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设计如东县实验中学 顾新利一、课标要求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增强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评价科举制度,提高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观看视频、观察图片,掌握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小组学习,初步掌握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表达见解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明朝君主专制统治极端强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难点:八股取士 四、设
2、计思路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建立及明朝初期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和影响。该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能使学生了解元朝灭亡,明朝取而代之并且不断巩固其君权、加强统治的历史,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白明清时期封建专制日趋没落,中国社会危机重重的事实。五、活动设计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及说明导入新课探究新课探究新课课前播放天坛、天安门、明孝陵、明长陵、长城、故宫等图片和文字介绍。上课后直接解读课题,进入新课学习。观看图文介绍,了解生活中与明朝有关的一些名胜古迹。了解本课将要学习的重点。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
3、兴趣。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1出示本课要学习的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有疑难的问题能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明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本课共介绍了明朝的哪几位皇帝?这几位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自己的权力?1学生通过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了解明朝建立的过程;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分别采取的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1充分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既有利于学生熟悉教材,又可以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同时采用的小组学习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2提问:明朝是怎样建立的?3提醒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出历史事件的要点,如从时间、人物、地点、结果等要素提炼出主要内容。4提问:像朱元璋这样参
4、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2展示学习成果,回答明朝建立的过程。3学生讨论后明确从时间、人物、地点、结果等要素提炼出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4明确朱元璋是通过农民起义的方式推翻元朝的统治而当上皇帝的,像他这样的开国皇帝还有刘邦。2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明朝建立的概况,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3通过提取要素的方法来言简意赅地说出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和口头表达的能力。4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从而能够很好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5提问:本课共介绍了明朝哪几位皇帝?6出示明初三位皇帝的图片和文字介绍,鼓励学生阅读后大胆地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动用全班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7播放靖难之役的视频资料。5
5、学生回答本课介绍了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三位皇帝。6通过观察和阅读明初三位皇帝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供班级讨论、分析。7观看并了解什么是靖难之役?为什么会有靖难之役?靖难之役的结果如何?5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准确地回答出问题。6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和进行班级的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8提问: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哪些加强君权的措施?9分析明朝的科举制度,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8讨论明确,明太祖通过“两废三设一改革”的措施来强化君权。9了解八股取士的具体内容,明朝改革科举制度的影响。8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提炼、概
6、括材料的能力。9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了解如何辩证地看待明朝改革科举制度。10讨论:明太祖的这些措施为什么能起到强化君权的作用?11提问:明成祖朱棣采取了哪些加强君权的措施?10小组合作,理解明太祖这些措施的重要作用。11讨论明确,明成祖强化君权的措施包括迁都、削藩、增设东厂等。10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11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新课小结1再次出示本课的三个问题,指导学生对照问题逐个进行梳理、理解、记忆、巩固。1对照问题逐个进行梳理,落实本课的线索、人物和事件。1前后呼应,以问题的形式串起本课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学习延伸1以PK对抗的形式检查各小组的
7、学习情况。1回答相关的题目,巩固本课所学的重难点内容。1培养学生学习的历史兴趣。六、教后反思本课能紧紧围绕明朝君权的加强这一主题,通过设计主问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理清本课的线索,落实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明朝君权的加强的内容重新整合,充分利用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包括图片、文字介绍、视频资料等,重视创新性的巧妙设计,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背后的故事。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把课堂上话语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教学语言上,更加注重规范性,做到精、准、趣,避免口头禅,让学生能够真正被语言所打
