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674392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学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项目概况1.1项目简介1.1.1项目名称 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学校建设项目1.1.2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宿豫经济开发区境内,北至华山路,西至罗桥小区,南至嵩山路,东至罗桥小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1.1.3建设规模及内容 学校总占地94亩,占地面积62669平方米,共建设各类建筑物面积28037m2,项目总资金655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小学教学楼、中学教学楼、宿舍楼、艺体楼、餐厅以及配套的其它辅助建筑和设施、运动场所、道路、绿化工程等。1.1.4项目法人项目法人:江苏省宿迁高

2、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1.1.5建设单位概况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属于人民政府所有的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10000万元人民币。公司经营范围: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开发,建筑工程、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建筑节能材料销售,土地清理,土地复垦,政府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自成立后,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收入成倍增长。2010年末资产总额25743万元。2010年度实现经营收入42145万元,利润总额7155万元。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坚持以一流的工程质量,高标准的生活空间,全方位的服务和优良的企业信誉,投资公司下设两个子公司,宿迁市牡丹园

3、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和宿迁市明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1.2可研报告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1.2.1编制依据 (1)宿豫区建设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2)国家发改委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和深度的有关规定; (3)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学校委托工程咨询院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协议; (4)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1.2.2研究范围 本可研报告的研究范围如下:项目建设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学校生源分析;建设场址和建设条件分析;建设规模和建设方案论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措施研究;组织机构与项目管理;招标方式;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财务分析和项目效益评价;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第二

4、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1项目背景2.1.1宿豫区情介绍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河湖交错,是著名的杨树之乡、水产之乡、名酒之乡、花卉之乡和蚕茧之乡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宿迁是世界生物进化中心之一,也是人类起源中心之一,被誉为地球上的生命圣地。宿迁市现辖沭阳、泗阳、泗洪三县和宿豫区、宿城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湖滨新城、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和市洋河新城。有104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建制镇75个,村委会969个、居委会48

5、0个。1996年7月建市之初,全市辖四县一区,共有乡镇124个。19962000年,先后有51个乡撤乡设镇。2000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撤并15个乡镇、6个场圃,新设4个街道办事处,乡镇总数由原来的126个减少为111个。2001年6月,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对全市范围内2500人以下的村(居)委会进行了合并,村(居)总数由原来2299个撤并为1418个,撤并率为38%。2004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宿豫县设立宿豫区。调整后,市区规划控制面积扩大到2108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近150万。2005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将沭阳县十字镇、七雄镇、章集镇并入沭城镇;将泗阳县城厢镇、来安乡并入众兴镇,同时

6、将临河镇大兴居委会划归众兴镇;将泗洪县大楼乡、重岗乡并入青阳镇,同时,将五里江农场划入青阳镇,进一步扩大了三个县城规模。宿迁市宿豫区地处江苏省北部,前身是县级宿迁市,隶属原淮阴市。1996年7月,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宿迁市,原县级宿迁市更名为宿豫县,隶属于宿迁市,2004年3月,撤县设区。宿豫区现辖17个乡镇,1个国营林场,区域总面积1256平方公里。宿豫环抱地级宿迁市,是地级宿迁市“一体两翼”的东翼,被称为宿迁的“浦东”。宿豫区位优势明显,处于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和陇海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位于苏鲁豫皖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京沪高速、宁宿徐高速、徐宿淮盐高速所组成的高速公路主干网把宿豫区带入全国高

7、速路网,综合京杭运河和铁路、航空的优势,拉近了宿豫与渤海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的距离。2.1.4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况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宿豫经济开发区)位于宿迁市区京杭运河东畔、宿豫新城南部,2001年3月启动建设,2006年5月获批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以广博纳米、景宏新材料、翔盛高新材料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北斗星通为龙头的卫星通讯产业,以南钢宿迁特钢、中亚特钢为龙头的特种钢铁产业,以山亿新能源、旭源科技为龙头的光伏逆变器产业,以秀强股份为龙头的家电玻璃产业。去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

