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是一门艺术西安市四十五中学 李鹏一声欢呼,一朵微笑,一回争执,一次激情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每一刻,不管它是不期而来,是灵光一现,还是我们刻意追求,都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而记录这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的最好的途径可能就是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了。我是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师。在不算短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经历了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失败迈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也从中品味了酸甜苦辣等各种滋味。教育教学中那难忘的一幕幕都时常浮想在我的眼前,留存于我记忆的深处。让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一堂课。这节课我要讲授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众所周知,这是一首中秋绝唱,也是广为流传的词作,学生、老师都很熟悉。在备课
2、时我就思考怎样教学才可以让学生在新奇的体验中掌握文本的精华。如果传统的教学思路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已知疲惫。所以在备课之初,我就确定了以诵读促进理解,以对比深化理解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来安排朗诵既能让学生学透课文而又不厌烦呢?曾记得张定远先生在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要大声读,反复读!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读!读才能让学生学到情操,把语言转化为自已的东西,获得知识,进行积淀,形成语感。”我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就是“朗读”。我要给课堂营造一种朗读氛围,让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文本状态。因此,我回避了很多公开课开课时用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导入的思路,而是直接发问:结合你的预习谈谈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让学生真正自
3、由地畅所欲言,老师不作过多地点评和干扰,说出自己预习时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然后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把全诗朗诵一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并让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理解,揣摩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和语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词?这样让学生既对作品有完整的印象而又能直接进入文本。然后,我在课件音乐的配合下脱稿给学生作示范朗诵。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设法下载了许多的朗诵,有网上的朗诵爱好者的,也有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的吟诵,还有唐宋名篇朗诵会上的吟唱等等,但都似乎总觉得和学生之间有些隔阂,所以最终决定还是自己来现场朗诵。尽管我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是很好,但我想这时学生需要的不是标准的普通话水平示范,他们需要的可能
4、是这种激情是与课文,与作者同喜同悲的激情。于是我选择了音乐神秘园作背景,在课堂上我激情投入地朗诵了全词,学生们很受感染。在聆听以后,我再次让同学们在音乐背景下进行朗诵,学生均能一改平时的扭捏之态,很投入的进行模仿。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分上下两片揣摩研究每一句应该怎么读。让学生自主探究:你认为该怎么读好,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词要舒缓一些?哪些词要急促些?为什么?每个同学均可畅所欲言并示范朗诵,如果说不清理由也没关系,可以用自己的朗诵来告诉大家,同学们互相补充纠正试诵。这样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而且也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能享受朗诵的乐趣。课堂上同学们思维
5、活跃,探究兴趣浓厚,发言积极,每个同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在研究朗诵的同时,也对课文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朗朗的读书声把课堂气氛一下就推向了高潮,学生们个个情不自禁,争先恐后,以读为荣,以读为快,且读得声情并茂。最后,则水到渠成了,在对全词研究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调动真情实感完整地朗诵全词,效果显而易见。一节课结束了,但我想我们的思索远没有结束。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味”从何处来?我想朗诵就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源泉。朗诵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是把平面语言转化为立体语言的活动。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语文课应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因此,通过朗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审能力;朗诵还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系统化;朗诵有助于提高听、说、写及整个阅读能力;朗诵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有利于发展思维力,创造力。那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书声朗朗,香味四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