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第一次形成性考核题解 认真学习教材第二章从汉乐府到唐代的新乐府,回答下列问题。 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是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对汉代乐府诗歌的经典评价 。班固的本义指乐府的作者有感于事,心生哀乐,因此作歌以抒情。“事”就是本事,是引发该首诗歌创作的具体事件,是触发诗情的契机,诗可以把这事叙述出来,也可以不把这事叙述出来。缘事与叙事并不是一回事。“感于哀乐” 概括汉乐府的创作动机,强调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乐府诗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汉代乐府诗的风格各不相同,或深婉,或率直;或悲怨,或慷慨,但它们都被统一在质朴这一总体风格之下。所谓
2、质朴是指乐府诗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其语言也是“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尤其能体现其质朴纯挚的抒情特征。如江南可采莲。“缘事而发” 概括汉乐府的传播特点,即汉乐府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本事和诗文相结合的特点 。就乐府诗内容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体现在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的生命体验,尤其注重反映他们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从而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尖锐。乐府诗表现的既有社会的不公,也有战争的罪恶,还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世界,尤其是爱情的悲喜以及生死的体验。较之诗经,乐府诗揭示的社会问题更加普遍;较之屈原作品,乐府诗
3、反映的生活层面更加深广。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则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汉乐府叙事手法巧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这主要表现在它善于选取生活中富有诗意的一个片段或几个片断,精心剪裁,巧妙布局,通过压缩叙事空间,把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这样既避免了冗长叙事,又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表现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短篇的叙事诗常常就是一个生活的场景,如东门行选取主人公拔剑出门的一个镜头,突出社会矛盾的尖锐。而上山采蘼芜抓住故妇路遇故夫这样一个偶然的生活片断,故妇跪问,故夫作答,借故夫之口道出“新人不如故”。至于故妇何以被休,故夫与新人如何结婚,故
4、妇离开后的生活等等,一概省去。而故夫的悔恨之词,恰恰成为故妇所受不公待遇的一个有力印证。汉乐府诗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实际上是对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诗经“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中的精神的继承,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二、结合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民间文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孔雀东南飞带有明显的民间文学特征。在汉乐府中,有一首四言的古艳歌:“孔雀东飞,苦寒无衣。为君作妻,中心恻悲。夜夜织作,不得下机。三日载匹,尚言吾迟。”与孔雀东南飞在内容上有联系,与刘兰芝的悲诉几乎相同。古艳歌可以看作是孔雀东南飞的一个祖本或是异本,孔雀东南飞便是来自这样的祖本或是
5、综合诸多这样的祖本而成,这使得孔雀东南飞带有明显的民间创作的特色,富有浪漫色彩。 如:诗中通过刘兰芝自己和刘兰芝母亲之口反复夸赞刘兰芝的勤劳和聪慧,便是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而诗的末段,用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日夕和鸣,来象征焦仲卿夫妇爱情的不朽,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也是民间文学常用的处理方式。魏晋以后,夫妇殉情的故事并不少见,如韩凭夫妇、陆东美夫妇、流传颇广的梁祝化蝶等,但见于诗歌,孔雀东南飞却是最早的。三、结合分析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在题材内容与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1、南朝民歌主要分为吴歌、西曲两大类,其主要题材内容为情歌,它们多以女性的口吻,热烈讴歌人类美好的爱情,描写爱情生活的
6、种种场面。这里有爱情的渴望,有欢会的愉快,有离别的忧伤,有相思的痛苦,有相见无期的煎熬,还有至死不渝的爱情。江南多水乡泽国,而建业、江陵又都是长江沿岸的大埠,其间商旅往来,“方舟千计”。商人重财轻别离,而商人妇既要承受相思痛苦,又担心男子负心。如“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懊侬歌)似乎在屈指计算行程,而焦急期盼之情也跃然纸上。又如“人传欢负情,我自未尝见。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子夜变歌)诗以“子夜变”这一曲调名,代指情人变心。 吴歌与西曲之外,尚有祀神之曲神弦歌,其所祀对象为民间杂神。它在歌舞娱神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世俗化的内容,如珍视生命、向往爱情、钟情山水等。