8、动。在学习延伸这一环节上,采用了PK对抗的形式,这更能调动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本课在三维目标的落实方面尚有欠缺。例如,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就没有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历史教学中如何真正地将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如何落实好三维目标,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地思考。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反思如东县实验中学 顾新利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建立以及明朝初期统治者加强
9、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在本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到有以下的可取之处:1本课能紧紧围绕明朝君权的加强这一主题,通过设计主问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理清本课的线索,落实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明朝君权的加强的内容重新整合,通过设计明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本课共介绍了明朝的哪几位皇帝?这几位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地将全课知识串起来,这当中既有基础性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就能明确答案,又有需要合作探究来解决的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上是有梯度、有层次的。2充分利用了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包括图片、文字介绍、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事件。我们知道
10、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只靠教材教学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我注重开发课外历史课程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拓展和活化教材内容,引发学生兴趣,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本节课中,我选用的教学资源有人物图片、文物图片、视频资料、文史资料等。比如,在上课之前,我通过PPT播放了天坛、天安门、明孝陵、明长陵、长城、故宫等图文资料,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明朝有关的一些名胜古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过程中,选用了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的人物图片和文字介绍。在学习靖难之役这一章节时,通过播放一段视频资料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个历史事件,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充分发挥了多种历史课程资源的优势,使我们的
11、历史课堂真正做到有声有色。3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把课堂上话语权交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关注学生概括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努力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相信并肯定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力求体现备课思路,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教学语言上,更加注重规范性,做到精、准、趣,避免口头禅,让学生能够真正被语言所打动。在学习延伸这一环节上,采用了PK对抗的形式,这更能调动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当然,本课在三维目标的落实方面尚有欠缺。例如,本课的情感
12、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就没有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历史教学中如何真正地将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如何落实好三维目标,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地思考,也期待各位同仁的真知灼见。明朝君权的加强课例评析如东县教研室 薛建平明朝君权的加强是2011年顾新利老师在县高效课堂构建活动中上的一节研究课。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的能力强,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特色和人文特色,教学中始终注重构建和谐、民主、自由的生态课堂
13、,注重师生教学情感的交流,很好地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一、备课分析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朝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上承元朝,下接清朝,在明清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并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基于教材的重要地位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首先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上,全面掌握明太祖和明成祖在政治、文化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上,通过联系、对比、讨论、总结等方法,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全面引导学生归纳明朝加强君主的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
14、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教学设计以明朝君权的加强为主线,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依次掌握明朝建立的过程、明朝时期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这三位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强化君权的措施、这些措施为什么能加强君权等重要问题。教学过程中为突出了教学主线,教师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整合了多种教学资源,有图片、视频、材料等,教学方法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结构合理。在导入部分,通过播放天坛、天安门、明孝陵、明长陵、长城、故宫等图文资料,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明朝有关的一些名胜古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新授环节,教师
