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第一章基本情况1自然概况1.1自然环境1.1.1地理位置**县位于**市西郊,东经106002106020,北纬2901729053.东邻XX县区,XX县区,南界XX县区,西连XX县区,XX县区,北接XX县区,XX县区.**地处交通要道,紧邻**主XX县区,是四川及**西部各区县到**主XX县区的必经之地.1995年7月成渝高速公路建成开通后,从县城至**仅37km.1.1.2地形地貌**县处于川东南弧形构造带,华蓥山复式背斜中的温塘峡背斜与沥鼻峡背斜之间.**大地受地质构造控制,具有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特点.东为温塘峡背斜构成东山(温泉山),西为沥鼻峡构成西山(云雾山),南有坪状高丘构成云坪山,北有分水岭构成多座低山.东山,西山分别从东西两侧纵贯县境,海拔600800m,相对高度300500m,燃灯寺为境内最高峰,海拔885m.山体多为砂岩组成,山脊呈锯齿状,长岗状;在有石灰岩出露的山顶因流水的侵蚀,溶蚀,形成细长平缓的槽谷或盆地,呈现一山二岭一槽的形态.东,西两山之间的丘陵谷地宽约1015km,丘陵海拔300500m之间,多为相对高度不到50m的浅丘.接龙,龙溪一带地势较高,以台状的深丘为主,海拔高于两侧低丘,是丘陵谷地中的分水岭地带,成为县内划分璧南,璧北的自然分水线.南部登云坪,是一个由原层砂岩覆盖所形成的四周陡峭,顶部宽平的高丘.全县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8%,平坝面积较少.1.1.3行政区划**县辖20个镇,6个乡,设454个村民委员会,46个居民委员会,3214个村民小组.1.1.4幅员面积**县东西宽15.5km,南北长66.5km,幅员面积914.56km2.县境形如柳叶.1.1.5土地利用根据**县统计年鉴,全县土地总面积137.18万亩.其中耕地45.81万亩,占33.4%;林地55.00万亩,占40.09%;园地8.56万亩,占6.2%,水域4.5万亩,占3.3%;其它用地23.31万亩,占16.99%.1.1.6水系分布**县域内地表水属外流水系,有大小溪河75条,以下三河最大:璧南河全长73.1km,梅江河全长53km,二河均注入长江;璧北河全长37km,注入嘉陵江.1.1.7气候及水热光照条件**县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还具有春早,夏热,冬暖,风小,湿度大,日照少和云雾绵雨多等特点.年均气温17.9℃,年极端最高气温41.1℃,极端最低气温-3.0℃;年平均降雨量1047.3mm;年平均日照时数1296.3h;年平均风速1.6m/s;年平均无霜期337天.境内气象灾害较多,危害最大的是干旱,洪涝,其次是寒潮,低温,阴雨,大风和冰雹.1.1.8土壤条件**县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平坝三大类,土壤类型有山地黄壤,紫色土,潮土,红壤和水稻土5类,共17个土属60个土种.东西两低山分布着地带性的山地黄壤土类;丘陵地区则广布着隐域性土类,在紫色砂页岩上发育起来的特殊的紫色土类;沿溪河两岸受近代流水的沉积物影响,发育成紫色潮土类;最南端的云平乡的登云坪上还残留有少量冰水沉积红壤土类;由于人工耕种培肥的影响,长期种植水稻的结果,不管哪一土类都可以发育成水稻土类.1.2自然资源1.2.1森林资源**县有林业用地面积55.00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0.00万亩,占林业用地的54.55%;灌木林地面积2.00万亩,占林业用地的3.64%;疏林地面积4.00万亩,占林业用地的7.27%;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00万亩,占林业用地的3.64%;宜林地面积17.00万亩,占林业用地的30.91%.在有林地中,天然林面积16.00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53.33%,人工林面积14.00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46.67%(详见表1).按森林植被分区体系,**县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川东盆地偏湿性常绿阔叶亚带.植物种类繁多,资源较丰富,常见的有蕨类植物7科10余种,以里白科和蚌壳蕨科为多,高等植物191科586属900余种.自然植被有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林为主,杉木林为辅.常绿阔叶林,原是县内重要森林植被,在人类活动长期干扰下,主要为常绿针叶林取代.现在境内仅有两块面积较小的常绿阔叶林,以刺果,米楮和四川大头茶为主,伴有木荷,润楠,冬青,黄牛奶,光皮桦,灯台树,枫香等树种.同时,还有相当面积的竹类群落,主要有慈竹,黄竹,毛竹,苦竹,水竹等10多个种类.1.2.2野生动植物XX县区内有陆生野生动物19种,隶属于10目,16科,21属,其中两栖类3种(1目2科3属),爬行类3种(1目1科2属),鸟类17种(8目33科14属).这3类动物分别占全国种类数的13%,
3.8%,
8.0%和12.3%,其中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雀鹰1种,**市重点保护动物小。。1种,XX市陆生野生动物监测名录中的动物黑眉锦蛇1种.县内有珍稀名木古树152株,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银杏,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的有华南桫椤,齿叶黑桫椤,金毛狗,绞股兰,杜仲,樟(香樟),楠木,红豆树,喜树.1.2.3水XX县区内共有大小溪河75条,其中汇水面积大于10km2的只有10条,以璧南,梅江,璧北3条河最大,其余溪,河均是短源,属季节性的流水.县内有水库92座,其中中型2座,小一,二型共90座;山坪塘4719座,河堰273道,地表径流量为29444万m3.地下水的总储量为6081万m3,可开发量为3577万m3.我县多年平均水资源实际储存量35252万m3,可开发量为13989万m3,占总存量的39.4%.1.2.4矿产XX县区内已发现矿产资源有煤,铁,天然气,石膏,建材.其中石膏,石英砂石,石灰石等矿产配套产出,规模大,品质高,开采条件好,属地区优势矿产.煤矿广布东西山各乡镇.截止1985年,煤储量3045万吨,保有及尚难利用储量3000万余吨.天然气探明储量10亿立方以上,石膏储量1000万吨以上.1.2.5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古有**八景即金剑晴雪,东林晓钟,觉院夜雨,茅莱仙景,圣灯普照,虎峰马迹,凉伞云遮,石泉凝脂,八景经历代浩劫多残存无几.