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005年4月2日 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未知字体:大中小(姜祖萍 浙江湖州红丰小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除了要重视创造行为的养成和创设创造环境外,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从教会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入手,培养直觉思维 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因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持久的感知活动,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开始,是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教学中, 我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教会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认真细致深入地观察。如学习植物的 花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掌握花的基本构造。学生通过对花的直接观察
2、,会说出花的名称、香味、颜色、花 瓣的多少,甚至花开放时的姿态,但对花的结构特征却很少有人涉及。我就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 进行层层解剖式地对花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让学生了解花瓣是由什么托住的?花瓣的里面有什么?花蕊是否都 相同?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花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等。按照这个观察程序,不仅要求学生看,还要学生想,调 动了他们大脑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中掌握了花是由萼片、花瓣、雌蕊、雄蕊四个部分组成,这就 是完全花的构造。在果实、种子、昆虫等课的教学中,我都从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地观察入手,使 被观察的事物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我除了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外,还注意在
3、课外养成 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经常布置一些观察作业,写观察日记等,让学生在大量常见的现象中,独具慧眼,捕捉 信息,培养直觉思维。二、在课堂教学中巧设疑点,激发好奇心,训练学生的发 散性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如 在学习声音一课时,学生在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比较是否每把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 都一样?实验后同学们发现听到的声音不一样。当我问为什么会不一样时,学生的思维就相当活跃,当思维充 分发散后就会作出种种假设。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尺子伸出桌面长 短不同,振动的快慢就不同,
4、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在教空气一课时,为了要让学生掌握空气是实实在在 占据空间的这一知识,一开始我就提问道:老师手中有一只杯子,现在我把它倒放到水里浸没,你们说杯子里 面是干的还是湿的?学生们兴趣盎然,作出各种猜想和假设。这时我不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而是让学 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巧设疑点,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余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三、围绕问题组织研讨,培养集合思维 学生在探索阶段的思维是发散的,许多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假设、设想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思维发散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集合思维。在教鸟一课时,我就让每个学生自己介绍所认识和熟
5、悉的一种鸟,并介绍 它们的特征。在介绍中有的学生把蝙蝠也误说为鸟类,我也引而不发。当学生介绍完之后,我就启发学生寻找 鸟类的共同特征,并与其它动物进行比较。通过讨论、比较、去伪存真,得出了鸟类动物的特征。开始把蝙蝠 误认为鸟类的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因为蝙蝠没有羽毛、喙,不是卵生,所以它不是鸟类动物。教学中围绕问题 组织研讨,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广泛的联想、想象、猜想中挑选出最合理的方法和方案,最接近于客观现实的猜 想。这就使集合思维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四、注重实践活动,培养情感,引发灵感思维 在自然课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才能调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才 能融知识、技能为
6、一体,促进灵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水的浮力一课时,我就安排了玩橡皮泥的一个游戏 ,请学生想办法使那块下沉的橡皮泥能上浮。很多学生从铁船能上浮的现象而引发把橡皮泥捏成船形,使它上 浮。同样在电流一课教学中,我也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电流和简单电路的基本知识后,要他们亲自组装简单 电路,并且鼓励他们组装像警察岗亭上的红绿灯,能分别控制。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激动不已。正是这种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对引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起到了催化剂 的作用。 如何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自然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实践证明,抓住教学中的思维
7、 训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笔者在一些学校听课时,发现许多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为 理想的效果,现综述如下:一、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进行思考的能力。在自然教学中,要 想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仅凭老师灌输一点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而应根据不同的 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思 维的广阔性。 如在教热胀冷缩这一课时,需要做金属球穿过铁环实验。一位老师在正式实验前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 验:在厚木板上钉上两颗钉子,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恰好
8、是一个垫圈的直径,垫圈不受热时刚好能从中通过, 而受热后就不再能通过。这个有趣的实验强烈地吸引了学生。接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演示金属球穿过铁环的实 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在探索中弄明白:固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也和液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 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得既主动又有趣。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自然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 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的目的。二、指导学生自行探求,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指出,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认识和理 解自然事物。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进行探求活动。这就
9、要求在自然教学中, 老师要为学生准备恰当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主动探求知识,这是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前提。 如教花的构造一课,除了课前要求学生采集一些植物的花以外,有的老师还有目的地准备一些大小、 形状、颜色不同的花,让学生动手解剖,仔细观察花的构造,直到形成对花的构造的准确认识。 又如在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益虫和害虫时,不少老师都让学生留心观察图中的昆虫,并引导学生根据昆虫 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对昆虫进行分类。有的老师还常常将一些不同的昆虫带进教室,逐一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准确识别益虫和害虫。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指导学生自行探求,有利于培养学生 思维的主动性。三、