15、直奔主题,使学生明确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些问题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按照由浅入深的梯度设计,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课的“学习延伸”部分,教师采用小组PK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复习、消化本课所学的知识,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二、上课评点1.教学思想先进、民主历史新课标强调“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在本课中,我们看不到老师的“满堂讲”、“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我们看到的是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看到的是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积极的鼓励。例如,在介绍本课学习的三位皇帝时,教师
16、展示了这三位人物的图文资料,然后鼓励学生看了这些资料之后,提出问题。马上就有细心的学生提出 “为什么朱元璋死后是由他的孙子来继承皇位,而不是由他的儿子来继承?”。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教师没有越俎代庖,而是交给学生自己来解答,经过学生的讨论之后,较为准确的答案就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正是由于教师教学思想的民主、教学氛围的平等、宽松,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学生思维的火花才会在碰撞中闪现。2.恰当地选用教学资源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只靠教材教学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教师注重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拓展和活化教材内容,引发学生兴趣,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比如,这节课中教师选
17、用的教学资源有人物图片、文物图片、视频资料、文史资料等。科举制度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通过播放一段视频资料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个历史事件,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充分发挥了其他教学资源的优势,使我们的历史课堂真正做到有声有色。3教学方法科学合理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明故宫、长陵、孝陵、天安门等系列图片后,导入新课,然后出示本课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并且在小组内交流成果。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又适时进行追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第一子目学生在学习了明朝的建立后,教师提问,像明朝朱元璋这样的开国皇帝,历史上还有谁?巧妙的把汉朝和明朝的开国君主联系起来,抓住了历史人物
18、的特质。既起到了知识的迁移的作用,又对所学新知识进行理解巩固。在讲授第二子目时,顾老师通过一段简短“靖难之役”的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了“靖难之役”的来龙去脉,并自然过渡到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再由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在新授课的学习中,教师或请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或由小组合作探究,或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的形式非常多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顾老师抓住了初一学生的心里特点,通过设计pk对抗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抢答的方式,组织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之中轻松的掌握了所学知识,起到了理想的效果
19、。从教学片断看新课程理念选自: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P88P95一、“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片断师:同学们,有谁会唱凤阳花鼓这首歌?生:(有一位学生走上讲台演唱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师:你们知道朱皇帝是谁吗?(学生纷纷回答)生:朱皇帝就是朱元璋。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师:对。关于朱元璋的事我们还看过电视剧乞丐皇帝等,有谁能介绍一下他?生:他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寒,曾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当了和尚。后来他投奔了元末农民起义军,因为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
20、。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明朝。师: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生:(纷纷回答)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师: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是怎样巩固明朝统治,加强君权的?(由此导入新课)师:“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这一内容老师不讲,你们能自学吗?生:能。师:请同学们看书,讨论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学生看书,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然后纷纷举手,欲说出自己的看法。)生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生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生3: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师:好,你们归纳得比较全面。再进一步对每一项措施进行分析、讨论,说出每一项措施的具体表现,然后指出每一项措施的作用。生:改革行政机构首先表
