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紫*** 文档编号:6705894 上传时间:2024-12-2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一、赠从弟(其二)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特色探究】这是一首咏物诗。【名句研读】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2、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

2、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二、苏幕遮(北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译文】蔚蓝的天空下,黄叶铺满了大地。一望无边的秋色与湖水、远天相连,水上泛起迷茫苍翠的雾气。在水天相连的地方,远山衔着夕阳。无情的芳草,一直伸展到了斜阳之外的天边。思念故乡的忧伤,追忆旅途的愁苦,彻夜难眠,除非夜夜做一宿好梦,才能使人安睡。月儿高高的挂在天上,映照这高楼,(我)独自倚在栏杆上。想喝杯酒儿解解愁,酒入愁肠,都化为点点相思泪。【赏

3、析】这首词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绘,抒写了词人离乡去国的忧思。上片写深秋景色。起二句“碧云天,黄叶地”写深秋天空和大地的景色。秋高气爽,在晴空万里的天幕上飘荡着薄如蝉翼的云彩,那云彩被碧蓝的天色映衬着,看去也是淡淡的碧色;金风阵阵,枯叶飘落,大地铺满了金黄色的树叶。廖廖六个字为读者勾画出一个色彩鲜明的碧天、黄地,静中有动,云飘叶坠、空旷辽阔的境界。“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秋水。这充满秋意的天地与江水连接汇合在一起,碧翠的秋水,在金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的涟漪,远远望去不甚清晰,似有烟雾笼罩。词人把握了秋色水波的特点,将水色碧翠、水势连波并带有寒意的特征描绘出来。“山映斜阳天接水”是写目光极处的景

4、物。天色将暮,落日余晖映得万山红遍,天水相连之处水天一色。这就将前几句所描写的景物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秋色图。“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写想象中的景物,并抒写词人的相思。看到了这千里秋色,客居他乡的词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那思乡之绪,好象随着这落日的余晖一直来到斜阳之外的芳草凄凄的故乡。词中化用了楚词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凄凄。”的意思,以芳草指代家乡,“斜阳外”是斜阳尚可见,而家乡却望不见。极言离乡之远,“无情”二字是将词人胸怀忧国忧民之志却被贬京都、远离家乡,因而产生离乡之情、去国之忧的怨意表露出来。下片借景抒情。起句“黯乡魂,追旅思”直抒词人乡愁国忧,是下阕的总提部分,在

5、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黯乡魂”承上阕直接抒写看到秋景后所引起的感想以及思念家乡和怀念京都的忧伤之情。“追旅思”总写追忆羁旅、逆境中的情思和忧绪。以上两句借写“乡魂”、“旅思”,含蓄地抒发出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以及词人极力谋求革新政治受到权势的阻挠而不得实现的愁绪。“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最后几句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旅思之愁,是分承“追旅思”的部分。“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写旅思难以排遣的情景,除非是夜里做了好梦时方能入睡。“明月高楼休独倚”是写极力躲避这种愁思的情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写借酒消愁反而更使愁思

6、更苦的情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遂成千古绝唱。这首词构思谨严,上片写景,景中有情,并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上下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前后贯通、浑然一体。写景有序,自上而下,由近及远,先分后总。抒情采用总提分承方法。全词层次井然,错落有致。全词意境开阔并有咏叹之佳句,不仅对宋豪放派的词作有较大影响,而且对元曲的创作也有影响,是一篇有名的佳作三、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是北宋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具有很高的成就。公元l050年夏天,30岁的王安石在浙江鄞

7、县(今宁波)做知县,任期满后回故乡江西临川,路过杭州时,登上灵隐山东南的飞来峰,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登飞来峰。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极言塔高。次句“闻说鸡鸣见日升”中的“闻说”是“听说”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上,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另外,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还提到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攀。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飘荡的云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

8、眼底的景物一览无余,再也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了。“自缘”的“缘”,是“因为”“由于”的意思。这两句乍听起来,作者像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细细品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于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于读者,这是引入向上的启示。本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其中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用了典故。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佞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呀!由于他在政治上能高瞻远瞩,能看清社会向前发展的趋势,坚信变法能改变北宋积