**是巴渝名邑,有36座古寨,95处古墓,其中15口汉画像石棺群名冠全国.改革开放以来,开辟出一批省市风景旅游区,有白云湖风景区,位于成渝高速公路青杠站口;青龙湖风景区,位于县城西北29km处的云雾山,为市级风景区,已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金堂湖风景区,位于县城西35km处的正兴镇金堂水库,主要文物是**市保存最好的天主教堂露德堂.来凤鱼乐城,位于县城南19公里来凤镇,有近100个品种鱼味,不少政界要人,社会名流,海外来宾都以品尝来凤鲜鱼为快事,并竞相撰文泼墨题词留影.2社会经济概况2.1社会经济发展及基础设施现状**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据统计,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财政收入实现2.07亿元,比上年增长8.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396元,比上年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2568元,比上年增长2.7%.末,全县总人口60.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55万人,占总人口的83.5%,人口出生率13.18;,死亡率8.15;,自然增长率5.03;.农村经济稳定增长.根据农村土地承包证书,加强农民负担监督和管理,减轻农民负担,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完成各类水利工程4557处,新建电灌站3处,增有效灌面2880亩,改造中低产田土83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km.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培养种养殖业大户1300多户,形成保家旭日果场,蒲元养殖场,永舟食品有限公司,风味源绿色食品开发为代表的龙头企业23家,粮食总产24.39万吨,比上年增长1.5%.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呈现新气象.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62.37亿元,增长25%.发展市级qc成果5个,开发市场新产品6个,县级新产品12个.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县.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我县提供了大量财源,仅占20%的乡村组企业为国家提供税收3796万元,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也为一部分城镇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乡镇工业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消费增添了新的内容,乡镇交通运输业,商业的发展为全县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发生根本变化.璧城110kv送变电站工程投入使用,璧青一级公路竣工通车,盐井河水库扩建工程竣工,丁家立交道口工程竣工,共投资5500余万元先后将璧福路,城丁路,浸青路和福八路4条主干道路进行了拓宽,硬化,美化改造,至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948km,其中有等级公路475km,占总里程的24.38%,路网密度达到2.1km/km2,可通公路村村通率为100%,社社通率达80%以上.腾飞的交通事业为**县依托大城市,发展城郊型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全县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到底,全县拥有电话机53357部,比解放初增加31333倍,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1171户,占总电话数的20.9%,全县实现村村通电话率达90%.2.2林业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现状2.2.1第一产业2.2.1.1营林业营林业包括采种,育苗,造林,植树,育林等内容.1949年1999年,全县共采收各类林木种籽199275kg1949年1999年,全县累计育苗22118亩1949年1999年,全县累计人工造林面积323270亩1949年1999年,全县累计四旁零星植树15781万株1963年1999年,全县累计进行幼林抚育229894亩次1963年1999年,全县累计完成成林抚育512976亩1990年,全县累计完成长防林工程建设任务15.34万亩,完成以工代赈退耕还林面积1.54万亩,完成森林资源管护66.26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10.67万亩(详见附表3),完成生态林工程建设1.25万亩.2.2.1.2多种经营多年来贯彻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林业方针,1976年1999年生产棕片288.3t,板栗584.4t,1984年1999年生产核桃39.06t,1949年1988年生产油桐籽14768t,1958年1988年生产油茶籽212.46t,1949年1978年生产乌桕49.2t.2.2.2第二产业**县的木材综合加工与其它林产品加工一直处于零星,分散,粗放与低级加工水平.目前,主要是私人零星制作家具等,全县现有木材综合加工户183个,年实现产值万元.2.2.3第三产业**县林业职工尚无开展商贸业,金融业及其它服务业等的人员,仅开展了餐饮业,旅游业,从业人员10人.2.2.4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发建设现状及分析林业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通往林区的道路不便,通讯设施落后,林场至今仍有不通公路,无通讯设施的工区.