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生的情商教育
大同二中 贾小娟
【摘要】情商是情绪智力发展的标志,高情商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情商成熟于青少年阶段,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情商教育尤为重要。宽松有序、严谨有趣的学校环境可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情感,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具有榜样作用,和谐、正气的班集体具有约束作用,而因材施教更是情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要重视中学生的情商教育。
【关键词】情商教育 中学生
情商即情绪智力,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做人的表现。心理学家把人的智力分为智商和情商,认为高智商并不一定带来成功,而情商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新世纪,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仅需要高智商人才,而且更需要高情商人才。但是目前课改实践中仍普遍存在偏重学生基础知识教育,却忽视了情感智力的教育。因此,中学学生的情商教育,应该引起学校和教师高度重视。
一、情商基本内涵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力》(又译作《情感智商》)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情商”的概念,情商(EQ),又称情感智商或情绪商数,是相对于智商而言提出的与一个人成才和事业成功有关的一种全新的概念。智力(智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能力,其基本构成要素为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商就是对一个人的智力因素的测定。情商指的是一些非智力因素的测定,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主要由兴趣、动机、信念、情感(情绪)、理想、意志、性格等要素组成。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综合性素质,情感(情绪)、意志是其中一些较活跃的因素,起着动力、强化作用。情商包含4个方面的能力:即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以及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或者说,情商乃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和表达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工作热情、责任心、主动性、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等。情商的提出,动摇了智力决定一切的统治地位,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人的成才,不仅要靠智商,而且要靠情商。丹尼尔·戈尔曼甚至指出:“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而心理学家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也表明:人在一生中能否成功、快乐,主要取决于其情商的高低。
二、当代中学生情商水平的现状
在中学阶段,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是重智商(IQ)、轻情商,以至中学生出现很多与情商有关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协作精神较差,缺乏团队精神
当前,中学生多为少子女长大的一代,他们缺乏一定的谦让品质,集体观念淡薄,个性化倾向严重,生活中独来独往,自由主义严重,缺乏全局意识,缺乏团队精神。在团队中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不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在工作学习中缺乏必要的互助,仅从个人角度考虑问题。
(二)心理素质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由于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 决定了其心理发展的消极特点。他们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考虑。心态浮躁,情绪不稳,难耐寂寞,遇到困难、挫折就怨天尤人,垂头丧气,牢骚满腹,悲观失望,甚至轻生。
(三)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不少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过多注重自己的需求,容易产生主观臆断,对他人产生偏见。同时,又对人际关系的理想化色彩较浓,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许多在学校里受到奖励的优生在走上社会以后的个人发展却落后于曾向他们抄作业的学困生。有些学生似乎有这样一种特点,他们在生活中很会做人,善于赢得他人的好感,别人都说他们“有性格”、“有气质”、“有个性”、“善解人意”、“会做人”,在别人心目中有威信,别人也愿意与他们交朋友。相反,有一些非常聪明的人却往往缺乏这些素质,而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也就是“不会做人”,缺乏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人的情商就相对较低。
(四)道德伦理观念差,缺乏责任感
中学生绝大部分明白尊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语言文明等基本社会公德,但实际生活中并不如此,如公德意识较差,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出口成脏,随意毁坏公物,不健康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缺乏基本的责任心和公德意识。
(五)自主自立意识强,但自理自律能力较弱
中学生具有成人感、自尊感、自我表现感,希望被他人理解,渴求友谊,如学生中最流行的一句话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他们喜欢自己设计和组织各种活动,表现出自主自立意识的增强,但由于在中学时代基本上是在老师的关怀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中度过的。因此,自尊感特别突出,独立生活很不适应,自理自律能力差。
三、解决途径
如何实施学生情商培养,提高学生认知、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究的。
(一)注重自我教育,有效控制不良情绪
中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不够稳定,处于过渡时期。一些学生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有时为一点小事而伤心或大发脾气,有时为某次考试不理想而沮丧;有的学生时常被悲观、忧郁、孤独、紧张等不良情绪所困扰,导致学习没兴趣,精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有的学生甚至因考试不理想或无法承受学习上的压力,居然从高高的楼顶上跳下......由此可见,自身情绪控制尤其重要。实践也证明,一个人情商的高低,很大程度体现在自身情绪控制的成败上。
(二)注重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人生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但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能承受打击或经得起挫折,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弱,经不住挫折考验,面对挫折常常感到恐惧、悲观、忧郁,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者导致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特别是高科技时代的今天,强竞争、快节奏、多变化给人带来更加强烈的情绪冲击,使矛盾、冲突更普遍更尖锐。因此,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地给学生上好挫折教育这一课。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在教育工作中,经常教育学生要有意识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风雨之后是彩虹”的道理。
(三)提倡赏识教育,树立学生的自信
自信是每一个人成为有用之才的精神支柱,它的形成关键取决于老师、家长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赏识和鼓励。实践表明,对青少年进行及时的长期的赏识,不但可以充分激发自身潜能,而且可以帮助其修正或弥补其它方面的不足或缺陷。那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首先,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其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其施展特长、发挥潜能的机会,让其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体验中建立充分自信。再次,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赏识鼓励,让其在获得成就感的愉悦体验中萌生更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动机。最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将需要提高到实现自我这一层次,谋求更大进步。
总之,情商的培养,是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否具有良好心理承受力去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关键之举,情商的高低,也是衡量我们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参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以对未来、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去探索情商培养的方式、方法,努力构建合适的情商培养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