10、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儿童发展心理学十分强调动手能力与思维发展的关系,并把动手能力视为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准之 一。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无论是课前准备,课堂实验,还是课后作业,都 应尽量引导学生提高动手的速度,养成快速操作的习惯,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做“使扬声器发出声音”的实验时是这样提示的:先把连接扬声器的一根导线压在电 池负极下,再把连接扬声器的另一根导线在电池上摩擦,就会听到声音了。有的学生动作很快,当听到声音时 ,就高兴地叫了起来:“老师,我听到声音了!你来听听。”有的则由于导线连接不正确,怎么用力摩擦也听 不到
11、声音。这就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他们动手能力的提高。 又如有位老师把竞赛引进课堂实验。学生在制作简易电池时,老师说:“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里 ,看哪个小组做好的人多,这个小组就是科学实验先进小组。我将在评比栏中为这个小组的每个同学加上一朵 小红花。”这种别具一格的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灵感,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浅议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以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了科学这门学科,其在课程设置中与其他学科一样具有很重要的位置。这个年龄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重要的转型期,他们正逐步形成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这个重要阶段,
12、各门学科都不能忽视对于孩子们创兴能力的培养。而科学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对于科学教材中创新因素的挖掘和开发,研究和探索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切实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构建温馨课堂,激发创新潜能。 一切学习潜能的激发,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和温馨的氛围。我们科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因为学生会有自己的观念、主见、想法和感情,我们在上课时要及时发现并
13、且尊重他们的看法,当我们拿出全部真诚的信任、理解、包容和细心的呵护,精心的培育,孩子们内心智慧的火花才会迸发,创新的幼苗才能茁壮成长。因而我们要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创造潜能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课堂中的每时每刻,我都会把自己放在和学生一样的位置,哪怕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评价等等都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热情以及对于他们无比的重视。让课堂成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敢于创新,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在课堂中针对学生回答问题要给予及时的评价,用真诚的话语扬起他们希望的风帆。我在上做一名小科学家这课的时候,提前布置学生回家动手
14、做一个“纸鹦鹉”,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却偏偏带来一个“纸小丑”。当他拿出来时,全班笑成一片,其他同学可能在笑声中等待我批评的到来,而我想这是同学们刚刚接触这门学科,要激励不要批评,要快乐不要压抑。因此我没有批评,反而表扬他说“这位同学很好,提前预习了这一课,因为“纸鹦鹉”做完后的拓展练习就是制作一个“纸小丑”,而且制作的难度更大,说明他很有创新意识,很聪明啊!”这是三年级上学期的一课,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位同学很喜欢我的课,对于科学课也很充满浓厚的兴趣。因此只有这样用充满挚爱、信任与希望的语言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了自尊自信,而且构建了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大胆
15、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二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创新欲望。“有意义的情境创设,是学生始终以积极态度参与的无形动力。”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对于我们科学老师来讲,具有更为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科学所传授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必须要带领学生走出课本,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来。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形象的实验、制作、演讲、实践等等各种活动传输给学生。新课标提出: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为学生构建一个参与学习的平台,力求把每一节课都变成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创新意识的舞台
16、。例如,土壤保护这课,在教学中,我和同学们走出教室,到校园周围捡塑料袋,并把它们收集起来,活动中有很多同学问我塑料袋和土壤有何关系呢?(我适时透露这些垃圾不易腐烂的一些科学知识),然后又带着几个同学把这些塑料袋深埋在操场的一角,约定来年再挖出来看一看是什么情况?在这次活动中很多学生知道了这些垃圾对于土壤的危害。顺势我提出“既然知道危害,我们该怎么做呢?”同学发言很积极,有的说塑料袋要用,但是可以反复循环利用,有的说可以用其他材料制成袋子,有的说多用篮子啊等等,总之很多学生都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启发,知道应该保护土壤,保护环境,并且对于环境保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班级中张贴了环保宣言,回家叫自己的家
17、人不要用塑料袋等。所以我们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发展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 巧抓教学机遇,激发创新意识。 虽然说是在小学阶段,但是科学这门学科当中也有很多小知识,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把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帮助学生开启创新之门,鼓励他们去实践,去发明,去创造 去年,我到三(2)班上课时,感觉这个班级的灰尘太大,湿度不够。恰巧我正学到神奇的水这课,我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这课以后,大家根据水的一些优点就可以试着制作一个喷壶,以后给教室经
18、常洒洒水,改善我们的学习环境,大家说好不好?”听我说完以后,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我一步步和他们学习喷壶的制作方法,其实制作喷壶的步骤很简单,但是在这过程中我穿插讲解水的压力的知识,他们很感兴趣,也乐意接受。第二节课我去的时候,大部分都带来了自己的“喷壶”(多是用可乐瓶子做的),我还让他们分一些给别的班级使用,别说他们的成就感有多大。课后我在反思中总结:至于水的压力怎么来的,或许他们还是一知半解,但是最主要的是孩子们能利用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教学的真谛。这样一些创新事例的引入,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四 鼓励问难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
19、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疑是思维之源,是探究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疑问,才会努力思考寻求解决疑问的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若通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发现可供学习探究的新问题,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烈。因此,对于科学教师来说,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有太多的问题要问,但是总结起来都不是对某一事物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在课堂中尽量引导学生
20、从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多提问题。 科学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主要是通过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艾伦柯林斯)。因此,作为小学科学学科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加强质疑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和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理解科学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展开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只有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中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