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必要性3.1工程区生态环境的初步评价与主要问题3.1.1生态环境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县坚持不懈地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特别是1990年以来,我县先后实施了长防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对璧南河,梅江河,璧北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据统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203.48km2,生态环境效益正逐步显现出来,XX县区so2和no年日均浓度明显下降,so2为0.06mg/m3,no为0.06mg/m3,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93.54万吨,饮用水源质量达标率97.62%.3.1.2主要问题由于森林资源过度消耗和历史欠帐,投资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县生态环境建设进展缓慢,生态环境仍很脆弱,形势还相当严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土流失严重,入江泥沙量大.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43.5%,年土壤侵蚀量219.98万吨.二是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破坏较大.近年来,我县伏旱发生率高达85%以上,持续时间3050天;暴雨型洪涝灾害发生率达88%以上.三是坡耕地面积大,治理任务重.全县有坡耕地40.5万亩,占耕地的88.4%,其中:坡度250以上的耕地占坡耕地面积的15.3%,160250耕地占37%,60160耕地占48%.坡地的开垦和坡耕地耕作是我县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四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森林的大肆采伐,尤其对天然林的采伐,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简化,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物种的生存,进化和发展环境受到破坏,使物种和遗传资源失去了保障,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据研究,如果一片森林面积减少10%,则能继续在森林中生存的物种将减少一半.五是环境污染严重.工业烟尘和有毒有害气体,汽车尾气,是形成**地区酸雨危害的主要原因.我县每年排放污水93.5万吨,其中有30%的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工业有害废渣,城市垃圾,农药化肥滥用以及白色污染使部分土地生产力降低甚至丧失.3.2现有生态建设项目及进展情况**县自1990年启动长防林工程以来,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等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2.1长防林工程建设自1990年长防林工程启动至今,共计完成营造林15.3万亩,为**市下达计划15万亩的102.2%.其中:植苗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8.5万亩,低改1.9万亩.累计完成投资3945.3万元,其中:中央农发资金68.7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43.4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劳折资3733.2万元.3.2.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工程于1998年开始试点,至,完成公益林建设面积10.6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68万亩,封山育林3.99万亩;森林管护面积66.26万亩.3.2.3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工程于1999年开始实施国家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工程,该工程总规模退耕还林1.54万亩,至完成,共营造林1.54万亩,全面完成了总体设计.3.2.4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工程于开始实施,完成营造林面积4.8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24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坡改梯0.4万亩;退耕还林1.2万亩.3.3实施天保工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3.3.1重要性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天然林资源是地球上功能最完善,结构最复杂,产量最大的生物库,基因库,碳储存库和绿色水库;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的主要调节器.因此,保护天然林资源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我县天然林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东西两山上,是**县乃至**主XX县区的天然绿色屏障.保护并恢复天然林资源是我们神圣职责,是功在当代,造福子孙,保护家园,利于人民的宏伟事业.3.3.2必要性3.3.2.1治理水土流失的需要.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43.5%,土壤侵蚀量为219.98万吨/年,相当于1万亩耕地年冲去30cm厚的土层.3.3.2.