21、现在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把权力分归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师:丞相制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生:秦朝。师:这样,自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现象就不存在了,皇帝的权力得到空前加强。生:改革行政机构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管地方民政、财政和军政。师:这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生:朱元璋还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师: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监视官吏是很有名的,谁能说一说。(二位学生站起来表演)生1:(朱元璋)听说爱卿家昨天晚上请客了?生2:(大学士宋濂)我请了几位好朋友,请厨师烧了几个好菜。
22、生1:(朱元璋)卿家没有欺骗我。(又二位学生站起来表演)生3:(钱宰摇头晃脑地)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生4:(朱元璋见钱宰)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但是我何尝“嫌”你,为什么不用“忧”字呢?(钱吓得连忙磕头请罪)生5:我看出朱元璋的特务机构太厉害了。生6:大臣们每时每刻都受到监视,太没安全感了。生7:朱元璋就是利用特务机构来进行统治的。师: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了解官吏的一举一动,随时向他报告,以便掌握官吏的活动,惩治他认为对他不忠的官员,从而加强皇权。点评:上面课例体现了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谈出了独特的见解,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
23、个性得到了张扬,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录像片范进中举片断。生:(观看录像)师:范进中举后发疯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现象呢?生1:科举考试害死人。生2: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残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师:明朝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取士”。下面分组讨论评价一下明朝的科举制度,要求每个同学在小组内都要发言。(学生经过讨论合作学习后,各抒己见。)生1: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好方法。生2: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师:二位同学说的都很有
24、道理,大家看一看谁说得对。提示一下,从科举制度的作用上考虑。生1: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这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生2:但是,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八股文文体束缚了对考试内容的发挥。生3:命题内容的狭窄,也有束缚思想的作用。生4:文人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以考试做官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不讲实际学问。生5:八股取士也使明朝得到一些有用的人才,加强了皇权。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好。点评:上面课例中教师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合作学习的空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
25、启发,思想相互碰撞,并产生了创新的火花。二、教学片段蕴含的课程理念新课程改革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核心任务和显著特征,这是因为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也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1.自主的根本目的是张扬个性,个性是创新的前提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的。当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奴力程度,学生对为什么学、能否学、学什么、怎么学,有自己的意识和反应。这时,表现为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个性得到张
26、扬的时候,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在课例中,学习“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前,教师问学生:“老师不讲,你们能自学吗?”,学生非常自信地说了“能”。既然立下了军令状,学生的学习异常的主动,当然学习效果也特别理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一步步得出结论。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自主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亲自扮演角色,亲身体验,对这段历史及历史人物有了感性的认识,并逐渐上升为理性的认识。我们从中看到了自主的表现是个性张扬,个性张扬又为创新创造了契机。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的学习是独立的,因此学生的个性表现得非常突出,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
27、养。2.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教师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课例中,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如何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看法,学生谈出了五种看法(见教学片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
28、深入思考,主动探究,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在深入思考和探究过程中,通过生生合作交流,思维碰撞,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的品质。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明钱宰早朝诗史料勘误及教学应用选自:苏向荣,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2期日前,笔者在参加高中新课程“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的教学与观摩活动时,一位教师在教学开始给学生出示了一则材料: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