8、.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27%,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9%。该园区拥有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2个,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5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获批填补了宿迁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空白,开辟了宿迁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征程上的新纪元。作为最具活力的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继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开发区建成为自主创新核心区、新兴产业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9、。2.1.2宿豫区教育资源状况 宿豫区1987年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目标,“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又实现“两基”达标。全县现有各类学校369所,其中普通中学42所(初中34所,高中8所);职业中学6所(职业初中3所,职业高中3所);小学319所;幼儿园32所。 宿豫区各类学校在职教职工总人数12035人。其中普通中学4997人,职业中学993人,小学4215人,幼儿园1730人。2.1.3宿豫区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 2014年,宿豫区教育事业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稳步推进,各类教育共同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两基”巩固提高工作,

10、多次召开动员会、督查会,布置工作,监督执行,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同时,民办教育、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也都发展态势良好;二是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管理体制更趋合理。201年3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相关意见,给全县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为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全县仅用20天的时间撤销了乡镇教办,成立了实验学校。三是加强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县教育局年初制定了宿豫区中小学常规管理考核细则、宿豫区中学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宿豫区教育督导工作意见、宿豫区中小学督导评估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工作,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整体教学质量的

11、提高。四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水平逐年改善。全县在“到2010年实现一乡镇一所初中、一万人一所完小、高中向县城集中”的原则下实施了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并采用积极稳妥的方法合理地调配了师资力量。2013年共争取中央及省级危改项目资金456万元,其他项目资金268万元,安排危房改造项目26个。 虽然取得了以上的成绩,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全县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是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简陋。现有校舍中D类危房达7.9万平方米,缺少资金,难以改造,实验、音、体、美等教学器材严重短缺,大多数学校的文体活动、实验操作不能正常进行;二是高中教育规模过小,不能满足群

12、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全县目前仅一所省级示范高中,一所市级示范高中,高中教育基础薄弱;三是师资力量短缺,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整体素质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四是教育整体水平不高,“两基”水平较低,与兄弟市县差距较大,各项主要质量指标均处靠后位次。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一是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努力使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切实解决好学校建设的配套资金。同时走多元化投资办学之路,积极筹措民间资金投资学校建设;二是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三是制定一系列奖励吸引人才措施,改善提高艰苦地区教师待遇,控制

13、人才外流,科学设置学科结构,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自学函授、进修培训等各种形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2.1.4项目提出的理由 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学校座落于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较强、学习氛围浓郁的治学良校,是四方学子求学之胜地。虽然如此,实验学校目前校园占地面积仅19亩(宿舍区除外),现有12个教学班,600余名学生,平均每班学生七十多人,室内拥挤,不利于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校园内现有教学楼一幢,另有实验楼两幢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办学硬件设施远远落后于周边县、市同级学校,使学校的发展建设一直受到了很大限制。 “普九”以来,由于宿豫区初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致使

14、全县初中升学率一直徘徊在75%左右,而随着县城规模的不断扩大,按照全县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总体要求,初中阶段教育要逐步向县城集中,为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潜力,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县政府决定实验学校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划拨94亩土地用于扩建学校之用。学校建成后,学校教学班级将达到36个,按平均每班50人计算,在校学生数将达到1500人,比现在规模扩大900人,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实力。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是宿豫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宿迁市宿豫区地处江苏省北部,前身是县级宿迁市,隶属原淮阴市。1996年7月,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宿迁市,原县级宿迁市更名为宿豫县,隶属于

15、宿迁市,2004年3月,撤县设区。宿豫区现辖17个乡镇,1个国营林场,区域总面积1256平方公里。宿豫环抱地级宿迁市,是地级宿迁市“一体两翼”的东翼,被称为宿迁的“浦东”。宿豫区位优势明显,处于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和陇海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位于苏鲁豫皖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京沪高速、宁宿徐高速、徐宿淮盐高速所组成的高速公路主干网把宿豫区带入全国高速路网,综合京杭运河和铁路、航空的优势,拉近了宿豫与渤海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的距离。2.1.4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况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宿豫经济开发区)位于宿迁市区京杭运河东畔、宿豫新城南部,2001年3月启动建设,2006年5月获批为省级经济开

