在小港南北两端设置两组高层建筑,以便于平衡开发容积率。(该方案在青岛市小港及周边地区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国际咨询中获得第一名,为中选方案。项目负责人为段进,设计组成员为何子张、李志明、李研、崔宗安。)参考文献 1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 M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 9 9 9 作者简介何子张,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厦门大学建筑系讲师。段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收稿日期 2 0 0 4-0 4-0 2 修回日期 2 0 0 4-0 4-1 9图 3 空间结构模式图 4 高架桥选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