29、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等学生看完该段资料,教师提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老师,钱宰家里出了内奸!”“老师,明朝的特务太厉害了!”“老师,朱元璋把钱宰吓坏了!”也有同学联系教材内容,说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教师顺势导入教学内容的讲授。后在同课异构等活动中也发现这则资料被广泛运用于该课教学与测评中。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课的题旨来看,本则材料的运用恰到好处。但在课后,一直萦绕在笔者心头的一个疑问是这则材料的来源问题。无独有偶,笔者在翻阅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时,也看到了关于这则材料的不同叙述:明朝特务的足迹,遍及京城内外。老
30、儒钱宰应召入京编书,上朝后低声吟咏:“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特务马上向明太祖报告。第二天,明太祖召见钱宰,对他说:“昨天的诗写得好啊,但朕何曾嫌你迟,改用忧字如何?”钱宰吓出一身冷汗,忙磕头谢罪。明太祖说:“现在就放你回去,好放心熟睡!”随即把他遣送回家。将教师引用的资料与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这则故事的表述加以对比,笔者发现两者存在三点不同,也引出了三个问题:第一是前者说钱宰“散朝回家”后随口赋诗,而后者则说是“上朝后低声吟咏”,那么钱宰吟诗到底是在散朝后还是上朝后?二是前者在钱宰请罪之后没了下文,但后者则说钱宰请罪后被明太祖遣送回家。钱宰是否确实
31、是因赋该诗而被遣返?三是前者言钱宰参编孟子节文,后者仅说钱宰“应召入京编书”,前者言之凿凿,而后者则较模糊。钱宰此次入京是否是在编写孟子节文?为了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笔者专门查找相关的资料,对这些问题做初步探讨,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一、钱宰早朝诗出处要回答上述几个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资料的来源问题。在确认教师是在网上下载的课件并略作个人化的修改后,要从教师那里获得这一史料来源无异于缘木求鱼。为寻找答案,笔者翻阅了明史及钱宰的文集临安集。明史艺文志并未收录钱宰的著作。在文渊阁景印四库全书中存有钱宰诗文集临安集。但临安集中并无早朝诗一文。从临安集的诗风来看,钱宰“其诗吐辞清拔,寓意高远,刻意古
32、调,不屑为艳仄一体,徐泰诗谈譬以霜晓鲸音,自然洪亮,古文虽非所擅长,而谨守法度,亦无卑冗之习”。而早朝诗用语俗白,为随口而作,与临安集诗风大相径庭,自然难登其雅堂。倘若早朝诗确为钱宰所作,最早又将载于何文?笔者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该条资料运用较广,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冷成金读史有学问、吴晗朱元璋传以及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中都曾引用该史料来论述明初特务的无孔不入,且叙述大体一致。其中吴晗朱元璋传言: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罢朝吟诗:“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元璋对他说:“昨天作的好诗,不过我并没有嫌啊,改作。院字如何?”钱宰吓出了一身冷汗,磕头谢罪。
33、在朱元璋传和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中,都注明这则资料来自于叶盛水东日记摘抄。寻根溯源,在水东日记卷四“钱子予”中,对这一事迹进行了这样的记载:临安钱宰子予,武肃王之裔,元末老儒也。高庙礼征,同诸儒修纂尚书,会选孟子节文(原文断句不对,应为“同诸儒修纂尚书会选、孟子节文”),公退微吟曰:“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察者以闻。明日,文华燕毕,进诸儒,谕之日:“昨日好诗,然曷尝嫌汝,何不用忧字?”宰等悚愧谢罪。后未几,皆遣还,宰以国子博士致仕。家会稽,宦业至今不绝。宰尝自书门帖曰:“一门三致仕,两国五封王。”唐昭宗赐敕,宋宣和所赐“吴越家宝”铜印,一斤重,今藏其
34、家。铁券王像在台郡长房。水东日记对钱宰参编孟子节文和因赋早朝诗被遣归一事说得非常明白,吴晗朱元璋传与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等对此事的叙述都遵照了水东日记的原意。水东日记本为叶盛的笔记,而明代笔记是明人记琐事、表心迹、抒情感的特殊文学样式。要分析早朝诗是否为钱宰所作,首先要了解叶盛为何许人也,而水东日记又是否是可信之作呢? 叶盛生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卒于成化十年(1474年),以进士出身而官至吏部左侍郎,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是上层士大夫的代表。明史叶盛传载:盛清修积学,尚名检,薄嗜好,家居出入常徒步。生平慕范仲淹,堂寝皆设其像。志在君民,不为身计,有古大臣风。明史对叶盛的高风亮节赞
35、赏有加。对于叶盛的仕途本文暂不述论,就其水东日记的可信度略加细察。水东日记所载之事是否可信,前人多有论述。俞允文在水东日记序中言:“其书专于记事,核古综今,关诸军国,号为通博。”叶盛立朝三十余年,“所居洁清,门无襟客,惟购书万卷,日耽甑以自颐,殆废寝食”,乃一饱学之士。又四库全书水东日记提要言:是书记明代制度及一时遗文逸事,多可与史传相参。其间征引既繁,不免时有柢牾,议论亦间涉偏驳,又好自叙平生立朝居官诸事迹,殆有露才扬己之议然盛留心掌故,于朝廷旧典,考究最详略其冗赘,取其精华,亦所谓披沙拣金,往往见宝者也。言及叶盛的笔记在记事中虽有相互矛盾、有失偏颇、露才扬己之处,但仍可以作为正史资料的补充
36、。这与叶盛本人的学识也有密切联系。叶盛言:信史,古今所称。欧阳子曰“有欲书而不得书,有欲书而不敢书”,则遗漏,一也;讳,二也;拘于著令,三也;偏私不公,四也;史官之才不足,五也。斯五者,盖尝常有之,固不敢谓无以是乎。信史诚有未足信者矣。虽然,揭文安公尝论史官不当专尚史才,必以心术为本。叶盛认为“信史诚有未足信者”,才得以留心时事掌故,以野史补正史之缺之失之诬。从中可以看出,叶盛本人对于正史的记载有清醒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史识和史才。清朝人所修明史也多援引水东日记,说明水东日记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钱宰早朝诗未能录入临安集,却在叶盛的笔记中得以存留。从两人生活的年代来看,钱宰生活在元末明初,于洪武二十
37、七年(1394年)卒。而叶盛于永乐十八年才出生,正统十年(1445年)才中进士。显然,钱宰和叶盛所处年代相差甚远,两人之间不可能有往来,叶盛在笔记中记述钱宰之事非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必是朝野间流传甚广,才为有心者如叶盛等记录。除叶盛外,明人郎瑛在七修续稿中也曾记录了早朝诗句:今世所道俗语,多诗也,如“十指有长短,痛惜皆相似”,曹植诗“睡到人间饭熟时”,本朝钱宰诗。郎瑛引用“睡到人间饭熟时”的诗句,与其他俗白之作论证“俗语本诗句”的见解。明人邓球在泳化续编中对钱宰早朝诗也有记载。由此可知,早朝诗应为钱宰所作,并在明朝坊间广为流传,叶盛辑录钱宰的早朝诗并非空穴来风。 二、钱宰被遣归原因与时间辨析上文
38、所证早朝诗应为钱宰所作。但钱宰早朝诗为何时所作,是否因此而被朱元璋遣归,还有待详察。明史钱宰传日:钱宰,字子予,会稽人。吴越武肃王十四世孙。至正间中甲科,亲老不仕。洪武二年征为国子助教。作金陵形胜论历代帝王庙乐章,皆称旨。十年乞休。进博士,赐敕遣归。至二十七年,帝观蔡氏书传,象纬运行,与朱子诗传相悖,其他注与鄱阳邹季友所论有未安者,征天下宿儒订正之。兵部尚书唐铎举宰及致仕编修张美和、助教靳权等。行人驰传征至,命刘三吾总其事。江东诸门酒楼成,赐百官钞,宴其上。宰等赋诗谢。帝大悦。谕诸儒年老愿归者,先遣之。宰年最高,请留。帝喜。书成,赐名书传会选,颁行天下。厚赐,令驰驿归。卒年九十六。明史记述钱宰