16、发区。近年来,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以广博纳米、景宏新材料、翔盛高新材料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北斗星通为龙头的卫星通讯产业,以南钢宿迁特钢、中亚特钢为龙头的特种钢铁产业,以山亿新能源、旭源科技为龙头的光伏逆变器产业,以秀强股份为龙头的家电玻璃产业。去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27%,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9%。该园区拥有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2个,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5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获批填补了宿迁市省级以上高新技

17、术产业开发区的空白,开辟了宿迁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征程上的新纪元。作为最具活力的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继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开发区建成为自主创新核心区、新兴产业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积极贡献。2.2.2是宿豫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宿豫区教育事业“十二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总体思路是: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宿豫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8、注重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保证投入,加强管理,以教育法为后盾,努力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推动全县教育整体、稳步、健康地向前迈进。 宿豫区教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36周岁幼儿园(班)率达9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略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青壮年文盲率严格控制在1%以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挖掘现有的高中教育潜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使全县高中招生人数每年增长15%以上,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淡化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界限,加大普高与职高的沟通力度

19、,在2018年前办出35所兼有普、职两功能的综合性中学。 实验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划拨94亩土地作为扩建学校用地,并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学校,项目建成后将使高中部规模扩大至36个教学班级,学校的布局将更加合理,教学设施更加完善。项目建设适应了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2.3项目建设是实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实验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教风学风纯朴、学校管理严谨、读书氛围十分浓郁的学校。多年来,实验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求真务实,大胆创新,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已初步形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

20、程结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宗旨,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已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办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益先进,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宿豫区乃至宿迁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广泛的赞誉。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实验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与日益扩大的教育需求存在着以下矛盾:一是校园面积过小,生均占有的活动空间不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二是由于教室数量少,班级学生容量大(平均每班超过70人),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又相对匮乏,不利于达到最佳教学

21、效果;三是教师办公室及生活用房紧缺,难以为广大教职工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为此,实验学校领导依靠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各方力量,通过划拨土地建设学校,适应了学校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第三章 教育需求分析3.1招生对象 宿豫区实验学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招生范围面向全县,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招生对象也会扩大至周边县(区)。学校招生对象主要为新进小学和小学毕业生。共计招生1500人,以满足广大人民对教育的需求。3.2生源分析 宿豫区实验学校招收的学生来源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人口年龄结构看,2013年014岁年龄段人口占全省总人口23.46%,约为1444万人。同期宿迁市014岁年龄

22、段人口占全市总人口24.45%,约为145.5万人。这个年龄段的显著特点是:城镇人口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农村人口的独生子女比例也逐年增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年龄段的人口绝大部分都会接受小学、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可以预见项目未来的生源充足。 其次,从每万人口在校中学生的变化发展趋势看,我省平均每万人口在校中学生人数由2003年的672.49人增长到2013年的1385.41人,每万人口在校小学生人数由2003年的1031.47人增长到2013年的1098.18人。宿豫区城乡平均每万人口在校中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增长态势。这表明了全省小学、初中生源充足,也提醒我们,必须加大高

23、级中学教育设施的建设步伐,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教育需求。3.3师资配备 实验学校现有教职工人数74人,其中高级教师2人,中级教师57人。近几年,学校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学校成为省级法制文化建设示范点、2012年度江苏省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示范单位、2013年宿迁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中心城市基础教育精致管理示范学校。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还会每年从师范院校招收部分应届优秀毕业生,从县内外其它中学吸纳有一定教学成果的优秀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全能够满足项目运营需求。第四章 项目场址与建设条件4.1项目场址 实验学校位于宿豫区,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境内,北至华山路,西至罗桥小

