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认识时分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认识时分”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时间单位时、分的认识,在学生认识整时,并有一定的时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1时=60分。立体呈现了一幅学生熟悉的上学看钟表的画面。接下来,教材分两个层次让学生认识时、分。先认识时、分两个时间单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在钟面,数出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多少个小格;在此基础上介绍“1小时”和“1分”,让学生知道1小时和1分的含义。再认识时、分间的进率。让学生拨钟面上的分针,并通过“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走几个大格”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1时=60分。 ,
教学思路:
数学来源于生活,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虽然孩子们每天都要接触时间,但对于时间的单位、时间的长短却是那么的陌生,因此在教学这节课时,我先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问学生家里有表吗?让学生介绍介绍家里的表是什么样子,在学生完成一个钟面的基础上观察钟面上有些什么,让学生很快联想到一年级所学知识。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复习了旧知,取得了一举两得的功效。力争赋予抽象的时间概念以鲜活的感性支撑。在认识时、分这两个重点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操作、探索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究发现规律,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真正体会到时间的珍贵,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目标
l.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并能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2.使学生在熟悉的活动中,具体感受1分、1时的长短,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3.,在学生认识时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懂得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l时=60分。
教学难点:
理解1时=60分,并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钟、钟面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课题
师:“孩子们看到这个课题,你觉得今天咱们会学习有关哪方面的知识。”
生:“时间、钟表。”
2、 初步建立表的印象
师:“你家里有表吗?那你能说说你家里的表是什么样子吗?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居然知道这么多有关表的知识?老师这里也有一个表,你能看着这个表告诉老师时间吗?老师的表上缺什么?”
(从课的开始,情境引入,亲切自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 认识钟面
师:“你知道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吗?
“这12个大格在钟面上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
师:“钟面上有哪些数字呢?”
“这12个数字能随便写在钟面上吗?那谁能告诉大家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
师:“这是一个完整的钟面了吗?”“钟面上还缺什么?”
生:“缺时针和分针。”
师:“谁来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师:“还有缺的了吗?”
生:“在大格中间有许多的小格。”
师:“那每个大格中间到底有多少个小格呢?请大家看这钟面数一数。”
师:“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那你知道钟面上共有多少个小格吗?”
生:“60个小格。”
(从钟面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再现钟面的构成,在做中学,在做中经历并体悟。)
三、 认识时与分
1、 认识“时”
师:“钟面上时针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看几小时的。”
师:“我们说它是用来计时的。”“咱们一起来看看时针是怎么走的?”
(1) 出示时针从12走到1
师:“时针走了几个大格,是多长时间?”
生:“时针走了1大格是1小时。”
(2) 出示时针从12走到3
师:“你能说出时针走了几个大格是多长时间吗?”
生:“时针走3个大格是3小时。”
(3) 师随意拨动时针问生时针走了几个大格是多长时间
(4) 小结:
师:“你发现时针走的规律了吗?”
生:“时针走几个大格就是几小时。”
(5) 师:“时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呢?”
生:“时针走一圈走了12个大格是12小时。”
2、 认识“分”
师:“刚刚我们知道了时针是一个大格一个大格的走的,那分针又是怎么走的呢?请大家拨动你手中的学具钟,看看分针是怎么走的?”
生操作、交流 :分针是一个小格一个小格的走的。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呢?”
生:“1分钟。”
师:“分针走一个大格是多长时间呢?”
生:“5分钟。”
师操作分针从12走到9,问:“分针走 了多长时间?”
“45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说自己的方法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生:“60分。”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手、脑,通过多种形式的拨钟练习,体现学习的层次性,让学生在看、拨、想的过程中知道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3、时针和分针的关系
猜测:时针和分针就像两名赛跑运动员,不停的在钟面肾功能跑着,你们知道他们谁跑得快谁跑得慢吗。(生拔钟面,在小组中讨论时、分的关系。)
验证:多媒体演示分针走60小格时针正好走l圈的过程。
归纳: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正好走l圈,时针走1—圈是1小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所以1时=60分。(板书:l时=60分)
(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测一验证一归纳”的过程,充分给予学生合作交流、探索规律的机会。对于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获取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究,并给予鼓励,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四、 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 体验1分钟
师:“孩子们,你们表现的真不错,为了奖励大家老师把一段好看的动画片送给大家。”
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一分钟
师:“刚才我给大家放了一分钟的动画片,你觉得这一分钟怎么样?”
生:“太短了。”
听一分钟敲钟声
师:“刚刚也是一分钟,你觉得这一分钟怎么样?”
生:“真长呀?”
师:“为什么同样是一分钟,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生:“因为动画片是我们想看的,而钟声不好听,所以我们感觉不一样。”
师:“我这里有一些有关一分钟的资料大家请看。”
1分钟的时间里,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能播180个字,银行点钞机能点1500张人民币。高速火车一分钟能开1980米,喷气式客机一分钟能行18000米。
师:“ 1分钟虽然很短,但充分利用却能做很多事。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直接体验与间接感受,引导学生了解1分钟的,珍贵,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又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2、体验1时
出示填空: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分钟,再加上( )分钟是1时。(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l小时中小朋友还能做很多事情,请大家回家作个小小的调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在一小时里能做哪些事情,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上课、下课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最贴近的事情中感受1小时。课后对家长作调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1小时的认识,有利于对其时间观念的培养,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你愿意谈谈你的收获吗?
课后反思
我认为,“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开展了多种数学活动,体现了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灵活选择。
在认识钟面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汇报出在钟面上发现了什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然后指导探究。观察钟面时,通过认一认、指一指、数一数、拨一拨等操作活动,总结归纳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在探究时分之间的进率时,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自己抽象概括出时分之间的关系,较好的揭开了知识的奥秘,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时,我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钟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体验时间长短。在体验1分有多长时,我设计了一些活动,在体验1分有多长时,我设计了一些活动,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让学生看动画片,听钟声,看一些有关一分钟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