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需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三峡工程的建设,多种保护性野生生物物种必须进行迁地保护,而这些生物物种都有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要实现这种保护,必须通过人为措施营造出适合于保护生物物种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即有平坝丘陵到低山的各种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南北差异,垂直差异明显,适合多种生物物种生存,天然林区有维管植物1500种以上,野生动物19种以上.可见,切实有效地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既有利于对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又有利于促进珍稀植物实行迁地保护.这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所具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3.3.2.3保护环境的需要.**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加之地处长江峡谷地带,空气流动性慢,扩散性差,云雾多,为我国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城市之一、酸雨频率达到77%,so2年排放量为80万吨,加上其它污染,导致城乡居民的各种疾病发生率,死亡率远远高于国内其它大城市,还造成森林衰亡,粮食减产,蔬菜减收.**作为**的卫星城,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乡镇工业的蓬勃发展,汽车流量增加,旅游业的兴起;;,都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将极大地改善我县生态环境状况.3.3.2.4保证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的需要.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从50年代的54000万亩,增加到90年代初的84000万亩,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高达76500万亩,占全流域的91%,土壤侵蚀量达18.5亿吨/年,占全流域的83%.据此推算,每年将会在长江三峡水库淤积泥沙近6亿吨,减少库容约3.5亿m3,水库变为沙库决非危言耸听.因此加快库区及其上游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就成为当务之急.**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通过保护森林和公益林建设,以不断增加森林植被,减少泥沙输入量.第二章工程试点实施情况,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11998年,1999年工程实施情况1.1木材调减情况1997年全县森林采伐限额指标25000m3,实际消耗15747m3;商品材产量计划6920m3,实际完成2460m3.1998年下达的森林采伐限额为14850m3,商品材计划4650m3.由于同年8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天然林资源的通告》,**县政府也作出了从同年9月1日起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的决定,1998年森林采伐限额实际消耗4608m3,为计划的31.0%;实际生产商品材2212m3,为计划的47.6%.实际与1997年相比,森林采伐限额调减了11139m3,商品材产量调减了248m3.1999年下达的森林采伐限额为13015m3,商品材计划2500m3;实际消耗限额3020m3,生产商品材1418m3,实际与1997年相比森林采伐限额调减了12727m3,商品材产量调减1042m3.据统计,九五期间最高年森林采伐限额计划为25000m3,商品材产量计划为6920m3;实际最高消耗限额15747m3,最高商品材产量2460m3.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年木材生产为1997年产量达到2460m3(详见表2).1.2森林管护情况为把天然林保护落到实处,我县按规定对林业用地进行分类区划,划定重点生态保护区面积33.00万亩,占60.0%;一般生态保护区11.00万亩,占20.0%;商品林经营区11.00万亩,占20.00%.对划入重点生态保护区和一般生态保护区的44.00万亩森林,实行立牌保护,做到了五有,即有明确的保护区域,有永久性的警示牌,有组织健全的管理队伍,有强有力的管理办法,有严格的奖惩制度,使管护工作责任明确,有章可循.1.3公益林建设情况1998我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任务10.82万亩.其中1998年人工造林5.7万亩,封山育林1.3万亩,森林管护15.63万亩;1999年人工造林0.98万亩,封山育林1.74万亩,森林管护15.63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森林管护34.96万亩.我县将建设任务安排全县26个乡镇和1个国有林场.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下,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已全面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任务,每年对造林地块进行了12次抚育,杜绝了三级苗造林(详见表3).1.4富余职工分流安置情况至目前我县尚未安置富余职工.1.5工程资金安排及管理使用情况1998年,**市下达我县天保工程公益林投资450万元;1999年,**市下达我县天保工程投资计划232万元,其中公益林投资计划214万元,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专项资金森林管护事业费8万元,天然林保护工程防火经费10万元;**市下达我县天保工程投资计划157.60万元,其中公益林61.60万元,财政专项投资96.00万元(详见表4).我们按照国家资金使用和管理规定,严格将工程建设资金全部投入到植苗造林,封山育林,种苗工程和森林管护上,工程项目资金实行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具体采取了以下作法:
第13页 共13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