24、区,南至嵩山路,东至罗桥小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4.2建设条件4.2.1自然条件 (1)气候 宿豫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3.8,年平均最高气温14.3,最低13.3。历年最高气温一般在3538之间,最低气温在-4-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363.7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年平均风速为2.8米/秒,年平均降水量937.6毫米。年平均气温 24最冷月平均气温 12.5极端最高气温 40.4(1958年5月9日)极端最低气温 -2.1(1955年1月12日)常年平均蒸发量 1218.5mm年平均降雨量 1300mm年最大降雨量 197

25、0.6mm(1923年)年最小降雨量 952.9mm(1909年)年平均风速 1.9m/s主导风向 冬季:东风,夏季:东南风 (2)地形、地貌及地下水 宿豫区位于江苏省北部,东经1175615118373O,北纬33423034123O,大部分地区属于黄、淮、沂、沭平原,北部有鲁南丘陵的延伸部分(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2),全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形成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趋势,平均高程38米左右。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宿迁市基本设防列度为8度。 (3)工程地质 项目场地地基岩土自上而下依次为:素填土、黄褐色,松散,层厚0.24.0m不等,工程地质条件差;粉质粘土,灰黑、灰、黄褐色,局部为淤

26、泥质粉质粘土,软塑状态,工程地质条件很差;粉质粘土,黄褐色,层厚0.35.5m,软可塑状态,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粉质粘土,黄褐色,局部砖红色,饱和,硬塑状态,局部坚硬,分布较稳定,为中等压缩性土,工程地质条件好;碎石土,黄褐色,密实状态,碎石为卵石,间充填粉质粘土,偶夹砾砂,工程地质条件好。4.2.2区位和交通 实验学校位于宿豫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宿豫经济开发区境内,北至华山路,西至罗桥小区,南至嵩山路,东至罗桥小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4.2.3工程用水用电条件 宿豫区新大地自来水公司可保证项目用水要求,管径为150mm的学校专用自来水管已安装到位;10kv高压输电线路已架设至场地

27、,学校专用的变电设备也配置到位。水电条件满足建设运营需要。4.2.4建材供应条件 宿豫区建材资源丰富,各类建材厂家众多,项目建设所需的砂子、石料、砖、木材等均由当地建材厂家提供,钢材、水泥由各生产厂家驻县城供货商定点供应。项目的建筑材料来源充足。4.2.5社会环境条件 宿迁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计划和2014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初中阶段教育,不断扩大普高招生规模。要使“十二五”期间普通初中的数量由现在的74所,调整到66所,办学规模则由现在平均不足18个班,到2015年达到校均36个班的规模。要努力创办好35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和35所省级示范初中。并使县镇以上地区全部普及初

28、中教育。这些都为实验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宿豫区委、县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实验学校扩建学校工程非常重视,采用划拨方式给予建设用地,并在建设用地规划、行政规费减免、资金筹集等方面给予大量优惠政策。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五章 建设规模与建设方案5.1建设规模 根据学校教学和后勤服务需要,实验学校建设工程共建设三大基本功能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主要建设三大功能区的各种建筑物以及运动场地,相应配套的道路、广场、给排水、供配电、绿化等工程。项目总占地面积94亩,总建筑面积28037m2。具体建设内容及规模详见表5-1。表5-1 实验学校学校建设工程内容一览表学校

29、建设工程内容一览表名 称单位(平方米)备 注总建筑面积28037原有建筑面积5062拟新建建筑面积22975小学教学楼11252中学教学楼4972宿舍楼2384艺体楼1919餐厅2628总用地面积94亩5.2建设方案5.2.1总体规划设计 (1)设计依据 甲方提供的道路红线及现状地形图等。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以及现行的国家及地方的有关设计规范等。 (2)工程概述 工程性质:实验学校扩建工程是为了促进学校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新校园将成为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高中寄宿制中学。主要建设内容有:小学教学楼、中学教学楼、宿舍楼、艺体楼、餐厅以及配套的其它辅助建筑和设施、运动场所、道路