9、贫积弱的局面,使国家强盛。所以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实行变法,任凭保守派怎么反对,他始终如一推行新法,毫不动摇。总之,全诗短短二十八个字,把作者的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心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感情奔放,气势磅礴,不愧是名作。四、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赏析点津】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上阕:“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婉之神。“无言

10、”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楼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承载着他人生的无常之悲。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痕。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下阕:“剪不断”三

11、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五、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记叙的应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这从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可以知道。“东风”即春风,隐指季节;紧随着用“百花残”点出时令,是为春暮。在这样的时节

12、,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按一般而言,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在这里,作者却是先述离情,再描悲景,更衬出诗人处于“两难之境”的伤悲心情。“难”之一字,是为全篇的诗眼。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

13、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早晨对镜梳妆的时候,担心因饱受思念之苦而愁白了头发;夜晚对月低吟的时候,害怕不能表达出那一份思念而倍觉月光的清寒。对“镜”,是顾影自怜;对“月”,则是形只影单;再加上一“晓”一“夜”的时间点示,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青鸟”,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

14、当信使的神鸟。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鉴赏: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

15、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

16、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七、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首李白是写给自己的族叔李云(又名,李华)的,他曾经担任过的秘书省校书郎,也是唐代

17、一个散文家。两个人相遇在宣州,一起同登谢眺楼,李白为和他告别而作。一句“弃我去者”,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流逝,一个“留”字又写出心中对那流逝时光的无限怀念。那扰乱我心绪的是现在的时光。在这“弃”“乱”的心情中,诗人笔锋以转,看到的是一幅万里长风送秋雁高飞的壮丽景象,不仅产生了对饮高楼的豪情逸致。李白终究是李白,有着豁达的胸襟。五六句李白在总结自己和李云的创作风格,李云的风格有建安文学的风骨,又有一份“仙气”,传说中,蓬莱仙山收藏着许多幽经秘录,汉代中央书库的东观藏书极多,当时有学者称之为“蓬莱山”。而李云本人担任过校书郎的职务,“蓬莱文章”也暗合着李云的这一身份。自己的诗歌风格则如同小谢(谢眺)

18、清丽俊逸。七八两句,一个“俱”字写出两个人的志趣相投,都怀有超逸的兴致和远大的抱负,那欲飞上青天之上,揽明月入怀的渴望,是一种挣脱尘世羁绊束缚的渴望,也铺垫了后面“不称意”的情绪。抽到断水”的意向极佳,本就是不可能之事,那似水难断的恩怨让人生增添了几多感叹,水不但不能斩断,反而会流得更加湍急,如同人借酒浇愁一样,醒来后只会更痛苦。豪放如李白,也依旧不能拜托那现实的纷扰。又岂止我辈呢。回首昨日的种种不称意,今日的诸多烦忧,诗人在最后思考了明朝该走的路,最后两句有着一种飘逸隐退,绝迹江湖寻求一种自由的洒脱。这首诗句句都已经成为名句,千古流传,愁绪难遣,人生终有遗憾多多,能如李白所书一样,泛舟沧海之

19、上,未尝不得自由快乐。八、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译文(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每有闲情逸致,就独自到山中游玩。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赏析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

20、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

21、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

22、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

23、。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文赏析及试题礼辛初级中学王建红一、赠从弟(其二)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是一首咏物诗。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

24、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2、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赞美了松柏能够挺立风中不倒,经严寒不凋。勉励弟弟要像松柏一样坚贞。2、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一句进行画面描写。那笔直耸立在高山上的青松,傲然面对

25、瑟瑟袭来的山谷寒风。3、画面描写“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严冬季节,冰霜凛凛,青松魏然挺立,毫不动摇。二、苏幕遮(北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译文】蔚蓝的天空下,黄叶铺满了大地。一望无边的秋色与湖水、远天相连,水上泛起迷茫苍翠的雾气。在水天相连的地方,远山衔着夕阳。无情的芳草,一直伸展到了斜阳之外的天边。思念故乡的忧伤,追忆旅途的愁苦,彻夜难眠,除非夜夜做一宿好梦,才能使人安睡。月儿高高的挂在天上,映照这高楼,(我)独自倚在栏杆上。想喝杯酒儿解解愁,酒入愁