39、是元末至正年间的进士,在元末并未出仕为官。清代学者朱彝尊在其曝书亭集中对钱宰生平的记述与明史所载基本一致。钱宰没有为元朝廷效命,却两次被明朝廷征用。钱宰传对钱宰两次出仕后的返乡用了截然相反的语词,第一次被“赐敕遣归”,而第二次“令驰驿归”。钱宰第一次出仕后被“遣归”的原因语焉不详,此为钱宰传中疑问之一;钱宰传中说他参编了书传会选,并未提及孟子节文,孟子节文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缘何在明史中未被提及?此为疑问之二。对疑问之二的回答成为解答疑问之一的关键。已有研究者对孟子节文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史载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先是因不满孟子中“君视臣为草芥,臣视君为寇仇”之语而罢黜孟子配享孔庙的
40、资格;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命翰林学士刘三吾率领诸儒重新修订孟子,将其中“辞气抑扬过甚”、内容“非臣子所宜言”者八十余条尽行删去,是为孟子节文。书成之后,朱元璋将其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读本。永乐九年,明成祖废止孟子节文,重新使用孟子。中国历史上凭借帝王的权威删削儒家经典、贬斥儒家圣贤者仅此一家。孟子节文成为明初集权的一个象征性标志,后世史家论述朱元璋之专制多将此事援为例证。然而,孟子节文一书后世流传不广,而修书一事也为官方所讳言,明代正史特意将相关记载删除,致使孟子节文的修纂本末晦而不明。实际上,孟子节文的编写工作几乎与书传会选同时进行,且编写者皆为刘三吾所率的天下耆儒。刘
41、三吾在孟子节文题辞中言:今翰林儒臣三吾等,既请旨与徵来天下耆儒同校蔡氏书传,蒙赐其名曰书传会选;又孟子一书,中间词气之间抑扬太过者八十五条,其余一百七十余条,悉颁之中外校官,俾读是书者知所本旨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癸酉翰林学士奉议大夫臣刘三吾等谨上。刘三吾的题辞明确指出了孟子节文的成书时间是在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癸酉。而书传会选的成书时间在明太祖实录中记载颇详:(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癸丑)定蔡氏书传成三吾等率诸儒上进,题名日书传会选,命礼部刊行天下。赐诸儒宴及钞,俾驰驿而还。书传会选九月癸卯书成,孟子节文十月癸酉进上,前后时差二十天。又明人宋端仪立斋闲录日:钱宰洪武中征,同诸儒修纂尚书会选孟子节文。钱宰在洪
42、武二十七年不仅参编了书传会选,也参编了孟子节文。成书之后,朱元璋厚赐刘三吾、钱宰等人,并礼送钱宰等人返乡。由于孟子节文传世不广,后人在修明史时又讳言其事,故而使得刘三吾、钱宰等人编修孟子节文一事日渐消索。钱宰被征编书传会选和孟子节文时已是九十六岁高龄,从常理判断,不可能在此时被遣归,史料也一再说明钱宰被礼送回乡的事实。与明史相佐证,钱宰当是在第一次出仕后被擢升为国子博士后不久被去以赋早朝诗忤旨,遣归。二十七年,又召修书传会选。 提要不仅确凿地指出钱宰被“遣归”的原因,还明确说明遣归的时间是第一次出仕被擢升为国子博士之后不久,而非征编孟子节文之时。遣归一事明史讳言其因,而叶盛搞错了时间。故事原出
43、于叶盛水东日记,水东日记中说赋诗是在罢朝之后,而人教版教科书记述此事时说“上朝后低声吟咏”,既不符合叶盛所述,更不合常理。四库全书临安集提要的正确表述并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盖因临安集为文学作品而非史著,其提要也被史家一同忽略了。吴晗朱元璋传及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虽遵照了叶盛的原意,但未加详察,以致后来以讹传讹,广大教师也在教学中囫囵引用。综上所述可知,钱宰吟诗是在罢朝之后,被朱元璋知道后因罪遣归。而被遣归是钱宰在擢升为国子博士不久,而非编修孟子节文之时。这一事件的确能够证明明初特务的无孔不入和专制皇权的空前加强。钱宰的早朝诗俗白易懂,在教学中学生一看即知其义,无须教师详加解释。如果删去“被征编
44、孟子节文”一语,将该则资料再做修正,用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的教学中,不仅使得材料更加符合历史实际,还能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钱宰为何被遣归的原因探讨上,减轻了学生因孟子节文一词的出现而带来的额外负担。笔记尤其明人的笔记,形式灵活多样,稗官野史、街谈巷议、道听途说,无所不录其中,所载内容博杂丰富,短小精悍,以小见大,所述史事虽不必全信,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政治事件、人物活动诸方面,可补正史之不足。有学者认为,秦汉以下,中国人心有所诉者,除了问天,求神鬼之外,一诉于诗,二诉于笔记,三诉于词,四诉于演唱文学(曲)。其中,笔记成为大多数中国人“述往事,思来者”的选择,成为述异留真的写照。甚至
45、将其称为“中国历史的另一半”“中国人的心史存碑”。正是由于这一特点,笔记的史料价值为学者公认。笔记中广泛的内容,为历史教学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阔了历史教学的视野。但无论是在教材编写还是在史料教学中,运用笔记史料时还需对史料加以考究辨析,以增强史料引用的科学性,避免以讹传讹,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参考文献:1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中国历史(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清)乾隆御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9册临安集六卷提要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吴晗,朱元璋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4白寿彝等,中国通史第
46、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明)叶盛,水东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6(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清)乾隆御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1册水东日记提要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8郑宪春,中国笔记文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9粜德赓,史籍举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10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续修四库全书七修续稿七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1转引自: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续修四库全书寄园寄所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周俊富.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60曝书亭集碑传M治北:明文书局,1991.13张佳佳,孟子节文研究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4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一册孟子节文七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15明实录卷234,“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校印本.16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续修四库全书立斋阑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