7、吴歌、西曲多是绝妙的恋歌,且艳而不荡,惟见情深。如“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子夜歌)“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读曲歌)故明胡应麟诗薮评其“虽语极淫靡,而调存古直。至其用意之工,传情之婉,有唐人殚精竭力不能追步者。”2、北国风光,大漠孤烟,景色壮阔,故北方人性格粗犷耿直,心胸阔大豪迈。又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大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缺乏农业社会的稳定性和秩序性,往往是征服伴随着被征服、掳掠伴随着被掳掠,武力成为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他们崇尚强力,以武勇为荣。加之北方长期战乱,无论是中原居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还是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都伴随着
8、残酷的血与火。这些都造就了北方民族的强悍气质。孕育南朝民歌的是城市的歌馆楼台,而北朝民歌则诞生在莽莽草原和刀光剑影中。因此,北朝民歌在题材内容上及艺术特质上都迥异于南朝民歌。现存北朝民歌约70首左右,内容广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战争,2、羁旅,3、豪侠,4、风物,5、爱情。与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要宽广得多。北朝民歌在情感表达上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与南朝民歌的柔媚清丽、婉转缠绵恰相对照。北朝民歌较少修饰,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圆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虽然很多民歌是翻译作品,我们仍可感受到这种鲜明的
9、特点,这些特点正是南朝偏于柔弱的诗风所缺乏的。四、结合作品分析杜甫新题乐府是如何“讽兴当时之事”的。 杜甫的新题乐府即事名篇,不用乐府旧题,却深得乐府精髓。概言之,杜甫的新题乐府诗“讽兴当时之事”,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他善于综合运用汉魏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传统手法,通过高度概括的场面描写,以史诗般的大手笔展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他以场面的客体化及视点的第三人称来叙事,吸取了汉乐府叙事诗的创作经验,同时又以其宏大和深刻突破了汉乐府叙事方式的局限。如兵车行的开头通过少量典型细节构成了包含巨大历史容量的场面,揭露了统治者穷兵黩武所造成的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情景。其次,他善于利用歌行的赋化和容量大的长处,以及
10、富有跳跃性和抒情性的特点,丰富了叙事手段,增加了叙事的多面性。如哀江头从第三人称的视点写诗人潜游曲江的行踪,哀叹曲江之昔盛今衰,写出杨贵妃死于马嵬的史实。最后,杜甫的新题乐府取法汉乐府却不重形似,而是化用汉乐府的神理,极大地创新了乐府诗的表现手法。这尤以“三吏”、“三别”为代表。“三吏”、“三别”一如汉乐府,直接面对当下的社会问题。但这六首诗的表现形式、叙述视角、叙事手法又各不相同,从而增加了作品反映社会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总之,杜甫的新题乐府能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乐府民歌的叙事技巧,师其神而不师其形,采取“即事名篇”的方法,能更真切地反映现实,更富于生活气息。五、
11、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乐府在语言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何影响?汉乐府的语言 “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充分体现出其质朴纯挚的抒情特征。如江南可采莲一诗,连用五句“鱼戏莲叶间”,看似至朴拙,却又至精巧,反复的吟唱恰切地表现出热烈的氛围和采莲女的清纯可爱,状景如在眼前,有周南芣苢之妙。至于孤儿行、妇病行之类更是完全采用口语入诗,却极具艺术表现的张力。孔雀东南飞也是“真率自然而丽藻间发”,与民间说唱文学有着密切关系。汉乐府民歌使用新的杂言体和五言体,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传统。前期以杂言为主,后期随着文人的逐渐介入,五言乐府渐成主流。杂言体诗在诗经、楚辞中都有,然
12、总体上不占主流。汉乐府诗则不然,它的杂言体诗完全是自由灵活的,一篇之中从一字句到十字句都有。杂言是汉乐府诗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原生态形式,并非有意如此,但确乎具有特殊的美感,是诗人感情抒发的自然需求,二者之间融合无间。后世诗人如曹操的气出唱、曹丕的陌上桑、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等都是杂言,鲍照、李白等善于创作杂言乐府诗,尤其是李白的乐府诗情感充沛,再加上杂言这种灵活的表现形式,自由挥洒,行止自如。当然,相对而言,五言乐府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大。南朝民歌大多为五言四句,体制小巧,语言柔媚清丽、婉转缠绵,清新自然,不假雕饰,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丝竹发歌响
13、,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无论是吴歌还是西曲,都善于运用双关谐隐,如以“藕”谐“偶”,以“莲”谐“怜”之类。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不仅如此,南朝民歌在运用双关谐隐时还形成了严格的表达形式,即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如“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诗中的“梧子”即“吾子”,代指情人。这种表达方式被后世称为“吴格”,它使吴歌、西曲缠绵婉转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更加突出。北朝民歌篇幅也不长,大多为五言四句。其语言直率粗犷、质朴刚健,较少修饰,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圆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这为后世诗人集南北之长、开拓新境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