26、肠,都化为点点相思泪。【赏析】这首词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绘,抒写了词人离乡去国的忧思。上片写深秋景色。起二句“碧云天,黄叶地”写深秋天空和大地的景色。廖廖六个字为读者勾画出一个色彩鲜明的碧天、黄地,静中有动,云飘叶坠、空旷辽阔的境界。“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秋水。这充满秋意的天地与江水连接汇合在一起,碧翠的秋水,在金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的涟漪,远远望去不甚清晰,似有烟雾笼罩。词人把握了秋色水波的特点,将水色碧翠、水势连波并带有寒意的特征描绘出来。“山映斜阳天接水”是写目光极处的景物。天色将暮,落日余晖映得万山红遍,天水相连之处水天一色。这就将前几句所描写的景物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秋色图

27、。“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写想象中的景物,并抒写词人的相思。看到了这千里秋色,客居他乡的词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那思乡之绪,好象随着这落日的余晖一直来到斜阳之外的芳草凄凄的故乡。词中化用了楚词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凄凄。”的意思,以芳草指代家乡,“斜阳外”是斜阳尚可见,而家乡却望不见。极言离乡之远,“无情”二字是将词人胸怀忧国忧民之志却被贬京都、远离家乡,因而产生离乡之情、去国之忧的怨意表露出来。下片借景抒情。起句“黯乡魂,追旅思”直抒词人乡愁国忧,是下阕的总提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黯乡魂”承上阕直接抒写看到秋景后所引起的感想以及思念家乡和怀念京都的忧伤之情。“追旅思”

28、总写追忆羁旅、逆境中的情思和忧绪。以上两句借写“乡魂”、“旅思”,含蓄地抒发出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以及词人极力谋求革新政治受到权势的阻挠而不得实现的愁绪。“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最后几句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旅思之愁,是分承“追旅思”的部分。“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写旅思难以排遣的情景,除非是夜里做了好梦时方能入睡。“明月高楼休独倚”是写极力躲避这种愁思的情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写借酒消愁反而更使愁思更苦的情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遂成千古绝唱。这首词构思谨严,上片写景,景中有情,并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上下片

29、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前后贯通、浑然一体。写景有序,自上而下,由近及远,先分后总。抒情采用总提分承方法。全词层次井然,错落有致。全词意境开阔并有咏叹之佳句,不仅对宋豪放派的词作有较大影响,而且对元曲的创作也有影响,是一篇有名的佳作。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碧蓝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金黄的落叶铺满大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2、本词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表达了词人浓烈的思乡之情。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是北宋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的诗继承了杜甫、

30、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具有很高的成就。公元l050年夏天,30岁的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做知县,任期满后回故乡江西临川,路过杭州时,登上灵隐山东南的飞来峰,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登飞来峰。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极言塔高。次句“闻说鸡鸣见日升”中的“闻说”是“听说”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上,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另外,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还提到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攀。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

31、,那飘荡的云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眼底的景物一览无余,再也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了。“自缘”的“缘”,是“因为”“由于”的意思。这两句乍听起来,作者像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细细品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于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于读者,这是引入向上的启示。本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其中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用了典故。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佞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

32、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呀!由于他在政治上能高瞻远瞩,能看清社会向前发展的趋势,坚信变法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国家强盛。所以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实行变法,任凭保守派怎么反对,他始终如一推行新法,毫不动摇。总之,全诗把作者的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心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感情奔放,气势磅礴,不愧是名作。1、诗歌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何种作用?运用了夸张,极言塔高耸入云,为下两句议论蓄势。2、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明了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感。四、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

33、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赏析点津】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上阕:“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婉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楼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

34、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承载着他人生的无常之悲。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痕。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下阕:“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1、本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哀痛和对故国的思

35、念。2、画面描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我默默无言,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天空月弯如钩,梧桐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五、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记叙的应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这从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可以知道。“东风”即春风,隐指季节;紧随着用“百花残”点出时令,是为春暮。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

