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思维习惯现状的调查 武鸣县实验学校 谭小航古有“孟子言性,孔子言习”,可见习惯的培养始终是教育界备受瞩目的问题。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法宝,学生有了好的思维习惯,就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学生将终身受益。而问题又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所以,在课堂中设计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和挑战性强的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能主动、积极、独立地思维;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掌握的思维方法,正确、灵活地思维,这是我们的目的和责任。一、调查目的我校从2014年6月开始进行了在
2、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研究的课题研究,结合我们研究的课题,笔者首先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现状做了调查,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在数学课堂提问和解决问题的状况的调查,了解我校学生思维习惯的现状,为开展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为教师提高数学问题设计与课堂提问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效率,提供客观依据。二、调查对象及方法调查对象:武鸣县实验学校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听课调查、谈话调查三、调查结果与分析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研究调 查 问 卷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为了了解我县小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的现状,分析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习
3、惯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找对策,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请你抽出一定时间如实填写以下问卷。谢谢你的参与!注:请在你认为最符合自己的一项后面打“”。1.在数学课堂上,老师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给你思考吗?(1)经常会 (2)会 (3)不太会 (4)不会2.在课堂上,你是否有提问的习惯?(1)有 (2) 一般 (3)没有3.在数学课堂上,你喜欢由谁来提出数学问题? (1)教师 (2)学生 (3)师生一起 4. 在数学课上,你提的问题是多还是少,或者没有?(1)较多 (2)较少 (3)没有 5. 你能提出发散性、综合性、规律性的问题吗?(1)能 (2)有时能 (3)不能6.你能提出独特性、新颖性、预见
4、性的问题吗?(1)能 (2)有时能 (3)不能7.当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后,你习惯怎样做?(1)独立思考 (2)与同桌或小组交流 (3)马上回答 (4)由老师讲解8. 在课堂上,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后,您喜欢采取哪种方式解决问题?(1)先独立思考再由老师引导 (2)先由老师引导再独立思考 (3)边思考边由老师引导 9.如果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你自己单独解决不了,你会怎么做?(1)自己继续思考 (2) 希望教师暗示、讲解 (3)与同桌或小组讨论10.当同学回答或解决问题后,其他同学有什么反应?(1)没反应 (2) 赞同或者不赞同 (3)提出质疑或说出自己的想法调查问卷统计表调查内容各项内容所占的比例
5、1.在数学课堂上,老师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给你思考吗?80%20%02. 在课堂上,你是否有提问的习惯?50%40%10%3. 在数学课堂上,你喜欢由谁来提出数学问题?40%22%38%4. 在数学课上,你提的问题是多还是少,或者没有?23%52%25%5. 你能提出发散性、综合性、规律性的问题吗?18%48%34%6. 你能提出独特性、新颖性、预见性的问题吗?15%46%39%7. 当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后,你习惯怎样做?30%46%20%4%8. 在课堂上,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后,您喜欢采取哪种方式解决问题?32%35%28%9. 如果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你自己单独解决不了,你会怎么做?12%3
6、4%54%10. 当同学回答或解决问题后,其他同学有什么反应?056%44%调查发现:1.大部分的老师能运用课堂提问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意识到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有50%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提问的习惯,少部分的学生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多数学生依赖老师的心理比较严重,喜欢老师提问的占40%,认为课堂上应该由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就是权威。3.能提出发散性、创造性问题的学生并不多,说明多数学生未能提出深层次的,具有较高思维含量的问题,提问质量较低。 四、改进意见与应当策略基于本调查,发现我校当前小学生数学习惯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
7、如下改进意见和应对策略。1 注重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研究”:是指小学数学课堂中设计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和挑战性强的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能主动、积极、独立地思维;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掌握的思维方法,正确、灵活地思维。课题研究重在“大问题”、“导学”、“思维”三个关键词。设计“大问题”是基础,“导学”是关键,“学生学会学习”是核心,“学生灵活地思维”是目的。教师将数学知识问题化,以“大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把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方法、过程、结果以至情感统一起来,通过“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这种学习模式,需要教师要有更高的水平。
8、比如设计大问题时,要明确哪些探究点需要浓缩,需要优化;选择哪些导学的策略;如何恰当的处理学生的课堂生成。由于大问题教学学生思考的空间是较大的、学生的思维是较自由的,学生的课堂生成是丰富多彩、动态多变的,这就要求教师能迅速、恰当处理学生的生成。又如何利用学生的生成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学时如何照顾差异,面向全体?教师的角色如何把握?何时介入?如何介入?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老师需要花时间、花精力、用心去研磨的。大问题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动态的教学生成,要求教师积累教育智慧,改变教学思维,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真正的专业教育人才,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课堂上不是所有的问题都
9、能被提前设计的,教师大多数的问题是针对学生的回答而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即兴的”,这就考验我们教师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能力。2注重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的特性之一是问题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它促使数学发现、推动数学的发展。没有问题就不会导致数学的思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就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敢问。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里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相处,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使学生敢于自由发问。当学生在提出问题
10、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适时适势引导,不要做生硬的打断或责怪。想问。少年儿童好奇性强,求知欲旺盛,凡事都想问一问,试一试,这就是问题意识的表现,也说明他们的思维有了动力。一旦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会全心全意的去做,充满好奇心很努力的去研究。假如没兴趣,学生就像赶鸭子上架,学起来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就更谈不上思维了。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的分析,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会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
11、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低层次的提问开始,逐步延伸到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并将思维不断的引向深入。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提出用滚动法及绕绳法测量出圆形实物的周长后,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有的学生受到启发后马上想到问题“教学楼前的圆形花圃能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一位同学说可以用绕绳法
12、测量,紧接着另一位同学提出“卫星的轨迹能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吗”?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圆周长究竟怎样测量呢?”这时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探究圆周长计算公式正是水到渠成。3.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古有云“学起于思,缘于疑。”质疑问难、质疑解惑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有效手段。当我们深入课堂时,发现许多老师只重视课题的提问,而忽视了质疑。学生不质疑并不等于就没有问题,一种可能是平时没有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不会或者不习惯于向老师、向同学质疑;另一种可能是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即使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没有勇气提出来。所以,刚开始学生不敢大胆质疑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适时给予指导和肯定。即使提出一些不太有
13、价值的问题,也要肯定其质疑的勇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适应,相信会有更多的同学参与质疑,提出更多高质量的问题。其次,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质疑,也可以小组之间互相质疑,本小组成员解答时,其他同学可以互相补充。小学生好奇心和表现欲都很强,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思维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一种成就感,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小组间的质疑,解答不完整或答题思路中断时,还有同组的同学帮助,这给学困生答题解除了后顾之忧,从另一个层面调动了学困生主动参与思维的积极性,这也是从整体上为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当学生疑难问题解决时,当学生向同学、老师质疑而引起同学们的关注或者共鸣时,就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从而推动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时常保持思维的积极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闸门就被打开了,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习惯也就好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