30、、绿化工程等。 基地现状:校址位于原学校内,合计约94亩。地块地形的总趋势为北高南低,基地内无古树、古墓等文物。 工程规模:实验学校建成后将达到占地94亩,建筑面积28037平方米,36个班约1500人的规模。 (3)规划指导思想 21世纪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教育的重点由注重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转向素质教育,转向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转变是我们校园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依托学校悠长的历史文化渊源,根据地形及功能分区,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有机组织建筑空间布局,使建筑与绿化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人文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校

31、园环境。 坚持可持续开发的思想,一次规划滚动发展,将学校建筑的工程建设变为城市发展进步的积极要素。 4、注重校园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为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交往聚合场所和活动空间。校园的室外空间中有广场,有庭院,有连廊,建筑空间内外沟通,各种宜人的大小空间环境遍及校内,以利师生教学相长、陶冶情操。 建筑造型上突出时代感,着重表现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形体组合上体现历史文化及地方特色,使建筑个性鲜明,富有校园气息。 (4)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 约94亩 总建筑面积 28037m2 容 积 率 0.45 建筑覆盖率 15 绿 化 率 36 生活用房 宿舍 2384m2学生食堂 2628m2

32、教学区教学楼 7200m2 教学辅助用房 实验楼 2748m2 其他 行政办公 2314m2 配套建筑物 4000m2 (5)功能分区 本校园可分为三大基本功能区,即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主要的三大基本功能区顺着基地的南北方向展开:教学区居中,学生生活区在基地的北侧,体育活动区在校园的南侧,三大区以教学区为中心,犄角相依,动静有隔,有分有连,疏密相间。通过空间群体、道路、轴线的呼应和控制,使校园各个组成部分从功能到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塑造出浑然一体的空间环境。 本校园总体布局中有东西、南北二条控制轴线暗含其中,一条谓之生态轴线,一条谓之人文轴线。 A、实验学校历史悠久,文脉绵延,故我

33、们在校园总体布置时安排了一条东西向的人文轴线,它由入口开始,经艺体楼,再到中心广场。这条轴线由东西贯通整个教学区,形成清晰的空间结构骨架,网状轴线在这一百余米内充分展现的是实验学校的欣欣向荣。穿过教学区轴线直趋体育活动区,喻示着实验学校的未来将更加辉煌,更加腾飞。 B、与东西人文轴线相辅相成的是一条南北生态轴线,它由贯穿教学区的主轴线向东北呼应学生生活区宿舍,联系起了从早到晚的学校生活。C、时间和空间形成了宇宙,东西、南北交汇轴线支起了实验学校新校园总体的布置的骨架,中心广场保证了这二根轴线的穿透性,二轴交汇处的区域便是整个校园的核心区,由景观绿化广场、主题雕塑等建筑形成的围合空间构成,便于充

34、分展示现今实验学校一代骄子的风采。 (6)交通组织出入口:本校区将主入口设置在东面,与入口的主干道垂直。主入口设计为入口广场,加以景观布置。学校东面设置有一次出入口,该出入口主要为教师生活区和学生生活区所设。将来校园的南侧再设有一辅助出入口,此入口主要为后勤物资进出所设,可保证校园内良好的文静气氛不被污染。 道路结构:本校采用以围绕教学区核心的环状路为基本骨架的道路结构,主路宽18米。 停车:主入口、行政办公楼和后勤服务用房分别有停车场地。全校师生的自行车集中停放在校园绿化遮蔽的停车棚中。 (7)广场与绿地规划 广场和绿地是本校区整体规划的重要因素。校区内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不同性质的广场和绿