36、”。按一般而言,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在这里,作者却是先述离情,再描悲景,更衬出诗人处于“两难之境”的伤悲心情。“难”之一字,是为全篇的诗眼。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颈联“晓镜但

37、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早晨对镜梳妆的时候,担心因饱受思念之苦而愁白了头发;夜晚对月低吟的时候,害怕不能表达出那一份思念而倍觉月光的清寒。对“镜”,是顾影自怜;对“月”,则是形只影单;再加上一“晓”一“夜”的时间点示,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青鸟”,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

38、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1、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至死丝才吐尽,蜡烛烧成灰烛泪才流尽。原本表现了爱情的坚贞,现在多用来比喻奉献精神。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咏叹了忠贞爱情,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3、最后一句用了怎样的传说?有何用意?青鸟是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写出了作者认为对方居住不

39、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的想法。但这并没改变相见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痛苦仍将继续,前途依旧渺茫。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鉴赏: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

40、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

41、炼为艺术美。污的清高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画面描写“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京城大道上空细雨绵绵,像油酥一样细滑润泽,远望草色朦胧,连成一片,近看却显得稀疏凋零。3、如果朗诵三四句,你认为最该重读的是哪几个词?为什么?最,表示到了极致;绝胜,远远胜过。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的超过了烟柳满城的晚春景色。这里把小草初长的早春与烟柳满城的晚春进行对比,突出早春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七、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4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首李白是写给自己的族叔李云(又名,李华)的,他曾经担任过的秘书省校书郎,也是唐代一个散文家。两个人相遇在宣州,一起同登谢眺楼,李白为和他告别而作。一句“弃我去者”,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流逝,一个“留”字又写出心中对那流逝时光的无限怀念。那扰乱我心绪的是现在的时光。在这“弃”“乱”的心情中,诗人笔锋以转,看到的是一幅万里长风送秋雁高飞的壮丽景象,不仅产生了对饮高楼的豪情逸致。李白终究是李白,有着豁达的胸襟。五六句李白在总结自己和李云的创

43、作风格,李云的风格有建安文学的风骨,又有一份“仙气”,传说中,蓬莱仙山收藏着许多幽经秘录,汉代中央书库的东观藏书极多,当时有学者称之为“蓬莱山”。而李云本人担任过校书郎的职务,“蓬莱文章”也暗合着李云的这一身份。自己的诗歌风格则如同小谢(谢眺)清丽俊逸。七八两句,一个“俱”字写出两个人的志趣相投,都怀有超逸的兴致和远大的抱负,那欲飞上青天之上,揽明月入怀的渴望,是一种挣脱尘世羁绊束缚的渴望,也铺垫了后面“不称意”的情绪。抽到断水”的意向极佳,本就是不可能之事,那似水难断的恩怨让人生增添了几多感叹,水不但不能斩断,反而会流得更加湍急,如同人借酒浇愁一样,醒来后只会更痛苦。豪放如李白,也依旧不能拜

44、托那现实的纷扰。又岂止我辈呢。回首昨日的种种不称意,今日的诸多烦忧,诗人在最后思考了明朝该走的路,最后两句有着一种飘逸隐退,绝迹江湖寻求一种自由的洒脱。这首诗句句都已经成为名句,千古流传,愁绪难遣,人生终有遗憾多多,能如李白所书一样,泛舟沧海之上,未尝不得自由快乐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虚度年华、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主客双方的才华和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2、描写激起诗人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的万里秋空图。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无云,目送排着整齐的队伍的大雁向南飞去。3、赏析“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我们都怀有超逸的兴致和抱负,几乎想要飞上青天去摘去月亮。诗人用瑰丽的

45、想象表现了豪迈的气魄和恢弘的志向。4、谈谈你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理解。抽出刀来想砍断水但水流得更急,举起酒杯来想要借酒消愁但愁苦却更加深重。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就像是用好刀断水一样,借酒消愁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表达作者内心的愁苦、愤懑。5、你是怎样看待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不是他的本性,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清高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八、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

46、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译文(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每有闲情逸致,就独自到山中游玩。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赏析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

47、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

48、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尾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