35、地。此类广场和绿化不仅形成不同的景观环境,影响着人们对整个学校的印象,并且还起着组织师生日常教学和生活的作用。 广场,本校园较大的广场有: A、入口广场:由主干道进来便是由大门、雕塑、铺地、道路、绿地构成的入口广场。该广场南北长近25米,东西宽70米。入口广场入口的中轴线和大门的交点为中心向基地的边缘扩散,气势大气,效果磅礴,同时也是生态化隔离城市干扰的有效手段。入口广场也是校园举行小型仪式的场所。在高起的平台上人们可以纵览过去和今天(入口广场和教学区建筑)的景观点。 B、教学区中心广场:从入口广场向北的生态园林景观轴与东西向的人文轴相交处形成一个教学区中心广场,该广场平整、开阔,以硬质铺装为

36、要素,组织人流集散并诱导行为及视线的空间转换。 绿地 本校园富有特色的绿地有: A、入口广场绿地,该处绿地以小块草坪、水面、小品配合广场建筑形成,其中在广场的两侧种植高大、茂密乔木,以隐蔽外部干扰; B、教学区中心广场绿地,该绿地以草坪为主,形成开阔视野; C、学生生活区入口以草坪为主,结合少量硬地,适宜尺度形成能够吸引学生停留活动、创造高雅学生生活社区气氛的富于景观特色的绿化; D、运动场与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亦布置多处尺度不等的绿地,这些绿地不仅起到阻隔动静之功能还有人流集散,突出建筑形体之用。 (8)消防设计 学校内所有建筑物均为多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每个功能区之间相互独立,均有消防道

37、环绕。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间距满足消防要求,室外消火栓间距小于120米,室内按要求设有消火栓。 建筑内部设双向疏散通道,在数量、疏散间距、疏散宽度上均满足建筑防火要求。 (9)环保及环卫 整个校园基地上除建筑及硬地广场外均植以树木草坪,既绿化环境又是隔噪调温防尘的措施。 排水系统中,厨房排水,粪便污水均经过化粪池沉淀处理后,与洗涤废水合并达到市政排放要求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教学楼和宿舍朝向、采光、日照、通风条件优良。窗地比大于1/6,保证冬至日满窗日照大于2小时。 食堂、厨房等后勤服务楼位于校园教学区西侧一隅,远离教学区,且处在下风向,避免了污水、废弃物、烟气对校园的影响。5.2.2建筑设计 (

38、1)教学区建筑群体 本设计通过廊道将教学区主体建筑组合为一体,从而使教学区活动联系便捷。就教学区的建筑总体而言,其特点有: 建筑整体感强,交通流线明晰; 办公按功能分区布置,联系便捷; 教学楼按年级独立成团,易于管理; 专业教室自成一体,维护人员控制统一; 公共空间丰富,层次分明,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教学楼布置成围合式,均为五层,每幢拥有20间普通教室,和相应的卫生、疏散设施。 物理、化学、生物、劳技等专业教室集中布置在科教楼中,该楼三层,作为整个教学区建筑的活跃元素,专业教室的安排考虑到时代的飞速发展,设置了微机、语言教室,但除底层教室管线功能要求较高外,其余教室强调通用性,以利于校方根据

39、教学需要随时调整。 办公楼包括行政办公和教学办公两个部分。教学办公设置在教学楼组团中。校级领导和重要职能部门办公用房,以及教学办公布置在南翼,可获得良好的采光,并设有独立对外的出入口。 美术、音乐教室可布置在科教楼中,位于圆形报告厅的北侧,符合专业教室的特定要求。 教学区建筑立面充分体现现代感和文化内涵,色彩与材料以深色石材和砖为主,辅以白色点缀。屋顶为蓝灰色。其他辅助教学用房为平顶和现代感很强的风格以示变化,丰富校园空间。教学区建筑群体中有大量公共空间,包括室内公共空间如连廊,室外公共空间如教学楼之间的院落等,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课余休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2)生活区 宿舍 本校的学生宿舍按

40、校园全部建成后有300到500人全部寄宿考虑,其中一栋学生宿舍楼位于生活区北部,食堂之南。宿舍平面采用双人床,8人一间,16人一套标准单元。双面廊方式组合,宿舍全部南北向,采光、通风优良。在生活区的东南角另有一组二幢单身教师宿舍。采用一厅一卧一卫一厨的户型结构,可二人合住一套。该宿舍在布置形式兼顾居家和集体宿舍二种特点,并留有将来改造成某固定模式的余地。 食堂 食堂层数为三层,建筑力求简洁、朴素大方,部分构件为与其他建筑呼应,做了些符号,屋顶采用流畅的曲面板与金属杆件组合,形成了整个生活区的活跃元素,立面分隔与开窗与学生公寓取得呼应。 (3)其它 校园内还有看台、门卫值班室及其它设备用房等建筑

41、。主要按以下说明进行设计。 该类建筑将在满足自身功能的前提,依附校园建筑群体形象。成为整个校园空白环境中心的一部分。 看台下的净空将用于体育服务设施。5.2.3结构设计 (1)执行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基本参数 基本风压:W0=0.4KN/m2,基本雪压:S0=0.4KN/m2; 抗震设防烈度:8度; 建筑物类别:乙类; 建筑物合理使用年限:50年。 (3)结构型式 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工程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

42、构,墙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 (4)基础型式 根据结构型式,结合场址工程地质状况,建筑物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和机械挖孔桩基础,其持力层为黄褐色粉质粘土混铁锰结核。具体选择是教学楼、部分学生宿舍楼、综合办公楼、教师住宅楼因上部软弱土层较厚,且场地地形起伏较大,人工不易施工,故采用机械挖孔桩。其余建筑物采用柱下独立基础。5.2.4给、排水及消防 (1)给排水 执行规范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S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S0014-2006) 给水 项目给水水源由宿豫区新大

43、地自来水公司的市政供水管网供给,校区内供水干管直径为150mm,生活给水管道采用给水聚丙烯(PP-R)管。排水 雨水通过雨水管收集直接排至校园内雨水总管网,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沉淀处理后排入校园内污水处理总管网,然后由校区雨水及污水总管网直接排入市政雨水和排污管网。 (2)消防 项目消防系统采用与生活用水系统合并使用的消防给水系统,室外消防用水量为20L/S,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10L/S,同时使用的水枪支数为2支。室内消火栓应每层均设,且设在明显易于取用地点,栓口离地面高度1.1米,其出水方向向下。室外消防给水管道与市政管道连接成环状,建筑物内的消防竖管在屋面各自连接成环状管网。消防给水管道采用给

44、水铸铁管,胶圈接口。室外消防用水由市政消火栓供给。5.2.5供配电 (1)执行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2)电源 电源由供电系统将10KV高压线架至校园变配电室。进户导线采用W22型0.6/1KV铠装电力电缆地下直埋引至室内配电间,电压为380/220V。 (三)线路 本工程室内配电线路采用暗敷,配电干线采用W型0.6/1KV电力电缆沿电缆井内电缆桥架敷设及BV型0.3/0.5KV铜芯电线穿钢管保护地下暗敷引进各照明配电箱,各照

45、明分支线路导线采用BV型0.3/0.5KV塑料铜芯线穿钢管暗敷。 (四)负荷等级 根据负荷性质和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程度,校内建筑内的消防用电系统用电为二级负荷,其余均为三级负荷。 (五)照明 各工作场地的照明按度设计值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选定,灯具选型结合建筑装修选定,光源采用荧光灯和节能灯。在疏散楼梯间、公共出入口等处设置疏散指示灯、安全出口标志灯。 (六)防雷及接地 建筑物屋顶设避雷带以防直击雷,引下线利用框架柱内二根主筋,要求由下至上,牢固焊接,避雷接地利用基础内所有金属构件,要求金属构件焊成一体,以形成一个封闭的金属网。电力装置室外接地采用404扁钢,埋深-0.8m,R4欧姆;引入室内的接地线采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报告/总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